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1257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docx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docx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

 掌   握 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地图了解历史 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正确复述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分析比较探究原因 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不同的领导决策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思想意识 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

 爱国爱党爱军情感 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总是坚韧不拔,并总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校正失误。

我们应该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 分析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在原因上的反差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回忆、联系已学的四次反“围剿”知识,阅读楷体字关于博古李德错误的军事指挥及危害,分析胜利和失利的原因。

2.在学习战争、战役等有关军事斗争的历史时,指导学生一定要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

本课要按长征路线,依次找到红军经过的省份、江河,找到重要地名(地点),了解发生在那里的历史事件。

3.在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时,要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

要注意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4.组织、指导学生在课外赏析毛泽东在长征时期写的其他诗词,阅读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斯诺的《西行漫记》等文学作品,欣赏、学唱《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观看反映长征的电影、电视剧和专题片等,并交流心得体会。

 

四、知识链接 

遵义会议

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出席会议的有政治局委员秦邦宪(博古)、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朱德、陈云,候补委员王稼祥、刘少奇、邓发、何克全(凯丰)。

参加会议的还有邓小平(秘书长)及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

列席会议的有红军军事顾问李德和翻译伍修权等。

秦邦宪主持会议,并作了关于反五次“围剿”的总结报告,不承认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严重错误,并极力为“左”倾冒险错误辩解。

周恩来作了报告。

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对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的“左”倾错误进行分析和批判。

张闻天、王稼祥、朱德、李富春、聂荣臻、彭德怀等在会上发了言。

会议委托张闻天根据毛泽东的发言内容,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随后由政治局正式通过。

决议明确指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及退出苏区后遭到的严重损失,其主要原因是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

会议决定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仍由周恩来、朱德指挥。

会后常委分工,中央由张闻天负总责,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的正确领导,解决了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军事问题,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革命。

 

五、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时间:

________ 出发地:

________ 

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地点:

________

遵义会议  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线:

江西、福建出发→________→抢渡乌江,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____________→巧渡金沙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雪山→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问题探究

1、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

 

 

2、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3、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4、通过红军长征一课的学习,谈谈你对红军长征精神的感想?

七、目标检测

1.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反革命“围剿”开始于(  )

A.1928年   B.1929年   C.1930年   D.1931年

2.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 )

A.“八七”会议           B.长征的胜利结束

C.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D.遵义会议

3.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事件是 (  )

A.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遵义会议的召开

C.红军长征的胜利            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4、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①四渡赤水②遵义会议召开③渡过乌江④强渡大渡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5.在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点是(  )  

A.遵义    B.会宁    C.吴起镇   D.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6.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  )

A.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B.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

C.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革命的企图

D.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牵制了敌军的力量

7.长征红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是在(  )

A.四渡赤水河后    B.渡过金沙江后

C.强渡大渡河后    D.翻过大雪山后

8、对长征的错误评价是( )

 A.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B.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C.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D.挫败了国民党第五次“围剿”

9、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若要实地考察工农红军的历史足迹,他们去的地方应包括(   )  

①井冈山  ②瑞金  ③遵义  ④南京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在思维链接中运用历史:

请按右图上标号顺序,回答中央红军长征路线上的下列地点发生的历史事件:

A、红军长征开始时间__  年__月;红军长征的原因是因为__     ______  

 B、长征途中,党中央在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会议最主要内容是确立了  ____的正确领导

C、红军长征中巧渡金沙江江,飞夺_________    桥

D、红军一、二、四三个方面军会师地点               

1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干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请回答:

(1)这首诗是谁为什么事件而作?

 

(2)“三军”指的是哪三军?

 

(3)从长征的历史中,你受到了哪些革命传统教育?

 

八、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九、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13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

 掌   握 九一八事变的结果;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课文复述史实 按照时间顺序复述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注意捋出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历史知识点

 研究资料理解原因 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在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处心积虑、蓄谋策划,蒋介石实行“绝对不抵抗”政策则进一步助长了日军侵略气焰

 讨论探索辩证分析 中共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的,同时也是依据当时实际情况,推动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国主义民族情感 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

对于当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必须进行历史清算

 思想意识 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种实事求是、高瞻远瞩的史实证明了党的正确、伟大和光荣

二、教学重点 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 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影响

三、学法指导

1.通过指导学生讲述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的爆发,使学生初步掌握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日本侵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的原因,指导学生初步掌握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实质的方法。

3.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指导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清楚简洁地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

四、知识链接

自近代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发动侵华战争。

主要史实有:

(1)1894—1895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

(2)在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划福建为其势力范围;

(3)1900—1901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兵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

(5)1915年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6)1922年起支持军阀发动混战,从中获利。

五、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时间:

                   

     九一八事变:

经过:

                                           

                  结果:

                                           

                  局部抗战:

                                       

                 背景:

                                           

                                                                   

时间:

                    

                 目的:

                    

    西安事变:

  经过:

                                           

              结果:

                                           

                                           

                 意义:

                                           

                                                                   

六、问题探究

1.日本侵略者侵略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

 

 

 

2.西安事变最后是用什么方式解决的?

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并释放他。

这是为什么?

 

 

 

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七、目标检测

1、参考右图,你知道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

A.四一二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2、九一八事变后,导致东北三省迅速沦亡的重要原因是:

A、敌我力量对比悬殊         B、东北守军战斗力低下

C、蒋介石采取的不抵抗政策   D、日军为侵华作了长期准备

3、中共制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主要依据是:

A、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矛盾发展成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B、国民党内部分化加剧,多数国民党将领要求与共产党合作

C、国共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D、国共两党的矛盾已经解决

4、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要目的是:

A、为了打回东北老家           B、为了引起全国轰动

C、为了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   D、为了逼蒋联共抗日

5.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派到西安调停的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张学良       D.杨虎城

6、西安事变之所以和平解决,主要是因为

A.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B.张学良、杨虎城的和平意愿

C.中共方面作出的巨大的努力            D.蒋介石先生作出了重大让步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材料二:

“不能冲动,感情必须让位于理智!

南京政府‘绝对不抵抗主义’的电告不能不听,忍辱方能负重,小退以图大进,不可不慎!

”张学良咬紧牙关,声音颤抖地向东北军发布命令:

“不能打……我方当忍辱负重,勿使事态扩大,静候中央的外交干涉。

材料三:

张学良说,他因“彷徨无策”而交结共产党,因为当时共产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实攻我心”,“不只对良个人,并已撼动大部分东北将士,至少已渗入少壮者之心。

材料四:

原东北军将领张学良逝世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向张学良的亲属发去唁电,高度评价他的历史功绩,称他是“伟大的爱国者”、“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并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他表示深切的哀悼。

请回答:

(1)材料一这份电文是谁下达的?

材料二是谁下达的命令?

(2)材料一这份电令说明对日什么态度?

“沈阳日军行动”指的是什么?

这份电令的后果是什么?

 

(3)材料三中“张学良说,他因‘彷徨无策’而交结共产党”,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张学良为什么会“彷徨无策”?

 

(4)与材料三有关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5)根据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能谈谈张学良得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的原因吗?

 

八、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第15课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中共与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八一三事变的概况。

 掌   握 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重要史实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教材 从课文和插图中认识卢沟桥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体验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民族情怀,控诉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行径

 收集资料鉴别整理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的主要罪行,结合学习活动,准备《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南京大屠杀不能忘记》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国情感 继承先烈“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

 思想意识 仇恨法西斯,愿为人类的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重点 “卢沟桥事变”

教学难点 通过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险恶用心

三、学法指导

1.整合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读历史资料,获取有效信息,理清线索,形成认知历史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于直接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状态,教师则起促进者和指导者的作用。

2.通过历史与现实的链接,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军国主义的危害,从而更能体会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培养爱国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四、知识链接

 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前夕,北平的外围形势是:

北平的东南面,西起丰台,东到北平至山海关的铁路沿线,已被日本的华北驻屯军重兵占据;北平的东面,已沦为日本卵翼下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统治区;北平的北面和西北面,有日本豢养的察北伪蒙军;只有北平的西南面,尚为中国驻军宋哲元所部二十九军防守。

因此,位于北平西南15千米、处于平汉铁路上的卢沟桥,就成为北平通往南方及其他

地区的唯一门户,是中日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1937年7月7日晚,驻丰台日军一个中队荷枪实弹,在卢沟桥以北1千米的龙王庙一带,举行所谓军事演习,蓄意挑衅。

23时左右,忽有枪声数响发于宛平城(今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镇)东,城内守军即严密注意。

24时,日本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大佐向北平市政府提出交涉,诡称日军在“演习”中,仿佛听到宛平城内发出枪声,在纷乱中失落日兵一名,日军今夜要进城搜查,并声称“要以武力保卫前进”,遭到北平当局严词拒绝。

双方派出代表由北平市前往宛平城调查。

当双方代表正在宛平城内会商调查之际,日军向城内开枪开炮。

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起还击。

110旅旅长何基沣、129团团长吉星文,亲赴前线指挥作

战。

广大官兵英勇杀敌,打退日军数次进攻,击毙日军大队长一木清直。

 日本侵略者遭到中国军队打击后,迫于兵力不足,以“和谈”为缓兵之计,加紧向华北调集兵力。

国民政府企图对日本妥协,幻想以地方事件和平解决。

到7月16日,日军调到华北的部队已达5个师团,总数在10万人以上。

25日,日军已完成了对平津的包围态势,进攻廊坊、广安门等处,切断平津铁路交通线。

27日,日军向通县、团河进攻。

中国守军奋起应战,但在日军优势炮火的轰击下,伤亡惨重,节节失利。

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在指挥作战中壮烈殉国。

29日,北平沦陷。

日军同时对天津发动了进攻,经过激战,

30日,天津失守

五、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七事变    经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志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京大屠杀 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问题探究

1.看一看“卢沟桥事变形势示意图”,你能指出卢沟桥战略位置的重

要性吗?

 

 

2.说说七七事变和九一八事变相比,它们发生时的时局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七七事变是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作为中国人应当如何对待南京大屠杀事件?

 

4、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国内出现了一股否定南京大屠杀的逆流,其根源是什么?

我们应当如何做?

 

 

七、目标检测

1、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下列图片所示历史事件,能够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

 

 

 2.标志着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的是(  )

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3.七七事变后,日军向北平、天津发动大规模进攻,为国捐躯的将领是(  )

 

A.吉星文、金振中 B.吉星文、佟麟阁

C.金振中、赵登禹 D.佟麟阁、赵登禹

 

4.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陪都是(  )

 

A. 上海 B.南京 C.重庆 D.北京

5、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卢沟桥事变  ②西安事变  ③九一八事变  ④南京大屠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6、参考右图:

在中国,有这样一座城市,它为

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了自己的名字

而受辱,它为抗战时期日军在这里屠杀三十万

中国军民的罪行而饮恨,它就是(     )  

           A.北京            B.南京  

C.广州            D.上海

7.材料分析题

1、材料一: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以为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材料二:

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和后退。

                                                 ——第二十九路军司令部命令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我们看出蒋介石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了什么政策?

(2)从材料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军队什么样的精神?

(3)在二十九路军中为国捐躯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有哪两位?

         (4)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什么国民政府的态度前后有如此大的变化?

2、材料一:

日本侵略者在旅顺疯狂屠杀我国同胞,死难者达一万八千余人,为掩盖罪行,日军将被害者的尸体集中火化,把骨灰装进棺材里埋葬,用木牌在上面写上“清国将士阵亡之墓“。

  材料二:

某日,中国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集体押往南京中山码头,双后反绑,排列成行,用枪扫射后,弃尸江,其中仅有两人逃生。

  请回答:

(1)两则材料反映的是近代史上日军制造的哪两起屠杀事件?

         

(2)它们是分别发生在哪次战争中?

         (3)读了上述材料后,你有什么想法?

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型关大捷 参战部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儿庄战役参战部队:

_______________指挥者:

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百团大战参战部队:

_______________指挥者:

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