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看我国的宏观经济.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2239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看我国的宏观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看我国的宏观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看我国的宏观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看我国的宏观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看我国的宏观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看我国的宏观经济.docx

《从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看我国的宏观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看我国的宏观经济.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看我国的宏观经济.docx

从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看我国的宏观经济

从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看我国的宏观经济

  [摘要]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收入分配问题日渐突出,成为宏观经济领域中的重大问题。

本文将建立一个以收入分配为起点的循环体系,并以此为基础阐述包括收入分配、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在内的宏观经济运行。

  [关键词]收入分配需求结构产业结构

  

  近年来,收入分配问题一直是我国宏观经济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问题。

收入分配的状况决定需求结构的变化,而不同的需求结构会使得不同产业的发展速度有所不同,产业发展的不均衡又将直接影响收入分配的格局。

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收入分配既是起点也是终点。

本文以此为基础阐述包括收入分配、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在内的宏观经济运行。

  一、城镇居民收入及财产的分布格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来源有所变化。

按照《中国统计年鉴》的标准,我们把城镇居民的全部收入大体划分为四部分:

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来源自90年代以来呈现出如下特点:

  首先,工资性收入仍旧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不同行业的职工工资收入相差较大。

1985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的年工资收入是元,平均每人全年全部收入是元,工资收入占总收入的76%。

1990~2004年,工资收入占城镇居民总收入的比重最高时达到72%,最低时达到67%。

平均来看,城镇居民总收入中有七成左右来自于工资收入。

毫无疑问,对我国城镇居民来讲,无论是改革的初期还是市场经济深入人心的今天,工资收入一直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改革开放以前,各行业之间职工的收入有所差别,但相差不多。

改革开放后,随着分配制度的改革,劳动者的积极性充分调动。

在职工的工资收入总体上涨的同时,不同行业工资收入的差距也日益拉开。

2004年,全国职工工资总额为亿元,比1978年增长29倍,平均每年增长112%;职工平均工资为16024元,比1978年增加了25倍,平均年增长96%。

1985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为1406元,最低的行业是社会服务业为777元,两者相差额为629元,比1978年拉大了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拉大倍。

1995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7843元,最低的行业是农、林、牧、渔业为3522元,前者是后者的倍,相差4321元。

到2004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和最低的行业工资收入相差27377元,前者收入是后者的倍。

也就是说,收入最低的行业职工要工作近五年才能得到收入最高行业职工一年的工资收入。

  其次,在各种收入来源中,工资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最慢。

1990~2004年的14年间,年均增长最快的是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其次是财产性收入%。

排在第三位的是转移性收入,%。

增长最慢的是工资性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仅为%。

  再次,大体上讲,从经济周期来看,在经济的高涨阶段,财产性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工资收入的增长速度;在经济的低靡阶段,财产性收入的增长则慢于工资收入的增长。

就我国宏观经济而言,1991~1996年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名义GDP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

这段时期中,财产性收入以近乎两倍于工资收入的速度飞速增长。

而1997年开始,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和一些政策原因,我国宏观经济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名义GDP的增长率由两位数降到一位数,经济陷入了长时间的低靡状态。

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2002年。

在经济最为不景气阶段,如:

1999和2000年,财产性收入一度出现负增长的局面。

除了1998年以外,财产性收入的增长速度均低于工资收入的增长速度。

2003年,名义GDP重新恢复两位数的增长,经济全面回升。

这一年的财产性收入增速为%,而同期工资收入的增速仅为%。

前者的增长大大快于后者。

  这些变化影响了收入分配的格局和财富的集中程度。

中国统计局信息网资料显示,最低收入10%的家庭其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而最高收入10%的富裕家庭其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另外80%的家庭占有财产总额的%。

从人均资产来看,由于部分城镇居民的债务超过了其财产总额,从而造成了人均财产最少的10%的人口拥有相当低的财产份额,低到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

而对于人均财产最多的10%的人口来说,他们拥有的财产占城镇总财产的份额高达%。

还有,人均财产最少的20%的人口所拥有的财产份额也只有%,而人均财产最多的20%的人口所拥有的财产份额达到%,后者超过前者的18倍。

据美联储对美国家庭收入调查,近5年来,美国10%最富有家庭拥有的净资产增长69%,平均每户资产达到万美元,而20%最穷的家庭净资产只增加20%,平均每户仅有7900美元,贫富家庭净资产相差倍,中国贫富家庭资产相差倍数大于美国达倍。

金融财产是居民财产中最具有生命力的一部分。

1990年我国城市居民每户平均金融资产尚不足8000元,12年后,这一数字已达到万元,平均年递增%。

到2002年6月底,我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户均总值已达万元,户均金融资产达万元。

从1984到2002年户均金融资产增长速度为%。

近年来,金融资产确实存在着向高收入家庭集中的趋势。

按五等法划分,最高的20%的家庭,平均拥有金融资产146615元,占全部金融资产的%,而最低20%的家庭平均只拥有金融资产4298元,仅占全部金融资产的%,高低相差倍,占全部金融资产的比重相差个百分点,中国%的富户占有%的金融资产,已超过世界上基尼系数最高的拉丁美洲的10%的富户占有50%的国民收入的比重。

所有这些都充分展现了我国收入分配不断拉大的现实。

  二、需求结构

  “金字塔”式的收入分配格局引起了需求结构的一些变化。

投资需求在总需求中的比重上升,消费需求的比重则有所下降。

2000年以来,我国有效需求越来越依赖于投资的拉动。

  首先,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对消费的影响。

根据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富人的消费倾向低于穷人的消费倾向。

贫富差距拉大,高收入和低收入的人群增加,整个社会平均的消费倾向就降低。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呈上升态势,由1997年的%上升到2000年的%,2003年跃为%,6年间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

收入分配状况恶化导致我国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持续走低。

2000年,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是%,接下来的3年中,消费倾向分别为%、%和%。

消费需求的不足也正是我国近年来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收入差距的拉大除了对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构成影响以外,还引发了对不同行业的商品的需求状况的变化。

在改革前那种收入分配比较平均的状况下,人们的消费结构趋同。

这种低水平平均分配形成的同步购买力,使产品结构单一化,不利于形成完整的、连续不断的产业链条,并且成为市场和社会形势动荡的潜在动因。

改革后,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开,由此形成了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然而,当收入分配的差距继续扩大,贫富相差悬殊的时候,对不同商品的需求就会出现不均衡,一部分富人的需求趋同,对基本消费品的需求减弱,对高科技产品和奢侈品的需求提升,属于享受型的需求层次。

与此相对应,低收入者的需求则仅限于生活必需品,尚处于生存型和发展型的需求层次。

  其次,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对投资的影响。

我国居民金融资产中大约97%是人民币金融资产,而人民币金融资产的大部分都是储蓄起来的,储蓄最终会转化为投资。

几年来,金融资产不断向少数人集中,使得这部分人的金融资产规模迅速扩大,投资能力迅速提高。

2000年时,我国的投资率是%。

到2004年,投资率达到%,上升了个百分点,年平均上升近2个百分点。

此外,投资的增长速度自1998年以来持续提升,2000年以后超过居民消费的增长。

2001~2004年,投资增速分别为%、%、%和%,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

而同期的居民消费的增速分别为%、%、%和%。

  我国目前的需求结构可以概括为“投资增长相对过快,消费率有待提高”。

在需求结构中,无论是投资的比例偏高一点还是消费的比例稍高一些都是正常的。

然而,我国的投资率长期偏高、消费率长期走低,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最近10年,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而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79%,我国最终消费总额年均增速一直低于GDP增速。

GDP的增长过分地依赖于投资,而本期的投资流量会不断地转化为下一期的资本存量,这样,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

随着GDP的增长,资本存量价值迅速攀升。

而资本存量价值的高涨会使得经济的增长变得愈加困难。

这是因为,企业资本存量的攀升会提高折旧和利息成本,于是企业的盈利变得更为艰难,要获得利润,下一期的投资必须以累积的比率进行,而投资形成更高的资本存量,成本会更高,利润空间更小,企业投资的信心下降。

这样,经济很难持续快速地发展。

同时,资本存量价值的提升使得利息和利润收入迅速增加,大大超过工资收入,进一步恶化了收入分配的局面。

  三、产业结构

  有什么样的需求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导向作用,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

由收入差距扩大引发的需求结构的变化体现在产业结构上,就是各产业发展不均衡。

  第一产业发展滞后。

改革开放初期,第二产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而第一产业发展仅次于第二产业,在GDP中比重最小的,发展最慢的是第三产业。

1984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城市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

第三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

1985年,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开始超过第一产业。

随着改革的推进,这种势头愈加迅猛。

2004年,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值中的比重下降到%,而同期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上升到%。

1991年以来,无论是对GDP的拉动率还是对GDP的贡献率,第一产业都远远落在第二、三产业之后。

以2004年为例,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仅为%,而第二、三产业的贡献率达到%和29%。

2004年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率是%,第二、三产业的拉动率高达%和%。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伴随着以城市为取向的改革的展开,第三产业发展突飞猛进。

1985年,第三产业的增长率达到%,创历史最高纪录。

20世纪90年代初期,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一度超过第一产业。

1997年以来,除了个别年份,第三产业一直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产业,平均增长率达到%。

而同期的第一产业的平均增长率仅为%,第二产业的平均增长率为%。

1997~2002年,从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来看,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和保险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最高。

从增加值的平均增长速度看,社会服务业增长最快,年均增长%,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次之,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排在第三位,为%。

  第二产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在GDP中的比重位居三大产业之首,并且稳中有升。

1997~2004年,第二产业占GDP中的比重平均在%,对GDP的贡献率平均达到63%,拉动率平均为%。

2001年我国28个制造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工业制成品出口2398亿美元,占全部出口的90%;全部从业人员8083万人,占当年全国工业从业人员的%;“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全球制造份额中的排名日益前移,电视机、冰箱、钢、水泥等主要工业品产量全球第一。

建筑业也快速增长。

1997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是亿元,2004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实现亿元,增长了倍。

重工业的绝对优势明显,增长速度较快。

根据对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统计,1998年以来,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平均在六成以上。

2003和2004年,重工业增长率分别达到%和%。

而轻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占四成左右,且发展相对较慢,发展最快的2003和2004年,增长率仅为%和%。

  上述我国的产业结构的特点是由我国现阶段特有的需求结构决定的。

首先,从需求角度考察,绝大多数农产品需求弹性较低,农产品的最终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的比重不断降低。

其次,小部分高收入家庭集中了大部分的金融资产,具备很高的投资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

在有投资能力的高收入家庭中,选择股票的次数占总的投资次数的%;商业和服务业占%;国库券占%。

这部分人的投资需求刺激了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的发展。

还有,部分高收入居民的消费转向奢侈品和高科技产品,对社会服务、教育及文化艺术的需求提高,这部分居民的特殊的消费需求大大促进了第三产业中社会服务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以及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发展。

最后,收入较高的居民对住房和像汽车之类的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增加,必将促使第二产业进一步发展。

再加上一些行业,如: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这些行业具有垄断的特性,它们的发展在相当长时间内会保持较快的速度。

第二产业将继续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

  四、再谈收入分配

  如上所述,目前需求结构决定了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均衡。

而产业发展不均衡除了体现在发展的速度和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上之外,一个最为直观的影响就是引起了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表1是1992年以来我国职工平均工资最高和最低的行业的名称和极值比、极值差。

20世纪90年代初期,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集中在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该行业凭借国家赋予的垄断地位取得超额利润,其职工也享受了所有行业中最高平均工资的待遇。

20世纪90年代后期,金融、保险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成为所有行业中最高的,这是由于金融资产集中于少数居民手中,居民的投资需求和投资能力上升的结果。

本世纪初,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职工的平均工资跃居首位,原因在于一部分高收入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拉动。

同时,表1还显示出:

第一产业中的农、林、牧、渔业一直是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人们收入提高后,对农产品的需求在总需求中的比重下降。

  从总体上看,行业间职工平均工资的差距存在着扩大的趋势。

1992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达到3392元,最低是1828元,两者相差1564元,前者是后者的倍。

1994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和最低的行业职工工资相差3893元,前者是后者的倍。

2004年,最高和最低行业的职工工资相差27377元,前者是后者的倍。

  五、小结

  以收入分配为起点和终点的循环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也是改革和发展不可避免的。

但是,这并不是说这种循环是良性的。

若不停地继续下去,会造成产业的畸形发展和收入分配的进一步恶化,并且最终抑制经济的增长。

在该循环中,收入分配是起点。

所以,要改善这个循环,使其走上良性的轨道,需要从收入分配入手。

从政策、体制、制度等各个方面调节居民的收入分配,缩小高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差距,这样才能改变目前不合理的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

这也是解决我国有效需求问题、经济增长问题等一系列宏观经济问题的出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