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语文上课堂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0996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6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语文上课堂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八年语文上课堂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八年语文上课堂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八年语文上课堂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八年语文上课堂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语文上课堂笔记.docx

《八年语文上课堂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语文上课堂笔记.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语文上课堂笔记.docx

八年语文上课堂笔记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堂笔记

次北固山下

—.作者:

王湾,唐代诗人

二.写作背景:

作者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停舟北固山下,看到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三.字,词释义

1.次;停留,过夜2.客路;作者要去的路3.青山;指北固山

4.旧年;未尽的一年5.春;指的是立春6.年;指旧历年的第一天

7.乡书;家书8.归雁;春天北归的大雁

9.边;唐代口语,义同‘处’,泛指某处

四,诗解;

1,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2,颔联;平写出江水浩渺气势,又显出江面波平浪静的特点。

阔不仅显示出江岸的空阔也写出了视野的平阔,悬是端端直直的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是因为风顺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逆风,帆才能够悬,正字兼容顺与和的内容,写出了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妙。

3,颈联;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并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叫诗人颇生思乡之情,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4,尾联;正面道出了思乡的主题,由洛阳到镇江,相距何止千里,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寄去家信谈何容易,而在这万家团聚之时,又不能抑制住满怀的乡思,只好借助大雁传递眷恋之情,

五.主题;

这首诗描写旅途停泊,登山睹物,即景生情,抒发了对家乡的怀念之情,语意清新,境界广阔,表达出了一种意气风发的鼓舞力量。

六.理解性默写;

1,诗中作者借对山水景物的描写,表达羁旅之思的诗句是: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2,诗中体现作者水陆兼程的羁旅之情的诗句是;(同上)

3,诗中描写出春天到来后江水上涨,风顺帆悬景致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4,诗中蕴含着自然哲理情趣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诗中蕴含新陈代谢哲理的诗句是;(同上)

6,诗中描写海上旭日东升,江上春意萌动的美景的诗句是;(同上)

7,既写出时序更替,又写景逼真,同时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的诗句是;(同上)

8,诗中表现出诗人思乡心切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9,诗中作者借鸿雁传书的故事寄寓自己思乡之情的诗句是(同上)

10.运用雁足传书的典故,令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哀愁的诗句是(同上)

11.戴叔伦有‘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本诗中与此意境相似的诗句是(同上)

七.探索性思考题;

1.这首诗写的意境深远,景情交融,主要选取的景物有哪些?

青山。

绿水,行舟,白帆,红日,和风,归雁

2.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3.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副怎样的情景?

阔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动,江水几乎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4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阔与失哪个字更好?

为什么?

各得其妙,失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阔直抒胸臆的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更开阔

5.颈联所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新旧更替或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春望

一.作者;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他了解人民生活疾苦,写下了不少反映当时现实的诗篇,所以他被后人尊称为诗史,在艺术上他的诗作达到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高峰

二.写作背景;

安史叛军攻下唐都城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本诗写于此时

三.字词释义

1.国;指首都长安2.破;陷落3.草木深;草木丛生,人烟稀少

4.时;时局5.别;离别6.烽火;战火

7.浑;简直8.簪;古代成年男子用以束发连冠的首饰

四.诗解

1.首联;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在字意味深长内涵丰富,国都虽破,山河是长在的,何时能收复故土,道出了作者忧国前途的忧虑,诗人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2.颔联;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感时是对国事的忧伤,恨别是对家人的思念

3.小结;这两联诗,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视视线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的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的过渡到后半部分—想念亲人

4.颈联;烽火照应上联的感时,家书照应上联恨别,抵万金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儿的强烈思念,‘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5.尾联;此时诗人45岁,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的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五.主题;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他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含家悲己的感情。

六.理解性默写;

1.本诗中作者紧扣望字,通过俯仰瞻视描述安史之乱中国破家亡的凄惨景象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诗中运用白描手法慨叹时局的诗句是(同上)

3.写望中所见,一座繁华似锦的都城,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虽写景亦传达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的句子是(同上)

4.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产生万物同悲艺术效果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诗中通过对动植物的描写,写出自己的感慨悲愤心烦意乱的诗句是(同上)

6.原本‘草无忘忧之意,花无常乐之心’杜甫在本诗中却以含情之眼视物,表达感时恨别之情的连续的两句诗是(同上)

7.诗人从美好的春光里,写出感伤怨恨之情,因山河破碎,看见美丽的鲜花反而溅洒出伤心的眼泪,听到鸟儿婉转的鸣叫,反而感到惊惧不安的句子(同上)

8.诗中表达在连绵战火中企盼家人信息的焦急心情的千古名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9.诗中能够表现出战火弥漫中人们共同感受的诗句是(同上)

10.本诗中将国事与家事紧密相连,言人所共有之感,引人共鸣的诗句是(同上)

11.诗人以战乱之中家书的难得,说明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惦念,写出了音讯阻离久盼不至的迫切心情,言浅意深,语短情长,表达了千千万万人共同的心理感受的句子(同上)

12.诗中刻画诗人因国家衰亡,自己流离失所而痛苦衰老的形象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3.诗中运用衬托手法,写出作者因极度伤感而变得更加苍老的诗句是(同上)

钱塘湖春行

一.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二.写作背景;

白居易被贬江州之后二年,便遇赦改任忠州刺史,不久又奉召回京任主客郎中,他有见于牛、李党争尖锐激烈,再加皇帝不能采取他的建议,于是主动要求外放,终于被任为杭州刺史,对此,诗人内心无限欢欣,在杭州任职期间,他力所能及的为百姓做了许多有利的事,这首是诗就是写于此期间。

三.字词释义

1.钱塘湖;现在的杭州西湖2.孤山;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3.水面初平;湖水新涨与堤岸齐平4.云脚;雨前或雨后接近地面的云气

5.暖树;向阳的树6.白沙堤;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四,诗解;

1.首联;首句交代了诗人观赏西湖的立足点,也是诗人此次春行的起点,为以下整个画面的展开确定了角度,次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恰当的表现了湖光山色的初春特征

2.颔联;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和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的描绘了出来,以‘几处’‘谁家’的疑问句式来写春色传神的表现出诗人沉醉在美丽的春色之中,为之吸引,为之关切的神情,争字不但写出黄莺之多,而且情趣盎然

3.颈联;重点写早春西湖的花草,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诗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一联抓住江南初春最典型的特征,使它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

4.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5.小结;前三联是实写,后一联是虚写,前三联是景中含情,后一联是情中有景

五,主题;

诗人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之情

六.理解性默写;

1,总写西湖景色,交待作者行踪并点题的诗句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2,诗人从名胜写起,描绘水天相接景色的诗句是(同上)

3,诗中勾画出湖上早春轮廓的诗句(同上)

4,诗中通过描写莺歌燕舞的景色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江南早春图的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5.作者以拟人手法表现西湖春意盎然生机无限的诗句是(同上)

6.从鸟儿的活动中,描绘春的活力,和万物复苏的春意的诗句(同上)

7.通过写春天的花草,写出春天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8.诗中最能体现野花飘香芳草如茵意境的句子是(同上)

9.既生动的勾画出春天原野欣欣向荣的画面,又道出了人们常见而难于表达的感受和韵味的诗句(同上)

10.诗中有‘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能够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1.诗中体现作者观赏不够,乐而忘返的留恋之情的诗句是(同上)

七.探索性思考题

1.本诗中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描写了钱塘湖初春的景色?

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

2.诗中表明作者行踪路线的词语有哪些?

前三联对尾联起到了什么表达作用?

(1)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2)前三联对尾联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作者;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参加王叔文集团,进行革新运动,失败后,贬为朗州司马,后迁连州刺史,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

二.写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从和州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阳,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相赠,刘禹锡便写了此诗来酬答他

三.字词释义

1.酬;用诗歌赠答2.弃置身;被弃置不用的人,指被贬谪

3.闻笛赋;听见邻人吹笛,感音悲叹4.翻;反而5.烂柯人;指王质

四.诗解

1.首联;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诗人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之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2.颔联;运用了两个典故‘闻笛赋’‘烂柯人’,‘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用典贴切,感情深沉

3.颈联;这一联本是诗人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由于它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意义就不仅局限于诗人的身世之感了。

说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的道理

4.尾联;点睛之笔,‘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五.主题;

诗人书写长期贬居生活的艰辛和对世事沧桑朋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但诗人并未因此消沉下去,而是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六.理解性默写

1.诗中作者从空间时间的角度写贬谪之地的偏远和贬谪时间之久的诗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2.既交代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又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之情的句子;(同上)

3.诗中紧承白居易中‘亦知合被才各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的诗句是(同上)

4.诗中运用典故表明自己贬谪时间之久,如今回到故乡后物是人非的复杂感情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5.诗中运用典故追忆往昔抒发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之句是(同上)

6.诗中表明事物在向前发展,社会在前进,未来无限美好而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7.诗中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发展,蕴含哲理的诗句是;(同上)

8.本诗中与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境相似的诗句是(同上)

9.诗中表现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千古名句是(同上)

10.诗中用比喻事业的发展蓬蓬勃勃不可遏制的诗句是(同上)

11.诗中表达积极向上的情怀并点明酬赠之意的诗句是;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2.诗中能够表现对友人关怀的感谢,又含有与友人共勉之情的诗句是(同上)

七.拓展性思考题

1,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体现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2,颈联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怎样理解这两句?

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赤壁

一,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学家,以济世之才自负,诗中多指陈讽喻时政之作,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牧’与李商隐齐名,被后人称为‘小李杜’

二,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三,字词释义;

1,折戟;折断了的戟2.销;销蚀3.将;拿起

4.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遗物5.不与;不给

四.诗解

1,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2,后两句;是议论,直接的对历史结局提出自己的评判

五.主题

作者借题发挥,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同时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暗含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的逼人类气

六.理解性默写

1.诗中借古物表明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在后代人们心中长存的诗句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2.诗中作者借评论历史,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感慨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作者在诗中运用议论,对历史结局做出自己评判的诗句是;(同上)

4.诗中运用假想,表明机遇可以改变人的命运,甚至改变历史的诗句是(同上)

5.诗中联系了诸多历史人物,写出了三国时期一场以少取多的战役的诗句是(同上)

6.诗中的主旨句是(同上)

7.诗中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感慨的句子是(同上)

夜雨寄北

一.作者;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诗人,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

二.题解;寄北;寄给在北方的妻子

三.写作背景;作者身居远处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漂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

四.诗解;

第一句;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悲怆沉痛笼罩全篇

第二句;写的是眼前景,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抓住精细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

第三局;从眼前跳跃到将来,写诗人的遐想,‘何当’照应‘未有期’既有热切的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

第四句;与前一句组成动态画面,表现了对归期的向往,对君的深厚友情

五.主题;这是李商隐寄给妻子的一首诗,表达了对妻子深切怀念的一片痴情

六.理解性默写;

1.诗中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化为重聚希冀的名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诗中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同上)

3.诗中把眼前的实景推移到未来,让朋友在不确定的氛围中寻找心灵慰藉的诗句是(同上)

4.诗中与‘眼前景反作日后怀想,此意更深’的句子是(同上)

5.诗中写诗人滞留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6.诗中写归家无期,夜雨愁思的句子是(同上)

7.诗中把无形的情感化作具体形象,用以表现羁旅之思,思归之苦的两句诗是(同上)

8.通过一问一答的典型环境描写,写出了客居异地的孤寂情怀和对妻子的深切思念的句子是(同上)

游山西村

一,作者;陆游,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生在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爱国思想的熏陶,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金,充实军备,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二,写作背景;此诗写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加以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对家乡淳朴的生活自然产生出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丧失信心忘情国事

三,诗解;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浓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山重水复’勾画山西村环山抱水的地理环境,‘柳暗花明’渲染了山西村美好的自然景观,‘疑无路’衬托出山水的转折迂回,‘又一村’表明山西村突然呈现在眼前,令人感到其中的惊喜,这两句诗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广泛引用

颈联;由自然转到人和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显示出他对人民的热爱,

尾联;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

四,主题描写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淳朴的民风,清新隽永,意趣盎然,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之情,

五,理解性默写

1.诗中描写农村风俗淳朴,农民热情好客的诗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本诗中与《桃花源记》中‘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意境相近的诗句是(同上)

3.诗中揭示出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的哲理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本诗中能体现《桃花源记》中‘豁然开朗’的意境的诗句是(同上)

5.诗中能够体现顿然醒悟或绝处逢生之意的诗句是(同上)

6.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困难和坎坷,但只要你不气馁,不懈的走下去,一定会达到一个美好的境界,正如陆游在诗中所说,(同上)

7.本诗中与《西江月》中‘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意境相近的诗句是(同上)

8.诗中描写乡村在往日里热闹情景的诗句是;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9.诗中既写出春社的热闹氛围又表现出民风淳朴可爱的句子是(同上)

10.诗中体现作者对农家生活热爱和向往之情的诗句是;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1.诗中能够表现出诗人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关系的诗句是(同上)

过零丁洋

一.作者;文天祥,南宋大臣,文学家,号文山,是一位民族英雄,

二.写作背景;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押解经零丁洋时,敌人一再逼他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抗元斗争的宋军将领,文天祥断然拒绝,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元军将领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称‘好人好诗’

三.诗解;

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21岁时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颔联;进一步抒写国破家亡的悲哀,国土遭到元军的侵略,山河破碎,覆亡在即,一如风中柳絮,文天祥自己的一生也是坎坷的,一如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这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而蕴藏其中感情尤为深挚沉痛,有感染力

颈联;运用了双关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当时的无依无靠,孤苦伶仃,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式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尾联;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直抒胸臆点明主旨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四.理解性默写

1.诗人叙述自己身世经历的诗句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2.本诗中作者追忆自己初入仕途时即担负起起兵抗元的重任的诗句是(同上)

3.诗中借用比喻表现国家多难个人浮沉的语句是(颔联)

4.诗中运用想象的比喻表达诗人的忧国忧民意识的诗句是(同上)

5.诗中语意双关的天然妙对是(颈联)

6.诗中巧用地名,暗示诗人艰难处境的句子是(同上)

7.诗人把往日的体验与今日体验交错在一起,来表达诗人心中难以名状的忧愤的诗句是(同上)

8.诗中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诗中体现以死明志的气节的诗句是;(同上)

10.诗中能够体现孟子‘舍生取义’的人生追求的诗句是;(同上)

11.诗中表明作者誓死报国的名句是(同上)

12.几百年来一直激励鼓舞着中华民族舍生忘死的抗击列强的入侵和压迫,为正义的事业而英勇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句子是(同上)

凤栖梧

一.作者;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卿,宦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繁华的都市生活,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络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词解;

1.这是一首怀人抒情之作

上片;主要写景,作者伫倚危楼凭栏眺望,但见春色恼人,不禁离愁涌上心头,这种情感,处处蒙上了一层迷惘朦胧无人理解的哀伤和苦恼

下片;主要抒情,作者想借饮酒唱歌消除愁绪,结果却是使自己一天天消瘦下去,他为思念所爱之人变得憔悴不堪,表达了作者对恋人那种深沉执著的思念之情

2.赏析;首句,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日里凭栏独眺的画面,伫;久力,危楼;高楼,‘伫倚’体现了作者的专注,也说明留恋的程度,大有渴望而不轻易善罢甘休之意,‘细细’不仅写出了春风的独到之处,同时间接反映了作者对远方恋人爱恋的缠绵,词人登高远望,本想由此寻得精神上的慰藉,但事与愿违,眼前的景物不仅没有排却他内心愁闷,反而撩拨起一股更深的春愁,仿佛他心中的春愁如暮霭沉沉黯黯从天边涌起,所以‘黯黯生天际’既是现景实摹,又是幻景心象,这里巧妙之处就在于作者赋予抽象的情感以动态的形象,使这种离愁似乎不再是那么不可捉摸了,从另一角度说‘生天际’是说这种春愁经过一番极目远望的努力之后,是目光触及天际时生起的,其中包含一个由希望到失望的过程。

第二句;承接上句‘危楼伫倚’以黄昏之草色,烟光,残照,补映‘生天际’景观,点出孤独相思倚栏之意,由此引发词人的‘无言谁会凭阑意’的慨叹,通过这叹息声我们可以窥视到作者的内心;即思恋,怅惘,愁怨交织的复杂心绪,他的愁苦别人无法领会,也难以宣说,他愈想脱离愁苦就愈陷入这种愁苦之中。

第三句;疏狂;散漫狂放,图一醉;欲以狂饮烂醉排遣春愁离恨,‘拟把’是宕开之笔,而‘无味’又合到离愁上,一开一合,笔势飘忽,达到了欲擒故纵的艺术效果‘强’字极写作者努力想以酒来取乐,却落得个‘还无味’的无聊和空虚,可见其春愁之浓之深,刻骨

第四句;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颂的佳句,与《古诗十九首》中‘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己缓’的情调是一致的,但柳词有了新的发展词人借此表达了主观的态度,‘终不悔’既表现了诗人坚强的意志,‘消得’又更说明作者心甘情愿,‘为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