青岛版四年级上册课程纲要四年级备课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2615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课程纲要四年级备课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课程纲要四年级备课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课程纲要四年级备课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课程纲要四年级备课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课程纲要四年级备课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课程纲要四年级备课组.docx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课程纲要四年级备课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四年级上册课程纲要四年级备课组.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课程纲要四年级备课组.docx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课程纲要四年级备课组

小学数学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

基础型课程

教学材料: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

授课时间:

60课时

备课组:

四年级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备课组:

四年级

一、课程目标

本册教材要达成的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

数与代数:

(1)结合具体情境,能认、读、写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对较大的数进行估计。

(2)在现实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进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和简单的两位数乘、除三位数的口算。

(3)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及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4)会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式题。

(5)能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6)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空间与图形:

(1)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2)区分直线、射线、线段和射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距离及点到直线的距离。

(3)了解平面内两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位置关系,会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统计与概率:

(1)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单位)

(2)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实践活动:

(1)加深对乘除法等知识的理解。

(2)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

2.数学思考: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大数的过程,能用大数表示具体的事物,发展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数感。

(2)经历探索两位数乘除两、三位数计算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结合具体情境,在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进行有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在探索平行与相交的过程中,提高初步的观察、想象和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5)通过实验,初步体会统计的工具性,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3.解决问题

(1)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

(2)能综合运用平行与相交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创新意识和运手能力。

(3)在探索、解决具有一定挑战性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表达自己思考的大致过程和结果,积累与同伴合作的经验。

4.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他人的指导下,对身边的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

(2)能初步用数和形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3)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程内容

单元

序号

单元

专题

训练

重点

学习

目标

学习

内容

课时

安排

 

1

 

 

大数知多少(万以上数的认识)

 

1.万以上数的读写;

2.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点:

1.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了解十进制计数法并能正确地读、写;会比较万以上数的大小;能对大数目进行合理的估计。

2.会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万”“亿”为单位的数,了解“四舍五入”法,会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3.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能自觉与同伴交流,体会合作的乐趣。

1.万以上数的读写

2.用“万”或“亿”作单位改写整万、整亿

3.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4.数字编码

 

10

 

2

 

泰山黄金周(计算器)

1.初步认识计算器,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必要的计算。

2.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

3.在实际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快捷、方便。

1.认识计算器基本键的名称及功能

2.利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

3.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3

 

 

扬帆奥运(三位数乘两位数)

 

1.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及混合运算。

2.三位数乘两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

 

1.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以及三位数乘两位的估算和笔算。

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估算和笔算。

3.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4.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进行三步的四则混合运算。

 

1.两位数乘一位数、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2.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笔算。

3.积的变化规律及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15

 

4

我跟爸爸学设计(平行与相交)

 

1.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与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

2.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及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

 

1.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的方法。

2.笔算除法的试商方法。

1.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

2.了解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与相交(包括垂直)的位置关系。

3.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4.在测量活动中,体会“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点到直线的垂线段最短”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1.线段、射线和直线

2.垂线和平行线

3.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4

 

5

 

农田里

的数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

1.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

2.熟练地估算、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3.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性质。

4.掌握一些觉的数量关系。

1.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

2.笔算除法

3.商不变的性质

4.除法中常见的数量关系

 

20

 

6

 

长大我

也去航

天(统计)

1.能从统计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2.理解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1.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对统计结果做出分析,进一步发展统计意识。

2.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特点和作用,知道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会填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1.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2.1格代表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2

 

三、课程实施

在市教研室提出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的指导下结合我校所研究的教研课题是问题研学多元互动。

数学教学过程实质是多元互动的过程,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并能进行自我调控。

通过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教师与媒体、资源等互动的过程,教学内容被学生理解掌握,教学效果不断提升,学生在自己知识结构不断建构的同时,能力水平和创新意识得以螺旋式上升,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和推理能力。

多元互动教学是指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多种互动构成的教学方式,包括互动双方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手段进行的互动,通过媒体网络、图书资料等进行的互动。

数学教学过程实质是多元互动的过程,在互动过程中,进行互动的教师和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并能进行自我调控。

1、创设适合学生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其情境中充分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比如,大数的认识。

大数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由“万以内数的计数——亿以内的计数单位——数位——数位顺序表——生活中的大数”这样的情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数的丰富感受。

关于统计知识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像统计学生课外小组人数、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喜欢的玩具、学生体重、城乡人口、人均寿命、降水量、献爱心捐款等情境,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第三单元中教学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时,对于“速度”概念的理解,可以创设比快慢、设冲突、解决问题等情境来理解“速度”,通过创设说生活中的速度、解读速度、解决问题等情境来构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2、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握教学的起点和难点

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

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因此,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之前,要对学生进行学情调研,读懂学生的经验、直觉和逻辑。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为学生留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

数学学习过程应充满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

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比如,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制关系、大数的读写法的教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法则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数的运算中,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时,要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将旧知识迁移到新知,创设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口算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提升学生对计算过程的认识,完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对算法的掌握。

4、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本册教材突出体现了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逐步形成——面对具体问题,先确定是否需要计算,再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口算、估算、笔算等),最后应用计算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一种思维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理解估算的必要性、体会估算的价值、培养估算的意识、掌握估算的技能。

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不是一个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一个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在班上交流,是群体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时,要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方法,再组织交流、碰撞,从而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5、上好一学期两次的综合应用课,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好一学期两次的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做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对于班里的学困生我们需要对他更多的关注、了解和爱,对他的转化要有耐心,要做到循序渐进,而且要做到持之以恒,让孩子感受到每一次的进步,感觉到成功的喜悦。

7、搞好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认真搞好每周三的教研活动,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加强对教材的解读,搞好集备。

认真严密组织单元过关,目标测试等数学测验,搞好质量分析,找出优点和不足,让每个班都能均衡发展,让每个学生能学适合自己的数学,掌握知识。

单元观摩课,组内老师一定要提前搞好集备,全员参与听课,评课,不断进行优化。

在十月份的课例打磨时,组织好各位老师全程参与,采用三次备课两次上课的打磨方式,认真做好观课报告和课后反思,使老师们能在打磨过程中学到更多,得到更快的成长!

我们组的教研课题: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策略

8、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10课时第1——3周

第二单元2课时第4周

第三单元15课时第5——8周

期中复习5课时第9周

第四单元4课时第10周

第五单元20课时第11——15周

第六单元2课时第16周

期末复习第17——20周

四、课程评价

1、考试评价与平时表现相结合。

对学生的评定,我们除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外,还要着眼于学生平时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探究能力、实践与综合运用能力及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所表现出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书写情况、作业情况及是否认真检查等情况)、学习方法及合作状态等情况。

既关注学生数学知识与数学学习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参与、交往合作和探索过程的考察。

日常评价结合学校的目标检测和单元检测进行阶段性评价,分期中、期末两次进行。

2、期末考试与平时考试相结合。

对学生一学期学习以来,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考查,仅凭期末考试,是无法完整体现学生的学习情况的。

我们要综合期末考试与平时测查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重点评价学生"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技能、及思维逻辑能力。

3、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对学生的评价,我们除了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等级"或"分数"。

可以用描述性的语言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知识掌握的情况和能力水平进行表述,侧重于学生发展性领域的表现。

如:

"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的学习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作业情况如何","有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强烈;是否乐于合作、交流,愿意采纳别人意见;是否大胆提问,勇于创新。

4、创新评价。

采用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三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使评价更合理。

避免教师犯主观性或检测内容的片面性等产生的吴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