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智慧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20837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智慧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智慧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智慧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智慧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智慧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智慧教案.docx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智慧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智慧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智慧教案.docx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智慧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智慧》教学设计(定稿)

——黄金来

1、田忌赛马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心理变化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孙膑的聪明才智。

3、通过讨论交流,了解两次赛马的不同之处,理解孙膑反败为胜的原因,领悟其中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认真分析态度。

4、初步学习按时间顺序给文章分段的方法。

注意事项:

了解两次赛马的不同之处,理解孙膑转败为胜的原因。

教具准备:

课件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后记

一、

揭示课题

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教师梳理。

3、简介田忌。

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检查生字

预习情况

1、作指导。

2、出示本课的生字词。

①引导学生拼读。

②重点识记“忌”、“蔑”“丧”“胸”。

③引导理解“垂头丧气”“胸有成竹”“得意洋洋”“讥讽”“轻蔑”“目瞪口呆”“转败为胜”等词。

1、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时要读准确。

2、注意读准字音。

①拼读

②用自己的方法识字

③交流预习所得

初读课文

理清层次

1、指名分读课文。

2、指名回答,抓住“转败为胜”引导学生理清层次。

①什么叫做“转败为胜”?

②课文哪些部分是写“败”的?

哪些部分是写“胜”的?

田忌依靠什么转败为胜?

3、指导理清层次,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

1、读课文,思考:

田忌与谁赛马?

赛了几次?

结果如何?

2、自学后小组交流、讨论,集体反馈,确定文章的结构层次:

初赛失败(1—2)

孙膑帮助(3—11)

再赛胜利(12—17)

3、分段,写段意。

反复读文

再次质疑

作梳理。

并作为再次预习的要求让学生学习。

自读课文,再质疑,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形成问题,再思考

作业设计

根据下一课时需要作设计

1、抄写生字词。

2、做6张卡片,分别写上2个“上”,2个“中”,2个“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后记

谈话导入

1、在前后两次赛马中,为什么相同的马匹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从“转败为胜”这个词入手,学习文章,探求其中的原因。

用心倾听

细读课文

理解内容

1、问:

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第一局为什么都失败了?

第一局他们是如何对抗的呢?

2、巡视;相机指名学生上台摆放卡片,归纳并板书。

3、播放课件(第一局比赛)后问:

第一局比赛的结果怎样?

为什么会这样?

4、失败后的田忌显得怎样?

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段。

过渡语:

赛马失败的田忌失意地正想离开,可是好友孙滨却来劝慰他——

“从刚才的情形看,齐威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

①“快不了多少”是什么意思?

②真的快不了多少吗?

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③连这么细小的地方孙膑都能注意到了,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2、正因为孙膑对赛马的情形作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所以他胸有成竹地说:

“你就照我的主意办吧。

①“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

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大的把握。

②田忌相信吗?

你相信吗?

为什么?

③引导学生理解“得意洋洋”“轻蔑”“夸耀”等词,体会齐威王麻痹大意的思想,进一步体会到孙膑的观察入微。

3、板书。

4、教师小结。

我们通过读课文,找根据,看到了孙膑这一个办法看似简单,但却是经过了周密的思考的。

在孙膑的胸有成竹并充满自信的鼓励下,田忌准备再与齐威王比赛一次。

指导学习第三段

1、在孙膑的鼓励下,田忌又开始了第二局的赛马。

这一局孙膑是用什么办法帮助田忌取胜的呢?

2、指名学生上台摆放图片。

3、板书。

4、播放课件。

5、指导学生讨论后归纳:

在对赛马的双方作了准确的分析后,调整顺序,合理安排,使得田忌最终胜利了。

1、带着问题学习课文第一段,找出相关的语句,做上记号。

2、用自己制作的卡片演示第一局比赛的情形;

3、看课件,并补充说明。

4、理解“扫兴”“垂头丧气”,体会田忌的心情。

分角色朗读。

理解孙膑的话。

找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

学生思考,体会。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准确分析合理安排

自读课文第三段,找出有关语句,并用卡片摆放比赛的情形。

演示、说明比赛的情形。

观看后,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

为什么第二局不换任何一匹马却可以转败为胜?

小组讨论

总结全文

点明中心

1、《田忌赛马》的故事就要结束了,这篇课文以“田忌赛马”为题,那么本文的中心人物到底是谁呢?

2、那么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从孙膑身上学到了些什么呢?

3、简介孙膑。

个人思考后与同学交流,师生共同归纳。

听后读全文深层感悟孙膑的智慧。

作业设计

指导学生从课堂向课外延伸。

1、想象写话:

第二局比赛之后,孙膑又和田忌相见了。

2、利用课余时间读书,收集有关讲述智慧的人和事。

板书设计:

初赛失败——孙膑献计——再赛胜利

上——上调下——上

中——中换上——中

下——下顺中——下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准确分析合理安排

2、捞铁牛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3、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4、朗读课文,能简单画出捞铁牛的流程图,并简述捞铁牛的经过。

注意事项:

1、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利用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2、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浮力的实验器具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后记

揭示课题

引导质疑

1、板书课题。

2、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谁捞铁牛?

为什么要捞铁牛?

怎么捞的?

结果怎样?

……)

1、齐读。

2、根据题目质疑。

检查预习

1、出示本课的生字词。

①引导学生正确拼读。

重点指导“陷”“悉”“潜”的读音。

②引导学生重点识记“陷”的书写。

③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议论纷纷”“熟悉”“出色”等词。

拼读音节。

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字和理解词义。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

根据提示

理清层次

1、课件出示提示(铁牛被水冲走——准备工作——打捞铁牛——怀丙是出色的工程家)。

2、教师小结分段的方法。

读提示,小组讨论:

这四个意思分别讲的是哪些自然段?

给课文分段。

小组据方法讨论交流。

学习第

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部分。

2、“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

你能围绕这个词提几个问题吗?

(谁在议论纷纷?

什么事让他们议论纷纷?

他们可能说些什么?

……)(相机板书:

被水冲走)

3、“一个和尚”在课文中指的是谁?

面对这件事他是怎么说的?

从他的话中你看出了什么?

4、结束语:

到底怀丙和尚能不能让水把被水冲走的八只铁牛送回来呢?

我们等下一节课再见分晓。

1、倾听,作出评价并思考问题:

你觉得这一部分中哪一个比较重要?

(议论纷纷)

2、围绕重点词提问题。

3、各抒己见

作业设计

为巩固旧知和下一课时的学习而设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2、继续预习课文,思考课后的两个思考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后记

复习导入

导语:

上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一座浮桥上的八只大铁牛被大水冲到河里去了,怀丙和尚说他有办法让水再把它们送回来,到底行不行呢?

(行)那么到底是怎么送的,让我们继续来学习《捞铁牛》这一课。

用心倾听

学习第

二部分

1、作指导。

2、第一项准备工作是什么?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说,然后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把这项准备工作概括出来。

)板书

3、其他三项准备工作是怎样的?

能不能也用四个字的词概括出来?

4、播放课件(准备工作的流程)。

5、板书。

1、读课文,思考:

怀丙和尚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2、回答。

3、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4、观看后,再朗读第二段。

学习第

三部分

1、指导学生回顾学习第二段的方法,尝试:

能不能也用四个字的词把怀丙和尚打捞铁牛的过程说出来?

2、引导学生共同理解打捞的过程。

3、问:

在这打捞的过程中,你有什么疑问吗?

(这里为什么要用“拔”呢?

绳子是靠什么把铁牛从淤泥里“拔”出来的呢?

为什么不直接把铁牛捞上船呢?

……)课文只写了打捞一只铁牛的经过,其他七只呢?

哪里写了?

为什么不具体写呢?

4、播放课件(打捞铁牛的情形)。

5、问:

怀丙和尚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实际上是什么意思呢?

6、作点拨。

1、自读课文,独立完成尝试。

2、小组合作学习:

个人理解打捞铁牛的过程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交流。

3、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释疑。

4、观看后再次理解“让我来试试。

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5、各抒己见

学习第

四部分

1、指导讨论:

你觉得怀丙和尚这个人怎样?

课文里是怎么样写的?

找出来读一读。

2、“出色”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怀丙是个出色的工程家?

1、自读课文。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体会怀丙和尚遇到事情能够一分为二,认真分析,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1、结合板书,引导学生简单复述课文。

2、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你还有什么办法能把铁牛捞上来吗?

学习复述。

畅所欲言。

板书设计:

捞铁牛

准备工作

被水冲走

摸清地点

备船装沙

并船搭架

两头拴牢

打捞铁牛

叫水送回

(浮力)铲沙拔牛

划船拖牛

众人拖牛

依次捞回

出色的工程家:

遇事一分为二,认真分析,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用冰取火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生字。

2、读懂课文,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并了解其中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探险队员的聪明与智慧。

4、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运用智慧和知识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办法。

注意事项:

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并了解其中的道理,体会探险队员们的聪明与智慧。

教具准备:

课件凸透镜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后记

激趣导入

1、播放课件(南极的图片),随机简单介绍南极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

2、导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发生在南极的一个故事。

板书课题。

观看图片。

质疑,如:

(为什么要取火?

用冰能取到火吗?

为什么?

没有火会怎么样?

……)

检查预习

1、出示本课的生字词。

①引导学生拼读,纠正易读错的字音“徊”“赐”“缕”“驱”“几”等字。

②引导学生识记“策”“筹”“复”等字。

③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筹莫展”“绝望”“束手无策”“恢复”。

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识字。

采用多种形式(全班读、个别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

)分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流利。

学习第一

自然段

1、指导齐读第一自然段,观察南极的图片,据同桌的同学互相描述时板书:

2、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3、问:

在南极变化无常的天气里,探险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

他们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困难?

留给同学们回去继续读课文了解。

1、观看图片,想象:

南极那里的天气怎样?

你感受到什么?

2、说一说在南极生活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集体反馈。

(环境恶劣,生活艰难)

3、描述想象中的南极的天气、环境状况。

作业设计

为巩固学生的生字词、加深理解课文内容而设计。

1、抄写生字词。

2、结合课后两道思考题及“语文天地”的D4继续预习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后记

复习引入

再设悬念

1、导语: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南极这个地方环境恶劣,天气变化无常,要想在这里生活,将会遇到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课文中探险队员遇到了什么困难?

他们是用什么办法解决的?

为什么他们能够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呢?

用心倾听,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细读课文

理解内容

指导学习第2—4个自然段。

1、作指导。

2、指名反馈。

3、问:

找不到打火器,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严重吗?

你怎么知道呢?

引导读文,找关键词(板书)

4、指名读2、3、4自然段,要求:

读出自己的理解。

指导学习第5—8个自然段。

1、巡视;引导归纳。

2、指导画动词。

3、指导把第6自然段中表示时间的词换一换。

4、问:

火终于燃烧起来了,你觉得它除了代表火,还代表着什么呢?

(生命)(板书)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4个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2—4个自然段,思考:

探险队员遇到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

2、(找不到打火器。

3、结合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义:

“一筹莫展”“绝望”,加深体会没有“火”的严重后果。

4、读文,理解。

1、默读这三个自然段,思考: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几个自然段讲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取火的过程。

2、边读边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说说自己从这些词中体会到些什么?

3、换词,体会它们的不同之处。

(体会取火过程的艰难,体现探险队员克服困难的意志。

4、回答。

5、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此刻探险队员的心情。

同桌、小组讨论交流。

总结全文

升华主题

1、引导学生结合板书回顾全文。

2、引导学生说一说:

在实际生活中,你也运用智慧和知识去解决难题、克服困难的事。

1、体会探险队员用自己的智慧,运用科学知识克服困难、解决难题的精神。

2、学生思考后回答。

作业设计

指导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运用智慧和知识解决难题的事例写下来。

尝试写

板书:

用冰取火

冰无火冰透镜火

南极不能工作运用科学正常工作

不能生活克服困难正常生活

失去生命解决难题重获生命

 

4、语文天地五

教学目标:

1、学习《语文天地》复习形近生字,积累优美词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并试着用别的词语替换。

2、进行阅读训练,掌握学习方法。

3、习作:

写一写你自己,或者周围的人,是怎么解决生活中、学习中的难题的。

教学重难点:

1、进行阅读训练,掌握学习方法。

2、习作:

写一写你自己,或者周围的人,是怎么解决生活中、学习中的难题的。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说明:

“日积月累”“金钥匙”部分穿插在三篇主体课文的学习中解决。

第一课时:

学习“开卷有益”“初显身手”“畅所欲言”三个部分。

第二课时:

学习“笔下生花”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后记

开卷有益

1、运用掌握的学习方法阅读短文《发明大王的秘诀》。

2、默读短文,查字典或与他人交流解决其中的生字。

3、划出你感兴趣的词语。

4、短文有几个自然段?

5、逐段指名读课文,思考每段主要说的是什么?

对较难归纳的自然段,教师加以指导。

6、爱迪生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7、背诵课文最后一段中爱迪生说的话。

独立阅读短文,遇到生

字作上记号。

运用所学识字方法识

字。

积累爱迪生的名言。

初显身手

课前搜集民间传说,生动、流利地讲述富于智慧的人的故事。

例如曹冲称象、用冰取火、阿凡提智斗国王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推荐学生在全班交流。

畅所欲言

1、回忆刚才所听的故事,说一说怎样才能成为有智慧的人?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说一说怎样考验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结合所学、所听的故事说一说。

根据自己的体会说一

说。

布置作业

完成《语文伴你成长》的相应题目。

板书设计:

“发明大王”的秘决

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以此为人类造福。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后记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说说你遇到过什么困难。

讲授新课

1、大家选择其中的一件事?

(大面积提问。

老师归类进行板书)

2、小组内四人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经历,听其他人的经历时注意思考他有哪些困难,大家出主意帮他解决困难?

3、老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自己的经历,并把学生的经历进行相应的板书,如:

小狗跑了,手机找不着了,搬动大石头等。

4、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5、总结:

经过刚才的交流后,如果现在请你来写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你要怎样写呢?

6、教师帮助学生小结写此文的构思思路。

7、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材料,进行点评和交流。

8、学生在充分交流写作思路和范文的基础上,自己仿照范文写作。

9、老师提出要求:

把如何想到解决的好办法以及解决困难的过程进行重点的描写,注意词语使用准确。

10、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作品,然后指名上中下各等学生交流自己的习作,共同讨论、共同评价。

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举例说明。

在小组内交流。

指名回答。

 

学生仿写。

 

学生同桌交流自己的作品。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你在生活中的小经历,课下大家把自己的作品在进行其他方面的补充,然后多读几遍,进行修改。

布置作业

把自己修改后的习作抄写在作文本上。

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回答来板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