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22983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8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堰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十堰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十堰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十堰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十堰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堰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

《十堰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堰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堰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

十堰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

 

十堰市“十三五”旅游业

发展规划纲要

 

十堰市旅游委

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2016年11月

目录

第一章解读十堰1

一、十堰“十二五”旅游建设成就1

二、十堰“十三五”旅游发展优势4

三、十堰“十三五”旅游发展症结6

第二章方向研判8

一、国家政策环境8

二、旅游行业转型10

三、旅游市场分析10

四、发展方向与愿景12

第三章战略定位13

一、指导思想13

二、总体定位13

三、功能定位13

四、发展战略13

五、空间结构15

六、战略路径16

第四章重点片区发展规划20

一、大武当山山水休闲养生度假核20

二、十堰城市综合服务与游憩区24

三、汉水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翼31

四、十堰—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翼34

五、沿汉江山水生态文化体验廊36

六、武当山-神农架山林生态休闲廊道37

七、竹溪-竹山-房县城乡生态游憩廊37

八、精品旅游线路38

第五章乡村旅游系统40

一、“十三五”发展目标40

二、形成三大乡村旅游产品41

三、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45

第六章旅游服务系统46

一、“智慧十堰”智慧旅游创建工程51

二、“信息十堰”旅游服务中心工程52

三、“畅行十堰”旅游公共交通系统53

四、“休闲十堰”全域风景道系统55

五、“人本十堰”公共配套服务提升工程56

六、“购物十堰”旅游商品系统构建工程59

第七章旅游产业系统63

一、旅游+汽车63

二、旅游+农业64

三、旅游+文化64

四、旅游+养生养老65

五、旅游+体育66

六、旅游+林业67

第八章旅游营销系统69

一、营销目标69

二、旅游品牌形象创建69

三、旅游营销方案策划70

四、旅游营销渠道选择75

第九章发展保障系统76

一、创新旅游管理体制76

二、活化旅游投融资保障76

三、强化旅游用地管理77

四、推动旅游人才建设79

五、完善旅游市场监管81

六、优化环境保障81

第十章各县市区发展引导83

一、张湾区83

二、茅箭区83

三、郧阳区83

四、丹江口市83

五、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84

六、郧西县84

七、房县84

八、竹山县84

九、竹溪县85

附录一行动计划表86

附录二:

“十三五”重点旅游项目库91

附录三:

“十三五”一般旅游项目库97

第1章解读十堰

一、十堰“十二五”旅游建设成就

“十二五”是十堰市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的起始阶段,过去五年是十堰旅游综合实力提升的关键五年,是旅游综合效益大增强的重要五年,是旅游产业地位日益凸显的竞进五年,五年的发展,推动了旅游业的大转型,实现了旅游发展格局的大优化,明确了旅游业发展的大目标,基本形成了以武当山为龙头、A级景区为骨干、乡村旅游为网点,山水城一体、文旅农互动的旅游发展大格局。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1、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十二五”是十堰旅游综合实力大提升的关键五年。

截止到“十二五”末,十堰旅游旅游接待总人次4010万(增长率16.7%),总收入达299.8亿(增长率23.5%);旅游项目总投资300亿,规模以上旅游企业达309家;游客过夜率达53%,人均消费748元;实现旅游带动全市16%贫困人口脱贫。

2、产业地位日益凸显

“十二五”期间全市旅游业地位逐渐增强,成为仅次于汽车产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十二五”末,十堰旅游总收入占GDP的23%,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8.5%,带动直接就业人口25万人,旅游项目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左右。

3、项目投资累计突破

“十二五”期间十堰旅游项目投资累计超300亿元,形成包括竹溪县乡村旅游“三廊”项目、堵河生态文化旅游带、沧浪海旅游港项目集群、武当山太极湖项目集群等7大项目集群带动支撑。

4、旅游品牌创建瞩目

“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家、国家5A级景区1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家、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40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5家。

实现了5A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强县的“零”突破,进入了中国旅游百强城市。

(二)全域旅游格局形成

“十二五”期间,十堰旅游以武当山为龙头,汽车城为核心,县市区为节点,A级景区为抓手,乡村旅游为网点,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武当山特区、郧西县、房县、竹山上康镇列入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三带”空间基本形成,包括城郊生态文化游憩带、竹房城乡一体化生态旅游带、环库区汉江生态旅游带。

(三)“旅游+”业态融合发展

“十二五”期间,逐步推进了旅游与农业、文化产业、现代工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围绕乡村旅游业,形成了一批旅游名村、特色乡村旅游点;围绕武当文化,打造了武当学院、武当道茶、武当功夫体验等项目,成为武当旅游亮点;另外,依托东风汽车产业,将工业魅力渗透到旅游中,汽车城已成为十堰市“三张名片”之一。

(四)旅游营销宣传造势

“十二五”期间,十堰旅游以打造“山、水、城”一体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品牌为目标,通过“武当大兴600年”、“东风号”沃尔沃环球帆船赛等大型节事活动举办,结合宣传渠道创新等多种方式,形成了“仙山、秀水、汽车城”三张名片,以及“问道武当山、养生太极湖”等旅游品牌。

(五)区域旅游合作强化

“十二五”期间,鄂豫陕渝、京津冀、秦巴片区、鄂西生态旅游圈、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城市地区区域旅游合作进一步加强,十堰旅游“一卡通”与周边4省的43个景区形成合作,带动了区域旅游的合作与发展。

(六)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立体交通顺至通畅。

汉十高速、谷竹高速、十房高速、郧十高速四条高速公路全线贯通,丹江口、郧阳区、武当山等地旅游码头建成使用,武当山机场2016年2月5日正式通航,武西高铁汉十段正式启动建设。

厕所革命争先创优。

2015年,抢抓国家旅游“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机遇,旅游厕所完成投资3000多万元,争取国家和省级旅游厕所资金400余万元,新建厕所64座,改建厕所38座,完成目标任务150%,被省旅发委授予旅游厕所革命先进单位。

(七)智慧旅游创新引领

2012年,十堰进入首批全省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十堰先后推进智慧旅游“1234”工程,在全省率先开通“12301”旅游服务热线,推出游十堰APP、十堰旅游官方网站、掌上武当以及网上自选、主题自驾、乡村旅游等定制产品,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乡村、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旅游网络营销模式正在形成。

(八)旅游行业管理转型

旅游部门由单打独斗向全社会共建共享转变。

“十二五”期间十堰市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带动作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市场主体的共建共享局面;旅行社组团向线上线下齐头并进转变。

在线旅游投资和消费比例日渐增大,智慧旅游电商平台年销售额突破3亿元,有力地撬动了十堰旅游市场。

二、十堰“十三五”旅游发展优势

(一)良好的发展基础

2015年,十堰旅游总人数达到到4010万人次,旅游收入299.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1%和26%。

旅游市场主体突破3000家,其中规模以上309家,过去十年间十堰市从旅游收入、游客人数、外汇收入景区数量等各方面均有了长足的进步,连续三年荣获“全省旅游发展先进市”,综合实力稳居全省旅游第一方阵,拥有优秀的旅游产业基础。

(二)明确的产业定位

《十堰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十堰市把旅游业作为全市第二大支柱产业进行培植,以旅游产业为引擎,带动第三产业乃至区域综合发展的大旅游,形成山水城互动、生态人文一体、景点景区互联、吃住行游购娱配套的全域旅游新格局,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第二大支柱产业,建成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三)世界级的遗产品牌

十堰拥有世界级文化遗产,武当山。

武当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之“五岳之冠”的显赫地位闻名于世。

武当山为中华道教名山,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建筑群,是中华传统武术——武当拳的发源地。

武当山世界级遗产品牌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地位,赋予了十堰高品质的旅游资源品牌,是十堰旅游发展的重要品牌基础。

(四)国家级的生态地位

一是在国家主体功能区中,十堰是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是国内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和区域性的生态屏障,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层次上的生物多样性特点较突出,是该区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节点地区。

二是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承担着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涵养水源两种重要生态功能,在中国生态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十堰位列第五位。

(五)多元互融的文化基底

十堰市从历史时间轴和南北空间轴上都体现出深厚多元、交错共融的文化特征,融合了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等多种文化。

时间上,从恐龙时代到明清时代,浓缩了中国历史文化;空间上,东西南北空间交汇的格局使其保存延续本土文化的同时,形成了多元化的地方文化,包括恐龙文化、道教文化、史前文化、女娲文化、诗经文化、移民文化、汉水文化、汽车文化、七夕文化等,多元互融的文化基底是十堰市旅游发展的核心载体。

(六)区域中心的战略地位

十堰地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结合部,距武汉、郑州、西安、重庆等特大城市均为500公里左右,具有连南带北、承东接西的特殊地位,是南北互动、东西融合的“接力点”和“支撑点”。

以十堰为中心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有省(直辖市)直属的行政区7个,即陕西安康市、商洛市,重庆巫溪县,河南南阳市,湖北十堰市、襄樊市、神龙架林区等5市两县(区),大部分区域都在以十堰为中心、以150公里为半径的范围之内。

(七)广阔的发展前景

自2012年进入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俱乐部以来,十堰市连续荣获“全省旅游发展先进市”,巨大的旅游投资、活跃的旅游市场以及强劲的产业吸引力对拉动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解决就业、脱贫致富等方面效果明显,2016年上半年十堰市在建旅游项目68个,完成投资28.2亿,在建旅游项目数量和投资总量全省第一,具有巨大的投资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十堰“十三五”旅游发展症结

(一)旅游发展模式传统,体验产品不足

从十堰市重点旅游景区来看,虽然十堰积极加紧旅游项目建设,但目前观光型景区依旧占较大比例,导致了游客在十堰旅游的平均停留时间较短,且60%以上的游客以观光游览为主。

随着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十堰目前的产品格局尚不能满足休闲度假时代的游客需求。

(二)点面分割,景区—城市—乡村联系不足

由于缺少联动发展机制,目前十堰旅游还是以武当山为旅游业发展核心,与山下的城市和乡村的联动一体化发展较为欠缺,武当山的品牌价值未得到充分发挥,十堰城市和乡村旅游尚未发展起来。

随着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全域旅游大空间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十堰亟需构建景区、城市、乡村联动发展机制。

(三)文化挖掘不够,世界级品牌价值未充分发挥

一是品牌影响范围较窄,武当山目前客源以周边区域游客为主,游客主要来源是十堰、襄阳、武汉、西安、郑州等周边城市,占总游客量的比重为60%-70%,品牌影响范围较窄,没有充分发挥世界级遗产品牌的价值。

二是品牌带动效应较弱,武当山旅游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从旅游产品格局、服务体系、旅游产业体系等方面来看,尚未形成一个真正的旅游目的地,对周边城镇和乡村等区域带动效应较弱,十堰旅游品牌未立。

(四)产品特色不足,针对特色旅游市场的服务不足

休闲旅游时代,房车、自驾等旅游方式兴起,散客旅游者将占绝大比例,而这些游客更注重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服务,对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信息咨询服务、旅游安全服务等具有较高的需求。

但,目前十堰为散客提供的房车营地、自驾车营地等新型旅游产品不足,且公共服务尚不能满足散客需求。

自驾服务体系难以应对自驾旅游时代的游客需求,旅游服务与互联网时代脱节,智慧服务体系尚未构建,旅游安全救援系统亟待完善。

(五)缺乏特色产业联动,产业链延伸不足

一方面,十堰拥有汽车工业产业、农业和服务业等极具地域特色的优势产业,但汽车和农业目前均以生产功能为主,与旅游业缺乏融合,特色优势产业的价值未得到深入的挖掘,产业体系暂未形成。

另一方面,汽车工业近几年已遇发展瓶颈,产业升级压力较大,汽车工业已经无法再托起十堰市整体产业的发展,也难以再成为十堰的一种产业优势,亟待寻求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第二章方向研判

一、国家政策环境

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着力点,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

(一)供给侧改革

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后继国家“十三五”明确提出着力推进供给侧改革,优化要素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标志着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正从原本的重需求逐步转变为供给、需求共同发力,供给侧改革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重要方向。

(二)扶贫攻坚

国家“十三五”规划,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被定为“最艰巨任务”。

十三五”期间将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和模式,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5年11月23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后的首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又重点研究部署扶贫攻坚,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会议明确指出,要“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三)区域协调

国家“十三五”规划期间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作为重点任务,提出推进中部地区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同时着重加强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提升县域经济支撑辐射能力,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间均衡配置,拓展农村广阔发展空间,形成城乡共同发展新格局。

(四)创新驱动

国家“十三五”规划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发展为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

(五)生态改善

我国在“十三五”期间将加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等保护力度,加强林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适度开发公众休闲、旅游观光、生态康养服务和产品。

加快城乡绿道、郊野公园等城乡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规划中明确提出“整合建立一批国家公园”,将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建设以及生态保护和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

(六)信息互联

国家“十三五”规划实施“互联网+”和大数据战略,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加快多领域互联网融合发展,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产业发展新形态;建设数字中国,进一步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二、产业转型

(一)休闲旅游时代

《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利好政策的出台预示着大众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带薪休假等制度的逐渐推动落实为休闲大旅游时代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休闲”无形之中扩大了旅游产业的边界,膨胀了旅游的概念,更加强调旅游其实是一种朴素的生活方式,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意味着大众出游方式的转变,旅游产品、业态发展亟待转型。

(二)全域旅游时代

全域旅游指将特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一体化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模式。

2016年1月19日,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长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旅游要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转变;2016年2月5日,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262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

自此,全域旅游开始引发整个旅游行业及各地方政府的关注与思索。

三、旅游市场分析

(一)市场现状

1、市场已有一定规模,但增长速度放缓

2015年十堰市全年接待游客量4010万人次,同比增长16.73%,十二旅游收入299.8亿元,同比增长25.39%;两者在十二五期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2.17%和27.56%。

十堰旅游市场整体已度过初期快速成长期,具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较低,也具有一些成熟的旅游景区,但游客和旅游收入的增长速度放缓。

2、市场知名度不断增加,增速较为平滑

2011年-2016年XX搜索形成的变化曲线整体呈上升趋势,整体斜率不高,上升的速度较慢,整体呈平稳上升态势。

这表明在过去5年中,十堰的市场知名度逐步增加,但增速较为缓慢,缺乏引爆性的市场营销事件。

(二)市场特征

1、武当山是十堰旅游市场的核心支撑

2011年-2016年XX搜索指数武当山和十堰市的对比差距明显,十堰市5年的平均指数为585,而武当山为3082,是十堰市的5倍,“大武当、小十堰”的现象明显,武当山仍是十堰旅游市场的核心支撑。

2、关注人群主要集中在湖北、其次为浙江、广东

对于十堰的关注人群最核心的地域依然是湖北本省,其次为浙江、广州、上海和北京,主要关注城市为武汉、上海、北京、深圳,在机场、高铁等要素的影响下,远途旅游的特征明显。

3、市场人群以中青年为主,男性居多

十堰关注人群以20-50岁的中青年为主,30岁以上的中年人多与20-29岁的青年人,性别以男性为主,占到总数的80%。

4、市场位于六大省会城市中心,潜力巨大

自驾两小时圈覆盖4座城市,包括2100万人,拥有22亿元的旅游市场;两个半小时圈覆盖20座城市,包括1亿人,拥有104亿元的旅游市场。

六里坪机场建成后,能够与全国80%的城市达到同行,其中飞往北京仅需2小时。

西武高铁线路的建成将大大缩短十堰与国内其他将大城市的时间距离,乘坐高铁到达北京将仅需6个小时(目前为10小时)。

(三)市场定位

一级市场:

大武汉都市圈;西安、郑州、重庆等周边城市群。

二级市场: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长株潭城市群。

三级市场:

其他以各省会为代表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大中城市市场及其他机会市场;欧美、日韩等海外市场。

四、发展方向与愿景

全市兴旅将是十堰发展的重要方向,旅游业将成为十堰发展的战略高地和要地。

十堰旅游业的发展,非一山独秀,而是全域旅游共兴;非一味追求旅游经济效益,而是旅游带动下的生态崛起、文化传承;非单纯追求旅游产业要素扩张,而是旅游产业地位提升与全域优势产业联动。

第三章战略定位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指导下,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国家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全面融入我省“两圈两带”发展战略,按照我省“一元多层次战略”和“三维纲要”的要求,围绕“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以“外修生态,内修人文”为方略,以建设“全域风景区、全域生态区、全域水源区”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各县市为发力点,加速构建“一核多支点”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全力推动十堰旅游业转型升级,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

二、总体定位

“十三五”期间十堰旅游总体定位为“东方国际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其内涵为立足生态,基于文化,在深化武当山核心旅游品牌基础上,引导旅游空间外扩,以多元产品升级和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十堰全域旅游体系,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形象,以鲜明的生态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打造生态与文化双重崛起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三、功能定位

结合十堰市在全国以及湖北省的旅游业发展地位,“十三五”期间十堰市的功能定位为“中国道教养生文化旅游示范基地、湖北省西部旅游发展增长极”。

四、发展战略

(一)文化与生态双重崛起战略

一是文化,文创开发,文化与创意的深度融合。

以武当文化为核心引领,凸显十堰文化名片,在传承发扬武当文化的基础上,加大汽车文化、汉水文化等本土文化建设。

并通过文创式的开发理念,加大文化与创意深度融合,实现文创引领下城市文化振兴。

二是生态,道法自然,生态保护基础上的合理开发。

坚持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以生态保护承担十堰国家级的生态地位,持续优化支撑旅游发展品质化的生态基底。

并在保护基础上,对十堰高品质的山水生态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实现生态基础上的旅游产业振兴。

(二)产品与服务双重升级战略

一是产品,广度和深度升级。

迎合休闲度假时代旅游需求,转变现有山地遗产观光为主的开发方式,通过旅游空间的延伸扩展,充分利用山、水、村落、城镇等资源载体,引导休闲、度假、创意体验等功能业态的开发,实现旅游产品在丰度和深度上的升级。

二是服务,供给和品质升级。

通过城市配套服务、解说服务、标识服务、公共交通服务等在全域范围内完善旅游服务的供给,并逐渐注重品质化的服务开发,如加大智慧信息服务建设、风景道服务等,为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三)全域旅游发展下的空间统筹战略

遵循全域发展理念,通过核心吸引物的空间延伸,引导旅游空间由景点向村镇扩展,实现与周边村镇共兴发展,并由风景道等实现全域线路串联,以点、线、面实现全域空间统筹开发,改变目前单一景区独立发展的现状。

(四)“旅游+”产业融合联动战略

充分发挥十堰的优势产业价值,以旅游业为核心,重点加大旅游业与农业、汽车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养生养老产业、体育产业、林业等的产业融合,实现十堰现有工业主导的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并延伸旅游产业链,构建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实现各行业与旅游业的渗透,深化产业链布局。

(五)大区域旅游格局融入战略

十堰具有区域中心的优势区位,“十三五”期间,将继续推动十堰区域旅游格局的融入,重点与神农架林区、长江三峡、武汉、西安等重点景区和城市实现联动发展,以其中心区域地位打造区域旅游枢纽。

(六)国际化对外开放深入战略

“十三五”期间继续推动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加强十堰国际化的对外开放程度,增设至东南亚、日韩等重点国外客源市场的国际航线,加大国外市场的宣传推广力度,为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提供国际客源支撑。

五、空间结构

形成“一核一区两翼三廊”的空间发展格局。

一核——大武当山水休闲养生度假核。

一区——十堰城市综合服务与游憩区。

两翼——汉水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翼、十堰-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翼。

三廊——沿汉江山水生态文化体验廊、武当山-神农架山林生态休闲廊、竹溪-竹山-房县城乡生态游憩廊。

六、战略路径

(一)第一阶段核心区域转型升级(2016-2017)

1、工作重点

一是十堰旅游城市塑造。

一方面融入文创理念,产业转型升级,针对汽车工业遗产融入文创式的开发理念,植入创意体验业态,通过打造博物馆、文创街区等项目强化城区文创体验功能,实现汽车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营造休闲氛围,完善服务功能,加大郊野公园、景观廊道的建设,注重城市休闲氛围的营造,并基于高铁的建设逐渐完善城市公共服务。

二是武当山遗产观光升级。

一方面修复提升古神道。

修复提升现有两条神道,提升沿线景观、体验产品和服务配套设施等。

新建东西南三条古神道,重塑圣地格局,并以休闲度假项目升级遗产观光系统。

另一方面升级遗产体验产品。

开放部分宫观庙宇,植入文化展示、宗教朝圣、道教修行体验等功能,推动遗产观光向遗产体验升级。

2、发展目标

图3-1第一阶段具体发展指标表

规模指标

目标值

市场规模

旅游人数

5300万人次

旅游收入

480亿元

入境游客量

20万人次

外汇旅游收入

6000万美元

产业规模

A级景区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