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2316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8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全国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考全国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考全国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考全国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考全国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全国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必修3.docx

《高考全国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全国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必修3.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全国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必修3.docx

高考全国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必修3

2012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模块分课时整理(解析)

必修三

说明:

以人教版编排体例分课时整理;版权为中学历史教学园地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

“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考点】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材料“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

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说明此学派代表地主阶级,反对贵族特权、主张社会变革、倡导重农抑

商。

结合所学可知是法家思想,故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D

2.(2012年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

“上好礼,则

民莫敢不

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

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

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

【答案】B

3.(2012年上海历史,31)孔子说: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

“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考点】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思想)

【解析】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

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B、D项反映的是其中一个方面。

上述观点是针对天人关系提出的,不涉及政治主张,A项错误。

【答案】C项3分,B、D项1分,A项0分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4分)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2分)

【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汉代儒学、宋明理学)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再现与理解、材料解读能力。

(2)问根据材料可知董仲舒强调“大一统”,其思想的影响结合课本知识回答即可。

第(4)问从前三问得出寻找规律,得出结论:

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丰富。

【答案】

(2)思想特征:

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2分)

影响:

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分)

(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

(2分)

第3课宋明理学

1.(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7)理学家王阳明说:

“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考点】宋明理学——心学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从关键信息“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可知王阳明强调正心诚意,故D项正确;A、B、C项都对题干的曲解。

参考译文:

文人用以修治的,农民用以具养的,工匠用以利器的,商人用以通货的,各取用他们资所能近、力所能及的而成就事业,来求充分扩张善良的本心,归结他们的要点在有益于人民之道,这些是相同的……四种人职业不同而方法相同的。

【答案】D

2.(2012年海南卷历史,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

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考点】宋明理学(主要思想)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首先排除B、D项;题干认为“阳生万物”,而何为“生”呢?

“生,仁也”,

其主要阐释的是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A项正确;如果对“阳生万物、阴成万物”不能正确解读,及把握

内在关系:

生,仁也。

易错选C项。

【答案】A

3.(2012年海南卷历史,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

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

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考点】宋明理学(背景——三教合一)

【解析】魏晋时期,儒学发展受挫,面临来自于佛教的冲击。

题干中“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

友朋之信”正是儒家的伦理道理,而题干斥责佛教导致“隔、乖、旷、绝”的后果,说明佛教与儒家伦理

抵触,D项正确;A项具有夸大佛教传入的影响,说法错误;B、C项无从反映。

【答案】D

4.(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39)(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

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

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

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

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作用。

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

”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

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

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

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

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一个人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问题: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

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4分)

【考点】科举制、宋明理学、明清进步儒学、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中体西用”思想;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西方民主思想的发展

【解析】本题以话题引入考查中西思想的发展与交融,跨度大,注重线索梳理和综合分析。

(1)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宋明理学(程朱理学),解答时注意关键信息“宋人文集”和设问中的提示“程朱理学”,在此基础上联系相关知识分析。

【答案】

(1)与科举制相关。

(2分)

目的:

“究天理”(或明道德(宣传封建伦理道德),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秩序。

(2分)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

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

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B.削弱相权C.实行君主立宪制D.废除三省六部制

【考点】明清进步儒学(黄宗羲的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材料解读能力。

题干提供的观点强调宰相制度的的存在有利于制约君权,换而言之废除宰相制度导致君权极端化。

这说明观点主张限制君权,故选A项。

【答案】A

单元综合

1.(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7分)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4分)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

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6分)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2分)

【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汉代儒学、宋明理学)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再现与理解、材料解读能力。

(1)问立足材料可知分别是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

在此基础上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历史背景。

(2)问根据材料可知董仲舒强调“大一统”,其思想的影响结合课本知识回答即可。

第(3)问从材料可看出唐代由于实行开放政策,对外交往频繁,因而思想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

第(4)问从前三问得出寻找规律,得出结论:

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丰富。

【答案】

(1)主张:

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3分)

背景: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4分)

(2)思想特征:

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2分)

影响:

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分)

(3)特点:

多元性(兼收并蓄)。

(2分)

原因:

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

(4分)

(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

(2分)

2.(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38)(26分)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

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

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

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材料二:

李贽:

前三代,吾无论矣。

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

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

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材料三:

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

……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

……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

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问题:

(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

(10分)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9分)

【考点】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老子、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古希腊人文主义的起源、维新思想(康有为、严复的思想)

【解析】本题以思想的交融与解放为主题切入、以主要思想家为载体考查中外思想发展。

(1)问考查基础知识的积累,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即可。

(2)问立足材料概括,关键在于抓住关键信息,如,李贽“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顾炎武“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等。

【答案】

(1)孔子:

仁、礼、中

庸;(3分)老子:

道、无为、小国寡民。

(3分)苏格拉底:

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2分)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

文化的集大成者。

(2分)

(2)李贽:

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

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3分)顾炎武:

注重实

学,经世致用;(3分)

王夫之:

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3分)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38)(26分)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

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

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

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材料二:

李贽:

前三代,吾无论矣。

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

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

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材料三:

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

……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

……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

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问题:

(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

(10分)

【考点】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老子、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古希腊人文主义的起源、维新思想(康有为、严复的思想)

【解析】本题以思想的交融与解放为主题切入、以主要思想家为载体考查中外思想发展。

(1)问考查基础知识的积累,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即可。

【答案】

(1)孔子:

仁、礼、中

庸;(3分)老子:

道、无为、小国寡民。

(3分)苏格拉底:

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2分)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

文化的集大成者。

(2分)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9)15世纪学者奇诺说:

“这是一个黄金时代,(在佛罗伦萨)几乎所有以前消失的自由科目,如诗歌、雄辩术、绘画、建筑、雕塑、音乐都复活了。

”这反映了在该地()

A.希腊罗马文化开始兴起B.人文精神得到传承

C.宗教改革思想开始转播D.启蒙思想影响巨大

【考点】文艺复兴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再现与理解。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15世纪”“佛罗伦萨”“复活”可以判断为文艺

复兴。

文艺复兴的文艺作品其实对古希腊罗马人文精神传承。

故选B项。

A、C、D项分别对应的是故希腊罗马、16世纪的德意志宗教改革、17—18世纪。

【答案】B

2.(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8)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

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考点】宗教改革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根据材料“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可知教皇代表认为在信仰《圣经》的同时需要其他方面的支撑,只有这样信仰才能稳固,故C项正确;A项题干无从反映;根据所学可知两者都没有否认信仰的必要,故B项说错误;D项只是材料反映信息的一面。

【答案】C

3.(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19)伊拉斯谟借“愚人”之口说道:

“如果你把生活中的快乐

去掉,那么生活成了什么?

它还配得上称作生活吗?

”根据这句话,伊拉斯谟本意是要()

A.抨击愚昧B.倡导平等C.讽刺贪淫D.推崇人性

【考点】文艺复兴

【解析】伊拉斯谟是文艺复兴时斯的代表人物,“如果你把生活中的快乐去掉,那么生活成了什么”反映了追求现实生活的幸福的思想,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D项正确。

ABC项不符题意。

【答案】D

第7课启蒙运动

1.(2012年江苏历史,13)“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

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

……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

”材料中的“他们”为西方近代思想发展过程中同一时代的杰出代表,其中一位是()

A.彼特拉克B.莎士比亚C.马丁·路德D.伏尔泰

【考点】启蒙运动——主要启蒙思想家(伏尔泰)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强调理性、批判教会和封建制度,这是启蒙运动的内容,因此选择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

【答案】D

2.(2012年海南卷历史,10)孟德斯鸠启蒙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反对专制、提倡法治。

他认为,防止专制的根本途径是()

A.以民意制约权力B.以道德制约权力

C.以权力制约权力D.以权利制约权力

【考点】启蒙运动——孟德斯鸠的思想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是三权分立,因此,C项正确;权力与权利是有区别的,如

果不能区别两者区别或者粗心而错选D项;AB项是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

【答案】C

3.(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39)(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

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

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

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

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作用。

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

”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

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

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

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

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一个人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问题: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

(8分)

【考点】科举制、宋明理学、明清进步儒学、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中体西用”思想;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西方民主思想的发展

【解析】本题以话题引入考查中西思想的发展与交融,跨度大,注重线索梳理和综合分析。

第(3)问考查西方民主思想的变化,注意答题角度“西方民主政治发展”。

【答案】(3)代议制度建立;(2分)代议制

民主具有优越性,如可适用于地广人多的国家;(3分)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如选民范围日益扩大;并扩展到更多国家。

(3分)(若答出“古代西方直接民主弊端和具有代议制民主性质的民主制度的借鉴;西方民主思想家和政治家对民主探索深入的反思等可酌情赋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第(4)问,指出一

个时期的含义或用法,给

1分,指出两个及以上时期的含义或用法,给3分。

单元综合

1.(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15)“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

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

”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考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理解和比较分析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宗教改革反抗罗马教会的权威,否认教会和教士在信仰中的中介作用,强调个人自由;启蒙运动反抗封建专制权威,强调个人自由,崇尚理性,重视法制保障民主制度。

因此B、C、D属于启蒙运动,A项是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共同点。

【答案】A

2.(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37)(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

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

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

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材料三:

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的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

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各自深刻而特

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

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及其共同精神。

(14分)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阐述的观点。

(12分) 

【考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材料解读、综合比较分析和论证分析能力。

(1)问结合所学从经济、政治等角度分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的基本观点抓住关键信息“财富的日益增长”“经济生活的需要”“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概括即可。

三次运动的共同精神实际上是比较归纳其共同点。

(2)问考查论证分析能力,首先要明确材料论证了物质活动和精神与制度发展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论证观点。

【答案】

(1)历史条件:

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

典文化遗存丰厚;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典型的君主专制激发了资产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