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预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1391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预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预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预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预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预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预案.docx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预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预案.docx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预案

XXX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预案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柯萨奇A16型、埃可病毒或肠道病毒71)感染引起的以出疹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案例,我国往年各地均有散在发生。

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将其纳入法定传染病丙类管理,该病可在多年龄组人群引起感染,但常在5岁以下婴幼儿中造成暴发流行,传染源为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密切接触急性期病人的粪便、口腔分泌物、皮肤疱疹液中的病毒,经粪-口途径和呼吸道进入体内。

临床表现主要以手、足、臀、口腔粘膜等部位斑丘疹和发热为特征,一般预后良好。

部分患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迟缓性麻痹等,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为了有效控制河夹镇可能发生的手足口病暴发疫情,防止疫情的发生和扩散,降低发病率,切实保护广大群众尤其是儿童的身心健康,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其有关法规规定,结合我镇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和本镇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

宣传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手足口病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

3、快速反应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增强应急处理能力。

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现疫情,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4、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合作

积极主动与教育部门协调,加强学校晨检工作,发现疑似病例及时上报转诊,防止手足口病在学校的发生与流行。

二、组织管理

1、领导小组及职责

组长:

晏金发河夹卫生院院长

副组长:

王强河夹卫生院副院长

成员:

李典霞河夹卫生院会计

王永红河夹卫生院防疫医生

黄河庆河夹卫生院卫生监督员

方玉学河夹卫生院病房主任

王芳河夹卫生院护理部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院长办公室,办公室成员如下:

主任:

王强河夹卫生院副院长

成员:

李典霞河夹卫生院会计

王永红河夹卫生院防疫医生

方玉学河夹卫生院病房主任

贺敏河夹卫生院检验医生

王华河夹卫生院放射医生

纪勇河夹卫生院B超医生

职 责:

统一领导和协调处理手足口病的应急工作;根据疫情的严重程度,组织指挥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手足口病防治指南》的要求,尽快处理疫情,防止疫情的扩散蔓延。

及时向上级部门通报疫情进展情况,同时给予各防控小组人力、财力、物力的保证。

2、防控小组组成及职责

第一组流行病学调查组

组 长:

晏金发河夹卫生院院长

成 员:

王永红河夹卫生院防疫医生

黄河庆河夹卫生院卫生监督员

贺敏河夹卫生院检验医生

职责:

当接到手足口病的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向患者及家属发放宣传材料和消毒药品,讲解预防隔离的知识。

按照法律法规向相关医疗机构或学校下达防控手足口病的卫生执法文书,调查结束后汇总资料上报领导小组。

第二组消杀组

组 长:

王强河夹卫生院副院长

成 员:

方玉学河夹卫生院病房主任

刘道峰河夹卫生院病房医生

职责:

出现疑似或确认手足口病疫情,消杀组依照卫生部《手足口病防治指南》,对疫点或疫区的消毒工作进行指导。

第三组宣传信息组

组 长:

王永红河夹卫生院公共卫生科主任

成 员:

黄河庆河夹卫生院卫生监督员

职责:

广泛开展面向公众的健康教育活动和爱国卫生运动,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及时组织相应的科普宣传,及时汇总手足口病的各类信息。

第四组后勤供应保障组

组 长:

李典霞河夹卫生院会计

成 员:

刘道峰河夹卫生院病房医生

职责:

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备消杀药品、器材、防护用品等。

负责应急工作经费、药品、器械、物资的采购、供应、运送工作。

提供各种临时需用的办公用品和计划外物资。

第五组医疗救治组

组长:

王强河夹卫生院副院长

成员:

方玉学河夹卫生院病房病房主任

刘道峰河夹卫生院病房医生

陈绪波河夹卫生院病房医师

王芳河夹卫生院护理部护士长

刘道毅河夹卫生院药剂科主任

贺敏河夹卫生院检验医生

王华河夹卫生院放射医生

纪勇河夹卫生院B超医生

职责:

负责排查疑似病人,发现后于1小时内报告防保科并护送县医院救治。

三、预防控制措施

如我镇出现手足口病疫情的暴发流行,要立即启动本工作预案,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及时扑灭疫情。

具体要做好如下工作:

1、卫生院设置手足口病预检分诊室和疑似病人隔离观察室。

预检分诊室设在门诊急诊室,由杨世奎同志负责预检接诊工作;疑似病人隔离观察室设在输液大厅,由方玉学同志负责隔离观察治疗。

2、加强对辖区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医院要落实预诊制度,设立发热与疱疹病例专门诊室,强化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重点加强医院产房、儿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儿、婴幼儿院内感染而导致严重后果。

3、开展疫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掌握流行动态。

(1)加强对学校等重点地区和人群的疫情监测和管理;深入医疗机构及时了解疫情,并鼓励医疗机构主动报告疫情。

(2)注意区别手足口病与病毒性脑炎,开展病毒性脑炎等相关疾病的监测与调查,确保流行病学调查的准确性。

(3)要求学校要加强晨检工作,发现患有疱疹的患儿,及时报告,立即隔离治疗,直至病愈方可返校。

(4)要求学校应每日对用具、环境等进行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

(5)加强食品与环境卫生监督工作,减少手足口病经食品及公共场所传播。

4、开展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在中小学、医院等场所,开展饭前便后洗手、促进房间通风等相关内容的健康教育;印刷相关宣传品,对群众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倡导建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建议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及时就诊,及时隔离。

5、做好专业人员培训和考核工作

①及时对本单位职工及辖区内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掌握手足口病的医疗救护、疫情报告、疫情调查处理、防护措施及监测等技术。

②依法开展对辖区内医疗机构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指导和考核。

四、附件

1、手足口病健康教育方案

2、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消毒技术方案

3、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摘录)

4、手足口病个案调查表

5、手足口病疫情日报告表

 

附件1:

河夹镇防治手足口病健康教育方案

一、背景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通常流行季节在每年的4~9月份,5~7月份是发病高峰。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但对婴幼儿危害较大的传染病,如果发现迟和救治不当,会引起少数孩子病情加重,甚至会引起死亡。

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针对目标人群——家长、幼托和医护人员以及广大群众,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手段,广泛普及预防手足口病的科普知识,增强社会、家长、幼托和医护人员防护意识,对减少和降低该病的感染、发生和流行,保护广大婴幼儿的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目标

针对手足口病发病、传播、流行的特点,动员和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和方法,通过培训、健康传播和行为干预,使目标人群和广大群众了解手足口病基本知识,掌握预防和控制该病的方法,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保护广大婴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对策

在各级政府领导下,通过多部门协调合作,采用有针对性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有效遏制手足口病的传播和蔓延。

四、职责

各级卫生、教育、宣传、新闻等部门,要明确职责,发挥优势,建立联系与协调制度,协同开展应对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卫生院要发挥其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教育等技术优势,针对手足口病流行情况主动开展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教育部门要与卫生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幼托机构的监督管理,积极做好幼托机构和有关人员的健康教育;宣传与新闻部门要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优势,广泛普及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宣传,正确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确保防控工作得到落实。

五、组织实施

(一)及时制定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各级卫生部门要根据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和流行趋势,及时制定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明确部门职责、目标和工作任务,注重实效,做到积极主动、科学规范、针对性强。

(二)开展技术培训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教育机构要针对手足口病的发病趋势,组织开展医疗、教育以及相关部门、人员的技术培训,有针对性地进行手足口病的疫情概况、流行趋势、预防知识要点、健康教育技巧、方法等方面的能力培训,提高他们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能力。

(三)健康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和要求

1、在各级医疗机构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医护人员避免院内交叉感染的自觉意识,重点进行医院产房、儿科病房的消毒教育和警示,提高新生儿、婴幼儿防控院内感染的意识。

2、在全镇幼教机构组织开展托幼机构员工的防治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能力培训,使他们掌握和了解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每一所幼教机构都设专人负责健康教育工作。

3、各级疾控和幼教机构要通过定期组织召开家长会、讲座、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向孩子家长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家长的防范意识。

教育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及时就诊,及时隔离规范治疗。

4、在托幼机构、中小学开展饭前便后洗手,房间通风等相关内容的健康教育,加强孩子共用玩具、毛巾、牙刷、水杯、奶瓶、奶嘴可能会受感染用品的消毒工作,加强食品与环境卫生工作,减少手足口病经食品及场所传播,增强预防意识和能力,开展托幼机构晨间体检,及时发现及时隔离治疗。

5、在有病例发生的村充分发挥村级防疫保健机构的作用,通过黑板报、展板、面对面宣传、宣传发放材料、单位网站等形式,开展辖区内预防手足口病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做到家喻户晓,针对重点人群开展入户面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群众认识和了解科学防治方法,减少不必要的恐慌。

6、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教育机构要根据群众需要,利用宣传画、墙报、行为提示标牌等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宣传材料及时发放到托幼机构和广大群众手中。

7、结合春夏季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广大城乡居民讲卫生、除陋习,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积极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六、正确的洗手方法

正确的洗手方法是个人良好卫生习惯重要内容之一,能有效的防止肠道病毒的传播。

在与患者接触后,触摸眼、口、鼻前,打喷嚏或咳嗽后,如厕后,带口罩前及摘口罩后,接触公共设施如扶手、门柄、公共电话后、从外面回家后等均应及时洗手。

推荐较合理的五步洗手法:

湿、搓、冲、捧、擦。

(1)湿:

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每次洗手不少于60秒。

(2)搓:

手心、手臂、指缝相对搓揉20秒:

①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②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

③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④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⑤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⑥搓洗手腕,交换进行。

(3)冲:

用清水(流动水)把手冲洗干净。

(4)捧:

用清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再关闭水龙头。

(5)擦:

用干净的毛巾/纸巾擦干或烘干机烘干。

以上洗手方法最好连续洗涤不少于2次。

七、预防手足口病核心信息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饮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

2、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加热后再食用。

3、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4、注意搞好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5、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

6、家长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7、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观察与治疗。

8、托幼机构应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

9、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10、加强食品与环境卫生工作,减少手足口病经食品及场所传播。

八、预防儿童手足口病(EV71感染)知识问答

1、什么是儿童手足口病(EV71感染)?

儿童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传染性强,该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全年都可发生,以4~9月多见。

多数病例经对症处理后,可在7~10天内康复,少数重症患儿伴有肺水肿、脑炎等严重疾病,并会造成死亡。

2、儿童手足口病(EV71感染)是如何传播的?

人群密切接触是儿童手足口病(EV71感染)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传播;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也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等也可造成传播;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可造成传播。

3、儿童感染手足口病(EV71感染)后有哪些症状?

儿童感染手足口病(EV71感染)后,一般仅有轻度不适,多以发热起病,一般在38℃左右,部分患儿在口腔、手、足、臀部和肛周等处出现皮疹,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部分患儿会出现咳嗽、呕吐、咽痛、咽部充血等感冒样表现,经对症治疗,大多数患儿在一周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身体恢复。

个别病例可伴有严重的并发症,如脑干脑炎、心脏衰竭、肺水肿、肺出血等,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大多持续高热,出现精神差、烦躁、肢体无力及抽搐等神经系统表现,病情发展迅速,重症病例多在发病后3~7天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严重并发症,并可引起死亡。

4、怎样预防儿童手足口病(EV71感染)?

儿童手足口病(EV71感染)虽然没有疫苗,但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有效的避免感染。

主要防护措施:

⑴饭前便后要用洁净水洗手,预防病从口入;⑵室内应经常通风,做好家庭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小孩的衣物等要经常日光晾晒;⑶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奶头;⑷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还应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防止过度疲劳;⑸托幼机构、小学等儿童聚集单位应每日晨检,发现疑似病人时应敦促家长带小孩就诊,同时报告主管部门。

5、家庭、学校或托幼机构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后应如何处理?

发现小孩出现发烧、皮疹等症状,应尽快带小孩到医院就诊。

患儿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根据医嘱,必要时住院治疗。

与患儿密切接触的学生或婴幼儿也应在家庭内进行医学观察至潜伏期结束,有病人的家庭应特别注意家庭环境和室内卫生,保证家人和孩子经常使用洁净水洗手。

用肥皂或漂白粉等含氯消毒剂彻底清洁家居物品以及小孩的玩具。

对可能被病毒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应及时消毒处理,同时做好食堂、卫生间、教室等消毒处理。

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将小孩衣被阳光下曝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九、手足口病防治问答

1、问:

什么是肠道病毒71感染性疾病?

答:

肠道病毒7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简称为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为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71感染疾病。

该病多发生于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少数病情较重,严重的会引起死亡。

2、问:

哪些人容易患这种疾病?

答:

该病常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

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差,有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易发病。

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可治愈。

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3、问:

这种病什么季节最容易发生,怎么传播的?

答:

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4~9月份。

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②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③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4、问:

这种病开始有哪些表现?

答:

患儿感染肠道病毒EV71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发热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

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等感冒样表现。

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出现在手掌和足底,也可以出现在臀部。

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

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5、问: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有皮疹等症状,家长该怎么办?

答:

发现孩子发烧、有皮疹等症状,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

孩子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

根据医生建议,决定是否留院观察或住院治疗。

患儿的家庭应使用肥皂、84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

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将衣被阳光曝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6、问:

家庭如何预防这种病?

答:

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要讲究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的场所。

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奶头。

7、问:

小学、幼儿园、托儿所如何预防这种病?

答:

小学、托幼机构等儿童集体生活、学习的场所,要做好晨间体检,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小孩去医院就诊,同时报告相关部门。

患儿应在家中休息,不宜继续上学。

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后,要立即对玩具、被褥、桌椅、体育器材等进行消毒;同时做好食堂、卫生间、教室、寝室等的消毒处理。

保持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通风换气。

发现保育员、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工作。

附件2:

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消毒技术方案

为做好防治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的工作,加强公共场所和疫源地(家庭)的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避免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

消毒工作应在疫情发生后及时有效地进行,对必须消毒的对象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

疫情发生时,各级疾病控制中心除应协助相关部门针对疫情开展消毒工作,进行消毒效果评价外,还应对疫点和病人或疑似病人污染或可能污染的区域进行消毒处理。

一、消毒对象

1、加强对疫区现场消毒的指导,进行消毒效果评价;

2、对病人的排泄物、病人发病时生活和工作过的场所、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及可能污染的其他物品进行消毒;

3、对病人诊疗过程中可能的污染既要按肠道传染病又要按呼吸道传染病的要求进行消毒。

二、消毒方法

消毒工作应该由进行过培训有现场消毒经验的人员进行,掌握消毒剂的配制方法和消毒器械的操作方法,针对不同的消毒对象采取相应的消毒方法。

1、厕所和病家的地面、墙壁、门窗:

0.2~0.5%过氧乙酸溶液或2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

泥土墙吸液量为150ml/㎡~300ml/㎡,水泥墙、木板墙、石灰墙为100ml/㎡,地面喷药量为200ml/㎡~300ml/㎡。

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雾一次。

以上消毒处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60min,然后打开门窗通风。

2、纺织品:

耐热、耐湿的纺织品可煮沸消毒30min,或用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不耐热的纺织品可采取过氧乙酸薰蒸消毒。

消毒时,将欲消毒衣物悬挂在密闭空间,按每立方米用15%过氧乙酸7ml(1g/m3),放置瓷或玻璃容器中,加热薰蒸2h。

3、动物及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和呕吐物:

稀薄者,每1000ml可加漂白粉50g,搅匀放置2h。

尿液每1000ml加入漂白粉5g混匀放置2h。

成形粪便可用20%漂白粉乳剂2份加于1份粪便中,混匀后,作用2h。

对厕所和禽舍的粪便可以集中消毒处理时,可按粪便量的1/10加漂白粉,搅匀加湿后作用24h。

4、餐(饮)具:

首选煮沸消毒15min,也可用0.5%过氧乙酸溶液或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min后,再用清水洗净。

5、食物:

生吃的瓜果、蔬菜类可用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10min。

病人的剩余饭菜不可再食用,煮沸30min,或用20%漂白粉乳剂浸泡2h,也可焚烧处理。

6、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

可用1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或0.2~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min(消毒液要漫过容器)。

7、家用物品、家俱:

可用0.5%过氧乙酸溶液或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喷洒或擦洗消毒。

8、手与皮肤:

用0.5%碘伏溶液(含有效碘5g/L)或0.2%过氧乙酸溶液浸泡,然后再用流动的清水洗净。

9、人与动物尸体:

动物尸体应焚烧或喷洒消毒剂后在远离水源的地方深埋,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污染水源。

病人尸体宜尽快火化。

10、运输工具:

车、船内外表面和空间可用0.5%过氧乙酸溶液或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洒至表面湿润,作用60min。

11、垃圾:

可燃物质尽量焚烧,不可焚烧可喷洒1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作用60min以上。

消毒后深埋。

12、污水:

对小水体的污水每10L加入1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溶液10ml,或加漂白粉4g。

混匀后作用1.5h~2h,余氯为4mg/L~6mg/L时即可。

较大的水体应加强管理,疫区解除前严禁使用。

13、饮用水:

对疫区的饮用水应进行消毒处理,保证其微生物指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14、空气:

房屋经密闭后,对细菌繁殖体和病毒的污染,每立方米用15%过氧乙酸溶液7ml(1g/m3),放置瓷或玻璃器皿中加热蒸发,薰蒸1h,即可开门窗通风。

或以0.5%过氧乙酸溶液(8ml/m3)气溶胶喷雾消毒,作用30min。

附件3:

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摘录)

肠道病毒EV71感染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传染源为现症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人群消化道、呼吸道和分泌物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一、临床表现

1.一般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2.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①神经系统:

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或瘫痪;查体可见脑膜刺激症、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危重病例可表现为频繁抽搐、昏迷、脑水肿、脑疝;②呼吸系统:

呼吸浅促、困难,呼吸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可闻及痰鸣音或湿罗音;③循环系统:

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缓慢,脉搏浅速、减弱甚至消失,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血压升高或下降。

二、实验室检查

1.末梢血白细胞。

一般病例白细胞计数正常,重症病例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2.血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ALT、AST、CK-MB升高,重症病例血糖可升高。

3.脑脊液检查。

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增多(危重病例多核细胞可多于单核细胞),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三、物理学检查

1.胸片:

可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网格状、点片状、大片状阴影,部分病例以单侧为著,快速进展为双侧大片阴影。

2.心电图:

无特异性改变。

可见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ST-T改变。

四、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