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制玩具.docx
《儿童自制玩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自制玩具.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童自制玩具
儿童自制玩具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首古诗,道明了玩乐和戏耍从来是儿童的天性。
回忆童年,游戏和玩具是不会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少教育家主张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玩耍,要给儿童一个天真快乐的童年。
看着现在的孩子背着沉重的书包,除了上课、作业,还要上“兴趣”班(加上引号,是说这其实是家长的兴趣),剩下少得可怜的时间,又给网络游戏吞噬去。
草长莺飞、杨柳春烟的大自然,与今天的儿童,几乎是无缘的。
想到这一层,真不禁要替现在的孩子伤心叹息一场。
回想我那个时代的童年,虽然穷,却不缺乏乐趣。
至少,我们还有玩的时间和自由。
玩具是买不起的,但我们会自制玩具,会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玩自己喜欢的游戏。
在自制玩具和自发游戏的过程中,智力得到启发,动手能力得到增强。
说句偏激的话,我儿时的童年和现在孩子的童年,如果让我挑一个,我宁愿要我那时的童年。
当然,如果把现在的富足和过去的自由快乐结合,那更加完美。
儿时的自制玩具和游戏,大都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有一种玩具就有一种游戏,很多游戏也要自制玩具来进行。
细数一下,我们那时自制的玩具和自发游戏还真不少,玩具有弹弓、水唧筒、啪唧筒、万花筒、风筝、风车、钓鱼杆、纸折飞机、木枪、竹弓箭、火药枪、灯笼等不下十数种;相应的游戏也不少。
记得最早开始玩的游戏是抓石子和摇牙壳。
这一般是女孩子玩的,但较小的男孩也会参与。
抓石子先要找5个石子,河里的鹅卵石是不行的,没有棱角,垒不起来,最好是有棱有角的近乎球状的多面体,当然棱角要修理光滑,免得划伤手。
玩法是用一只手抓其中一个石子抛起来,趁石子在空中落下的瞬间将余下的石子收拢和垒起来。
抛一次垒一下,看谁垒得又快又好。
玩的时候可两到三个人玩。
有玩得好的女孩子,三下两下就能将几颗石子垒成一个好看的尖塔。
牙壳是我们客家话的说法,实际就是蚬壳。
蚬壳要靠自己到河边的沙滩上去拾,运气好的话一次可以拾到十来二十个。
摇牙壳是一个赌输赢的游戏,双方每人出5、6个蚬壳,两手握住,使劲摇动,然后撒到地下,蚬壳们便有俯有仰的散在地上。
这时,背部朝上的便归摇的人,剩下的腹部朝上那些,便由第二个人接着摇,一直到摇完为止。
因为打头一次摇的人往往要占便宜,所以谁打头摇,要通过两人剪刀石头布来决定。
还有另一种玩法是每人找一个大一点的比较漂亮的蚬壳做“母鸡”,其余的都做“小鸡”。
每人每次出数字一样多的“小鸡”,摇的人用上自己的“母鸡”,摇的时候嘴里还喊着“鸡嫲鸡仔咯咯归!
”只要母鸡“归”(即背部向上)了,这一窝“小鸡”就归摇的人所有了。
不“归”的话,就由另一人用自己的“母鸡”带着摇。
为了使“母鸡”容易“归”,孩子们会把这个蚬壳的背部磨出一块很光亮的地方,一则作为“母鸡”的标志,另外背部重量磨去了一些,重心朝腹部下移,摇时落下,背部朝天的几率就大多了。
这一点是我现在悟出来的,当时的小孩子当然不知道这个道理,只是凭经验觉得磨过的容易“归”。
射击游戏是小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喜欢玩的游戏。
我小时玩过的有啪唧筒、水唧筒、弹弓和木头枪,稍大一点时还玩过自制的火药枪。
啪唧筒的制作比较简单,找一根长约20厘米、内空直径5、6毫米的竹管,再用比这管稍长的竹枝削制一条推杆,推杆粗细比竹管内径稍小,以能顺利在管中推进拉出为宜。
推杆一端套上一较粗的物体作为把手,剩下的推杆长度全部推进竹管后使竹管射击端余下半厘米左右的空间,以容纳将要射出的“子弹”。
最简易的子弹是湿纸团。
把旧报纸用水湿透,撕开团成一个个如竹管内径大小的纸团便可以玩了。
先把一个小纸团用推杆推到竹管的前端,再用另一个纸团塞进竹管后端,用推杆快速推进,形成一定的空气压力,竹管前端的纸团便在竹管内的空气压力下,“啪”的一声激射而出。
做得好的啪唧筒,声音清脆响亮而且可以射出好几米远,打在手臂上或脸上,颇有痛感。
最理想的子弹是在一种叫“早禾藤”的植物上采下来的果实。
这种藤的学名叫什么我也不知道,一丛丛的长在山野间,夏天会结出如绿豆大小的果实来。
这种果实用来代替纸团,声音更响,射程更是可以远一倍以上。
据说,如果用牛尿泡过,射在人身上,会立即肿起来——这个我倒是没试过。
而且如果采摘得足够多早禾藤籽的话,还可以用来装备“机关枪”——即可以连续射击的啪唧筒。
这种“机关枪”我也做过。
主要是要加一个装“子弹”的套管(相当于子弹匣)。
这个套管要比枪管略粗,在套管底端挖一个洞,套进枪管的后端成“L”形状,枪杆正对套管的上方挖一个比“子弹”稍大的洞。
射击的时候,拉出推杆到套管位置稍后,让预先装在套管中的“啪唧仔”经洞口掉落枪杆中,再迅速推进推杆,便可射出一发。
不断地反复推拉,“啪唧仔”便不断地从套管里落到枪杆发出响亮的“啪啪”声射出。
如果说要一粒一粒装“啪唧仔”来射击的是“步枪”的话,这可以连发的确实可以称得上是“机关枪”了。
几个小孩用啪唧筒来玩打仗游戏时,有“机关枪”的肯定占尽上风。
与啪唧筒相似的是水唧筒。
水唧筒也用竹管来制作,这竹管要大得多和长得多。
一般要用单竹或黄竹来做,这两种竹子的内空才够大,节距也够长。
截取一节60厘米左右的竹子,一端留节,一端不留节,留节的一端就在竹节的中间钻一个直径5毫米左右的小孔,做成外管。
再找一条比外管稍长的竹管(长出的部分作把手),粗细以能顺当推进外管为宜,在一头上卷几层棉布作活塞,一把水唧筒就做成了。
玩时先将竹管推进到外管的尽头,放到水中吸满一筒水,对准目标使劲快速推进,水柱便激射而出。
但是大人一般不让小孩玩这个。
因为一玩起来,个个都会像落汤鸡一样,把一身衣服都弄得湿淋淋的。
做弹弓是大一点的孩子的事。
做一把好的弹弓要花一定的心思。
这要准备三样东西:
一个叉子、两条橡皮、一小块皮革。
找一个好的叉子不容易:
最好用番石榴的老枝,才够坚韧,不容易断裂。
合适形状的已经不好找了,要把它从树上切割下来,必须有一把锋利和不卷刃的小刀。
在切割时还不能给树的主人发现。
橡皮也不容易得到,它一般要从废弃的单车内胎上剪切下来。
废弃的单车内胎,要修理单车的人才有,向他要,要看他的心情好不好。
后来也有修单车的人特意将之切成合适做弹弓的一条条橡皮,2分钱一条卖给那些想做弹弓的小孩。
那一小块皮革,最好是牛皮的,才能经久耐用,最理想的是从破旧军用皮带上切下一截来做。
弹弓一般用来打小鸟,不能用来玩游戏打人。
它若打在人的头部,是会让人头破血流的。
在我的记忆中,我玩弹弓,从没打下过小鸟,不是打不中,就是小鸟很警觉,你绷紧橡皮正要打出时,小鸟就“腾”的一声飞走了。
我读小学四年级时,有一个绰号“阿钵”的同学,用弹弓打小鸟特厉害,我一次就亲眼看着他把一个飞翔着的燕子打了下来。
这个“阿钵”是个留级大王,读到小学毕业,就已经16岁了。
木头枪是男孩子喜欢的自制玩具。
我自己制作过的有两种:
一种是打喼纸的(这种喼纸,将一小粒火药包裹在两层纸中,用力敲击就会发出响声和火光。
大粒的可做火药枪的引信,小粒的可供小孩子玩),一种是发射小竹签或小铁钉的。
打火药纸的木头枪做成手枪的样子,后面弄个活塞,用橡皮筋套住。
将活塞拉紧套好,放上喼纸,一扣板机,活塞就借着橡皮筋的弹力撞上喼纸,发出啪的一声响,就像开枪一样。
发射小竹签或小铁钉的和这个也差不多,只不过是在“枪杆”上面多挖一条可容纳小竹签或小铁钉的槽。
也是靠橡皮筋的弹力,将槽中的小竹签或小铁钉的弹射出去。
有一个晚上,我偷偷跑到一个经常欺负我的小伙伴的家的窗下,对准他就将一根小竹签射了过去,然后就跑了。
不一会给他父亲告状到我家,说把他儿子的眼睛射瞎了,当场吓得我哭了起来。
后来才知道他是为了教育我不要玩这些危险的玩艺而吓唬我的。
比较文雅一点的游戏有弹象棋、跳飞机、滚圆环和滚铜钱。
弹象棋是两人玩的游戏。
在地上画一个日字形的方格作阵地,长2米左右,宽1米左右,看场地而定大小。
然后找一付象棋,一人红子、一人黑子,各占一方,棋子在自己一方可随意摆布。
游戏就是用食指扣住拇指,将自己的棋子弹出,打中对方的棋子,并将对方棋子弹出界外,自己的留在界内。
轮流着一人弹一次,最先把对方棋子全部弹出界外的为胜利者。
这有点像打桌球,用母球把其他球撞进洞中,但母球不能掉进洞中。
我想,丁俊晖小时候一定玩了不少弹象棋游戏,日后才成为世界桌球冠军的吧。
那时的象棋便宜一点的1角钱多一点就可买到一付。
大人用在棋盘上马走日,象行田鏖战,我们小孩子用在“日”字战场上横弹竖撞决胜负。
滚圆环和滚铜钱也是我们那时经常玩的。
滚圆环是用一根小竹竿绑扎上一个铁钩,推着一个铁圆环向前跑,看谁推得快而铁圆环又不倒地。
滚铜钱比较简单,找一块长条木板,放在地上,另一头用砖头垫起,形成一个斜坡,两人各拿一个铜钱放在高的一头滚下,谁的滚得远谁就可把对方的铜钱赢过来。
滚得远不远,与力度、平衡和铜钱的质量都有关。
赢得多了,可以将铜钱作废铜卖掉换钱。
那时清代的铜钱容易找,不像现在这样都当作古董来收藏。
万花筒连接着我童年记忆深刻的一件事:
排队买油炸豆腐。
那大约是小学一年级的事。
也不知是从书上看来的,还是别人告诉我的,我知道了制作万花筒最主要的材料是三块长方形的镜片,如果镜片不好找,用玻璃片也可以。
我从一盏废弃的汽灯上取下了玻璃片,用铁丝扎紧,端口用半透明的纸覆盖,以透光线,周围就用旧报纸卷实,一个简易的万花筒就做成了。
别看那么简单,我从中得到的乐趣却是不少。
现在的万花筒,就是放一些纸屑,一转动,也变幻无穷,但基本上是各式几何规则的花。
我自制的万花筒,不仅放有纸屑,还有草茎、小沙粒等,变幻出来的就不只是花样,而是有人和动物等了,加上想像,就是一个个满足童心、童真的故事。
小时候过年,大人往往要分派一些事给小孩去做。
那年农历年三十的凌晨,约3点来钟就给父亲叫醒了,要我去排队买过年的油炸豆腐。
那时的中国,物质十分匮乏,一般的食品都是定量供给,而且不一定买得到。
像油炸豆腐,一到过年更加紧张,好多人家把平时的定量积到过年,好吃一顿饱的。
因此,除夕前一、两天,排队买各种东西特别紧张,去晚了,排到后面就买不到了。
为了排在前面,半夜起来捱冷抵困的人不少。
大人没空,就经常差遣小孩去排。
你想,一个6、7岁的小孩,凌晨3点多就起来,在寒风之下站立3、4个小时,如何忍受!
不过那次我没有痛苦的感觉,而是过了一段愉悦非常的时光。
这种愉悦,就是我这个自制的万花筒带给我的。
随着转动,万花筒里面不断变幻出各种各样好看的图案,使我乐之不疲。
忽然,一个图案的出现令我激动不已:
一粒沙粒幻化成孙悟空的头、小纸屑幻化成虎皮裙,小草茎幻化为金箍棒,另一小纸屑幻化成白骨精——好一幅活脱脱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我停住了给北风吹得通红的小手,定格着这神奇的幻象。
我当时是排在队伍的前十名之内,站立的位置正好是个不挡风不挡雨的地方。
每逢一阵北风吹来,吹动万花筒那端薄薄的半透明纸,小草茎就晃动起来,逼真如孙悟空用金箍棒一下下敲在白骨精的头上。
我再也舍不得转动万花筒了,而且是小心翼翼地捧着,生怕一个不小心给变走了去。
但是刺骨的北风使得我要不时轮换着将手放进衣袋中取暖。
一次换手时就不小心震动了万花筒,孙悟空的头掉了,白骨精也不见了。
我很是懊恼,立即不停地转动手上的万花筒,试图转回这神奇的一幕。
当然,再也转不回来了,只是转着转着,感觉到排队的人们骚动起来,后面的人还推着我走。
原来,天已经大亮,商店开门开始卖油炸豆腐了。
再大一点,到了小学高年级,制作和玩的东西就复杂一些,甚至带有一定程度的危险性了,如钓鱼杆、捕鸟板、鱼炮、火药枪等。
这些还算不算玩具,已经不好界定了。
钓鱼杆的制作算不上复杂。
找一支长2米左右的、粗拇指大小的竹竿,绑上2到3米或更长一点的蚕丝,蚕丝一端扎上鱼钩,根据水深在蚕丝适当的位置上绑上一节5厘米左右长的高粱秸杆作为浮子。
一支简易的钓鱼杆就做成了,没有钱买鱼钩也不要紧,家里找根缝衣针,用火烧红了,弯成鱼钩的形状,再烧红了,用冷水淬一下就行。
当然,这样做成的鱼钩没有倒刺,鱼上钩后容易逃脱。
钓鱼也许不是很适合小孩子,因为这要有耐心,还要有一定的经验。
我祖母每次看我拿着钓鱼杆出去,就会说,要是你也能钓上鱼来,蟾蜍都能上墙壁了。
但是,我们那时主要目的是在玩,钓不钓到鱼,那是无所谓的。
捕鸟板的制作要复杂好多。
要找一块长约40厘米、宽约10厘米、厚约1厘米的木板做基座,另还需要一条直径2毫米约50厘米长的弹性好的钢丝,一条适当长度的坚韧的尼龙线,还有4枚小木棍和一块做消息键的小木片,才能做成。
尼龙线的一头打成一个活结套在四条小木柱上,消息键一头刻一条沟,丝线的活结上约3厘米处再绑一小木钉,用来止在消息键的沟上。
消息键上绑一个小鸟喜欢吃的蟋蟀之类的小昆虫。
止好消息键的捕鸟板钢丝和尼龙线都处在紧绷的状态。
当小鸟一啄消息键上的食饵时,小木钉脱落,钢丝便立即弹起,扯起尼龙线,活结就正好套在小鸟的脖子上。
捕鸟板是表兄狗哥教我做的。
狗哥家住在山村,所以放在树林里经常可以套到一些美丽的说不出名字的小鸟,套住的小鸟不会死,都是活蹦乱跳的,狗哥常常将之送给我玩。
我回到家里,自己也做了一个,但墟镇没有树林,只好放在家中的菜园里。
有一次,上午放好在菜园里,下午去看时却不见了。
原来是一只老母鸡给套住了,把捕鸟板拖出10多米远,一群小鸡围着它们的妈妈在吱吱乱叫。
我当然不敢把这当作战利品,赶紧把它放了了事。
鱼炮和火药枪,是两种颇具危险性的东西。
鱼炮的制作不复杂,但很危险,大人是绝对不准我们玩的。
所以这一般是偷偷摸摸地进行。
这首先要找一些火药,一般可买一些爆竹,剥开纸壳,将里面的火药集起来,装到一个小玻璃瓶中,用爆竹的导火索引进去,瓶口用布或纸塞紧,瓶外的导火索留2—3厘米。
做好后就到河边撒一些鱼儿喜欢吃的米糠,待鱼儿引来了,便用火柴点着导火索迅速丢进水中。
随着沉闷的爆炸声,那些鱼儿就会翻着白肚皮浮上来。
这里,导火索的长度和缓急很关键,长了,到水中会给泡灭,炸不响;短了,没到水里就爆炸,会把人炸伤,如果在手中爆炸,那整个手掌就没有了。
离我们墟镇4、5公里有一个村子叫白麻布,村中的一个孩子就是这样给炸掉了手掌,一辈子的残废。
导火索的长度还好掌握,要命的是它燃烧的速度谁也把握不住:
有的很急,有的很慢,更有的是一段急一段慢,所以一般的孩子不敢玩。
我玩过的是改进式的鱼炮——用电来起爆的鱼炮。
这需要找10来米的电线(双股的),还要一个手电筒用的灯胆和一个电池。
将灯胆敲碎,但不能弄断里面的钨丝,接好电线,把灯胆放进玻璃瓶的火药上,用蜡封好玻璃瓶的口就行了。
炸鱼时只要先将这个鱼炮放进水中,撒下诱饵,引到鱼儿后,在另一端导线上接上电池的正负极,一通电,灯胆的钨丝由于不处于真空,在空气中会立即烧断,那就会引燃火药而爆炸。
这种鱼炮就很安全了,但成本要重多了,每次都要用一个小灯胆。
在没钱买爆竹取火药时,我们也会自制火药。
先到中药店买1角来钱的硫磺,再到一个上百年的老屋子里,那墙壁上由于年代久远,会长出硝来,我们便把这些硝刮下来,再找几块木炭,把这三种东西磨碎均匀混合,便是自己做的土制炸药了,威力虽然略差一点,但还是可以用的。
火药枪是同类东西,但制作起来不容易。
约是五年级时,看见大一些的中学生自己做火药枪打小鸟,我也动手自己来做。
造火药枪,关键是枪管。
找不到合适的钢管,我就用一个子弹壳来代替。
我们那解放前是游击区,发生过不少游击队与国民党军队的战斗,所以子弹壳在不少人家中都收藏有。
我家中当时有一个比较精致的小木匣子,里面有不少今天看来很有价值的小物件,如较远年代的通宝、元宝,清末民国初的光绪元宝、袁大头等等,还有几件小玉饰,可惜现在连这小木匣子都不知道那里去了。
当然,小木匣子里还有几个子弹壳。
我从中拿出了一个较大的做枪管。
造这支枪,可是整整花了我一个星期天。
首先用一块木板做成枪托就不那么容易,因为我的工具就只是一把不是很锋利的小刀。
为了装上板机,需要钻一个小洞,我是把铁钉用火烧红来钻,烧一次钻一点,真有点铁棒磨成针的精神。
还有就是要把子弹壳底部打一小孔,也费了我不少时间。
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把枪“造”出来了。
虽然样子不美观,但原理没错:
通过板机,扳动上面用橡皮筋绷紧的活塞,活塞弹向弹壳后端,预先贴在弹壳后端的“喼纸”被撞击发出火花,通过弹壳后面的小孔点燃引爆枪管中的火药,便会轰的一声射击出去了。
“喼纸”2分钱就可以买一卷,一卷有上百粒。
问题是火药,商店不卖火药给小孩。
我是过年存下来的压岁钱买了一些鞭炮,一个个剥开,把里面的火药集起来,然后装进了枪管。
放上喼纸,我怀着一种莫名的激动,瞄准放的五、六米远的一个瓶子扣动了板机。
“轰”的一声,我感到眼角像有东西擦过,还有一阵灼热。
定睛一看,瓶子并没被打掉,倒是感觉我身后打碎了什么东西。
再一看,枪托上面的弹壳做的枪管没有了。
转过身一看,大吃一惊,放在我后面桌上的一只碗,给打得粉碎。
本来子弹壳中火药的爆炸,产生强大的后座力,是通过与枪管连在一起的枪托,传到抓枪的手上去的。
但是,我只用两条铁丝把“枪管”扎在枪托上,而光滑的子弹壳只是用铁丝根本无法扎紧,加上那时连胶钳都没有,只是用手来拧,那稳固性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火药一爆炸,强大的后座力便使作为枪管的弹壳便挣脱那两条无力的铁丝,向后飞出,反把后面的碗击碎了。
设想我如果真的会瞄准,让眼睛与枪管、目标成三点一线的话,那么,击中的就不是身后的碗而是我的眼睛了。
这件事情虽然想起来汗毛倒竖,但我还是吃一堑长一智,想办法比较牢靠地固定了作为枪管的弹壳。
但也只是玩了一次就给我父亲发现,马上给收缴了。
父亲还声色俱厉地警告我以后不准再玩这类东西。
其实,我们小时候背着大人做过不少带有一定危险性和可能伤及其他人的玩具,但因为这样发生危险或伤到其他人的事情倒很少听说过。
冥冥之中,也许有哪个神灵庇护着小孩子爱玩的天性吧。
在这里,我把这些已经式微的、也许已经被人们忘怀的童年玩具和游戏陈说一番,追念童年的梦想与乐趣,寄托一种时光不再的感受,同时也感叹着现在孩子的孤独与单调。
回想我们的童年时代,玩具样式单调贫乏,就是这样,也没钱来买。
我们的玩具多数是自制的,但一样玩得挺开心。
对小孩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开发来说,这些游戏其实比趴在电脑上玩电脑游戏要强百倍。
不知现在的小朋友们和家长们同不同意我的看法?
现在的中小学生,包括学龄前儿童,可能已经把电脑当作最好的玩具了。
看着一些小孩一天到晚孵在键盘上,或一有点零用钱就上网吧,上瘾而不能自拔,伤害身体且荒废学业,甚至成为废人,真是不知说什么好,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就从这件“小事”上也体现出来。
一有空就玩电脑游戏,基本没有户外活动,什么肥胖症、孤独和内向等毛病就接踵而来了。
爱玩游戏是小孩的天性,但电脑游戏却极大地扭曲了这种天性。
小平同志说计算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电脑游戏商们却将娃娃诱导成这个样子,是耶?
非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