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1643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25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docx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docx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

第三单元测量

单元教学总述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以及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测量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中的重要内容,它产生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单位。

3.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重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2.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难点:

1.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2.能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能恰当地选择单位

毫米的认识例11课时

毫米、分米的认识

分米的认识例2、例31课时

千米的认识例4、例51课时

测量千米的认识

解决问题例61课时

吨的认识例7、例81课时

吨的认识

列表法解决问题例91课时

课时教学设计

毫米的认识

学科:

数学年级:

三年级册次:

上学校:

教师:

课题

毫米的认识(P21例1)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例1通过估计、测量等活动让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体会毫米是更小的长度单位,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承前启后

厘米、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认识分米

教学目标

1.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明确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4.结合实际测量,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感悟数学模型思想在推导厘米和毫米的关系时的运用。

重难点

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

知道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化解措施

动手操作,实物感知

教学设计思路

操作体验,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PPT课件、身份证、银行卡、1分硬币等

学具准备:

直尺、卡片、1分硬币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操作体验,导入新课。

(5分钟)

1.复习厘米和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或动作表示1厘米和1米各有多长。

2.让学生先估计数学课本的宽和厚大约各是多少,再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学生交流:

数学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该用什么来表示呢?

4.揭示课题。

师: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用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做单位。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有关毫米的知识。

1.学生用手比划1厘米和1米的长度。

2.先估一估,再动手测量验证。

3.交流测量结果,发现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思考不是整厘米数的长度该怎么表示。

4.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填一填。

1米=(100)厘米

100厘米=

(1)米

9米=(900)厘米

400厘米=(4)米

5米=(500)厘米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20分钟)

1.认识毫米。

(1)组织学生看一看直尺上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

(2)课件演示,并讲解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也就是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3)组织学生拿出直尺找一找1毫米。

(4)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用手比划1毫米有多长。

(5)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做单位?

(6)知道学生画一画。

画一条长5厘米4毫米的线段。

2.探究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1)出示课件,演示1厘米中有10个小格。

让学生边看课件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1厘米到2厘米之间是多少毫米?

②3厘米到5厘米之间是多少毫米?

③1厘米到3厘米之间是多少毫米?

④17厘米到18厘米之间是多少毫米?

(2)追问:

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

(1)拿出直尺看一看,发现1厘米里面有10个小格。

(2)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明确1毫米有多长。

(3)在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

(4)可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同桌用手比划其长度。

(5)学生举例。

如身份证的厚度、1分硬币的厚度、银行卡的厚度等都可用毫米做单位。

(6)动手操作,画一条5厘米4毫米长的线段。

2.探究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1)学生观看课件演示,思考问题并汇报。

①1厘米到2厘米之间有1个大格,1个大格中有10个小格,是10毫米。

②从3厘米到5厘米是2厘米,它们之间有20个小格,是20毫米。

③从1厘米到3厘米是2厘米,它们之间有20个小格,是20毫米。

④17厘米到18厘米之间也有10个小格,是10毫米。

(2)明确:

1厘米=10毫米,10毫米=1厘米。

2.填一填。

(1)2和3厘米之间是(10)毫米。

(2)4和5厘米之间是(10)毫米。

(3)2和6之间是(40)毫米。

(4)4和9之间是(50)毫米。

3.我会换算。

1厘米=(10)毫米

2厘米=(20)毫米

10厘米=(100)毫米

30毫米=(3)厘米

4.判断对错。

(1)黑板约宽4毫米。

(╳)

(2)大树约高18米。

(√)

(3)李帅家的门约高20毫米。

(╳)

(4)一支粉笔长75厘米。

(╳)

(5)秀秀的身高为125厘米。

(√)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

(10分钟)

1.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学具的长度。

(1)师生共同探究测量的结果。

(2)总结测量中应注意的问题。

2.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第1,2题。

1.小组合作,动手测量学具的长度,掌握用厘米和毫米共同表示测量结果的方法,总结测量中应注意的问题。

2.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5.估一估,数学书中多少页纸的厚度约是1毫米?

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

自己完成。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测量长度时,物体的起始端通常与尺子的刻度0对齐。

如果起始端刻度不是0,那么测量结果就要用末端刻度减去起始端刻度。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做单位。

1厘米=10毫米,10毫米=1厘米

培优作业

A长方体和B长方体哪个更高?

高多少?

(单位:

毫米)

由图可知,A长方体高22毫米,小木块高5毫米,B长方体和小木块的高度和是30毫米,由此得出B长方体的高度是30-5=25(毫米),25毫米>22毫米,所以B长方体高。

提示:

比较两个物体的高度或长度时,应该先去掉多余部分,使它们的起始点相同(一般从0刻度起),再进行比较。

名师点睛

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让学生先估测,后测量验证,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估测方法。

在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时,通过试一试、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等活动,在“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微课设计点

教师可围绕“认识毫米”设计微课。

分米的认识

学科:

数学年级:

三年级册次:

上学校:

教师:

课题

分米的认识(P23例2、例3)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例2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等活动,使学生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例3是借助实物图教学长度单位分米、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承前启后

米、厘米、毫米的认识→分米的认识→面积、体积、容积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

2.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实际测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会用分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化解措施

实物感知,动手操作

教学设计思路

巧妙设疑,导入新课→探究体验,获取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PPT课件、卡片、米尺、10厘米长的纸条

学具准备:

直尺、米尺、10厘米长的纸条、10厘米长的铅笔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巧妙设疑,导入新课。

(5分钟)

1.组织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思考:

一头大灰狼的尾

巴长约8()。

3.质疑:

解决“一头大灰狼的尾巴长约8()”时,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怎么办?

4.揭示课题。

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1.回忆学过的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2.独立思考,并汇报发现的问题:

解决“一头大灰狼的尾巴长约8()”时,填“米”太长,填“厘米”又太短。

3.学生思考、讨论后,提出:

需要一个比米小,比厘米大的单位。

4.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填一填。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

(1)厘米

1米=(100)厘米

5厘米=(50)毫米

3厘米=(30)毫米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一棵大树高15(米)。

(2)一块橡皮约厚12(毫米)。

(3)一张课桌约高75(厘米)。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20分钟)

1.实践活动:

测量课桌的长。

(1)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用直尺测量课桌的长。

(2)引导学生用10厘米长的纸条或10厘米长的铅笔测量课桌的长。

(3)比较两种测量的方法。

提问:

刚才在测量的时候,同学们用了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

为什么?

(4)揭示分米的概念。

师:

刚才我们所说的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2.教学1分米=10厘米。

(1)然学生在直尺上数一数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

(2)课件出示1分米的放大图,教师讲解:

10个1厘米是10厘米,也可以说成1分米,1分米=10厘米。

3.教学1米=10分米。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让有的小组借助米尺进行观察,其他小组进行计算)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3)师:

把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队的话,分米应该排在什么位置?

4.建立“1分米”的表象。

(1)比一比:

观察直尺上1分米的长度,用手比划一下1分米有多长。

(2)画一画:

拿出铅笔、尺子和练习本,用尺子上没有厘米刻度的那一边在练习本上尝试画出1分米,画完后,用直尺量一量,看画得准不准。

(3)找一找:

在我们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4)说一说:

哪些物体的长度适合用分米做单位?

1.

(1)小组合作,用直尺测量课桌的长。

(2)小组合作,用铅笔(10厘米)或10厘米长的纸条测量课桌的长。

(3)比较两种测量方法,发现:

第二种方法是以10厘米为一段进行测量的,好记又好算,不容易出现错误。

而在第一种方法中,直尺的最大刻度有的是15厘米,有的是20厘米,有的是30厘米,在计算的时候容易出现错误。

(4)认真倾听,认识分米。

2.

(1)拿出直尺,数一数,发现:

1分米里面有10个1厘米。

(2)观看课件,明确1分米=10厘米。

3.

(1)分小组探究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有的小组观察米尺,有的小组进行计算)

(2)汇报探究结果。

①观察米尺:

1分米=10厘米,就以10厘米为单位,一段一段地数,一共有10段,也就是10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②根据米和厘米、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1米=100厘米,100厘米里面有10个10厘米,10个10厘米就是10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3)明确:

分米应该在米的后面,在厘米的前面,即米>分米>厘米>毫米。

4.

(1)先观察直尺上1分米的长度,再用手比一比。

(2)先尝试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量一量进行验证。

(3)举例,找出身边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

(4)学生思考后汇报。

3.填一填。

(1)测量圆珠笔的长,应用(厘米)做单位;测量课桌的高,应用(分米)做单位;测量三角板的厚度应用(毫米)做单位。

(2)米、分米、厘米、毫米中,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4.填一填。

5米=(50)分米

2分米=(20)厘米

40厘米=(4)分米

90分米=(9)米

5.下面各题中的单位用得对吗?

(对的画“√”,错的画“×”)

(1)钢笔长14厘米。

(√)

(2)一张床长2分米。

(×)

(3)一个水杯高12分米。

(×)

(4)写字台宽100毫米。

(×)

6.小红有9本科技书,每本书厚2厘米,她把这9本书摞在一起高多少厘米?

2×9=18(厘米)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

(10分钟)

1.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的长度单位及进率。

2.组织学生自学教材第23页例3,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

1.学生汇报:

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毫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2.学生自学例3,体会长度单位的十进关系,掌握换算方法。

7.想一想,填一填。

(1)5分米=(50)厘米

想:

1分米是(10)厘米,5分米是(5)个10厘米。

(2)30分米=(3)米

想:

10分米是

(1)米,30分米里面有(3)个10分米。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要乘进率;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培优作业

一根绳子绕木桩3圈后余2分米,如果绕4圈,那么还差2分米,这根绳子长多少分米?

画图理解题意,如下图所示:

2+2=4(分米)

4×3+2=14(分米)或4×4-2=14(分米)

提示:

3圈和4圈相差1圈,绕3圈后余2分米,如果绕4圈,还差2分米,可以推得1圈的长度是(2+2)分米。

根据1圈的长度可以求出绳子的长度。

名师点睛

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大胆去量自己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让学生根据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给学生提供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

微课设计点

教师可围绕“认识分米”设计微课。

千米的认识

学科:

数学年级:

三年级册次:

上学校:

教师:

课题

千米的认识(P26例4、P27例5)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例4介绍长度单位“千米”,结合学生熟悉的运动场跑道示意图说明1千米有多长;例5教学千米与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承前启后

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知道“公里”这个名称。

2.明确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结合具体实例,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4.在测量、估计等学习活动中,养成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

重难点

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和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化解措施

测量体验,自主探究

教学设计思路

巧妙设疑,导入新课→联系生活,实践探究→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PPT课件、卷尺、秒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巧妙设疑,导入新课。

(5分钟)

1.出示问题:

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最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教室的长。

2.质疑:

如果要测量北京到天津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

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

1.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1)用厘米做单位。

(2)用毫米做单位。

(3)用米做单位。

2.学生思考、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回答问题。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填一填。

2米=(20)分米

4厘米=(40)毫米

100毫米=(10)厘米

80分米=(8)米

30厘米=(3)分米

2.在()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1)铅笔长约18(厘米)。

(2)妈妈的身高是165(厘米)。

(3)一根旗杆高约7(米)。

二、联系生活,实践探究。

(20分钟)

1.建立1千米的表象。

(1)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用卷尺测量100米的长度。

(2)组织学生走一走,记录100米要走多少步,需要走多长时间,体会100米有多长。

(3)引导学生结合100米的实际长度推算1千米的实际长度。

①提问:

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

②讲解: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又叫1千米,即1000米=1千米。

2.感受1千米的长度。

(1)然学生根据记录的100米要走多少步,需要走多长时间,推算1千米大概要走多少步,需要多长时间。

(2)估计1千米的距离。

①初步估计:

从我们的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

②组织学生讨论如果让你步行1千米的路,那么你会有什么感觉?

3.出示例5,教学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1)组织学生独立完成,

并说出算理。

(2)引导学生交流、概括换算方法。

 

1.

(1)小组合作,用卷尺在操场上测量出100米的长度。

(2)亲自走一走,看一看100米有多长,记录好100米走了多少步,需要走多长时间。

(3)推算1千米的实际长度。

①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明确:

10个100米是1000米。

②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知道1000米=1千米。

2.

(1)根据记录的100米要走多少步,需要走多长时间,推算1千米大概要走多少步,需要走多长时间,实际感知1千米的长度。

(2)估计1千米有多长。

①结合实际,估计1千米的实际距离。

②各抒己见,积极参与讨论。

3.

(1)先根据1000米=1千米,尝试独立完成,并说一说算理。

(2)学生交流、概括换算方法。

①把千米换算成米。

②把米换算成千米。

3.快乐A,B,C。

(P41)

(1)测量武汉到北京的铁路距离时,用(B)做单位比较合适。

A.米

B.千米

C.厘米

(2)1千米的路程就是(C)。

A.1000厘米

B.1000分米

C.1000米

4.填一填。

4千米=(4000)米

3000米=(3)千米

9千米=(9000)米

6000米=(6)千米

8千米=(8000)米

5000米=(5)千米

5.判断。

(对的画“√”,错的画“╳”)

(1)把8千米化成以米为单位的数,要在8的后面添上3个0。

(√)

(2)千米、米、分米、厘米这几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

(3)404千米=4千米+400米。

(╳)

(4)大树高8千米。

(╳)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28页第

4题。

2.完成教材第29页第

8题。

1.独立完成,同桌间相互检查、订正。

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6.从长到短排一排。

400米5千米50分米5001米64米

5001米>5千米>400米>64米>50分米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还可以表示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千米=1000米

把千米换算成米。

把米换算成千米。

培优作业

马拉松比赛,从起点开始设服务站,然后每隔1000米设1个。

当小伟跑到第5个服务站时,他跑了多少千米?

画图理解题意。

5-1=4(个)1000×4=4000(米)

4000米=4千米

名师点睛

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就是如何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1毫米、1分米、1厘米、1米都可以用手比划出来,而1千米的长度既不能用手比划,也不能目测,只有借助生活实际去感受。

微课设计点

教师可围绕“认识千米”设计微课。

解决问题

学科:

数学年级:

三年级册次:

上学校:

教师:

课题

解决问题(P27例6)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例6通过让学生估一估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以及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承前启后

千米的认识、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估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估测一段距离有多远”的实际意义。

2.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对需要估测的距离进行合理的估算。

3.在估测的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估算意识。

重难点

重点:

能结合学习和生活经验估测一段距离的长度。

难点:

能在估测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化解措施

联系实际,自主探究

教学设计思路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5分钟)

1.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并分别用语言描述有多长。

2.组织学生先估测一下橡皮、铅笔有多长,课桌有多高,再用尺量一下,看谁估得准。

3.揭示课题:

大家估测的结果与实际长度十分接近,这节课我们就来挑战一下估测更长的距离,你们有信心吗?

1.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并分别用语言描述有多长。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2.先估测橡皮、铅笔的长度,课桌的高度,再用尺量一量,将估测的结果和实际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填一填。

2厘米=(20)毫米

7米=(70)分米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