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1436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64 大小:13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4页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4页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4页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4页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2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三字经》

(一)

主备人:

孙乐乐2016-2017学年三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备课时间:

2016-8-26上课时间:

8月30日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们的背诵能力。

2、教育孩子克服外界干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3、教育孩子尊敬父母,学会感恩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背诵“人之初,性本善。

教五子,名俱扬”

2、本段内容的理解。

四、课前准备:

预习课本,制作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大家读过《三字经》吗?

《三字经》句子有什么特点?

小结。

《三字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三字一句,四句一组,朗朗上口。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部分。

二、学习新知:

a诗文解析:

1、PPT出示语段一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①指名读,思考: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人在最初,本性是善良的.这样善良的本性大家都差不多,只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后天的努力、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不一样,品行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②指名回答。

你真聪明,一下子就读懂了这组句子的意思。

③为什么性相近,而习相远呢?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往下读。

2、PPT出示语段二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①自由读读,边读边想: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不懂得可以结合下面的注释理解。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②谁来为大家说说这组句子的意思。

③听了你的介绍,我明白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原因是——我暂时不说,请一位同学,帮我说。

哪位同学愿意帮助老师。

④谢谢你,你把老师要说的意思准确表达出来了。

那么大家在这个句子中找一找,哪一个词,最能说明这个原因。

板书:

不教

⑤“教”与“不教”,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结果却完全不一样,我们一定要牢记这个道理。

男生记住了吗?

用朗读大声告诉大家。

(男生齐读这组句子)

女生记住了吗?

也用朗读告诉大家。

(女生齐读这组句子)

大家都记住了吗?

一起告诉我。

(全班齐读)

⑥教育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做的呢,我们来看下面一组句子。

3、PPT出示语段三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①请第一小组的同学读这组句子。

②这组句子里面涉及到两个有名的故事,大家知道是什么故事吗?

(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

③谁来为我们讲“孟母三迁”的故事。

(学生讲故事)你讲得真生动!

④谁来为我们讲“孟母断机杼”的故事。

(PPT相机出示故事内容。

)你的声音真好听!

⑤听了这两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⑥正是在孟母正确的教导下,孟子才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让我们用朗读来大声颂扬孟母。

(学生齐读这个语段)

⑦孟母教子的成功说明了一件事:

教育确实能让人——“性相近习相远”。

其实,在我国古代,还有一位教子有方的父亲,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4、PPT出示语段四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①谁愿意把这组句子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②这个窦燕山真有教育方法,五个儿子在他的教导下,都科举成名,扬名天下。

一时间,家家户户,街头巷尾都在夸奖窦燕山。

这个在说:

(指名学生读语段)

哪个也在说:

——你也在说:

——,他也在说:

——

③窦燕山五子的名俱扬,也再次说明:

教育让人——“性相近习相远“

④面对教子有方的孟母、窦燕山,我们边打节奏,边好好的夸奖他们一下,好吗?

(学生齐读这两组句子)

⑤刚才老师听了一下,感觉夸得还不够。

这样,咱们把“断机杼”“名俱扬”两句重复一遍,第二遍时语速放慢一点,再来一次。

⑥相反:

如果做父母的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大家就会说?

三、全课背诵

四、拓展活动:

想一想,加入我们也处在一个不理想的学习环境中,应该怎么办?

五、全课小结:

我们一起学习了《三字经》,你有什么收获吗?

我国传统文化中蒙本书本很多,如今天学习的《三字经》、还有《弟子规》等,下去后,同学们可以借助拼音、注释和一些有趣的故事等方法和老师、和同学、和父母一起读。

相信,有你们同行,我国的传统文化一定能够大放异彩。

                

六、教后反思:

《三字经》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早在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已经领着孩子们背诵过,所以这次学起来非常轻松,不但当堂熟练背诵,还讲了很多三字经里的人物故事。

学生很感兴趣,收获很大。

三字经

(二)

主备人:

孙乐乐2016-2017学年三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备课时间:

2016-9-2上课时间:

9月6日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们的背诵能力。

2、教育孩子克服外界干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3、教育孩子认真学习,持之以恒。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熟练背诵“昔仲尼,师项橐......彼不教,自勤苦”。

教学难点:

本段内容的理解。

四、课前准备:

课件

查阅各句意思。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导入本节课学习: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字经》的第一课,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课。

二、学习新知:

(一)诗文解析:

1、PPT出示语段一

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①指名读,思考: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项橐虽然只有七岁,孔夫子依然把他当作老师一样请教。

古代的圣贤,尚且这样勤于学习,不耻下问,(那么我们呢)

②指名回答。

你真聪明,一下子就读懂了这组句子的意思。

2、PPT出示语段二

赵中令,读鲁论。

彼既仕,学且勤。

①自由读读。

边读边想: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不懂得可以结合下面的注释理解。

②谁来为大家说说这组句子的意思。

宋朝时赵中令——赵普,他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天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习。

大家都记住了吗?

一起告诉我。

(全班齐读)

⑥教育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做的呢,我们来看下面一组句子。

3、PPT出示语段三

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①请第一小组的同学读这组句子。

②学生试着理解这段话。

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

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

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4、PPT出示语段四

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①谁愿意把这组句子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理解。

晋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

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

教师根据孩子们的发言做简单总结:

我们要向孔子、赵普、苏秦、匡衡等人学习,克服困难,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

三、全课背诵

1、学生齐读三遍。

教师岁时纠正读音。

2、学生独立背诵。

3、分组背诵并检查背诵情况,

4、教师检查:

师故意背诵出误,叫学生找错。

最后齐背诵。

四、故事连接:

1、请一名学生讲解《凿壁偷光》的故事。

2、问: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做?

五、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后反思:

通过学习课文,突出文中的“勤”字教学,教育孩子学习要勤奋,要克服外界干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培养了孩子认真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三字经(三)

主备人:

孙乐乐2016-2017学年三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备课时间:

2016-9-9上课时间:

9月13日

一、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掌握课文意思。

2.理解人要认真学习,学有所长,学有所专,才能无愧为人。

3.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二、重点难点:

背诵全文,掌握课文意思。

四、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查找文中的小典故。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复习已学过的两课内容。

学生齐背诵,个别抽查。

2、这节课我们学习《三字经》的第三课。

二、学习新知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开始合作学请一小组同学先给大家读一读。

哪一小组来向大家汇报一下句意,主要内容。

可让两小组汇报。

1、诗文解析:

(1)和学生共同学习诗文解析。

司:

管理、掌管。

苟:

假如。

曷:

何,怎么。

泽:

恩惠,施恩。

扬:

使名声远扬。

显:

使显耀、荣耀。

补充全文意思:

狗在夜间会替人看守家门,鸡在每天早晨天亮时报晓,人如果不能用心学习、迷迷糊糊过日子,有什么资格称为人呢。

蚕吐丝以供我们做衣料,蜜蜂可以酿制蜂蜜,供人们食用。

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真不如小动物。

我们要在幼年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能够学以致用,上替国家效力,下为人民谋福利。

如果你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人民就会赞扬你,而且父母也可以得到你的荣耀,给连祖先增添了光彩,也给下代留下了好的榜样。

(2)四人小组讨论以后我们该如何做?

2、背诵全科内容:

(1)找一个课前已能背诵的学生背,提高学生背诵的兴趣。

师及时评价。

(2)学生齐读一遍。

(3)纠正读音。

(4)学生独立背诵。

哪一小组的同学能给大家把两部分都来背一背(拍掌打节奏背。

(5)哪一组的同学敢站上台来和我们大屏幕上古代孩童进行一次擂台赛,和他们比一比看谁背得有韵味,有节奏。

(两部分全背)

3、故事连接:

学生独立看书:

故事《苏洵发愤》。

4、拓展活动:

看完故事,想一想你有什么收获?

人要认真学习,学有所长,学有所专,才能无愧为人,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才能有无穷的学习动力,才能更好的学到真知识。

三、全课小结。

                           

六、教后反思:

这堂课的难点在于孩子们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比如:

蚕、公鸡等,因此,只能让学生自由想象,个别学生回答并进行描述,在这里,应该让更多的学生更详细的延伸表述,避免只存在于个别有丰富阅读经验的同学中。

《百家姓》

(一)

主备人:

梁会娟2015-2016学年三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备课时间:

2015-11-4上课时间:

2015年9月15日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百家姓》

(一),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

2、初步了解传统文化中的有关姓氏的基本内容,并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视野。

3、调动、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情感,掌握并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和良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全课内容的诵读和背诵背诵

四、课前准备:

1.查找有关百家姓的资料。

2.统计本班的姓氏。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在一起已经是第三年了,你数过我们的同学共有几个姓吗?

来,我们说说看:

(学生兴致勃勃地数本班同学的姓,并统计数字)

3、点题:

今天我们学习《百家姓》的一部分内容。

(二)、学习新知:

1、简介《百家姓》:

出示《百家姓》这本书

《百家姓》以“百家”为名,实收单姓408个,复姓30个,宫438个。

其实仅仅汉姓也不止这个数,据说,见之与文献的姓氏,可达5600之多。

其中不仅有单姓、复姓、还有三字姓,四字姓和五字姓,还有的民族有名无姓。

比如傣族。

《百家姓》以赵姓打头,并不是因为赵是天下第一大姓,而是因为《百家姓》的作者是宋朝人,宋朝的皇帝姓赵,赵自然成了天下第一姓。

2、作者介绍:

具体作者不详,相传是北宋初年杭州的一个书生编撰的。

3、姓氏的由来:

目前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

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据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时期,各部落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的物,如狼、熊等等这些标志便成了姓的标志。

姓有单姓和复姓之分,单姓就是一的字的姓氏,复姓就是两个字或两个字以上的姓氏。

本课主要是单姓。

4、强调读音:

“仇”读“求”、“区”读“欧”、“召”读“哨”、“任”读“人”“华”读“化”、“补”读“瓢”等等

5、背诵:

(1)分句教孩子们读,

(2)孩子们独立背诵。

(3)齐读、能背诵的背诵。

(4)个别抽查。

6、趣味姓氏:

中国五大怪姓:

死、难、黑、老和毒。

7、赐姓:

8、改姓:

古代要比皇帝的名讳。

如果你的姓和皇帝的名讳一样的话,你就要改姓。

中国古代两位杰出的思想家荀子和庄子就是这样的。

他们的姓氏囿于河汉宣帝刘询河汉明帝刘庄的名字分别同音、同字,被迫改名。

随着汉代的灭亡,他们两人才又都恢复了原来的姓氏。

(三)总结结束: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作业:

搜集“姓氏起源”的传说。

                 

六、教后反思:

以前学生就初步了解了传统文化中的有关姓氏的基本内容,这节课又帮助学生拓展了学习视野。

同时也调动、培养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情感。

《百家姓》2

主备人:

李翠菊2015-2016学年三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备课时间:

2015-9-18上课时间:

9.25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百家姓》

(一),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

2、初步了解传统文化中的有关姓氏的基本内容,并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视野。

3、调动、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情感,掌握并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和良好习惯。

1.通过对《百家姓》复姓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能更进一步地了解并掌握《百家姓》种所设计的有关内容。

2.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强化学生诵读甚至背诵《百家姓》的兴趣

3.深化学生对传统蒙学教材的认识,使学生能够从中学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内容,增强同学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重点难点:

全课内容的诵读和背诵背诵

四、课前准备:

全课内容的背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百家姓》单姓的部分,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复姓的部分。

二、学习新知

1.复姓的来源

复姓的来历有几种情况:

有的由封邑而来。

如令狐氏,《百家姓》中记述为:

周朝时有个名叫魏颗的人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为姓;又如段干氏,老子裔孙李宗受封于段干,其后人遂以“段干”为姓;此外,还有梁丘、上官、羊舌、钟离等复姓,都属这种情况。

有的因居地而来。

如东郭氏,周朝时齐国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国都临淄东郭的,后人遂以“东郭”为姓;又如闾丘氏,齐国有位名婴的大夫居住在闾丘,时称闾丘婴,后人遂以“闾丘”为姓。

由居地而来:

如东郭、南门氏、南宫氏濮阳等等

由封邑而来:

如钟离氏、令狐、梁丘、上官、羊舌、段干等

有王父之字、官名、爵系、族系而来:

如公羊、子车、司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乐正等

由部落而来:

独孤氏、尉迟氏。

有人名而来:

端木氏、颛孙氏。

自创姓氏:

赫连氏。

有山水之名而来:

完颜氏、

由赐姓而来:

长孙氏

由国名而来:

淳于氏

由职业而来:

漆雕氏

由排序而来:

第一、之外第八复姓。

以母亲的姓为氏。

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

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

如:

姬、姜、姒、嬴、姚等。

以国名为氏。

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以自然景物、动物名词、日用器物为姓。

如:

山、岳、桥、丘、水、江、林、石、路、杨、柳、桑、梅、柏等;如:

马、牛、羊、猪、虎、熊、燕,如:

柴、米、油、盐、茶、葛、麻、谷、粟、娄、栗、琴、宇、钟、印、章、车、金、权、钱、家、鱼、皮、楼、房、梁、门、窗、盒、筷、葫、瓜、桃、管、汤等,都是姓。

既然在日常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姓,大家有没有想过姓是怎么来的?

你知道自己姓氏的由来吗?

这节课咱们就以当代“百家姓”中排在前五位的李、王、张、刘、陈为主,同时结合本班同学的姓氏归纳出常见的姓氏来源。

2.复姓名人简介

公孙大娘:

唐朝舞蹈家,杜甫曾观看她和她的弟子的剑舞,并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大力称赞公孙大娘的剑舞精妙奇绝;又说大书法家张旭观看了她的剑舞后,得起神韵,草书也上了一个台阶。

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曾为太史令,后因触怒汉武帝而入狱,受腐刑。

出狱后,他发愤著书,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即后世所称的《史记》,因此名垂千秋。

欧阳修:

北宋文学家。

如何理解中国姓氏多源性的文化内涵?

从最早的随母姓到后来的随父姓,再到现在既可以随母姓,也可以随父姓,还可以把父母的姓合起来作姓,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帮助孩子背诵

(1)帮助学生读、注音

(2)分句读,帮助孩子理解字义。

(3)学生独立背诵。

能被多少背多少。

(4)个别检查。

如何理解中国姓氏多源性的文化内涵?

从最早的随母姓到后来的随父姓,再到现在既可以随母姓,也可以随父姓,还可以把父母的姓合起来作姓,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总结:

你今天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六、教后反思:

让学生从自己的姓名入手,通过找找自己的姓氏,发现《百家姓》的趣味,让学生在整个活动中轻松地与传统文化碰撞、对话、生发情感,让复杂的《百家姓》变得简单明了。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的魅力。

在对姓氏的特点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后,我想我们的孩子对家人、家庭以及家族的情感也会得到更深的熏陶和感悟。

第6课牛郎织女

主备人:

梁会娟2015-2016学年三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备课时间:

2015-9-25上课时间:

2015年9月28日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这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乞巧节”的由来及其意义,

2、学生能够完整地讲述“牛郎与织女”的故事。

3、使学生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善良品质。

 

二、重点难点:

1、了解牛郎、织女等人物形象。

2、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本科的教学难点是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课前准备:

把自己了解到的牛郎织女故事讲给同学听。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

你读过哪些民间文学?

多叫几个孩子说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间传说《牛郎织女》

(二)探究新知:

1、学习课文第一段:

主要写了“乞巧节”是介绍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从而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

师问:

(1)谁读过有关《牛郎与织女》的故事?

(2)这个故事说了个什么事情?

齐读第一段:

问“乞巧节”是什么意思?

学生展示查到的资料。

它来源于一个什么美丽的传说呢?

2、学习第二段:

接着读第二段。

介绍了牛郎的身世,牛郎是个孤儿,由于嫂子对他不好,给她出难题,只给他九头牛放牧,却要带回十头牛,是他有机会认识了天上的金牛星。

问:

牛郎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孤儿)嫂子对他如何?

(嫂子对他不好。

还刁难他)我们应该向牛郎学习什么?

(诚实、善良、勤劳的品格)

3、学习第三段:

介绍了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与天宫的的织女相识、相爱、并生下了儿女,但织女因为触犯天庭,被带回了天界。

读两遍后问:

织女与牛郎这两个角色分别代表着中国古代社会的什么阶层?

为什么织女与牛郎结成夫妻就是触犯了天条?

4、学习第四段:

讲述了牛郎穿上老牛的皮制成的鞋来到了天界,即将与织女团聚时被王母娘娘用银簪变成的银河挡住了去路,喜鹊化为鹊桥是牛郎与织女团聚,牛郎织女的爱情最终打动了王母娘娘,牛郎和孩子们得以留在天界,每年和织女相会一次。

为了纪念这一天,人们把这个日子定为“七夕节”。

引导学生多读几遍,了解王母娘娘这个形象,并思考王母娘年娘对于整个故事所起的作用?

为什么他对牛郎织女的爱情要干涉,最后态度又发生了变化?

5、巩固:

学生分组、分角色读课文,达到基本能口述故事的程度。

(三)作业布置:

搜集民间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

                

六、教后反思:

教学由浅入深、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

每一次当学生发言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之中学习和提高,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感悟能力与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牢牢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设计的问题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效,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是我在这节课中的教学所得。

第7课孟姜女

主备人:

梁会娟2015-2016学年三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备课时间:

2015-10-10上课时间:

2015年10月12日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这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快速浏览并概括文章大意,知道正确有效速度的方法,培养自读意识,为提高阅读量和阅读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生能够完整地讲述“孟姜女”的故事。

3、使学生对我国的万里长城有所了解。

4、了解秦始皇的暴政。

 

二、重点难点:

如何让今天的孩子体会到秦朝的暴政,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与辛酸,认识到今天雄伟的万里长城十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泪修建成的,这是培养孩子们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的着力点。

四、课前准备:

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谁爬过长城?

谁看过有关在长城过程中孟姜女的故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民间故事《牛郎与织女》,今天我们学习民间故事《孟姜女》。

二、探究新知:

1、学习课文第一段:

(第一段介绍了故事的历史背景,秦始皇征80万人修筑长城,范杞梁被征召。

此时的范杞梁刚刚结婚,就离开妻子孟姜女去修长城,一年未归。

孟姜女连夜为范杞梁赶制寒衣,要去长城寻找丈夫。

通过朗读第一段,问:

孟姜女姓什么?

为什么不是姓孟?

孟姜女的名字有什么习惯含义?

回答完后继续教学生读书,让他们认识到正是由于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繁重的老矣,计划了人民与统治者的矛盾。

这也是本故事的社会原因。

2、学习第二段:

(第二段讲述了孟姜女历经千辛万苦,却发现丈夫范杞梁已经累死。

连尸骨都找不到了。

(1)多媒体展示长城的图画,叫学学了解长成的雄伟和壮观,以曾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2)学生读两遍课文,一道学生通过范杞梁筑长城却尸骨无存的事例了解,长城的修筑,一方面代表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另一方面,其修筑过程劳动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是劳动人民的血泪史。

3、学习第三段:

(第三段讲述了孟姜女得知梁杞梁已经累死的消息之后,失声痛哭,哭倒了长城,在长城得崩塌处,露出了范杞梁的尸骨,孟姜女悲痛之下,投海而死。

学生读课文后问:

孟姜女为什么失声痛哭以至哭倒长城?

范杞梁为什么在死后被埋在长城之下?

4、学习第四段:

(介绍了人们纪念孟姜女的情况,人们根据传说推断孟姜女的故事发生在山海关,由于不知道孟姜女是哪里人,所以很多地方都说是孟姜女的故乡,修建了孟姜女的墓。

(1)师向学生介绍孟姜女庙,位于山海关东,此庙是根据“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故事修建的。

(2)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很多地方都宣称自己是孟姜女的故乡?

5、知识链接:

古代兄弟姐妹的长幼顺序是:

孟(伯)、仲、叔、季。

孟姜女并不姓孟,而是姓姜,孟姜女实际是孟家的大女儿。

6、知识拓展: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请孩子们试着读一读.

三、作业布置: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回家后把这个故事将给爸爸妈妈听。

                

六、教后反思:

通过这课的学习,学生知道孟姜女的故事,并知道古代兄弟姐妹的长幼顺序是:

孟(伯)、仲、叔、季。

孟姜女并不姓孟,而是姓姜,孟姜女实际是孟家的大女儿。

孩子体会到秦朝的暴政,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与辛酸,认识到今天雄伟的万里长城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泪修成的,培养孩子们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

梁山伯与祝英台

主备人:

梁会娟2015-2016学年三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备课时间:

2015-10-12上课时间:

2015年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