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docx
《家庭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
——在初三毕业班家校联系会上的讲话
办公室黄文辉
尊敬的各位家长:
你们好!
首先,欢迎各位家长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今天的家校联系会,那些对各位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和大家一样,我也是一个初中学生的父亲。
今天在此与各位家长一起探讨一下初中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
首先,我谈一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三字经》里有这样一句话:
“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就已经说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
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
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
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
其次,我谈谈初中学生的心里特点。
我们家长应该都有体会,我这个孩子以前蛮听话的,进了初中以后就有点油盐不进了。
这是因为我们的家长还以为自己的孩子还只有六七岁、八九岁。
没有意识到孩子长大了,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方法也应该改变。
初中学生的心理具有如下这些特征。
初中生年龄约12~15岁,在其身心发展过程中属于青春期,但同时也有人称之为“断乳期”、“危险期”“反抗期”“躁动期”“人生峡谷期”等,这一时期是个充满矛盾困惑的时期。
随着生理的发育成熟,心理也会产生系列变化。
下面我们着重讲学生三个方面的心理特点。
(一)独立性增强
孩子最终是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那是他到了真正独立的时候。
孩子独立性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十几、二十年的事。
孩子的独立性的发展有三个明显时期:
第一个在1岁左右,孩子学会走路以后,他有了一定的活动自由,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父母的依赖;第二个独立性的表现在3岁左右进入幼儿园后,语言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有了自己的交往空间,建立了一个自己的小小的社会空间,独立性也更强了,但这两个时期的独立性表现很容易被父母忽略,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独立性主要是行动上的表现,父母觉得自己能完全能把握孩子。
而青春期阶段的独立性有它的特殊性,主要是心理、思想上的独立,具体表现在:
1、成人感的体现
随着生理发育逐渐趋向成熟,孩子在心理上也觉得自己是个大人,同时也希望别人把他当成大人,不喜欢大人重复的唠叨,同时喜欢模仿大人。
男生模仿父亲的行为,女生模仿母亲,当然其中的模仿行为也包括消极的,如吸烟喝酒,化妆;还有的想要享受成人的权利,如谈恋爱。
模仿家长的思维(一个挑剔老师的家长,现在你不引导孩子尊重老师,将来他也不懂得尊重家长)。
这时的孩子不喜欢家长把自己当小孩一样训斥,特别不喜欢不平等的交流。
“小孩子知道什么”“走开,这是大人的事”,这是他们不愿听的。
其次不喜欢大人的唠叨。
2、反抗性的体现
反抗性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外显的,直接和父母顶嘴冲撞,不管父母说的是对是错,一概不接受;另一种是内隐的反抗,表面上虽不反抗,但内心或行动上却对父母说的置之不理,同样另父母头疼不已。
他们的反抗对象首当其冲的是母亲,其次是父亲,也有反抗老师的。
上小学时,家庭有如守护自己的城堡,不管在外边遇到一些什么不顺心的事,一回到家就觉得平安。
而到了初中,父母就变成了对自己行动乱插意见、横加干涉的人。
有的询问本来出自于父母对子女的关心,但孩子却认为这是在心理上和行动上束缚自己而不愉快。
虽然反抗性在初中学生中都有体现,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在家与父母无理取闹的,他们的反抗与父母的刺激有关。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家长绝对权威主义的家庭,孩子反抗性较明显。
具体说三个方面的原因易导致反抗性增强。
1)两代人的价值观念的差异所引起的逆反
由于对生活、理想、社会等抱有不同的态度和看法,两代人往往缺乏共同语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长硬要强行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孩子头上,就势必导致孩子的逆反。
如,家长拿自己当年的处境来与孩子来比,当年我……。
或把自己没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或希望孩子照你的期望发展,忽略孩子的个性特点(例如,王安石笔下的仲永,之所以最后“泯然众人矣”,就是因为他的父母为了钱财,带着他四处拜访同县的人)
2)由好奇心引发的逆反
家长有的书或碟,对孩子说“这个你不要看”“小孩子不能看”,不说则已,一说反倒引起孩子的注意并激起他的好奇心,使他产生非看个究竟不可的念头。
(只要巧妙处理,容易避免)
3)由偏见引起的逆反
一个人如果被人讨厌,那么他说的话很容易引起别人反感。
这种偏见发展到严重的程度,甚至会使人不能作出理智的判断,不管你说的对还是错,可能被一概拒之门外。
做父母的会不会令孩子讨厌呢。
答案使肯定的。
一位学者指出,下列六种类型的父母易使孩子生厌:
过于固执、自私自利、头脑封建、对子女干涉过多、对子女不能公平对待,不尊重孩子的意见。
举例:
不懂就问和问就骂。
小学还会哭和初中连哭都不会了。
【对策】针对孩子的这些特点,家长要注意两个问题:
①保护孩子的独立性、成人感
到了中学,孩子要有一定的独立性,没有的话,反倒是发育迟缓的表现。
家长应该试着把孩子但大人,平等对待他。
但承认保护孩子的独立性并不是放纵。
孩子仍需教育,他还是半大人半小孩阶段,家长教育时不要挖苦讽刺孩子。
如孩子考得不好时,与其训斥他:
“这么简单的题都错了,你怎么这么笨!
”不如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说:
“这么简单的题,爸爸(妈妈)相信你下次不会错了”。
这样既尊重和保护了孩子的成人感,又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教育效果比较好。
我们今天的教育是要为孩子的将来奠定基础,是要为孩子将来生存在社会上培养一些重要的素质。
有的家长要孩子学这个那个,这也是一种素质的培养,但这只是培养他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
我们还要培养孩子将来成为成人后必备的素质。
如:
责任感、爱心、善良、诚信等。
去年三八节,我要学生回去给妈妈洗一次脚。
有些做到了学生说“我妈妈急得要死,连连拒绝。
说‘你去学习,只要你成绩好,妈妈什么都不要你干。
你考好了,妈妈给你洗脚都行’”。
家长本可以进行一次最好的亲情交流,却让孩子觉得很无趣
②学会与孩子谈话、沟通
走进孩子的世界,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家庭就是成功交流的家庭。
有的家长除了学习、生活小事,再不和孩子讨论其他问题,甚至认为孩子多嘴,这是孩子反感的,由此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每天问的就是“作业做完了吗?
考试得多少分”,有多少家长会问“今天心情怎么样?
”孩子兴高采烈的和你讲学校的事情,你要么就是冷漠,要么就是拐弯抹角回到学习的主题,例:
1、挤公共汽车,家长教育他,不好好学习就只能坐这样的车。
2、不能分享学生的喜悦和失败,考得不好,自然是一顿批评,考得好了,家长会很严肃的告诫他,不要骄傲,还有人比你更优秀。
家长要让孩子愿意听你的话,要么就是他对你的话感兴趣,要么就是你的话说到他心坎里了,使他觉得他的心思被你摸透了,愿意洗耳恭听。
然而现实生活中家长很容易忽略这个道理,有意无意地用家长这一天然权威来替自己训话助威。
家长与孩子谈话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偏差:
a场合不当比如在饭桌上训斥,或在人多的时候揭孩子短,数落孩子的不是;要如实地挖掘他的优点。
b愿望错误希望孩子全盘接受你的观点,或按照你的要求发展自己,其实孩子和你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不一致是正常的,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无条件认同你,显然会加剧亲子矛盾;例:
一家人在逛街,爸爸买了近千元的衣服,之后爸爸对她说:
“孩子,你以后要努力学习,挣大钱!
”妈妈问:
“你以后由没有挣大钱的愿望?
”她说:
“随便吧”。
妈妈就说:
“你真没志气,你应该说,有,爸爸你看我的吧,我一定挣大钱给你!
”心理课上,讨论“幸福”,一个男生说要拖儿带女,走在秋日的夕阳下,我认同了他。
c态度错误要么和孩子不说,一说就是责骂、训斥、讽刺的口气;一个出走的孩子的说,“我再也受不了我妈,她用刀架在脖子上逼我”
d内容错误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忽略孩子的优点,孩子会觉得自己在父母眼里一无是处,很有失败感;想想一个人每天就挑自己的刺,谁爱听啊。
e方式错误单方面说教,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其实这也是家长不自信的表现。
孩子正处在发展中,他们的成长具有起伏性,反复性,有的家长太急于求成,与孩子谈话失去耐心,谈上几句就不欢而散。
(二)自我意识增强
自我意识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到了中学,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关心自己的外在形象
包括自己的身高、胖瘦都开始在意了,有的甚至因为自己外在形象不满意而自卑。
他们会开始注意穿着打扮,希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2、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
小学时孩子更关注别人,关注自己的外部世界。
而现在他们经常会反问自己:
在别人眼里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的性格如何?
我的能力、我的人缘究竟怎么样?
为什么我会不如别人?
等等。
3、自尊心强
孩子和希望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包括家长。
孩子开始希望得到父母及朋友的尊重,不希望父母总已责骂的语气和他说话,他会认为自尊心受到伤害。
【对策】
1、了解孩子
孩子开始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时变得沉默,不愿把自己的内心透露在外表,家长要通过细微的观察去了解孩子,必须要有一定的敏感性,但绝不是捕风捉影,这种敏感是来自于对子女的强烈关心和教育责任心。
听说母亲一听到自己婴儿的啼哭声,即使在酣梦中也会立刻惊醒,这就是对婴儿的关心,家长的这中敏感是可以在实际锻炼中提高的。
不妨从捕捉孩子的变化线索入手.
①语言:
孩子说话声音忽然变轻,或声调不如平时自然,或故意把某些词说得让你听不清楚,或讲话语无伦次,说明他是否隐瞒了什么或因为撒谎而心虚;
②表情:
主要是眼睛,说话时不敢看你,或避开你的眼睛,表情一反常态,或紧张或焦虑不安.
③行为:
行为古怪,躲躲藏藏,做事心神不宁,一看到家长就想停止他正在做的事
④梦:
孩子告诉你他的梦的内容,比如做恶梦,也许是他有什么很压抑紧张的事所致.
⑤绘画孩子在草稿纸上的信手涂鸦有时也能反映一些信息。
家长的敏感不是疑神疑鬼,我们说的敏感时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基础上,但后者则是主观上先设定一个框框,然后拿框框去取舍事实,可以说是爱有余而责任心不足。
对策:
家长要心平气和,坦然告诉孩子,家长是最爱你的,不管发生了什么,爸妈都会和你站在一起,与你一起度过难关。
网络成瘾问题:
知心姐姐卢勤作过一定调查,认为三种孩子最容易上网成瘾:
第一种是学习失败的孩子。
这些孩子都有很强的挫折感,而网络游戏却能让他们体验成功―――哪怕是虚拟的成功。
第二种是成绩曾经很好的孩子,在应试教育的体系里,因为有时无法保持原有的名次或受到老师的批评、训斥,对学习的目标失去方向,开始在网络里找寄托。
第三种是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在家庭里得不到温暖,在网上却可以交到很多朋友,这种反差让孩子躲进了网络世界里。
2、尊重孩子,不要打击孩子的自尊心
肯定、欣赏孩子。
不要要求完美。
例:
一个老师对孩子的要求太高,结果孩子说,“你又怎么样,人家家长比你优秀多了”。
打骂是家长常用的教育方法。
孩子行为出格时,家长难免打骂一下。
“打是亲骂是爱”,这也是中国传统的家教方式之一。
偶尔为之,只要不过分,也具有一定威慑力,可暂时立杆见影,但用多了,孩子久经考验了,也就不当回事了。
其实家长在打骂孩子时,无非事想让孩子产生畏惧,羞耻感。
如:
畏惧,打,触痛的事皮肉,它引起生理痛苦,孩子打多了,她就把做错事和受皮肉之苦联系起来,但错在哪里他并不知道。
为了逃避打,就瞒着大人干,或撒谎。
至于骂,生理上不失毫毛,他引起的恐惧就是自尊心受伤害。
骂多了,自尊心就失落,要么就“油”、自卑,破罐子破砸。
所以打骂不能作为主要的教育方法了,偶尔这样,也要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体会父母的爱。
(三)情感丰富但不稳定
这一时期情绪情感不稳定主要是因为各种矛盾所致。
如生理上接近于成人,而心理上离成人标准还很远;自己认为自己有了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却又不被社会承认;对过去的依恋和对将来的迷茫等等。
他们时而处在情绪的颠峰,时而处于低谷。
这时孩子的苦恼、困惑必须通过一定的渠道发泄,那就是找人倾诉。
他们对父母采取封闭式,但对朋友是开放的,他们的很多问题更愿意与同龄朋友诉说。
孩子渴望朋友,希望通过他人的评价来更深入的了解自己,家长要理解。
同时,伴随交友范围的扩大,孩子对异性也会表现出好感。
我们与异性的交往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异性疏远期,异性接近期,恋爱期。
中学生正经历的是第二阶段,很多家长为此紧张不已。
例:
家长的评语“孩子长大了”。
这样的例子很多……
【对策】
对异性有了朦胧感是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但他们不会一辈子朦胧,青少年的朦胧意识一般会朝两个方向发展,一种由朦胧趋向升华,也就是在良好的教育下,随着知识的增长,理智的发展,生活面和社交的扩大,他们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青春的意识,将它化为对个人完善的追求,另外一种是由朦胧误入迷途,多半是由于受到不良教育的影响,或是受成人严厉的压制和打击的结果。
家长首先对类似的事情不要惊恐万分,也不要粗暴压制。
注意观察孩子的生理、心理变化,尽量把他们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充实一些,让他们多参与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有意识地指导他们去欣赏一些描写健康爱情的高雅文艺影视作品,使他们的青春意识逐步升华为高尚的理想和人生观。
其实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可怕,他们心地单纯,思维敏捷,感情丰富,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可塑性极强,家长只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凭着您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心,去帮助孩子,教育孩子,您的孩子一定会出类拔萃。
为了能给家长们更好的帮助和启示,现将自己总结的引导方法介绍如下:
1、环境暗示引导教育。
就是根据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在家里有意识的创造一种环境,这种环境能在孩子心灵上起到一种暗示作用。
通过暗示,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主动改正自己不正确行为习惯和做法,达到教育的目的。
2、附加要求引导教育。
就是当遇到孩子某一种想法和行为不正确,父母想要纠正但又找不到更充分的理由说服孩子时,暂且先不强行反对和制止孩子,而是尊重孩子的选择。
这里的关键是要借不反对孩子的想法和行为的机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告诉孩子,要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但不能因此对自己的学习、对同学的友谊、对班级、对学校、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如果在做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必须立即停止,并按照父母和老师说的去做。
与孩子达成协定,共同遵守,达到引导教育的目的。
3、条件交换引导教育。
一般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父母可以通过运用支持或限制孩子爱好的手段,向孩子提出改正某一不足的交换条件,若能改正,就支持他的爱好,否则就制止或反对他的爱好,达到教育的目的。
采用条件交换引导教育的策略是:
先支持孩子的爱好,在孩子心情好的时候再提出条件进行交换。
这样做容易取得好的效果,否则将适得其反。
父母要切记这一点。
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几种快乐的家庭教育方法
1、给孩子一个选择
允许儿童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去做事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帮助他们成功的最佳途径之一。
如果你让孩子感到她有选择去学芭蕾舞或是去练健美操的自由,她就会更卖力气地去做这两件事中她所选中的那件。
不过,此时她仍会需要你的大力支持。
举个例子,虽然你的孩子很愿意在星期六的早上去管弦乐队排练,但如果你不送她去的话,她还是有可能中断或放弃的。
多数孩子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因此父母们必须对此做出投入。
除非这个孩子与众不同,不然孩子就会失去关注的焦点,不再集中精神去做事,转而决定去看电视或小朋友们做游戏去了。
2、接受现在的他
如果你感兴趣的仅仅是你的孩子是否是全班最好的朗诵者,那么,你的期望就太过分了。
每个孩子都是按照自己的速度来发展、成长的。
把你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较会让他认为,如果他没能按某一特定标准去学习、做事的话,他就是一个失败者。
与此相反的是,如果你的孩子似乎在绘画或体育上有某种天分,做父母的你就应该给他提供一切机会去发展他的才能。
逼迫是不对的,鼓励才是有益的。
不要在一个孩子还不会走的时候就让他去跑。
但是,如果他想要跑起来时,你应该给予他你所能给的帮助。
3、找找是否有隐藏在暗中的困难存在
这话听起来不言自明。
但实际上,你是否问过你的孩子为什么突然间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或不愿做家庭作业了吗?
也许他会在你的询问下说出心里话——他被坏孩子欺负了,他不喜欢他的老师等等。
良好的环境同等重要。
某些孩子在安静的房间里注意力最为集中,而有些却喜欢热闹的背景环境。
如果你的孩子说他不喜欢被独自关在自己的房间里,那么就让他在厨房边上的餐桌上做作业。
如果孩子变得毫无动力了,通常他会有一个正当的理由。
4、积极地谈论你自己的工作
结束了一整天令人心烦的工作之后已精疲力竭,这是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在这样的状态下,向你的孩子讲述你工作中发生的令你高兴的事情和令你不高兴的事情也是很重要的。
激发他的憧憬和热情,他会想:
“如果我努力工作的话,我会像妈妈一样成功。
”如果你身陷于一份乏味的工作之中,的确没有什么值得与孩子们分享的,那么就告诉他,如果你无法获得一定的资格或学历,你就无法找到一份有趣的工作。
有时,孩子会从不愿意像父母那样生活的想法中找到动力。
5、解释你的理由
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放弃钢琴教育,因为你很肯定这是对他有好处的,那么你会怎么做呢?
无论你想怎么做,决不能冲你的孩子大喊大叫、声嘶力竭地训斥他。
因为大叫后没几分钟,他就不再去听你在说些什么了。
相反,如果你耐下心来向他解释为什么你认为继续练下去是重要的,他有可能会转过神来同意你的看法。
即使他仍不同意也没关系,他很可能有自己的看法。
父母也应倾听孩子的意见,并告诉他,无论他怎么做,他学过的东西都会收藏在他的经历中,永远不会浪费掉。
6、重视赞扬的作用
不断给你的孩子以赞扬是极重要的一条劝告,但赞扬必须是有的放矢的。
孩子一点也不傻。
如果他给你看他刚做完的某个东西,你仅仅说了句“干得不错”,他就会知道,你并没有真的注意到他和他的成就。
你此时应说的是:
“我很喜欢你在文章中论述这个观点的方法,这样说很发人深省。
”或者“你的音阶弹得非常流畅。
”等等。
于是,孩子知道了你的确对他的小小成绩很感兴趣,下次他就会更加努力地去做以博得你的赞扬。
7、明智的奖赏
父母会许诺,如果孩子考试考得好,他就会得到一辆自行车;如果考得不好就什么也得不到。
事实上,这样对待孩子是一种可怕的态度。
这种做法让孩子们在考试前变得十分焦躁不安,想着这次考试得失攸关,而一旦他们没能考好,就又会变得郁闷不乐。
从理论上讲,做得好本身就是一种奖励,但是实际上,如果的确会有某种物质激励存在的话,多数孩子会表现得很出色。
因此,建议各位父母不要给你的孩子许以大奖赏,如果他们做得好,应给他们一个小礼物以示赞赏和鼓励。
这样做是积极的推动,而且如果他们未能实现预定的目标,也不会因此而过分愁眉苦脸。
9、让他们不时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如果小孩子们能得到足够的来自父母的鼓励,他们就会茁壮成长。
经常冲着孩子大叫大嚷:
“你又在那儿干什么呢?
”的父母像是往他们孩子的心中刺了一剑似的,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很大伤害。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时间去放松、听音乐,或者什么也不干,只是发呆。
然后呢,当我们的“电池”重新充足电时,我们将精神抖擞,准备好去面对下一个挑战。
孩子也是一样。
最后,我要说一说一些家长的不良习惯,这些不好的习惯可能会毁了您的孩子的一生。
1、寄予孩子很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
通常的说法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为了不使自己失望,只能给孩子不断地施压。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迎合家长、迎合老师甚至迎合社会评价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
这样的优秀,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
“优秀”是一把双刃剑!
当孩子为了家长和流畅!
他只能紧紧地抓住他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来的“优秀”!
这样“优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弹!
随时会被引爆,不是炸伤别人,就是炸坏自己!
有一个统计数字,大学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认是“很优秀”者。
2、孩子不令自己满意时贬损他、责罚他
其实孩子不能让父母满意的时候已经很负疚,这个时候最需要来自父母爱的陪伴、协助和支持。
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被自己的情绪支配,只想着:
你是我孩子,你要给我脸上贴金,你要让我有面子,你不能丢我的脸!
然后用你自己奇多的规条和框框来束缚孩子。
但是孩子往往越束缚越叛逆,你越管,他越不要听!
鹏宇老师家的宝贝女儿在有一个假期刚开始的时候天天打游戏,晚上打到12点才睡觉。
家里的妈妈、姨妈和姥姥都沉不住气了:
这天天打电脑,作业不写怎么办!
指责孩子,孩子鼻孔朝天“哼”一声,依然故我。
鹏宇老师那次出差回来,正赶上妻子为此事犯愁。
他进了女儿的房间:
女儿回头叫了一声“爸爸”。
他说:
玩电脑呢,没事,你玩!
然后手放在女儿的头上,半开玩笑说:
爸爸给你传送一些爱的能量,别耽搁你玩,你继续玩吧。
十几分钟后,他松开说:
好了,不想玩了就早点休息啊,别累坏了!
那天晚上,女儿十点半就睡了。
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在负疚的状态下仍然可以得到爱,孩子才会有顺从以及有自我负责的可能。
在孩子做了令你不那么满意而他自己也深知的事情时,无言地陪伴,单纯地给予孩子爱的支持更显得重要!
3、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
这是所有家长的通病。
鹏宇老师说:
当你把“比较”的枷锁套给孩子,孩子就永远无法幸福。
4、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你考第一名就买旅游鞋!
你进入前五名我们就全家去旅游!
很多家长都把这个视为一种对孩子合理开明的奖惩举措!
殊不知,这带给孩子潜意识的讯息是:
符合爸爸妈妈的标准,才是被爱的。
然后孩子会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付出失去自己的代价!
鹏宇老师对女儿学习从没什么要求,甚至戏谑说:
“不要考前几名,考前几名被老师盯上就麻烦了!
可是有次女儿考了第三名,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她对爸爸说:
“爸爸,今天请我吃肯德基吧!
”这个爸爸说了:
“好啊!
不过爸爸不是因为你考第三名才要请你。
爸爸爱你,即使你考倒数第一倒数第三,想吃肯德基了,爸爸也会请你的!
”
孩子不耐烦地说:
“好了,好了,知道了。
你的她心里怎样,还用说吗,幸福着呢!
”
5、数落孩子的不是
家长最乐意数落孩子、教导孩子!
教导是每个家长都尤其热衷的一件事情,有人从教导中感受到自己的威严,有人从中体会征服的快感。
全不管孩子是在嘴上服气,还是心里服气!
然而,最好的教是“不言之教”。
数落孩子的不是,不是让孩子失去自信就是让孩子丧失自尊。
6、预言孩子没出息
预言孩子没出息有两种后果,一是你越说他没出息,他越没出息,完全丧失斗志和学习能力,最终实现你的预言!
另一种孩子,你说越说他没出息,他越要证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辈子活在“证明”中,失去自我,也丧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让自己幸福的智慧。
有一个农村长大的女孩子,她上面有个哥哥。
从小父母就偏爱哥哥,认定哥哥比她有出息。
她心里很委屈、很不服气。
所以自我砥砺,一定要争口气给父母看看,看看她是不是能把哥哥比下去。
后来她果然比哥哥成绩还好,考上大学,有不错的工作,成家立业。
但是因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证明给娘家看,久而久之令她的丈夫忍无可忍,要和她离婚……
7、代替孩子做选择
孩子的心理独立期有三个阶段,分别是3岁、9岁和12岁。
小的时候,孩子自己吃饭,父母应关怀而不干涉,不要说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来喂吧!
再或者孩子想穿什么衣服你也要代为选择!
还有不声不响为孩子报了钢琴班,都是不智之举。
家长总是在用“自己的头脑”操控孩子,但是忽视了代替的过程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过程。
你剥夺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长,孩子就丧失了某方面的能力。
8、限制孩子做他想做的事
父母喜欢说:
“不要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