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世界现代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0805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六 世界现代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专题六 世界现代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专题六 世界现代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专题六 世界现代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专题六 世界现代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六 世界现代史.docx

《专题六 世界现代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六 世界现代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六 世界现代史.docx

专题六世界现代史

世界现代史专题

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世界历史进入现代史时期。

一、十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1917——1945)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十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1917——1945)

一、政治方面:

1、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打断了帝国主义链条,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类开始进入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的时期。

2、资本主义:

经过一战后的短暂动荡,20年代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1929年所爆发的空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面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两种不同政治发展道路:

(1)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统治,意大利强化了法西斯专政。

英、法、美坚持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道路。

(2)英、法、美等国在法西斯国家挑起世界大战后被迫投入战争,并与苏联等国参加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最终战胜了法西斯国家。

二、经济方面:

1、社会主义: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先后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并进行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取得巨大成就,但是这个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2、资本主义:

一战结束后,美国掌握着世界经济霸权(注意,此时美国并没有取得世界霸权,这里只强调经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以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克服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的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三、思想文化在科技、文学和艺术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科技:

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理论造成了物理学的革命

20世纪以来,欧洲艺术传统向现代形态过渡。

四、国际关系方面:

30年代,在大危机打击下,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争夺,法西斯国家加紧侵略扩张,世界动荡不安。

【知识点】

一、俄国十月革命

(一)、背景

1、客观:

沙皇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主要原因)

(1)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具有帝国主义特征,但资本主义发展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2)政治基础——俄国帝国主义具有军事封建色彩,对国外资本依赖性强,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

(3)社会条件(直接原因)——一“一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社会矛盾,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2、主观:

(1)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性强,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强领导。

(2)广大农民成为革命同盟军。

(二)过程:

1、二月革命的爆发(1917、3)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结果:

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沙皇专制制度

二月革命后形势:

两个政权并存--工兵代表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彼得格勒)

2、列宁《四月提纲》:

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3.七月流血事件: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和平夺权已不可能。

4.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起义,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进攻冬宫的信号,十月革命胜利。

5、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决议:

(1)经济:

通过《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土地国有化,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2)政治:

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3)外交:

通过《和平法令》,苏俄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三)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以建立体现公正、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缺口,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革命斗争。

(3)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

(三)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①革命环境:

在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革命胜利

②革命道路:

走的是由城市扩展到农村的革命道路

③革命阶段:

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

④革命方式:

暴力革命夺权

不同道路:

俄国“城市中心论”;中国“农村包围城市”。

原因:

具体国情不同

启示:

符合本国的国情,不能照搬别国经验。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实施背景:

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

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实行实物配给;普遍义务劳动制

(3)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4)特点:

“战时”“共产主义”

(5)作用:

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上的胜利。

(6)局限性:

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引发了1921年的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1)原因:

根本原因:

改变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的弊端

实施的必要性:

长期战争破坏了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工人农民的不满。

严重威胁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的稳定。

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2)主要内容:

(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市场交换、按劳分配)

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解除工业国有化,用经济手段管理;

商业——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3)特点: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4)评价:

历史作用:

巩固了政权,恢复了经济;是正确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局限:

只是作为一种手段,对长期性必要性认识不足

(5)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艰辛和曲折的,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3、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

②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实施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造成企业生产消耗大、经济效益低,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③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挫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停滞不前。

(2)主要特征:

以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推行单一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和经济管理制度;片面发展重工业。

(3)评价:

历史作用: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局限性:

片面发展重工业,经济结构严重失调;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忽视商品经济,阻碍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4)“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经验: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

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积极作用。

教训:

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三、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根本原因:

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直接原因:

生产和销售(供需)的矛盾

具体原因:

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证券市场的繁荣和股票投机过度,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2)特点:

波及范围广,破坏性特别强,持续时间长,影响特别深远.

(3)影响:

(1)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危机:

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

(2)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加深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主义国家加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掠夺,激化矛盾。

2、罗斯福新政

(1)历史背景:

①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加剧了美国的社会动荡。

②全国上下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

③1933年罗斯福大选就任总统,宣布实行新政。

(2)主要内容:

①整顿银行,克服金融危机,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法令《紧急银行法》

②调整农业政策:

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并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通过《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

③复兴工业(中心措施)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以及其他一些立法,力图消除生产过剩,复兴工业。

④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联邦紧急救济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颁布了《社会保险法》。

(4)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局部调整生产关系,加强国家对经济直接干预。

(5)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①对美国而言:

使美国人民度过了危机,保证了美国的民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例,推动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美国后来的政策影响深远.

②对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影响深远

局限性:

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危机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有何异同

不同点:

目的不同:

前者目的是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后者目的在于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措施的侧重点不同:

前者侧重于农业方面;后者侧重于对工业的调整

手段不同:

前者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后者是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特点和本质不同:

前者是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强调市场经济,强调多种经济并存;后者是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的前提下,强调运用计划经济,发展资本主义。

(2)相同点:

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都对以后的世界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成功的模式

四、思想文化在科技、文学和艺术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1)科技:

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理论造成了物理学的革命

(2)文学

①现实主义:

英国——萧伯纳《苹果车》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

②现代主义

背景:

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危机、严重的社会问题

③苏联文学

高尔基《母亲》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现代主义美术的代表性作品:

西班牙:

毕加索《格尔尼卡》

(4)电影和电视的发展

①电影:

电影艺术家卓别林;1927年进入有声电影时代;1935年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诞生

②电视:

产生:

20世纪20年代中期,出现了电视;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电视节目,电视艺术诞生。

发展:

1930年英国播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5年后)

一、政治方面:

1、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上对抗;

2、从两极格局到出现多极化趋势

(一)二战后至50年代:

为了建立世界霸权,美国全面实施冷战政策,推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遏制苏联。

苏联建立经互会、华约与之对抗,1955年冷战格局正式形成。

局部“热战”:

朝鲜战争,使世界动荡不安。

(二)60~70年代:

①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欧洲共同体成形成;日本开始崛起;60年代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推行日美为轴心的全方面外交,资本主义阵营分化。

②70年代美国与苏联争霸处于守势,战略收缩。

③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三)80~90年代:

①8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全线崩溃。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②两极格局最终瓦解,世界局势趋向缓和,美国成为超级大国。

③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政治力量分化组合,多极化趋势加强。

二、经济方面: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调整;

2、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3、资本主义经济格局从美国独霸到三足鼎立再到全球化的趋势加哟;

4、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

(一)二战后至50年代:

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时期。

资本主义:

①以美国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构成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②欧美国家进行经济干预,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战后最主要的变化);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主义:

赫鲁晓夫对农业和工业进行改革,虽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但理论上没有根本突破,缺乏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改革最终失败。

(二)60~70年代:

资本主义:

①资本主义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欧洲经济一体化增强了欧洲的实力,日本借助美国的扶植,在80年代成为经济大国,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

区域集团化发展也有新进展。

②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陷入“滞胀”,各国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

社会主义:

苏联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但未突破斯大林体制;以重工业为中心的改革虽增强了军事实力,却使得矛盾更加复杂。

(三)80~90年代: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强:

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合组织成立。

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是机遇,又是严峻挑战。

三、科技文化: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出现了以原子能、电子信息、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系列高新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1、科技:

电子计算机产生和网络的产生推动了信息时代的来临;

现代生物工程取得重大成就。

人造卫星升空,宇宙飞船登月和航天飞机试飞。

2、文学:

五六十年代现代荒诞派戏剧盛行,代表是贝克特和他的作品《等待戈多》。

3、美术:

二战后,现代主义美术进一步发展

4、音乐:

一次是爵士乐为主,二战后摇滚音乐成为主流

[知识整合]

政治方面: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冷战”的背景

①二战改变了世界各国政治力量的对比,形成新的国际关系体系--雅尔塔体系。

(实质:

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的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②美国凭借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建立世界霸权。

③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影响增大。

④根本原因——美苏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2、冷战局面的形成

(1)初步形成: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2)逐步形成:

美苏矛盾加剧

美国

苏联

1946年3月,丘吉尔揭开“冷战”序幕。

政治

1947年,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全面爆发。

帮助东欧各国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

经济

1948年,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军事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3)正式形成:

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针对北约的华沙条约组织。

这样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相对峙的局面形成,也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3、影响:

(1)二战后,在“冷战”局势下,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得不到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的一次又一次紧张。

(2)美苏的势均力敌又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4、“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政治对峙:

 欧洲:

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

 亚洲:

冷战导致朝鲜分裂。

(2)、军事对峙:

 亚洲:

出现了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美洲:

一度接近核战争的边缘

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扩大:

(1)原因:

①二战后欧洲丧失了几个世纪以来的世界政治经济优势地位,它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的影响,必须联合起来②二战后西欧经济虽得到恢复和发展,但处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威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2)过程:

1951年签订了《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

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统称欧洲共同体。

(3)影响:

对内:

扩展商品劳务资本市场,加强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的竞争力

对外:

增强了与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2.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

原因:

(1)、进行广泛的社会改革和民主改革。

(2)、美国对日本的扶植(美国政策变化)

(3)、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间,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4)、制订合乎国情经济发展战略,

(5)、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6)、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结果:

8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80年代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⑴背景:

①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为其成立奠定了政治基础。

②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

③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新独立的国家主张团结起来,推动了不结盟运动兴起。

.

⑵倡导者:

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塞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提出不结盟的主张。

⑶标志:

1961年召开的第一个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⑷影响:

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在国际政治舞台发挥着巨大作用,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为保卫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中国的振兴: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以及中国的振兴,共同构成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三、两极格局瓦解、多极格局加强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①概念:

1989年,东欧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丧失政权。

②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③典型波兰(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德国(1990年,两德统一)

④原因

历史根源:

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

内部原因:

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政治上各国党和政党忽视民主和法制。

外部原因:

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直接原因:

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在国内国际压力下,宣布实施“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承认反对派的合法存在,最终丧失了国家政权。

2、苏联解体

(1)解体过程

a、戈尔巴乔夫改革

(造成人们的思想严重混乱;造成苏联局势更加动荡;民族矛盾加剧,民族分离活动剧烈。

1985年.经济领域改革,但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

1988年,政治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初行多党制,加剧了政局动荡。

b、八一九事件:

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

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c、1991年底,哈萨克的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2)原因:

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非但没有成效,反而激化矛盾;

历史原因: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出现严重的弊端,已无法适应苏联社会的发展;

外部原因:

西方“和平演变”;

(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特点:

“一超多强”的局面

美国依旧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超级大国的地位并没有动摇。

因此美国极力构筑的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的设想很难实现。

但与此同时,又有一些新的力量在崛起。

相反,各种新崛起的力量正把世界向多极化方向推进。

2.表现

(1)欧盟

1992年欧共体各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订《欧洲联盟条约》。

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一个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诞生。

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欧盟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它不再向过去那样为美国马首是瞻,而是有了自己的政治和外交要求。

(2)俄罗斯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和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好转,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3)日本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4)中国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三)、多极化趋势下的国际关系-----和平和动荡并存

1.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

如:

巴以冲突

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①2003,伊拉克战争、②1999,北约轰炸南联盟

3.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

我们感受恐怖主义最震撼的一件大事就是“911事件”。

(四)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

1、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不同的政治力量相互制约达到平衡,可以遏制各国冒然发动战争,谈判和协商成为解决国际问题的主要途径。

3、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五)战后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

美苏冷战,形成两极格局对峙

20世纪60∽80年代:

两极格局下出现多极化趋势

1991年: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政治格局中存在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

西欧国家在战争中遭受重创,实力削弱,美国实力空前膨胀,为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奠定了物质基础。

(2)概况:

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定,成立两大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旨在稳定国际金融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并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又称世界银行,它在成立初期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又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即为成员国生产性投资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这两个国际组织总部在华盛顿,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美国拥有占总投票权五分之一以上的投票权,从而拥有最大的表决权和对重大问题的否决权

(3)基本特征:

一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4)评价:

建立起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但它的建立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便利了美国对外资本输出和争夺霸权。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1946年美国提议,1947年签署,1948年开始实施.

(2)条约:

多边条约《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宗旨:

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4)性质:

是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又一个工具

(5)影响:

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但美国试图通过它来操纵世界贸易,向外经济扩张

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三大支柱: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2)作用影响:

有利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使世界经济开始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原因:

1、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

2、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迅速上升;各国之间围绕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国际经贸领域的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一)欧洲联盟:

①欧共体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成立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