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的世界与中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17133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后的世界与中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战后的世界与中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战后的世界与中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战后的世界与中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战后的世界与中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战后的世界与中国.docx

《战后的世界与中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后的世界与中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战后的世界与中国.docx

战后的世界与中国

二战后的世界与中国

张书林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萧爱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中学

一.设计意图说明

二战后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

二战结束后,确立了以美苏两极格局为中心的雅尔塔体系,冷战对峙局面出现,资本主义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建立并相继改革,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将这一时期世界史和中国史结合起来,先复习世界史,后复习中国史,便于完整而清楚地了解世界的发展趋势,也便于从世界史的高度来把握中国史,理解中国史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二.关注新课标

世界史: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欧共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中国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基本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经验、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高考分析

2004年北京等十套高考试题中,这一部分世界史有101分占8.4%。

这些考题可以概括为如下考点:

马歇尔计划、欧共体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特点、欧共体成立目标影响机构、《联合国宪章》与安理会作用、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国联与联合国比较、捷克1968年改革、勃烈日涅夫改革、亚洲经济发展、全球经济差距扩大、经济全球化讨论、冷战后世界政治形势总趋势威胁和平因素、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及发展中国家的对策、欧洲联盟、经济全球化对前殖民地国家的影响。

这一部分中国史有205分占17%,涉及考点有北平和平解放、新政协召开、《共同纲领》、中华民族复兴的前提条件、西柏坡、战略反攻、美国对华政策、国民政府的国际形象和中国政治局势、民主党派、恢复国民经济措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刘少奇剥削有功论评析、苏联承认新中国、“一五”计划任务措施及重点建设东北原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土改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比较、“三反”“五反”运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49-1952年底所有制结构及其作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标志、“求同存异”的提出、60年代建设成就、中日邦交正常化、三线建设决策依据措施意义、1960年八字方针、所有制结构及其作用、三年经济困难原因、“批林批孔”矛头、中共与时俱进表现、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建设成就、中国不称霸原因、中美关系原则、特区设立条件、统一战线十六字方针、安徽四川率先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改革措施内容影响。

这一时期的世界与中国应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有:

美国对华政策与列强侵华史结合、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新中国巩固政权的重要措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五计划、中共的正确探索及失误、新时期的转折性事件。

四.主要线索概要:

世界史

1.两极格局的形成。

世界形势:

欧洲严重削弱,美国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和美国抗衡的国家;以美苏两国为首构成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建立过程:

《大西洋宪章》,华盛顿26国宣言,开罗和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联合国制宪会议。

雅尔塔体系内容:

制裁战败国即占领、审判、强制性民主改革,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成立联合国。

雅尔塔体系的发展——冷战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邱吉尔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北约和华约形成,朝鲜战争。

2.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战后美国、西欧、日本经济恢复、高速发展到经济滞胀。

70年代,西欧、日本开始冲击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帝国主义阵营分化。

经济发展共同原因:

第二次科技革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改革,世界市场发展,劳动力素质提高。

问题:

阶级矛盾,社会危机,极右势力。

3.战后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经济恢复发展,起到了社会主义运动中流砥柱的作用。

东欧各国革命与苏联帮助相结合,建立了八个人民民主国家,亚洲建立了中国等四个人民民主国家。

社会主义向东欧和亚洲扩展,为建立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奠定基础;社会主义阵营最终形成。

其中中国的加入,对增强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由于斯大林体制的影响,东欧和苏联的改革一直未能有真正突破,中国在70年代末开始突破斯大林模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美苏争霸。

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夺世界的斗争愈演愈烈,美苏争霸的格局形成。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争霸优势在美方,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苏联处于攻势,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苏联转攻为守并放弃争霸。

苏联最终败于美国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科技实力落后于美国。

美苏争霸的本质是两种社会制度的对峙与斗争,给世界和平带来严重威胁的同时也使世界保持了武装的和平,它是雅尔塔体系内冷战的极端表现。

5.亚洲经济的发展。

战后亚洲国家新加坡、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等国走上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

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民族独立,利用国际机遇,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并及时调整,发展科技教育。

6.苏东剧变。

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发生剧变。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标志剧变完成。

剧变原因:

斯大林体制的消极影响,戈尔巴乔夫错误改革的影响,经济发展落后,执政党脱离人民,西方的和平演变。

影响:

本质是资本主义制度复辟,社会主义阵营彻底瓦解,雅尔塔体系瓦解,冷战结束,美苏争霸结束。

7.世界政治的发展与冲突。

原因:

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

一超多强格局。

美国霸权主义表现:

两次伊拉克战争,轰炸南联盟,执意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8.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冲突。

两个趋势:

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

经济全球化原因:

信息技术发展,市场经济制度普遍认可,国际金融发展,新科技革命,跨国公司作用,区域经济集团化,世界贸易组织推动。

区域经济集团化:

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原因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中国史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抗战胜利后,在美国的支持下,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三次邀请毛泽东和谈。

重庆谈判签定《双十协定》,中共获得政治上的有利地位。

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提出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

2.解放战争。

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标志全面内战爆发。

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标志中共揭开了战略进攻序幕。

三大战役胜利标志国民党政权的支柱消失。

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作了理论和政策准备。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国民政府的覆灭。

中共取胜原因:

中共纲领和毛泽东思想符合国情,统一战线,代表中国人民,人民支持,武装斗争。

3.新中国的成立及其巩固。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标志新中国成立。

巩固措施:

政治上,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和平解放西藏,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三反”、“五反”运动;军事上,追歼残敌,解放全中国;外交上,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与苏联等建立外交关系,抗美援朝;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和部分帝国主义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控制市场,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4.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制定了一五计划,开始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制定的宪法从法律上规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方向。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标志我国完整工业体系基本建立。

5.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正确探索:

中共八大对社会矛盾、主要任务、建设方针的正确分析,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曲折:

反右派斗争,修改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

6.文化大革命。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发表成为文革导火线。

1966年中共中央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标志文革的全面发动。

九一三事件宣告文革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文革经济在周恩来、邓小平领导下有所恢复。

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粉碎“四人帮”标志文革基本结束。

7.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转折原因:

人民对文革错误的认识,邓小平主持科教事业的推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内容:

实事求是方针,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口号,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改革开放,拨乱反正。

意义:

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开始了伟大转折,拨乱反正,全面总结和评价建国32年的历史。

8.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对内:

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对外:

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9.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理论,并强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定为中共指导思想。

10.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

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11.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共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从而实现民族大团结。

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土地改革。

1958年后,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一步落实民族政策,在民族地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加快工业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

新中国建立以后,正值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阵营形成时期,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70年代初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邦交正常化。

80-90年代收回香港和澳门。

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五、重要问题分析

0.时代特征

政治上,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成为世界体系,与资本主义体系对峙并存,社会主义在探索中发展,但苏东剧变使社会主义遭受巨大挫折;资本主义国家改革不断进行,逐步消除封建性因素,资本主义制度得到空前完善。

中国由美国势力范围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在经历大跃进和文革挫折之后,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经济上,随着冷战的展开,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平行市场,由于社会主义过早限制商品市场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苏东经济崩溃;资本主义在战后空前发展,政府干预模式普遍推行,一定程度采用苏联计划方式,随着苏东剧变冷战结束,市场经济被普遍确认,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

中国脱离资本主义后长期摆脱不了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影响,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逐步探索出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国际关系上,雅尔塔体系形成,美苏两极格局支配世界将近半个世纪,冷战威胁世界和平又遏制世界大战;苏东剧变后,世界一体化趋势加速,但又形成一超多强局面,美国独霸世界。

新中国开始倒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一边,中苏破裂后寻求同西方的缓和,中美关系缓和后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和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

文化上,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在两个平行市场中进行,冷战结束后,新的信息技术革命铺向全世界;各种文明的融合与冲突,使世界出现异彩纷呈局面。

中国在真正独立后,一边创建完整的工业体系,一边运用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并在严酷的国际环境中参与第三次科技革命;随着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中国逐步融入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之中。

1.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异同

相同点:

①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世界体系基础上而建立。

②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各主要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而建立的新的国际关系体系。

③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④都随着主要国家力量的消长而走向瓦解。

不同点:

①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多个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

②前者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后者是帝国主义大国与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③前者是欧洲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后者超越了欧洲的范围。

④前者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德国等战败国崛起而瓦解;而后者则是两个战胜国之间的妥协,必然随着一方的解体而瓦解。

⑤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而后者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2.如何评价雅尔塔体系

(1)背景:

1】二战即将结束,反法西斯即将取胜。

2】战后初期,西欧普遍衰落,英法等西欧国家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在军事上垄断了原子弹,成为头号军事强国;在经济上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强国。

3】经过二战,苏联军事力量空前壮大,政治影响空前提高,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苏联利用二战后期地位,将社会主义推广到东欧及亚洲一些国家。

(2)内涵:

二战后,世界大国依据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通过对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的重新划分而建立起来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3)内容:

1】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2】重新划定欧亚政治地图,特别是德、日、意疆界及被其占领地区的归属。

3】建立联合国,协调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4】对德、日、意殖民地及国联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

(4)实质:

在均势基础上,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作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对峙共存的国际关系体系。

(5)历史影响:

1】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雅尔塔体系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本质进步,雅尔塔体系将苏联与美英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和平共处纳入国际关系体系,这对战后苏联、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有利的。

2】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经过长期讨价还价、争夺势力范围的结果,因而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3】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意味着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已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4】雅尔塔体系的发展就是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再进一步发展,则导致美苏争霸的出现,最后,以苏东剧变瓦解。

5】雅尔塔体系既增加了世界的动荡局势,也因为两大阵营实力大体相当而保持了世界的和平。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评价

(1)产生: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在经济危机影响下,各国为了尽快结束危机,以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加强对经济的管理,如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德国的国民经济军事化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2)发展: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新发展的主要原因:

①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战争的特殊作用。

③经济危机需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挥调节作用。

④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需要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并进行有效管理。

④与社会主义冷战的需要。

(3)评价: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垄断的一种新形式,它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它突破了私人垄断的局限性,使生产、技术改造以及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化,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容纳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的有限性以及它同现代化巨额投资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市场问题得到缓解,从而在一定时期内遏制经济危机,促进生产的发展。

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4.社会主义体系的形成、曲折发展及其认识

二战后,在苏联影响下,亚欧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越出了一国范围,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各国照搬苏联模式,虽然一段时间内使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但其弊端也为各国后来经济的全面提高和政治的长期稳定埋下了隐患。

50、60年代,苏联、东欧各国先后进行政治经济改革,但都未消除苏联模式的根本弊端,积重难返,再加上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导致6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分化。

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挫折原因:

1】是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造成的;2】是社会主义各国内部的原因;3】社会主义体系的诞生,遭到西方势力的敌视;4】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是在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条件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现代化没能与政治民主化同步发展;5】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还不够成熟。

认识:

①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②社会主义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它的巩固要比历史上任何制度都要困难得多,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才能走向成熟。

③资本主义势力多方面的敌视、遏制和颠覆,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带来严重消极影响。

④实践表明,社会主义需要不断改革来逐步完善。

⑤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该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绝不应拘泥于苏联模式。

⑥苏东剧变仅仅说明苏联模式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已探索到一条独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5.两极格局解体后中国面临的挑战

两极格局解体后,中国迎来了有利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①首先,面临着新科技革命挑战。

两极格局瓦解后,综合国力的竞争提高到了首位。

各国都在调整国家战略,把发展科技作为发展战略的重点。

在90年代,如何选择适应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并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当今中国的新课题。

②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

当今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

按国际经济惯例办事,积极参与国际竟争和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所以,中国的唯一选择,是适应这一趋势,争取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③面临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考验。

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在推行强权政治时,减少了前苏联的牵制,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压力也会相应增加。

④面对三大挑战,只有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才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迎接各种挑战,尽快地实现中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梦想。

6.世界经济发展的几种模式

二战后,经济关系形成了三种类型: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有四种经济模式:

(1)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其特点是企业制度的自由性,国家干预的间接性,经济运行的法律化。

(2)日本混合市场经济模式。

其特点是大力推行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国家干预和宏观调控,是“政府主导型经济”的代表,注重内贸外贸一体和进口出口一体的综合商社组织形式。

(3)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其特点是以自由竞争为核心,以国家的总体调节特别是竞争政策的调节为途径,以社会保障为辅助的经济体制。

(4)瑞典福利市场经济模式。

社会主义国家的四种经济模式:

(1)苏联斯大林模式:

国家集中地通过指令性计划进行管理的体制;

(2)南斯拉夫模式:

工人自治原则、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制;(3)匈牙利模式:

以计划为主导、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国家集权与企业分权相结合的经济体制;(4)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特点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发展中国家主要有四种模式:

(1)石油输出国,包括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印尼等20余国。

其经济结构单一,以石油的开采和出口为国民经济的命脉,80年代以后,逐步形成以石油开采为主、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生产体系。

(2)农矿原料生产国,严重依赖于农矿原料的生产和出口。

(3)出口加工国和地区,即新加坡、韩国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它们面积小,人口密度高,资源缺乏,积极发展面向出口的加工制造业,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4)经济综合发展国家,即大型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墨西哥等,它们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丰富,大多实行“混合经济”;重视国家计划的作用;长期推行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制造业比重大。

7.区域经济集团化

(1)区域经济集团的四种形式:

区域经济集团存在着合作程度由低到高的四种形式:

①自由贸易区是指参加的经济实体相互之间提供贸易优惠,削减关税,取消非贸易壁垒,实现区内商品交换的自由发展,但对区外国家和地区的商品,成员国并未制定统一的关税政策。

②关税同盟是指参加的各经济贸易实体,除相互提供贸易优惠外,对区外商品实施共同关税政策。

③共同市场是指参加共同市场的各经济单元相互提供经济贸易方面的优惠,协调经济贸易政策,实现商品、人员、资金和劳务的自由流通,共同市场成员间的经济合作已超越单纯的流通和贸易领域的范围,在生产领域及相关领域实现了广泛合作。

④经济同盟,它的一体化程度比共同市场更进一步,参加者将经济方面的某些权力让给共同体机构,由共同体机构享有。

(2)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原因:

①科学技术革命推动生产迅速发展,要求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济合作与协调,那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经济结构相似、地理位置接近的国家或地区首先开始合作与协调,产生了不同的区域经济集团。

②9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对区域经济集团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冷战结束后,东西方对立不复存在,为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与发展、欧盟东扩、东盟扩大提供了可能。

③90年代初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在经济上重新分割世界,应付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纷纷采取区域经济集团化这一形式发展本国经济,推动了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④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解决历史遗留的地区矛盾与纠纷,发展自身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抵制西方的经济剥削,从60-70年代也开始采用区域经济集团这一形式。

(3)90年代的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

①欧洲联盟。

1952年,西欧法、德、荷、卢、比、意6国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又建立了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l973年,英国、爱尔兰、丹麦加入;1981年希腊加入;1986年,西班牙、葡萄牙加入;1991年底,欧共体12国通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建立“欧洲联盟”;1993年,欧洲联盟宣告诞生;1995年,瑞典、芬兰、奥地利加入;1997年12月,欧洲联盟首脑会议通过扩大欧盟的决定;从l998年起,同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和塞浦路斯6国就入盟问题进行谈判,条件成熟后,再批准其他国申请入盟。

欧洲联合的前途是建立一个全欧洲的,政治上自由民主、经济上高度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统一体。

②北美自由贸易区。

包括加拿大、墨西哥和加勒比海诸国在内的北美共同市场。

1980年,美国总统里根就提出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设想。

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绝对优势逐渐丧失,而日本的实力在急剧增强,欧洲统一大市场在迅速发展。

美国和加拿大为了加强北美地区的竞争能力和各自经济发展的需要,从1986年开始谈判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作为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第一步。

1988年1月2日,美、加两国正式签订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建立美加自由贸易区,1989年1月1日正式生效。

按照协定,两国将在10年内分三次取消一切关税,大幅度降低非关税壁垒。

美国还同墨西哥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大纲》,并就两国贸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