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古诗词及补充材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1929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古诗词及补充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二年级古诗词及补充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二年级古诗词及补充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二年级古诗词及补充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二年级古诗词及补充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古诗词及补充材料.docx

《二年级古诗词及补充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古诗词及补充材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古诗词及补充材料.docx

二年级古诗词及补充材料

二年级古诗词

1.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诗意: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作者简介: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

创作背景:

《村居》是高鼎晚年归隐于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思想情感:

《村居》表达了诗人热爱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赏析:

此诗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

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2.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意: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

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作者简介:

贺知章,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是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和书法家。

代表作有《回乡偶书》、《咏柳》等。

创作背景:

唐天宝三载,贺知章奉诏回乡,途中他见到了一株高大的杨柳,在河岸边如鹤立鸡群,英姿勃发,一时兴发,就提笔写了《咏柳》一诗,成为千古绝唱。

思想情感:

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天无限的创造力,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赏析: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

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

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

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

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

”——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

”——自答。

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

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

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

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意: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啊,山水风光与其它季节真是不一样。

湖面上铺满了荷叶,青翠碧绿,一望无际,好像与蓝天连成一片。

盛开的荷花,在早晨灿烂的阳光映照下,特别红艳明亮,美丽动人。

作者简介:

杨万里南宋诗人。

因他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

创作背景:

林子方与诗人志同道合,后来,林子方要去福州任职,诗人在送林子方时,写下这首诗。

思想情感:

此诗通过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

赏析: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

“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4.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意:

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作者简介: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避往梓州。

叛乱平定以后,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思想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

赏析:

全诗看起来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

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

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

 

5.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意: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创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作者的成名之作,作者当时十六岁。

此诗是应考习作。

思想情感:

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八句,前六句都是写春草,赞颂它的生长不息的旺盛生机,后两句才点出送别;写春草的笔墨多,写送别的笔墨很少。

粗略一读,似乎是一首赞颂春草的咏物诗,但只要仔细体会一下,便不难知道:

诗人只是借春草托寓,赞颂春草的生长不息的旺盛生机,也就是以此来联系到人的坚毅顽强一精神,从而更好地突出送别之情的。

写送别虽仅两句,却有画龙点睛之妙。

全诗语言精炼,锻字炼句甚工,特别是“野火”、春风”两句,语精意深,富于哲理,成为人们传诵的名词。

 

6.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诗意:

我选择了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河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

轻易就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作者简介:

朱熹,南宋理学家,程朱理学集大成者。

校订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成为后代科举应试科目。

创作背景:

作者从未到过泗水之地,而此诗却写到泗水,其原因是朱熹潜心理学,心仪孔圣,向往于当年孔子居洙泗之上,弦歌讲诵,传道授业的胜事,于是托意于神游寻芳。

因此此诗其实是借泗水这个孔门圣地来说理的。

思想情感:

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赏析: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

“胜日”,点明天时;“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无边光景”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等闲识得东风面”,“东风面”,把春气、春景形象化了,拟人化了,把“识”字落到实处。

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

7.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诗意: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像撒落无数的星星。

作者简介:

查慎行,清朝诗人,字悔余,号初白,浙江海宁(现浙江海宁县)人。

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未详。

夜泊河上,在舟中过夜时,诗人感其所见而写下了这首五言绝句。

作者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的河上夜景。

赏析:

全诗中心是渔灯,背景是黑夜。

诗人描写了河上渔灯倒影随浪散开的情状,语言精练,比喻生动形象。

8.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意: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

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汉族,抚州(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县上池)人。

创作背景:

作者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傲雪凌霜的梅花有着共通的地方,因此写下此诗。

 

作者思想感情:

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的人。

全诗语言朴素,写得则非常平实内敛,却自有深致,耐人寻味。

赏析:

不仅写了梅之色,更写出了梅之香,这也是从梅有暗香的角度来写梅胜雪的方面,诗人借雪的形象,突出了梅花之香。

9.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诗意: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因为不敢大声应答,唯恐鱼儿被吓跑。

作者简介:

胡令能,唐代诗人,贞元、元和时期人。

早年曾为一手工匠,人称“胡钉铰”。

创作背景:

《小儿垂钓》是胡令能到农村去寻找一个朋友,向钓鱼儿童问路后所作。

其具体创作时间未得确证。

 

作者思想感情:

全诗从形神两方面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垂钓小儿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赏析:

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

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10.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意:

夕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作者简介:

王之涣,唐代诗人。

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

创作背景: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作者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赏析: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后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11.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意:

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

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创作背景:

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

作者思想感情: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赏析:

“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

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

12.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意:

群山中的鸟儿飞得不见踪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作者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

创作背景:

诗人在政治上不利,就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来加以展现。

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代表作。

作者思想感情:

诗中运用典型概括的手法,借以表达诗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

赏析:

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

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

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清高,渔翁的性格孤傲。

13.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诗意:

山上寺院好似有百丈之高,站在上边仿佛都能摘下星辰。

不敢高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被后人誉为“诗仙”。

创作背景:

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发现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于是便登了上去。

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写下了这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

作者思想感情: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庙宇工程艺术的惊叹以及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

鉴赏:

全诗没有一个生僻字,此诗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语言朴素自然,想象瑰丽,夸张巧妙,活灵活现,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身临其境之感。

14.敕勒歌

南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诗意:

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阴山下,天空仿佛圆顶帐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

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作者简介:

高车人创造,斛律金演唱(敕勒族著名将领)。

创作背景:

《敕勒歌》诞生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的北朝时期。

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

作者思想感情:

这首民歌,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鉴赏:

全诗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15.咏露珠

唐韦应物

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

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

诗意:

秋日的荷叶上凝着一滴晶莹的露珠,那是暗夜里从玄天之上坠下的。

摇晃着仿佛要掉下去一样,看着它滚来滚去的而不是停着不动,才知道原来它是圆的而不是方的。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创作背景:

作者观露珠有所悟而创作。

作者思想感情:

露珠圆融有道,让作者深有所悟。

鉴赏:

这一首五言绝句,生动地描绘了秋夜由天空掉下的一滴露水,落到展开的碧绿荷叶上,化身晶莹透亮的水珠,滚来滚去,煞是好看。

“不定始知圆”说的是,作者看到露珠在荷叶面上滚来滚去,这才知道原来它是圆形的。

16.梅溪

唐张籍

自爱新梅好,行寻一径斜。

不教人扫石,恐损落来花。

诗意:

我爱梅花初绽的美好容颜,沿着倾斜的小路寻找不断。

不教人来扫这梅溪的石头,恐怕损伤飘落在地的花瓣。

作者简介: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

创作背景:

因为爱新梅,作者便沿着一条倾斜的山道一边走着,一边寻找着切盼已久的新梅。

作者思想感情:

诗歌表达了作者的爱梅惜梅之情。

鉴赏:

该诗于平淡之中寓以深沉的情感,从“径寻”一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那一颗热爱新梅的痴心。

值得欣慰的是,他终于在山中梅溪找到了梅花,望着梅溪两畔盛开的梅花,他是那么的兴奋、激动,而对落在岩石上的片片梅花瓣,又是那么的痛惜。

17.春游曲(其一)

唐王涯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诗意:

在栽有万棵杏树的江边园林,一夜春风催花开。

整个园子里颜色深浅不同的杏花照在一江碧滢滢的春水之中。

作者简介:

王涯〔唐〕(764~835))字广津,太原人。

创作背景:

此诗为作者一次出游时所作。

作者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出游时惬意的心情

鉴赏:

万树颜色深浅不同的杏花照在一江碧滢滢的春水之中,杏花浸染着江水,江水浸润着杏花,江边杏花林,水中杏花影,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春意倍加浓郁!

18.微雨夜行

唐白居易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

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诗意:

秋天阴云密布,夜晚略微感到寒气。

 只觉得衣裳潮湿,没有雨点也没有风声。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创作背景:

此诗是一首五言绝句,主要写秋天的天气寒冷安静,暗示作者凄冷的身世。

作者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圆融而平和的心境。

鉴赏:

不知因了何事,诗人独行在秋夜秋雨中。

妙的是他不象其他诗人一样去写秋夜秋风秋雨带来的愁绪,表达营营人生的“苦”,他内心充盈的是圆融而平和的诗意。

这样一种淡泊高妙的心境,当今之世有几人能及之?

19.遗爱寺

唐白居易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诗意:

我玩弄着石子,面对小溪而坐,为了赏花,我绕山寺的小路行走。

不时听到小鸟的啼鸣声,到处都能听到泉水的叮咚声。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创作背景:

 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首诗即是在江州任上,于元和十二年游览遗爱寺有感而作。

作者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鉴赏:

遗爱寺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短,诗以“石”“溪”“花”“鸟语”“泉声”的点染,勾勒出遗爱寺令人神往的风景,通过“弄”“寻”“行”等动作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20.观游鱼

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诗意:

闲来无事围着水池散步看鱼儿游来游去,正好遇到小童在船上钓鱼。

同是一样地喜欢鱼但想法却各不相同,我是来给鱼儿喂食,你是来垂钩钓鱼。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创作背景:

公元830年庚戌,白居易59岁,为太子宾客分司,回洛阳履道里所做。

作者思想感情:

于平淡普通的生活场景中却表达了作者垂暮之年的伤感。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平淡普通的生活场景,池畔观鱼,有儿童在垂钩钓鱼,有感而发,表现了同时喜欢鱼却采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流露出淡淡的无奈。

21.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意: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方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蒙蒙雾气沾湿了你的鬓发;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

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创作背景:

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

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

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作者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借看月而抒离情。

鉴赏: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22.答人

唐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诗意:

我偶尔会来到松树下,头枕石头睡觉。

深山中没有日历,所以到了寒气消失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是哪年哪月。

作者简介:

太上隐者,唐代的隐士,隐居于终南山,自称太上隐者,生平不详。

作者思想感情:

诗人不但在空间上独来独往,在时间上也是无拘无碍的。

鉴赏:

诗人这里以自己的隐居生活和山中的节气变化,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高人形象。

23.花影

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叫明月送将来。

诗意: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

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创作背景:

本首诗是在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后,苏轼创作的一首诗。

该诗表面上写花影,实际上是影射王安石,对王安石新政的不满。

作者思想感情:

作者以抒发政敌被起用的愤懑之情。

鉴赏:

《花影》,初读这首诗,你会认为这是一首咏物诗,明白通俗;细细琢磨,才知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含蓄隐晦。

24.对月寓怀

清曹雪芹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诗意:

这首寓怀七绝,进一步揭示了贾雨村这个野心勃勃的政客的内心世界。

贾雨村本是“诗书仕宦之族”,只因家势败落,才浇魄潦倒。

但他不甘心“久居人下”,仍然以追求功名利禄为唯一奋斗目标。

“天下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就赤裸裸地暴露了他的政治野心。

他穷愁潦倒,终然寄居在葫芦庙里,但还念念不忘“玉在匵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日夜都在盼望“飞黄腾达”的好时机,浑身散发着升官发财的臭气。

贾雨村后来靠钻营贾家的门路,依仗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权势,官运亨通,很快便爬上了“协理军机,参赞朝政”的兵部尚书宝座。

他又运用封建官府的行政司法权力,反转过来,为四大家族效劳,即所谓“满把清光护玉栏”。

实际是贪赃枉法,欺压百姓,草菅人命,成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一条恶狗。

作者简介: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

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

创作背景:

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的一首七言绝句。

出自《红楼梦》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鉴赏:

陈师道《后山诗话》记载:

宋太祖赵匡胤将自己尚未显贵时作的《咏月》诗念给南唐徐铉听。

念到“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两句,徐铉以为显露了帝王之兆,大为颂扬。

贾雨村的诗仿照此作,所以甄士隐恭维他:

“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

25.于易水送人一绝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诗意:

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38—684),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背景材料: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

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作者思想感情:

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

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赏析: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许人。

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

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

作为送别诗的一格,这首绝句可说是开风气之先吧。

26.送别

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诗意:

柳树枝叶纷披迎着风婆娑舞动着,它们就那样茂盛的垂着,把御河两岸都遮掩满了。

这几天柳枝不断地被送别的人折下来,送给远行的朋友。

唉!

这些柳树想必也和人们一样心内不想分别吧!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创作背景:

王之涣与友人在长安城外离别时,正好是杨柳生长的春季,于是王之涣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送别》。

作者思想感情:

舍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