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镜头你必须知道的10个知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23187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镜头你必须知道的10个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镜头你必须知道的10个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镜头你必须知道的10个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镜头你必须知道的10个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镜头你必须知道的10个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镜头你必须知道的10个知识.docx

《关于镜头你必须知道的10个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镜头你必须知道的10个知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镜头你必须知道的10个知识.docx

关于镜头你必须知道的10个知识

关于镜头你必须知道的10个知识

篇一:

关于镜头感

关于镜头感

关于镜头感:

最近少拍照片,趁机会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做一下总结。

文章写得比较单薄,不够深入,我文笔不好,大家将就着看吧。

我并不是鼓励大家一定要用定焦,而是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大家熟悉自己手上的器材,用好它们,无论是定焦还是变焦,而不是老想着换更好的,如果能起到解毒的作用就更好了。

老实说这是我第一次动笔写关于摄影的东西,以前的知识都相对零散,这次归纳了一下。

文中所说很多观点在坛子里面的Dx都曾经提出过,我只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归纳总结一下而已。

---------------------------------------------------------------------------

关于镜头感:

28-35-50

刚学摄影的时候偶尔会听到类似“镜头感”之类的词语,却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后来用了T3的35mm镜头一年多,才开始慢慢明白个中的含义。

今年年初进了一台gR1s(28mm镜头),至今也有三个多月了,加上自己本来就有一只性价比非常好的佳能50/1.8II,三只镜头比较下来,心中模糊的概念就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其实所谓“镜头感”就是摄影师和镜头之间培养起来的感觉,是在对自己所用的镜头非常熟悉的情况下想象镜头是怎样看东西的规律。

比方说,手里拿着T3的35mm镜头,不举相机,站在哪个位置能将什么东西取进来,在什么光圈下景深大概有多少,前后左右移一点透视会发生什么变化,自己心里都需要有一定的概念,当然不需要非常的精确。

光圈F8,对焦在牌子上,两个人都会落在景深当中。

入门级廉价的变焦镜头的最常见的焦段是24-105,为的就是让初学者花最少的钱去培养这种感觉,在熟练后再根据对自己的题材选择适合的专业镜头。

以前用变焦镜头不觉得,但用了定焦镜头一段时间后这种感觉就不知不觉的培养起来了,以至于我有时手里拿着变焦镜头当定焦镜头用!

不是说变焦镜头不能培养镜头感,而是大部分使用者只是简单的变焦了事,没有认真的对每个焦段固定练习,加上现在非全幅DsLR都有镜头系数,更加淡化了传统的焦距概念。

28-35-50是我比较常用的三个焦段,最熟悉的是35mm。

28mm与35mm、35mm与50mm都是非常接近的焦段,习惯了T3的35mm,gR1s我很快就上手了。

一开始我也以为:

“退一步是28mm,进一步是50mm”,但实际用下来才发现它们之间是很相似,但又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回事。

卖花的人。

光圈F11-16

我个人觉得35mm是比较舒服的一个焦段,物体之间透视和比例适中。

虽说28mm与35mm相差不大,但用起来感觉就不是退一步那么简单。

即使退一步,也能看出28mm的透视感要大,加

上边缘的畸变,使得空间感强了不少。

28mm对构图能力要求比较强,因为它比35mm广,所以画面中包含的元素更多,一不小心就会把不必要的东西取进来;另一方面,28mm也考验摄影师的胆量,摄影师需要更加接近被拍摄者,而我用T3的时候这种压力明显小了不少。

但28mm与35mm有一点很相似:

那就是它们的在同一光圈下景深都比较接近,这让我很快就习惯了gR1s,尤其是F8以下的小光圈的景深都很大,这对于我抓拍和交代主体所处的环境都非常有用。

经常会见到背景和其他元素处理不好就虚化了事的例子,这会使摄影师产生构图和提炼的惰性。

T3和gR1s即使光圈全开(F2.8),只要不是靠得太近,背景的虚化也有限,那种虚化是“有着能分辨实体的朦胧,含蓄、温柔而充满感情”的。

还好,我对镜头的虚化能力和bokeh已经不太感冒了。

父女。

光圈F5.6。

构图已经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

抓拍的时间太紧一不小心把多余的东西取了进来,所以我稍微裁了一下图(85%左右)

photoby墓月花,gR1s,光圈F4。

“后面是刚放的炮纸,带着头花,手拿香的憨厚的小女孩,很能映衬过年的感觉。

”轻微的虚化更突出了女孩,也交代了女孩所处的环境

35mm与50mm都是很平凡的焦段,没有广角的冲击力和长焦对空间的强烈压缩,以至于用它们拍的照片都很平实,能使读者更注重照片的内涵而不是它的表现形式,感觉真实而不夸张,要想平实而不平凡的话只能在片子的内容和内涵上做文章。

35mm与50mm也是大家常说的人文焦段,它们能使摄影师和被拍者保持着一定的心理和物理距离,不会令被拍者产生一种被侵犯的感觉而又能让摄影师融入事件所发生的环境当中,所以通常会看到给徕卡新手的第一只镜头的选择建议不是35mm就是50mm。

35mm和人看东西的方式基本相符,而50mm标准镜头是和人眼看东西的比例相同,但看东西比例相同和看东西的方式相似是两回事。

eos30,50/1.8II,光圈F2.0-2.8

50mm标准镜头的视角实在太平凡了,不是广角也不是中焦,让人有点耍不开也够不着的感觉,对摄影师的构图能力是极大的考验。

要用好标准镜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会听到“标头无用论”的说法。

其实并没有无用的镜头,只有用得不好的镜头。

佳能的《eF

LenswoRKIII》中标准镜头那一章说道:

“Thekeytousingastandardlensskillfullyis

tostrikeaneffectivebalancebetweenthesubjectdistance,the

perspective,andthebackgroundblureffectobtainedbyopeningthe

aperture.”

就是说如果能使物距、虚实和透视得到均衡的处理,那你用标准镜头就

算入门了。

平时我使用T3街拍,但至少有40%的情况下我觉得50mm会比35mm更好用,尤其是某些客观因素导致我不能走近的(例如隔着一条马路),或者某些被拍者不允许我靠得太近的,50mm虽然比35mm只长了一点,但可以使你离得更远一些。

我那只佳能50/1.8II配的是eos30,可街拍用单反太显眼了,而我又没钱买徕卡或g2+g45,所以只能作罢,拍不到的不拍就是了。

对于其他场合,我倒是非常乐意使用50/1.8II来给朋友拍拍纪念照之类的,因为它的成像实在很不错。

这张是T3的35mm拍的,我不可能靠得更近了,任何轻微的动作都肯定会给他发现我的存在,这时候50mm镜头会更有用。

光圈F2.8-4

清明节.烈士陵园

eos30,50/1.8II,光圈F4

个人认为用好50mm镜头,懂得利用透视和景深非常重要,否则过于平淡。

我还有一只使用频率不高的eF17-40/F4,原因是我用了T3后对超广角的热情慢慢淡了,一年里能用超广角的没几次机会。

最近都在考虑把它出手了,但始终下不了决心。

我不是喜欢折腾器材的人,想想留下来总会有用处的,先留在身边吧。

用好一只镜头,要比会用一堆镜头要难得多。

于20XX年4月3日凌晨

(ps:

另感谢墓月花借了一张图片给我作例子,那是少数能让我过目不忘的照片之一。

[阿祖20XX-5-8补充如下:

]

我们不妨把眼光开阔一些,实际上,在传统的焦段中,40mm-60mm都可以被称作标准镜头。

所以我们可以看见有的厂家的标头是45mm或55mm的。

所以,标头定在50只是一个约摸值,前后相差一点不会影响镜头感的培养。

所以,不必要拘谨于那几mm

的差异,也不必拘谨于文中提及的28-35-50这几个焦段是否刚好。

再把眼光放开点,我只是提及了28-35-50这几个焦段,事实上我觉得用24mm和60mm等等也一样能把镜头感培养出来,比如说用惯了28,24是怎样的会比较容易估计的出来。

你用哪个焦段的镜头都好,关键是你跟镜头之间要培养出那种互相信任的感觉。

---------------------------------------------------------------------------

北方兄的文章原文

一镜走天下,有个前提条件,就是你拍摄的对象是什么。

在一机一镜的定义中,不存在变焦镜头的内容。

如果讲变焦镜头的话,也就没有一机一镜的定义。

卡蒂埃-布勒松是一机一镜的典范,寇德卡也是,他曾经长期使用一枚25毫米镜头。

一般来说,人文领域及特定的拍摄内容,一机一镜足够用。

商业摄影中,一机一镜的情况非常罕见,但也不是没有。

新闻摄影中这种情况就基本没有了。

人文领域的拍摄,一般来说,主要以三枚镜

头为主:

28、35、50。

尼康曾想高价收购拍摄世界名人的邓伟手中的那枚标头。

一般来说,选择标头,是以环境人像为主。

35毫米镜头人像与环境兼顾,28毫米镜头主要以环境介绍为主。

象寇德卡拍摄吉普赛人,介绍吉普赛人的生活环境,是衬托主题主要手法,所以他选择25毫米镜头的广角。

有人说变焦镜头很方便为什么还要买定焦?

定焦能做的变焦也能做的啊。

表面看是这么个道理,实际使用中完全两种感觉。

我们知道,西洋画中,素描是基本功,那么,摄影有没有基本功?

我的理解,摄影的基本功就在这个一机一镜中。

我们有时候讲镜头感,什么是镜头感?

布勒松说:

“摄影家的眼睛,永远都在评估出现在他眼前的事物。

他只须移动1毫米的几分之一,便可以把线条吻合起来。

他只须稍微屈膝,便可以将透视改变。

把照相机放置在离主体近一些或远一些,他便可以刻画出某一细节——这细节,既可能相得益彰,也可能喧宾夺主。

然而,对照片进行构图所需的时间,几乎是跟按动快门的时间一样的短,因为两者同是

条件反射而已。

所谓的镜头感,就是“条件反射”四个字。

长期使用某一焦段的镜头,譬如标头,你就学会用标头的眼光看世界。

开始的时候你还需要用手搭个方框笔划一下才能确定取景的范畴,熟能生巧后,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拍摄的内容是哪些。

比较毁人的是开始就使用变焦镜头。

用变焦镜头培养镜头感是件很难的事情。

因为拍摄不仅仅是焦距的问题,拍摄最重要的,是要去思考拍摄的这个过程。

比如你想拍摄矿工的生活,场景是几个矿工兄弟在炕上喝酒,屋内环境比较简陋。

在拍摄这个场景时,首先你要先找光,光是摄影的生命,你要看,我的光在哪里,最强的光线打在哪里,在这种环境拍摄,光比很大,所以你必须要有取舍。

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你要找位置,比如你用28毫米镜头,F8,4米外全清晰,但屋里容不下这个距离,所以你要走两步,这个时候你就要考虑景深。

景深是什么?

景深就是空间感。

景深可以非常非常非常切实地影响我们对现实的观看。

用普通话说,光圈先决决定一切。

(谈到光圈,这是一个基本功。

比如标头,一般的练习,是在五米之内,用各种光圈拍摄物体,一米下各种光圈组合的景深是多少,两米是多少...虽然镜头上有景深指示,但你还是要去练,这个过程很关键,你要把这种烙印烙在脑子里。

我们有时候讲艺术的创作,你连景深的范围心中都没有数,怎么去创作?

)第三步,就是所谓的决定性瞬间,在恰当的时间里按下快门。

高潮会在某个瞬间降临。

幅好片子有没有,按下快门的瞬间就知道了。

有人说胶片要等到冲洗出来才知道结果,那是你基本功不扎实的缘故。

现在的时尚是用数码相机,如果说拍完了还得低头去看LcD,那是你滥竽充数的结果。

从来没有一种艺术,可以在数量中找到质量。

一机一镜,开始的时候和训练自己的镜头感有关。

无论你用什么机器,胶片还是数码,训练的过程都是艰苦的,如果你用的是35毫米镜头,那么你就时刻要用35毫米的取景范围看任何东西。

看的时候要注意,先看画面的四个角,然后再看中心的内容。

这个过程很关键,要养成这个好习惯:

先看四角。

要用摄影师的眼光看世界。

如果你是用35毫米镜头的,那么,这个世界就是35毫米焦距的世界——直到你成为大师,这个世界才能再次向你敞开。

看完我上述码的字,你就会知道,用变焦镜头培养镜头感,是件多么庞大的工程。

不是说不可以,不过按照一般的规律,天才总是你旁边那个的人。

变焦派的焦虑是,有些东西拍不下来怎么办?

(其实变焦用久了,你也会发现,自己总是不自觉地偏好某一个焦段的拍摄。

)这个事情一点也不矛盾。

对于使用定焦镜头的人,没有拍不下的内容,关键是你想怎么拍。

还是拿拍摄屋内矿工的场景打比方,用50的标头照顾不了环境的介绍了,怎么办?

没有什么好怎么办的,改变原来的拍摄思路,改拍特写或者其他。

取舍只在一忽悠间。

谁也没有规定,一幅好的照

篇二:

关于镜头感

关于镜头感

关于镜头感:

最近少拍照片,趁机会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做一下总结。

文章写得比较单薄,不够深入,我文笔不好,大家将就着看吧。

我并不是鼓励大家一定要用定焦,而是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大家熟悉自己手上的器材,用好它们,无论是定焦还是变焦,而不是老想着换更好的,如果能起到解毒的作用就更好了。

老实说这是我第一次动笔写关于摄影的东西,以前的知识都相对零散,这次归纳了一下。

文中所说很多观点在坛子里面的Dx都曾经提出过,我只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归纳总结一下而已。

---------------------------------------------------------------------------

关于镜头感:

28-35-50

刚学摄影的时候偶尔会听到类似“镜头感”之类的词语,却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后来用了T3的35mm镜头一年多,才开始慢慢明白个中的含义。

今年年初进了一台gR1s(28mm镜头),至今也有三个多月了,加上自己本来就有一只性价比非常好的佳能50/1.8II,三只镜头比较下来,心中模糊的概念就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其实所谓“镜头感”就是摄影师和镜头之间培养起来的感觉,是在对自己所用的镜头非常熟悉的情况下想象镜头是怎样看东西的规律。

比方说,手里拿着T3的35mm镜头,不举相机,站在哪个位置能将什么东西取进来,在什么光圈下景深大概有多少,前后左右移一点透视会发生什么变化,自己心里都需要有一定的概念,当然不需要非常的精确。

光圈F8,对焦在牌子上,两个人都会落在景深当中。

入门级廉价的变焦镜头的最常见的焦段是24-105,为的就是让初学者花最少的钱去培养这种感觉,在熟练后再根据对自己的题材选择适合的专业镜头。

以前用变焦镜头不觉得,但用了定焦镜头一段时间后这种感觉就不知不觉的培养起来了,以至于我有时手里拿着变焦镜头当定焦镜头用!

不是说变焦镜头不能培养镜头感,而是大部分使用者只是简单的变焦了事,没有认真的对每个焦段固定练习,加上现在非全幅DsLR都有镜头系数,更加淡化了传统的焦距概念。

28-35-50是我比较常用的三个焦段,最熟悉的是35mm。

28mm与35mm、35mm与50mm都是非常接近的焦段,习惯了T3的35mm,gR1s我很快就上手了。

一开始我也以为:

“退一步是28mm,进一步是50mm”,但实际用下来才发现它们之间是很相似,但又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回事。

卖花的人。

光圈F11-16

我个人觉得35mm是比较舒服的一个焦段,物体之间透视和比例适中。

虽说28mm与35mm相差不大,但用起来感觉就不是退一步那么简单。

即使退一步,也能看出28mm的透视感要大,

上边缘的畸变,使得空间感强了不少。

28mm对构图能力要求比较强,因为它比35mm广,所以画面中包含的元素更多,一不小心就会把不必要的东西取进来;另一方面,28mm也考验摄影师的胆量,摄影师需要更加接近被拍摄者,而我用T3的时候这种压力明显小了不少。

但28mm与35mm有一点很相似:

那就是它们的在同一光圈下景深都比较接近,这让我很快就习惯了gR1s,尤其是F8以下的小光圈的景深都很大,这对于我抓拍和交代主体所处的环境都非常有用。

经常会见到背景和其他元素处理不好就虚化了事的例子,这会使摄影师产生构图和提炼的惰性。

T3和gR1s即使光圈全开(F2.8),只要不是靠得太近,背景的虚化也有限,那种虚化是“有着能分辨实体的朦胧,含蓄、温柔而充满感情”的。

还好,我对镜头的虚化能力和bokeh已经不太感冒了。

父女。

光圈F5.6。

构图已经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

抓拍的时间太紧一不小心把多余的东西取了进来,所以我稍微裁了一下图(85%左右)

photoby墓月花,gR1s,光圈F4。

“后面是刚放的炮纸,带着头花,手拿香的憨厚的小女孩,很能映衬过年的感觉。

轻微的虚化更突出了女孩,也交代了女孩所处的环境

35mm与50mm都是很平凡的焦段,没有广角的冲击力和长焦对空间的强烈压缩,以至于用它们拍的照片都很平实,能使读者更注重照片的内涵而不是它的表现形式,感觉真实而不夸张,要想平实而不平凡的话只能在片子的内容和内涵上做文章。

35mm与50mm也是大家常说的人文焦段,它们能使摄影师和被拍者保持着一定的心理和物理距离,不会令被拍者产生一种被侵犯的感觉而又能让摄影师融入事件所发生的环境当中,所以通常会看到给徕卡新手的第一只镜头的选择建议不是35mm就是50mm。

35mm和人看东西的方式基本相符,而50mm标准镜头是和人眼看东西的比例相同,但看东西比例相同和看东西的方式相似是两回事。

eos30,50/1.8II,光圈F2.0-2.8

50mm标准镜头的视角实在太平凡了,不是广角也不是中焦,让人有点耍不开也够不着的感觉,对摄影师的构图能力是极大的考验。

要用好标准镜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会听到“标头无用论”的说法。

其实并没有无用的镜头,只有用得不好的镜头。

佳能的《eF

LenswoRKIII》中标准镜头那一章说道:

“Thekeytousingastandardlensskillfullyis

tostrikeaneffectivebalancebetweenthesubjectdistance,the

perspective,andthebackgroundblureffectobtainedbyopeningthe

aperture.”

就是说如果能使物距、虚实和透视得到均衡的处理,那你用标准镜头就

算入门了。

平时我使用T3街拍,但至少有40%的情况下我觉得50mm会比35mm更好用,尤其是某些客观因素导致我不能走近的(例如隔着一条马路),或者某些被拍者不允许我靠得太近的,50mm虽然比35mm只长了一点,但可以使你离得更远一些。

我那只佳能50/1.8II配的是eos30,可街拍用单反太显眼了,而我又没钱买徕卡或g2+g45,所以只能作罢,拍不到的不拍就是了。

对于其他场合,我倒是非常乐意使用50/1.8II来给朋友拍拍纪念照之类的,因为它的成像实在很不错。

这张是T3的35mm拍的,我不可能靠得更近了,任何轻微的动作都肯定会给他发现我的存在,这时候50mm镜头会更有用。

光圈F2.8-4

清明节.烈士陵园

eos30,50/1.8II,光圈F4

个人认为用好50mm镜头,懂得利用透视和景深非常重要,否则过于平淡。

我还有一只使用频率不高的eF17-40/F4,原因是我用了T3后对超广角的热情慢慢淡了,一年里能用超广角的没几次机会。

最近都在考虑把它出手了,但始终下不了决心。

我不是喜欢折腾器材的人,想想留下来总会有用处的,先留在身边吧。

用好一只镜头,要比会用一堆镜头要难得多。

于20XX年4月3日凌晨

(ps:

另感谢墓月花借了一张图片给我作例子,那是少数能让我过目不忘的照片之一。

[阿祖20XX-5-8补充如下:

]

我们不妨把眼光开阔一些,实际上,在传统的焦段中,40mm-60mm都可以被称作标准镜头。

所以我们可以看见有的厂家的标头是45mm或55mm的。

所以,标头定在50只是一个约摸值,前后相差一点不会影响镜头感的培养。

所以,不必要拘谨于那几mm

的差异,也不必拘谨于文中提及的28-35-50这几个焦段是否刚好。

再把眼光放开点,我只是提及了28-35-50这几个焦段,事实上我觉得用24mm和60mm等等也一样能把镜头感培养出来,比如说用惯了28,24是怎样的会比较容易估计的出来。

你用哪个焦段的镜头都好,关键是你跟镜头之间要培养出那种互相信任的感觉。

---------------------------------------------------------------------------

北方兄的文章原文

一镜走天下,有个前提条件,就是你拍摄的对象是什么。

在一机一镜的定义中,不存在变焦镜头的内容。

如果讲变焦镜头的话,也就没有一机一镜的定义。

卡蒂埃-布勒松是一机一镜的典范,寇德卡也是,他曾经长期使用一枚25毫米镜头。

一般来说,人文领域及特定的拍摄内容,一机一镜足够用。

商业摄影中,一机一镜的情况非常罕见,但也不是没有。

新闻摄影中这种情况就基本没有了。

人文领域的拍摄,一般来说,主要以三枚镜

头为主:

28、35、50。

尼康曾想高价收购拍摄世界名人的邓伟手中的那枚标头。

一般来说,选择标头,是以环境人像为主。

35毫米镜头人像与环境兼顾,28毫米镜头主要以环境介绍为主。

象寇德卡拍摄吉普赛人,介绍吉普赛人的生活环境,是衬托主题主要手法,所以他选择25毫米镜头的广角。

有人说变焦镜头很方便为什么还要买定焦?

定焦能做的变焦也能做的啊。

表面看是这么个道理,实际使用中完全两种感觉。

我们知道,西洋画中,素描是基本功,那么,摄影有没有基本功?

我的理解,摄影的基本功就在这个一机一镜中。

我们有时候讲镜头感,什么是镜头感?

布勒松说:

“摄影家的眼睛,永远都在评估出现在他眼前的事物。

他只须移动1毫米的几分之一,便可以把线条吻合起来。

他只须稍微屈膝,便可以将透视改变。

把照相机放置在离主体近一些或远一些,他便可以刻画出某一细节——这细节,既可能相得益彰,也可能喧宾夺主。

然而,对照片进行构图所需的时间,几乎是跟按动快门的时间一样的短,因为两者同是条件反射而已。

所谓的镜头感,就是“条件反射”四个字。

长期使用某一焦段的镜头,譬如标头,你就学会用标头的眼光看世界。

开始的时候你还需要用手搭个方框笔划一下才能确定取景的范畴,熟能生巧后,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拍摄的内容是哪些。

比较毁人的是开始就使用变焦镜头。

用变焦镜头培养镜头感是件很难的事情。

因为拍摄不仅仅是焦距的问题,拍摄最重要的,是要去思考拍摄的这个过程。

比如你想拍摄矿工的生活,场景是几个矿工兄弟在炕上喝酒,屋内环境比较简陋。

在拍摄这个场景时,首先你要先找光,光是摄影的生命,你要看,我的光在哪里,最强的光线打在哪里,在这种环境拍摄,光比很大,所以你必须要有取舍。

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你要找位置,比如你用28毫米镜头,F8,4米外全清晰,但屋里容不下这个距离,所以你要走两步,这个时候你就要考虑景深。

景深是什么?

景深就是空间感。

景深可以非常非常非常切实地影响我们对现实的观看。

用普通话说,光圈先决决定一切。

(谈到光圈,这是一个基本功。

比如标头,一般的练习,是在五米之内,用各种光圈拍摄物体,一米下各种光圈组合的景深是多少,两米是多少...虽然镜头上有景深指示,但你还是要去练,这个过程很关键,你要把这种烙印烙在脑子里。

我们有时候讲艺术的创作,你连景深的范围心中都没有数,怎么去创作?

)第三步,就是所谓的决定性瞬间,在恰当的时间里按下快门。

高潮会在某个瞬间降临。

幅好片子有没有,按下快门的瞬间就知道了。

有人说胶片要等到冲洗出来才知道结果,那是你基本功不扎实的缘故。

现在的时尚是用数码相机,如果说拍完了还得低头去看LcD,那是你滥竽充数的结果。

从来没有一种艺术,可以在数量中找到质量。

一机一镜,开始的时候和训练自己的镜头感有关。

无论你用什么机器,胶片还是数码,训练的过程都是艰苦的,如果你用的是35毫米镜头,那么你就时刻要用35毫米的取景范围看任何东西。

看的时候要注意,先看画面的四个角,然后再看中心的内容。

这个过程很关键,要养成这个好习惯:

先看四角。

要用摄影师的眼光看世界。

如果你是用35毫米镜头的,那么,这个世界就是35毫米焦距的世界——直到你成为大师,这个世界才能再次向你敞开。

看完我上述码的字,你就会知道,用变焦镜头培养镜头感,是件多么庞大的工程。

不是说不可以,不过按照一般的规律,天才总是你旁边那个的人。

变焦派的焦虑是,有些东西拍不下来怎么办?

(其实变焦用久了,你也会发现,自己总是不自觉地偏好某一个焦段的拍摄。

)这个事情一点也不矛盾。

对于使用定焦镜头的人,没有拍不下的内容,关键是你想怎么拍。

还是拿拍摄屋内矿工的场景打比方,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