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背古诗80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1917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背古诗80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必背古诗80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必背古诗80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必背古诗80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必背古诗80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背古诗80首.docx

《必背古诗80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背古诗80首.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背古诗80首.docx

必背古诗80首

诗、词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题解】此诗选自汉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地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后人通称之为“汉乐府”。

之后,乐府也便成了一种体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本诗是其中一首。

【注词释义】长歌行:

汉乐府曲调名。

晞:

晒干。

阳春:

生长茂盛。

布:

散布,洒满。

德泽:

恩泽。

焜黄:

枯黄。

颜色衰老的样子。

华:

同“花”。

衰:

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徒:

白白地。

【古诗今译】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

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名句赏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本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

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因为它们都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的厉害。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

七步诗

曹植(三国·魏)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作者背景】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著名诗人。

少年时就很有才华,得到曹操的喜爱,因此受到他的哥哥曹丕的猜忌,后来郁郁而死。

他的诗语言精练,词采优美,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

【注词释义】釜:

古代的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

萁:

豆秆。

漉:

过滤。

豉:

豆豉。

用煮熟的大豆发酵后制成,有咸、淡两种,供调味用。

【古诗今译】煮豆子燃烧的是豆秆,过滤豆豉做成了豆浆。

豆秆在灶下焚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本是生在同一根上,煎熬我何必这么着急!

【名句赏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和曹植本是亲兄弟,曹植少年时就很聪明,能出口成章,下笔千言。

曹丕当了皇帝以后,怕曹植威胁自己的地位,想迫害曹植,有一次让曹植在七步之内做成一首诗,否则就把他处死。

曹植应声而起,没走到七步就做好了这首诗。

曹植把自己比喻成锅里的豆子,把曹丕比喻成锅下面的豆秆。

豆子和豆秆本来是生长在同一根上,现在豆秆却在锅下面燃烧,煎熬锅里的豆子,而锅里的豆子无力反抗。

曹植用这个比喻,暗指曹丕我与你是亲生兄弟,应该是骨肉情深,真诚相至,但现在却是骨肉相残,表达了内心的悲愤。

相传曹丕听了面有惭色。

这首诗比喻贴切,用语巧妙,通俗易懂而又含义深长。

出塞

王昌龄(唐代)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者背景】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亦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

他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注词释义】龙城飞将:

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

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

这里指扬威北方边地的名将。

胡马:

这里指匈奴的军队。

但使:

只要。

阴山:

阴山山脉。

西起河套,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

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古诗今译】还是秦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生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能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名句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与很多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所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

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

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

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唐代)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作者背景】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

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注词释义】官军:

唐王朝军队。

收:

收复。

河南河北:

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

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蓟北:

今河北省北部。

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初闻:

乍听到。

涕泪:

眼泪。

却看:

回头看。

漫卷:

胡乱地卷起。

纵酒:

纵情饮酒。

青春:

春天。

指春光明媚。

巴峡:

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巫峡:

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襄阳:

在今湖北襄樊。

【古诗今译】在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没有了愁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禁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且纵情饮酒,明媚的春光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走巴峡穿巫峡,然后经襄阳而转向那旧都洛阳。

【名句赏析——“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是杜甫52岁流落到梓州时被称为生平第一首快诗的佳作。

因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

突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

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

后人说:

此诗句句有喜悦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

卜算子·咏梅(1961年12月)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涯百丈冰,犹在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作者背景】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今属韶山市)人。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诗人、书法家。

【注词释义】归:

回来。

百丈冰:

形容极度寒冷。

犹:

还,仍。

待到:

等到。

烂漫:

色彩鲜艳而美丽。

这里是形容山花盛开的样子。

丛中笑:

百花盛开时,感到欣慰和高兴。

【古诗今译】风雨刚刚把春天送回来了,漫天飞雪又在迎接春天的来到。

已是冰封雪冻最寒冷的时刻,悬崖边上还盛开着俏丽的梅花。

梅花虽然美丽但不炫耀自己,只是为了向人们报告春天的到来的消息。

等到百花盛开的时候,她将感到欣慰和高兴。

卜算子·咏梅

陆游(南宋)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 只有香如故。

【注词释义】驿(yì义)外:

指驿站附近。

古代官办的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住宿和换马的处所,称驿站。

开无主:

无人过问,无人欣赏。

更著:

更加受到。

苦:

竭力,尽力。

一任:

完全听凭。

零落:

凋谢。

碾:

轧(yà)碎。

【古诗今译】驿站之外,靠近断桥的旁边,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却无人欣赏。

每当日落黄昏的时候,总要在内心泛起孤独的烦愁,特别是刮风下雨。

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听凭百花去嫉妒。

零落凋残变成泥又碾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

【比较赏析】陆词中的梅花无人眷顾,无人欣赏,风雨催逼,无意争春,即便是零落成泥,依然保持那份清香高洁坚贞,孤芳自赏!

毛的咏梅中,“梅花”“飞雪”“悬崖”“百丈冰”等词语烘托出了梅花生长的自然环境,表现出梅花坚韧不拔的性格。

一个“俏”,不仅描画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凸现出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精神气质。

“不争春”表现梅花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恬淡谦逊。

“丛中笑”充分表现梅花的豁达与无私。

陆游笔下的梅花,有铮铮傲骨,孤高而寂寞。

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既谦逊脱俗,又豁达大度,有铮铮铁骨和挑战精神。

陆游咏的梅花无疑是他自己的处境和人品的写照,从中既体现了他不愿苟合于流俗的清高孤傲,又有遭遇打击后的凄凉和无奈,全词悲剧气氛浓厚。

毛泽东则反其意而用之,积极乐观,充满希望和信心。

反陆游的的孤芳自赏、自命清高,而是谦逊虚心,不计名利,完全彻底为人民、为革命的精神。

从而塑造出全新的梅花形象。

毛泽东托梅寄志,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决心,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还表现共产党人斗争在前、享受在后崇高美德和奉献精神。

菩萨蛮·大柏地(1933年夏)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注词释义】大柏地:

在江西省瑞金县城北六十里。

一九二九年一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军由井冈山向赣南进军。

二月十日(正值春节)至十一日,在大柏地击败尾追的国民党赣军刘士毅部,歼敌近两个团,俘敌团长以下八百余人,并缴获了大批武器。

这是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的红军部队离开井冈山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这首词是作者一九三三年重过大柏地时所作,当时他已被调离军事领导职务,专任政府工作。

彩练:

彩色的丝绸,比喻虹。

苍:

青黑色。

鏖战:

苦战。

弹洞:

枪眼。

装点:

装饰点缀。

今朝:

如今。

【译】七色的彩虹,谁拿着彩绸在舞动?

刚下过雨,就升起太阳,高山时阴时现。

当时战斗激烈,前村壁上都是洞。

这些洞装点了这里的景色,今天看来更好看了。

长征(七律)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词释义】长征:

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

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

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

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

《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

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

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春夜喜雨

杜甫(唐代)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词释义】当:

正当。

发生:

这里指万物生长。

潜:

悄悄地。

润物:

打湿东西。

野径:

野外的小路。

红湿:

被雨打湿的红花。

花重:

花由于带着雨水而显得沉重。

锦官城:

指成都。

【古诗今译】及时雨是知道时节的,在春天它应运催生。

随着春风潜入夜色,滋润万物悄然无声。

乡间路与云一样黑,江船渔灯孤影独明。

早晨看见被雨打湿的红花,花枝拥簇锦官城中。

【名句赏析——“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而春雨正是在万物最需要它的时候适时地出现。

更重要的是,春雨的到来是在夜色中“细无声”地“随风潜入”,这既描写了春雨的状态,又活画出了春雨的灵魂。

下一联写野径和漆黑的天空,整个春夜在一两盏渔火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的寂静、安宁,只有春雨在默默地滋润着这个睡着了世界,悄悄地孕育了一个花团锦簇的黎明。

最后一联是诗人的想象:

明天的早晨,雨后的春花应当更为娇艳,整个锦官城中,应当满是湿漉漉、沉甸甸的花簇了。

一个“重”字,传达出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春意盎然的世界,也使我们感受到诗人春一般的喜悦心情。

游子吟

孟郊(唐代)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作者背景】孟郊(751-814),唐代诗人。

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少年时居蒿山,与韩愈是好朋友。

一生穷困,近50岁时才中进士。

孟郊写诗以寒苦之音著称,追求奇特的构思和瘦硬的语言风格,多表现下层民众和自己的贫寒生活及遭遇,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注词释义】游子:

离家远游的人。

意恐:

担心。

寸草:

小草。

寸草心:

此处指游子的心。

三春晖:

春天的阳光。

这里比喻母爱。

三春:

初春、仲春、暮春,泛指整个春天。

晖:

阳光。

【古诗今译】慈爱的母亲手中的针线,离家远行人身上的衣服。

要远行时密密地缝呵缝,心中担忧儿子迟迟才回。

谁说幼小的青草的心意,能报答得了春天的光辉?

【名句赏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50岁才中进士,当上溧阳县尉,这样一个小官,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

这首诗就写于此时。

诗以一个极为平常而又十分典型的生活细节揭示了母爱的伟大:

老母牵针引线为临行的儿子缝补衣裳,由于担心儿子长时间不回来,就把针脚缝得非常细密,希望它能结实一点,更结实一点。

慈母对儿子的笃爱之情,就这样一针一线地缝进衣服中,随着儿子千里万里。

这一平常而充满了骨肉亲情的生活场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的,所以能引起每一个读者的共鸣,引起我们对母亲的种种回忆和依恋。

母爱是不期望报答,也是儿女所报答不完的,因为它像三春的阳光对小草的哺育,是无穷无尽的。

诗歌画面简洁,语言朴素,而内涵深厚,动人心弦,所以能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渔歌子

张志和(唐代)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背景】张志和(约730-约810),唐代诗人。

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

少年有才学,擅长音乐和书画,很受唐肃宗重视,后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作品多写闲散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

【注词释义】渔歌子:

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西塞山:

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南。

鳜鱼:

即民间所说桂鱼,细鳞,淡黄带褐色斑纹,味道鲜美。

箬:

斗笠。

用竹片和竹叶编制的帽子,用来挡雨。

蓑衣:

用茅草和棕麻编制的防雨衣服。

【古诗今译】西塞山前群群白鹭高飞,桃花盛开水中鳜鱼肥美。

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在斜细雨中流连不归。

【名句赏析——“桃花流水鳜鱼肥。

”】这是一首传唱悠远的词,所描写的是西塞山边的景色:

空中有白鹭高飞,而山下的小溪边,盛开着丛丛鲜艳的桃花,溪水中是一条条鲜活肥美的鳜鱼,还有那温和的斜风细雨,这是一幅多么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生机勃勃,而且充满了喜气。

而春色中的人,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洒浴在斜风细雨之中,享受着美好的自然景象,他自己也成为这景色的一部分。

这风、这雨也是美好的,古人说“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难怪他要流连忘返了。

“不须归”除了指不回家外,还指弃官隐居,一去不返。

那个穿蓑戴笠的人就是品行高洁、不愿做官的隐居者,也是诗人自己。

他热爱淳朴美丽的大自然,认定这美丽的自然中包含了自己的人生志趣,他要让自己悄然溶入这自然之中,所以才能对自然有如此深深的感触和依恋。

望洞庭

刘禹锡(唐代)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作者背景】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注词释义】和:

协调,这里指水天一色。

潭:

指洞庭湖。

磨:

磨拭。

翠:

绿色。

【古诗今译】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名句赏析——“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是一首山水小诗,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寥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一点,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

此时山更翠,山更清。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足见诗人的浪漫色彩。

忆江南

白居易(唐代)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作者背景】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出生在新郑(今河南新郑)。

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质朴自然,常以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题材,如《新乐府》、《秦中吟》等均为反映社会疾苦的优秀之作。

其他如《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传诵尤广。

【注词释义】忆江南:

词牌名。

谙:

熟悉。

江花:

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蓝:

蓝草,叶子青绿色的可以用来制作染料。

忆:

怀念。

【古诗今译】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熟悉。

日出时,江边红花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

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名句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是一幅五彩的画,画出了江南好。

白居易虽出生在北方,但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后,苏、杭的秀丽风景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回到北方以后他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作品,《忆江南》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这首诗开篇就感叹“江南好”,江南好,好在何处,当然是一言难尽,而一首词的篇幅很小,容不得详细叙述,白居易在这里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显得十分鲜艳奇丽,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

“日出”二句对仗工整,色彩明丽,是一句广为后人传诵的名联。

在作者笔下,江花与火对照,花的红艳令人赞叹;描绘江水,绿、蓝并举,水色的碧绿深浓似在眼前。

短短两句十四个字,写尽了江南春日胜景。

如此美丽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魂牵梦绕?

因此,末句“能不忆江南”便自然流出,而作者对江南的忆念之情,对江南赞美之情也在不言中洋溢出来。

泊船瓜洲

王安石(北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作者背景】王安石(1021-1086),北宋诗人。

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省)人。

作为著名的改革派政治家,他的前期诗作,以反映政治、历史以及社会现实为主。

诗中多含哲理,喜用典故。

晚年退居金陵之后,转向描写闲适生活,诗风追求清新淡雅。

【注词释义】瓜洲:

地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邗(hán)江区南长江岸边。

京口:

地名,今江苏省镇江市,与瓜洲隔江相对。

钟山:

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名山。

今南京紫金山。

作者长期居住江宁,故以钟山(今称紫金山)代指住处。

绿:

吹绿。

还:

回家,归来。

【古诗今译】京口与瓜洲分别在长江两岸,回头望钟山家门只隔几重山。

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千里岸边,问明月何时能照我再返家园?

【名句赏析——“春风又绿江南岸。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作者从江宁(今南京市)家中出发,乘船由长江水路进京(今河南开封市)任职。

船过京口时,与好友宝觉和尚会面,留宿了一夜。

然后横渡长江,停船在瓜洲。

隔江相望,朋友就在对岸,禁不住生出一股依依惜别之情。

而位于江宁的家,因为隔着几重山也已经看不到了,这更涌起了对它的无限眷恋。

正是初春时节,春风吹拂,放眼江南到处是一片绿色。

虽然此次赴京,是因为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自己也很高兴。

但还是希望能早日摆脱政事,重新回到宁静闲适的家园。

  这首诗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据说作者先后选换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决定用“绿”,成为精心修改诗作的一段佳话。

一个“绿”字,不但充满了色彩感,而且,这种色彩感又包含了动感,使这首诗的生动性增加了不少,这也是他着意创造的一种意境。

示儿

陆游(南宋)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作者背景】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他的诗风格多样,内容丰富。

最受人们推崇赞赏的,是他表现杀敌报国志愿、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

【注词释义】示儿:

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

原本知道。

元,通“原”。

九州:

指中国。

古代中国分为九州。

同:

统一。

王师:

指南宋军队。

定:

平定,收复。

中原:

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

祭祀家中先人。

乃翁:

你的父亲。

【古诗今译】我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只悲叹看不到九州统一。

大宋军队收复中原之日,家祭时别忘了告我亡灵。

【名句赏析——“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10)除夕前夜,作者临终前留下来的最后一首绝笔诗。

从他两岁时北宋灭亡,到他85岁即将去世,北方大好山河始终没能收复。

他原本知道死去之后,万事皆空,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惟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念念不忘的仍是国家统一。

80多年来,驱除敌虏、统一河山的强烈愿望,在他心里始终没有动摇过。

所以在他临终前,仍然叮嘱孩子们,将来这一天到来时,一定不要忘记祭祀他的亡灵,把这胜利的喜讯告诉他。

全诗文字质朴自然,情感沉痛真挚,催人泪下,表现了作者相信恢复中原大好河山的壮志一定能够实现。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南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作者背景】杨万里(1124-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是我国古代写诗最多的作家之一。

他的诗通俗清新,流畅自然,人称“诚斋体”。

诗的内容以山水风光自然景色为主,所以他的好朋友曾经幽默地跟他开玩笑说“处处山川怕见君”。

【注词释义】净慈寺:

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林子方:

作者的朋友,曾做过直阁秘书等官。

 四时:

春夏秋冬四季。

别样:

宋代俗语,特别的。

【古诗今译】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名句赏析——“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

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

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

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

看似平淡的笔墨,给我们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南宋)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作者背景】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在今山东)人。

21岁参加抗金起义,后率军南归,屡遭打击,郁郁而终。

他的词多写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慷慨纵横,雄浑豪放,与苏轼并称“苏辛”。

【注词释义】菩萨蛮:

词牌名。

造口:

在今江西万安西南。

郁孤台:

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

清江:

指赣江,它经赣州向东北流入鄱阳湖。

长安:

汉唐首都,在今西安市。

这里借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可怜:

可惜。

愁余:

使我忧愁。

鹧鸪:

鸟名,传说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

【古诗今译】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

【名句赏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南的统一。

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

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

四十七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