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案例反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19457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案例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地理案例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地理案例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地理案例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地理案例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案例反思.docx

《地理案例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案例反思.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案例反思.docx

地理案例反思

地理《黄河》探究教学案例

刘秀梅

一、探究教学主题及学生认知准备

1.对应课标点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说出黄河的概况。

2.调查有关黄河开发利用的资料,列举合理或不合理开发利用方面的事例。

七年级学生由于具备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具有了一定的读图和析图的能力,同时学生学过《长江》一课,对河流的学习方法有了了解,为学习本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但学生对于本课提及的地上河的成因的分析及产生的危害和治理的分析,还不够具体和深入,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进一步探究完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并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黄河治理的案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观念;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分析黄河的水文特征,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开发和治理的方案。

难点:

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成为地上河的成因和黄河的治理措施。

分析:

从了解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过程中可体现出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从而可引出治黄的根本措施,所以“地上河”的成因是本节的重点。

黄河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都很丰富,如果利用好这些资源将有利于加快西北内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合理利用也将产生一系列问题,所以黄河的开发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

现实中,因为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等原因使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形成“地上河”且近年出现断流现象,这是人地关系不和谐的后果,也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黄河的治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设计《黄河》

刘秀梅

(一)在本节课中教师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课前准备

(1)自主探究这是教学的准备阶段,我设计学案了提前发下去,为学生预习和自主学习提供了帮助。

(2)合作交流我采用组内交流、组际交流、同桌交流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给每一个学生以机会。

2.课堂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和步骤

(1)目标重现:

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评价能力。

(2)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内展示预习学案,检测预习效果

(3)合作探究,通过做综合题来联系所学的知识,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精讲点拨,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疑问、重难点、易错的、易混的、易漏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5)巩固检测,针对学生对本节课的检测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

观看黄河录像导出本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出示自学提纲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内互查,巩固基础知识。

探究题1

为什么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我国第二大河?

利用黄河、长江、珠江的长度、水量的比较表,分析讨论“黄河为什么是中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一大河”,锻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题:

2003年是我省历史上少见的多雨年份,全省平均降雨920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38%,为1916年以来同期第二位。

大量的降雨给我省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据统计,全省有101个县(市、区)、1004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2086万人,受淹城市3个,倒塌房屋13.52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27.86亿元。

最为严重的是,由于受“华西秋雨”的影响,9月中旬河南兰考县蔡集生产堤决口,导致我省东明县南滩2个乡镇、135个村、9.68万人被水围困,23289间房屋损坏倒塌。

东明段黄河大堤经历了一个多月高水位浸泡,多处发生严重险情。

全省抗洪形势一度十分严峻。

试分析黄河发洪水的原因?

假如你是水利专家你怎样开发或治理黄河?

(任选一方面作答)

教师指导的重点: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各小组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倾听各小组学生代表发言,点评学生的发言。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梳理分析问题的思路并记录主要观点。

本段材料加深了学生对黄河之害的理解,培养学生治黄的责任感。

从材料中知黄河带来的大量的泥沙,也给人们带来来洪水隐患。

根据学生前面自学的能很快想到是“地上河”的原因。

然而,气候因素是黄河发洪水的另一重要因素,学生可能想不到,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点拨。

关于黄河的治理,尤其要使学生认识到:

对黄河下游的治理,不能只能在下游做文章,教师安排学生结合各河段的特点,分组对不同河段进行分析,找到原因之后再一起讨论治理的措施。

这样不仅针对性强,而且最终会使学生认识到:

治理黄河的措施要“因地(河段)制宜”,从而总结出黄河“害”的根源是“沙”,就应该对“沙”采取措施,途径有二:

一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包括造林植草、修建梯田或打坝淤地;二是减淤,即建一些水利枢纽工程。

而黄河的开发利用要遵循“区际公平”的原则。

这样引导学生由现象看本质,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与同学交往的能力以及一分为二的辩证的看问题的能力。

课堂实录

讲授新课

(一)(3分钟)[引入]用课件播放黄河景观视频,激昂的音乐伴着滚滚黄河水展现在学生眼前。

[教师过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古代就有许多文人墨客歌颂过它。

请同学们展示搜集的有关黄河的诗。

[学生展示]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等。

[师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

(二)(10分钟)[课件出示]黄河探险

[教师]先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的题:

读图思考。

[课件展示]黄河流域图

“动态移入”法首先画好黄河“几”字形状作为文本。

[师]“黄河的干流像什么形状?

[生]像个巨大的“几”字。

[师]鼠标点击动态移入地图上黄河的原位契合并重复几次。

[学生自主学习]

请学生读“黄河流域水系略图”,并在小组内总结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

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

5500多千米;

3.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

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课件出示中国地形图]

4.看看黄河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在图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找到黄河的主要支流:

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个河段。

[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由各小组充分讨论后,派代表上台交流。

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黄河的简图,并根据自己画的图进行讲解。

[学生活动]自探空间:

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河名

长度(千米)年入海量(亿立方米)水量比

黄河54644801

长江63001000020.8

珠江219035007.3

[学生讨论、回答]黄河仅仅是长度居全国第二位,而年入海水量却远远少于长江、珠江。

[师]黄河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师]请学生自学课本49-50页的阅读来找出正确答案。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出上游的水文特征—水能资源丰富。

[师活动]学生总结的同时在黄河水系图出现黄河上游发源地的录像。

[师过渡]要求学生读“中国地形图”,假如你是一个水电站建设专家,你应该把水电站建在黄河的哪些河段,才能充分发挥黄河的水能资源?

[学生活动:

各抒己见]各小组讨论,派代表上台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

“在从龙羊峡到青铜峡这一河段,因为它位于第一、第二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教师活动]出示“黄河流域水系图”,让学生从地图上找出黄河的主要水电站,印证学生的结论。

最后课件展示有关黄河水电站建设的图片。

[课件出示]2.中游的水文特点

[提问]俗话说“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结合黄河流经的地形区,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师生互动]

(1)提出问题:

黄河中游段流经什么地形单元?

(学生思考讨论)

(2)鼠标移至黄河中游段点击,出现黄土高原的景观图,沟壑纵横,支离破碎,一片疏松的黄土景象印入学生眼帘。

(3)点击鼠标播放黄河中游段水文特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视。

学生可以看到滚滚黄河水把大量泥沙冲入河中,并配以片中解说。

(4)再提出问题:

黄河中游段水文特征又是如何?

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讨论、回答]黄土覆盖且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

[补充]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

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可绕赤道27圈。

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肥料。

所以,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

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转折提问]黄河中游大量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

请看黄河下游的水文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师生互动]让学生观察黄河流域图,并提出问题:

下游流域面积宽窄如何,有无支流?

①学生思考讨论,得出流域面积窄、少支流,再进一步提出问题:

其原因是什么?

②学生看动画演示“地上河”形成过程,并仔细听解说。

③要求学生说明下游“地上河”的形成与中游的水土流失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分析结论: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带来了大量泥沙,,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淤积,使河床平均高出两岸地面4-5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多媒体动画]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课件出示]3.地上河[提问]这样的“悬河”有什么危害?

[学生讨论回答]会引起洪水灾害。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15分钟)1.[课件出示]学以致用

2003年是我省历史上少见的多雨年份,全省平均降雨920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38%,为1916年以来同期第二位。

大量的降雨给我省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据统计,全省有101个县(市、区)、1004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2086万人,受淹城市3个,倒塌房屋13.52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27.86亿元。

最为严重的是,由于受“华西秋雨”的影响,9月中旬河南兰考县蔡集生产堤决口,导致我省东明县南滩2个乡镇、135个村、9.68万人被水围困,23289间房屋损坏倒塌。

东明段黄河大堤经历了一个多月高水位浸泡,多处发生严重险情,全省抗洪形势一度十分严峻。

试分析黄河发洪水的原因?

[学生每个小组派代表回答](略)

[教师归纳]1.黄河下游为地上河。

2.夏季风的进退规律反常,流域内普降暴雨。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2.[过渡]我们分析了黄河带来的忧患以及形成的原因,那么假如你就是水利部长,你怎样治理黄河?

(学生回答)一方面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下泄。

另一方面,在下游修筑堤坝,加固黄河大堤。

[教师归纳]1.中上游大力开展水土保持(造林种草、打坝淤地,修筑梯田);2.下游修筑堤坝,加固大堤;3.修筑防洪工程治沙、防洪并举。

[学生阅读]课本51页黄河小浪底工程。

[师总结]小浪底水利工程是黄河上最大的水利工程。

他在防洪和治沙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黄河下游的洪涝灾害由60年一遇减少到千年一遇。

[师转折]黄河除了洪水灾害外,还存在哪些问题?

(凌汛、断流等)

[小组合作探究]3.[课件出示]以下学习提纲

(1)什么是黄河凌汛?

它有哪些危害?

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消除凌汛的危害?

(2)黄河为什么会断流?

如何解决黄河断流的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人文等方面考虑来分析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分析](略)

达标检测检测:

出示达标题

(五)(5分钟)[师]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学生]回答(略)

(六)(2分钟)(教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对照本节课的总结查漏补缺。

 

《黄河》教学反思

刘秀梅

本节课我本着“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走进课堂,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的效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这一教育理念,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空间,从学生的展示中找出问题、提出问题、用全体的智慧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重在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推理分析的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创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我认为本节课的优点有以下几点。

一、通过读图、析图、画图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地图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信息载体,特别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培养思维能力。

要想使学生摆脱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就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其通过自己的读图和析图时间去获得知识,在分析黄河概况时,我先出示了黄河水系图,让学生通过预习学案上的4个题来读图思考:

(1)找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

(2)找出黄河的主要支流;(3)找出黄河流经的地形区;(4)流经的省区,让学生作通过析图来得出结论。

学生析图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形成的过程,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绘图、解图,使学生思维更新。

绘图是读图的提高和再创,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的有效办法。

有句名言:

“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快,动手做更能学得好。

”人的主体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展,因为绘图使学生们全神贯注,创新的火花在不知不觉中迸发,为巩固黄河源流概况这个重点,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画图:

在空白中国政区图上把黄河的形状及主要支流、城市画出来,并且边画边记,这样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不仅突破了重难点,而且更有利于学生空间思维的形成,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的水资源》教学案例

张佰君

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

教材首先设置了一个“闹水荒”的问题,接着从用水量统计和水资源的概念两个角度说明水资源的宝贵,一方面指出了可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比重极小,另一方面由于自然原因(如降水量、污染、浪费严重),水资源不仅数量有限,而且还有可能枯竭。

这正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水球”也会闹“水荒”的原因。

教材设计的“阅读——生产生活用水知多少”,说明了水资源的重要作用。

通过图片、数据和文字资料,分析了造成水资源危机的原因,特别是通过醒目的“中国节水标志”图片,强调了应珍惜、节约和有效保护水资源。

思考题“搜集南水北调的相关资料,讨论南水北调工程有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等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念。

 

《中国的水资源》教学设计

张佰君

1.设计理念

本节课依据“345”优质高效课堂模式设计,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现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理念。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熟悉基础知识,然后对提升性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展示,全班探究。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怎样解决问题,学会了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怎样节约水资源。

2.教学策略

本节课完全运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模式展开,运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

学生自己通过细读课本内容,依据探究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题案中的四个问题。

小组展示:

就探究问题派代表进行展示,把自己小组探究的结果展示出来。

达标检测: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巩固检测。

3.探究学案

第三节中国的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总量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6位。

但人均占有量很低,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面临的水资源危机及其原因。

2.知道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措施。

3.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课前预习

1.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是_______水,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__________,人类能够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它们的储量仅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_______。

2.读课本65页图3.8,完成下表。

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

细读课本61页至66页内容,并完成下列要求。

1.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有什么特点?

我国哪些地区缺水?

2.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措施是:

________。

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

请举例说明。

3.“中国节水标志”由3部分组成:

地球、水滴和手。

每一部分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

1.跨流域调水的南水北调工程,有哪三条调水路线?

对这三种方案,你认为哪一种最合理?

请说明理由。

你认为南水北调工程会引发哪些环境问题呢?

2.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有哪些?

你有哪些具体解决措施?

3.课本63页“活动”中某市水价听证会代表的不同意见,你赞成谁的?

请说出你的理由。

达标检测

1.关于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水资源的总量少,人均占有量很低

B.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三分之一

C.我国有限的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具有显著的不均衡性

D.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不均衡,年际变化小

2.下列关于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东多西少B.南多北少C.春夏多,秋冬少D.夏秋多,冬春少

3.下列位于我国少水带的城市是()

A.兰州B.哈尔滨C.乌鲁木齐D.武汉

4.解决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的最有效的措施是()

A.兴修跨流域调水工程B.南水北调C.兴修水库D.节约用水

5.解决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衡的最有效措施是()

A.人工降雨B.节约用水C.南水北调D.兴修水库

课后延伸

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旨在使全世界都来关心并解决淡水资源短缺这一日益严重的问题。

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为“中国水周”。

你和你的家人开始节水了吗?

说说你们的做法。

三、教学实录(片段)

激情导入:

20世纪是“石油的世纪”,21世纪则是“水的世纪”。

水危机将成为最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注我国的水资源。

(用水危机的问题进行导入,唤起学生节水的意识,提示学生关注我国的水资源。

确认目标:

学习本节课要明确3个目标:

(学生齐读目标)

自主学习:

现在请大家根据课本内容和自主学习提纲自学,完成“课内探究自主学习”部分。

本课内容较多,我们比学习的速度和学习效率,比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限时8分钟完成。

基础知识的设计,打乱了课本的顺序,既能够统领学生自学,又给学生明确了一条主线:

我国缺水,所以要节水。

(文本框内容说明了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少,是世界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T1—T2说明我们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更加剧了北方、西北地区缺水的程度。

在此基础上完成题3。

小组交流:

现在小组内交流答案和思路,把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共同探讨。

此时老师要深入到学习小组,搜集小组的疑难问题写到黑板上。

小组展示:

小组代表讲解上述2题。

T5引申:

老师和学生一起引申,目的是深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手是拼音字母J和S变形而成,寓意节水。

同时,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

因为没有谁会愿意因水而贫困,更没有谁会愿意因水而去打仗。

为了我们的未来,从这一刻开始,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记住这个节水标志,像对待掌上明珠一样珍惜每一滴水。

自主巩固:

2分钟时间巩固“认知基础”。

1.学生认为哪一种方案合理也可,只要能够说出理由。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南水北调工程引发的环境问题,学生说不全,老师要适时补充:

东线引的是长江下游的水,而长江下游污染严重,水质较差;中线必须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这涉及河南、湖北两省20多万移民,除增加投资外,还会带来社会、生态环境问题;西线地势陡峭,地质条件复杂,投资较大,也涉及野生动物的通道和地面植被的恢复等问题。

4.引导学生畅所欲言,鼓励新思路。

这样设计的目的:

从让学生认识节水的重要性、迫切性到知道自己怎样力所能及地节水用水。

对照目标,巩固:

完成达标检测。

独立完成检测后,小组内交流,然后巩固落实。

《中国的水资源》课后反思

张佰君

《中国的水资源》这节课,按课程标准巧妙设计,构思新颖。

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改变了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模式,把整堂课完全放给学生。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展示提升→自主巩固→小组检查→小组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检测。

教学过程,其实质是学生的学习过程。

老师做的只是为学生创设一种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反思本节课,有以下特点。

一、模块教学,清晰而目标明确

本节课的设计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打乱顺序,给学生提供一条思维的主线:

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少,水资源地区分布和时间分配不均,南北方水土配合比例不协调,造成了我国严重缺水,所以我们一定要节约用水。

本节课设计共分两大部分:

1.认知基础。

2.深入探究。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层层深入,模块清晰,目标明确,每一阶段该学什么,一目了然

二、导入设计,激发学生节水的欲

用水资源危机来导入,课的开始就告诉学生,我国水资源紧张,节约用水迫在眉睫。

学生们会油然而生一种节水的欲望三、结构紧凑,层层深入

本节课的结构设计紧凑,由浅入深,是一大亮点。

导入新课后,自主学习,把本课的基础知识做一梳理,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整体印象。

巩固基础后,小组合作探究4个问题,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策略,从而养成家庭节水用水好习惯。

 

有效课堂教学理论材料

鸡东四中历史教研组

教学模式的结构

  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五个因素,这五个因素之间有规律的联系着就是教学模式的结构。

  1.理论依据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

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

比如,概念获得模式和先行组织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而情境陶冶模式的理论依据则是人的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理智与情感活动在认知中的统一。

  2.教学目标  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

正是由于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的这种极强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不同教学模式的个性。

不同教学模式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

  3.操作程序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

  4.实现条件  是指能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等。

  5.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

由于不同教学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的教学目的不同,使用的程序和条件不同,当然其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有所不同。

目前,除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外,有不少教学模式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编辑本段教学模式的特点与功能

  

(一)教学模式的特点  1.指向性  由于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而且每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适用的普适性的模式,也谈不上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