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10小说阅读之语言风格.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23727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8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10小说阅读之语言风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10小说阅读之语言风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10小说阅读之语言风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10小说阅读之语言风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10小说阅读之语言风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10小说阅读之语言风格.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10小说阅读之语言风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10小说阅读之语言风格.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10小说阅读之语言风格.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10小说阅读之语言风格

小说阅读之语言风格

【考点掘金】

考点展示: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能力层级为探究F。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能力层级为探究F。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考点掘金:

金脉7:

小说阅读之情节构思

金脉8:

小说阅读之环境描写

金脉9:

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

金脉10:

小说阅读之语言风格

金脉11:

小说阅读之感情主旨

【金脉分布】

考向省市

17课标1

17课标3

16课标1

16课标2

16课标3

考向7:

情节构思

考向8:

环境描写

考向9:

人物形象

考向10:

语言风格

考向11:

感情主旨

【考情预测】

从今年的高考情况看,高考九套卷有四套(包括山东)考查了小说,和前几年相比,小说的考查似乎有“退潮”之意,尤其是一直以来坚持考查小说的全国课标卷,卷二文学类“居然”考查散文。

但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小说的重要性降低,事实上,相对于散文的文本阅读难度大、命题相对范围小等特点,作为文学类考查的重头戏,小说考查一直被广泛的重视。

这一趋势不会短期内发生根本转变。

以新课标卷为例,小说的考查采取了1+2的模式,即一个选择题加两个主观题。

不仅题目数量减少,选择题也从五选二改为四选一,难度降低。

考查重点仍然以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为主。

由此可以预知,18年的高考,小说是仍是各省市尤其是新课标的重点,考查重点仍然是兄说的三要素,复习时,要紧紧抓住这几个重点考向,踏实训练循序渐进,就可以在考试中从容应对,考出理想的成绩。

语言类题目的考查,17年课标卷特别重视,尤其是课标3卷用了两个大题进行考查,这是绝无仅有的现象,一方面是为了和课标1区分开难度(3卷的难度要比1卷低),另一方面也表明考试中心的态度:

语言的鉴赏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

在18年的高考备考中,要特别重视这一趋向。

【高考金脉】

真题:

【2020年高考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们的裁缝店

李娟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

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

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

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

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

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的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来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屋,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穿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拍兹”(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

“不要让公公知道啊!

公公嘛,小气嘛。

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

”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

“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

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

“这就是我的!

”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

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

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件、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缲裤边。

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

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

——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

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

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

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

“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

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游牧地区,喀吾图与城市“生活迥然不同”,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受到裁缝店里的寻常事别有趣味。

B.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

C.作者善于借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接受女顾客以鸡换衣,既是对她个人爱美之心的赞赏,也含有一种对质朴人情的认同。

D.本文记述了裁缝生活中温馨的插曲,但并没将这种生活过于浪漫化,一针一线辛苦踏实的劳动,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5分)

6.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6分)

【答案】

4.B

5.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

6.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③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解析】

4.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既考查小说的情节设置,也考查小说的主旨。

B项,“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错误。

文中说“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

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的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也会软下来许多”,可见应是“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晃动”在这荒寒地带的不可思议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

【名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

分析文意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象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如是小说,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

本题中,B项对文意的分析有误,脱离了文本的内容妄加猜测。

【名师点睛】理解句子含意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法:

结构分析法,就是从分析句子结构入手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结构复杂的长句。

长句包括长单句和多重复句。

遇到这类长句,我们首先要分清它是单句还是复句。

如果是单句,就要运用紧缩法,删去句子的枝叶成分(定、状、补),抽出句子的主干成分(主、谓、宾),把句子压缩变短,其意思就不难理解了。

如果是复句,就要通过分析句子的层次关系来把握它的基本意思。

修辞分析法,就是根据修辞特点去分析和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

有些句子由于运用了比喻、双关、借代、反语等修辞手法,因而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运用有关修辞知识,有助于准确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

由表及里法,有些句意比较含蓄,从字面上很难看出,它的深层含意往往隐含在字面之下,这就需要运用由表及里的方法,透过字面意思去挖掘它所蕴含的深层含意。

语境分析法,就是根据句子在文章中所处的语言环境,即依据句子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如首括句、过渡句、结尾句、主旨句、呼应句等)综合分析、理解句意。

本题中所给的句子处于段末,且句子中没有修辞,又极为短小,故可以采取关键词分析加语境分析来解答本题。

【名师点睛】赏析文章的语言,首先要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包括:

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形象;风格的幽默、辛辣、简明、含蓄、深沉;长短句式的特点,各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音韵、构图和结构之美,含蓄与直白,赋比兴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等。

可以从遣词造句的角度进行赏析,词——炼字、语体色彩、词藻;句——长短、整散等。

答案层次:

明确特色,举例分析内容,分析表达效果。

本题在题干中已经给出整体的特点,即“充满生活气息”,考生只要理解这一特点的内涵,然后到文中找出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掘金技巧】

1.语句的含义、作用及表述形式

(1)语句的含义包括两方面:

一是语句的表层含义,二是隐含在表层下的隐含义。

(2)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有两个方面:

一是结构上的作用,包括渲染、铺垫、衬托、对比、过渡、呼应或点题、深化等;一是内容上的作用,这样的语言特点对表达文章内容有何意义。

(3)一般按以下形式表述:

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2.语言的特点

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

文学作品的语言多生动,富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具有准确精练的特点。

说明性语言具有准确周密、简洁清楚、通俗生动的特点。

叙述性语言具有概括性、具体性和蕴含感情色彩的特点。

描写性语言具有描绘性、寓意性、富有感染力的特点。

议论性语言具有简明、概括、准确、详实、合乎逻辑、具体生动、富有形象性的特点。

抒情性语言富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富有感染力,简明精练,有真实感。

3.语言的风格

语言的风格体现在语言、语义以及修辞手法的使用上。

一般有绚丽、平实、明快、含蓄、简洁、细腻、豪放、柔婉、幽默、深刻等形式。

4.语言的技巧

多从修辞角度考虑。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对比喻修辞的考查是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出现频率最高的。

借代,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引人联想,具体生动。

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启人想象,将所描写的事物、景物等赋予人的特征,抒发喜爱之情。

夸张,态度鲜明,引起共鸣;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对偶,句式整齐,节奏鲜明;便于吟诵,易于记忆;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前后衔接,节奏紧凑;文意通畅,语气强劲;说理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抒情淋漓尽致。

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对读者产生深刻的影响。

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对比,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

具体地说,两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

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兴趣;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具体地说,议论说理准确、周密、谨严;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楚。

反语,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名师挖宝】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是最能体现作者作品风格的处所之一,我们常常被小说曲折的情节所吸引,而忽略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所以,老师应该在教学中适当引导,“干扰”学生的视觉焦点,使之加强对小说语言的鉴赏。

1.关注简洁精练的语言。

在阅读过程中,对那些用语寥寥而意蕴丰富的宇词要善于品味。

在平时阅读时,如能在看似平常的文字中体味出魅力和潜在的内容,那么,你就能领略文字丛林的美景了。

2.要关注换位移用的语言。

词语的移用就是把适用于描述某种事物的词语移用到别的事物上去。

在品味文章过程中,如果注意到这些词移用环境的变化,细细咀嚼,定能够发现文字色彩的绚丽多姿。

3.要关注庄谐相衬的语言。

“语体文的最高境界就是文章同说话一样”(叶圣陶语),故意把话说得不那么明白,不那么具体,反而收到重叠有致、幽默风趣、意趣盎然的效果。

而能够在轻松自然的笔调中读出隐含的幽默来,则是鉴赏的较高境界。

4.要关注含蓄内敛的语言。

有些句子不仅要看到表层意思,还要再三玩味,体会作者深藏的内在感情。

【小试身手】

一、【2020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

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

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

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

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

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

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

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

天!

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

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

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

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

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

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

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

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

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

他忘了。

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

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

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

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

张皇什么呢?

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

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

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

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

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

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

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

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

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

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

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

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

美味是什么味呢?

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

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

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

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

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

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

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

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

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

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本文有删改)

10.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

(1)陌生的光(2分)

(2)陌生的气息(2分)

1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5分)

12.“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5分)

13.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答案】

10.①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

②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

(2)①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

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11.①“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

②“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

③“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

12.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

②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贵。

③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

13.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

②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

③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

④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解析】

10.试题分析:

(1)句“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中的“陌生的光”,根据前文“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以及后文“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得到了证实”“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推断出这里“陌生的光”是指和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的眼光,是指母亲对六岁的“他”竟然能弄一条这么大的鱼回来的惊奇、赞赏与欣慰。

(2)句“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中的“陌生的气息”,根据前文“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

天!

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

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和后文“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

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等信息,可以推断出这句话中的“陌生气息”是指和平时家里因为生活艰辛的苦涩沉闷气氛不同的气氛,也就是“他”带回一条鱼为家里每位成员带来对即将品尝到的美味的期待的情形。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文章,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找到含有重要词语的句子,仔细阅读,结合上下文内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名师点睛】现代文阅读中,如果题干中出现“表达效果”“好处”“作用”或直接写“赏析”之类的词语就是考查赏析题,无角度的赏析要选好角度。

答题表达规范:

角度+描写内容+作用(主旨或情感或人物心情、人物特点)。

本题要赏析的句子是母亲的动作和神态描写,“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

“出神”出现两次,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

12.试题分析:

本文的题目是“一种美味”,从表面看这里的“美味”是指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

文章写六岁的“他”为家里带来了一条巴掌大的鱼,然后写全家人一起烹制“鱼汤”、喝“鱼汤”,享受这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满足口腹之欲的美味“鱼汤”的同时,一家人的快乐、亲情和希望,是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

还有在这全家人一起烹制“鱼汤”、喝“鱼汤”的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

【名师点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

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

13.试题分析:

本文的结尾是“他”在一家人享受过“鱼汤”美味以后,发现鱼竟然在厨房的柴草里。

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出人意料。

这个结尾其实在前文有多处伏笔,比如前文“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

这个结尾安排说明全家人感觉鲜美的“鱼汤”,其实鱼并没有入汤。

提示“美味”的含义不只是表层所写的“鱼汤”,引发读者对“美味”深层含义的思考。

同时还和标题“一种美味”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