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与竹文化.docx
《竹与竹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竹与竹文化.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竹与竹文化
竹与竹文化
竹与竹文化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李起敏
北京园林局专家张济和
一、竹子的美
(一)竹文化源远流长
李: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自古就和竹子分不开的。
中国的古书都是写在竹片上的,叫做竹简。
先秦就开始有竹简了,从先秦以后魏晋南北朝都有大量竹简出土。
张:
那么我们国家先民对竹的开发利用的历史也十分悠久。
据对新石器时代晚期这样的原始部落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的实证,早在70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竹编制品,在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当中,就有关于竹制品的字体出现。
那么,以竹做箭也不晚于殷商,刚才李老师也提到竹简,竹简在我们国家出现也是很早的。
就从上世纪70年代以后,三次竹简实物出土来看,从战国,一直到三国时期的东吴,时间就跨越了四五个世纪。
(二)竹子的品格
李:
人们为什么喜欢竹子?
就是因为竹子它还有好多品格,它是和人的心理,人们的审美情趣相一致是重合的。
竹子有玉的性格,比如说,青翠如玉,温润如玉,有玉石之声,有玉石之韵,有如玉之格调,“四时同一色,霜雪不能侵”。
所以,曹雪芹把他的一个最喜欢的人物,最主要的
它为友,所以,松竹梅连在一起作为美的象征由来以久,因为在风雪弥漫中只有它们依然是青翠不惊寒,在恶劣的环中国人像松竹梅一样能够挺得住,勤劳朴素战胜险恶的自然环境、战胜贫困饥寒是中华民族一种朴素的美德。
所以,他们在松竹梅身上,也找到了自己。
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瘦劲孤高,竹子的枝枝傲雪,节节干宵都是看到人自己,所以像人一样,豪气凌云,不为世俗所屈,竹子干又直做人要正直,它的心又虚,心虚就可以虚怀若谷,容纳百川,有容则大,有人(文同)说:
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
不是平常的植物。
(10:
00)
另外,它人格化还有一些例子,比如说,湘妃竹大家知道了,湘妃竹就是中国的传说上,就是把舜南巡苍梧,死在那个地方,他的两个妃子是尧的两个女儿去找他,也痛苦流泪,把泪洒在竹子上,所以,湘妃竹影响深远。
(三)历代文人与竹子的不解之缘
到了文化人这里,他就更显得爱竹如命了。
古今有不少人爱竹成癖,比如说,王徽之,王徽之是大书法家的王羲之的儿子,这个人每建一个山间别墅或者临时借居的地方,都先让人种竹子,人问他为什么,你就是住两天,种什么竹子?
他说:
何可一日无此君。
我一天也离不开它,所以,此君又成了竹子的别名,在诗词中,你见到此君两个字的时候,那是竹子。
晋代几乎爱竹成了一种社会风气。
比如说《兰亭集序》,那就是一批文人,在春天春游,在兰亭,茂林修竹,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汇于茂林修竹之间,进行春游活动的一种盛况。
另外,竹林七贤也是以竹林而命名的。
宋代苏轼,有句名言,他说:
“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可见竹是何等深刻地闯入了文人的生活里。
杜甫当年漂泊到四川,在浣花溪畔建草堂的时候,他还向绵阳的县令叫韦续,他是他的一个朋友,要索取绵竹,来点缀他的草堂。
文人是这样不遗余力地在提倡,因为他们是如命一样欣赏竹子。
后来怎么样入画的呢?
一种是它本身具有,所崇尚的那种格调,另一个在形式美上,它很适于用笔墨去表现,所以墨竹就成为文化的一个大宗。
另外它还可以同花鸟画共生,也可以同人物画为邻,所以这样很自然历史地就进入中国文人画的领域。
二、中国园林史上竹子的栽培及竹景的构建
中国园林史,把我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划分为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以及成熟期等等若干时期。
(一)第一阶段:
古典园林发展的生成期
竹在古典园林中栽培应用的第一阶段尚在我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的生成期,相当于殷周秦汉这个时期。
以台、囿、苗圃为雏形的处于这种生成期的园林还承担着重要的生产方面的功能,它的植物栽培普遍具有生产意义。
一直到西汉时期,规模空前的上林苑还是这样,当时东方朔在《谏除上林苑疏》中,说到这个院子里的有粳稻梨栗桑,麻竹箭之饶,那么他把竹和农作物、果树等经济植物是并列的。
事实上这个上林苑当中,有几片面积很大的竹林,当时被称为竹圃,既作为宫苑苑景的一个构成部分,也和其他经济植物的栽培一样和皇家的生产和经济运作直接相关。
这也是这个时期竹子在园林里面应用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它还有重要的生产意义。
(二)第二阶段:
古典园林发展的转折期
第二阶段,在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竹子因为受到士族文人的喜爱,刚才李老师也讲到了比如说,竹林七贤、王徽之都是这个时期的人物,因为受到他们的喜欢,所以在当时的他们营建的园林,所谓士流园林,竹子栽培是比较普遍,而且影响到当时的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那么成为竹子在园林广泛应用的发端。
那么我们国家的古典园林,分为几大类型,最主要的类型就是刚才说的一个是私家园林一个是皇家园林,再一个就是寺观园林,当时还有一些其他的园林,比如一些带有公共的游赏性质的这种园林。
比如刚才,李老师讲到的兰亭,实际上它带有公共游赏的性质。
主要的是这三类。
(15:
29)
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的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前期的和生成期的园林相比,主要是游赏功能上升到了主要的地位,更加重视观赏植物的栽培和培育。
在这个时期,在当时的士族文人当中,流行一种崇尚玄学、雅好自然、向往隐逸的风气,受魏晋之际竹林七贤悠游竹林,吟啸谈玄的影响,那就是阮籍他们那些人,当然这个隐士集团后来分裂了,嵇康也被杀了。
但是他们在当时主张玄学,而且特别是主张人格独立,是很有影响的一个隐士集团,所以,受他们的影响,竹子也就引起了士族文人的特别的喜爱。
西晋的左思有诗说:
经时东山庐,果下自成臻,前有寒泉井,聊可莹心神。
峭茜青葱间,竹柏得其真。
那么就是他们很看中用竹柏这样的植物,作为他们园林里边栽培的植物。
当时像谢灵运《山居赋》里所说的那种方圆百余丈的竹园或者像庾信,庾信是北朝的一个文人,他在小园赋里面讲到的三竿和二竿之竹。
那么,竹子因为适应了士族文人对园林的清逸情趣的追求和人格寄托的需要,所以开始以各种方式出现在士流园林当中,不管是城市的一些小园还是规模比较大的山居别墅都是这样。
因为在士流园里面栽培流行起来,也影响到当时的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在《晋书》《南史》还有像《洛阳伽蓝记》这样一些文献里面的记载,当时的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还有会嵇,还有北方的洛阳,那不论是以士流园林为代表的私家园林,还是像南北的华林园那样的皇家园林以及一些寺观园林,竹子的栽培、以竹成景的情况已经都比较普遍了,这是第二阶段。
(三)第三阶段: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兴盛期和成熟期
第三节就是跨越了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兴盛期和成熟期,这个时期,大体上是从中唐以后已经到明清。
隋唐是我们园林发展的全盛期,到了宋代开始进行成熟期,一直到明清,那么竹子的栽培和竹子的以竹成景这种构景形式,它这个发展和当时文人园林的兴起和发展直接有关系,竹景的构建在这个时期更加追求意境的蕴含。
我们国家研究园林史的专家周维权教授在《中国古典园林史》当中,这么讲文人园林,“文人园林乃是士流园林之更侧重赏心悦目而寄托理想、陶冶性情、表现隐逸者。
”那么,中唐以后,中隐思想在士大夫阶层流行并且转化为隐于园的追求,和过去的遁迹山林、归田隐居不一样了,它要求去隐于园,在园林里实现所谓壶中之隐,到宋代就更为盛行。
那么,这成为中唐以后,文人园林兴起的一个基础。
(20:
15)
园林史上第一位文人造园家,刚才已经说到白居易,那么他对中隐思想的诠释,以及对泉石养心怡性的营园主旨,还有他的营园实践,他一生建了四处园林,其中下工夫最大的就是他晚年经营的在洛阳的履道里宅园,待会来要谈到。
那么他这些营园,他这些理论和实践,对于文人园林的发展是有深刻的影响。
那白居易在众多的园林观赏植物中,对竹子是情有独钟的,刚才说到他履道里宅园,他这么写他的履道里宅园,说是“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开篇就是这样。
就是说它以水和竹为主构建了一处“地与尘相远,人将境共幽”的园居环境。
而且,他又在他写他的园居的生活的一首诗里面又这样写,这首诗叫做《池上竹下作》。
他这么写,“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可师”,那么,又把水和竹作为理想人格的一种寄托,引为师友,他的影响是很深的。
刚才也讲了,白居易的《养竹记序》。
那么到了宋代,文人园林就更为兴盛了,园中的竹子种植,也就更为普遍了,而且有一个特点,就是多数都结构为大面积的林景,于林中取径或者是构亭筑屋。
那么在林子里面开出竹径来,在林子里面做亭子、建庭堂,这样创造一种清幽深邃的景观。
那么,李格非当时写了有《洛阳名园记》,他记了洛阳的十九处有名的园林,其中,多数都有这种以竹成景的情况,而且有“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的说法。
在当时的江南文人园林中,以竹景著称的就更多了。
有沈括的梦溪园在润州,就是现在的镇江。
还有叶梦得的叶氏石林,洪适的盘洲园等等,不胜枚举。
那么,当时受文人园林影响很深的皇家园林,宋徽宗参与营建的这么一个皇家园林,很有文人情趣的一个皇家园林,那么它也有面积很大的竹林幽胜区,那么,竹景的构建为士大夫文人创造了一种在城市山林中做壶中之隐的清幽环境。
那么,竹子有它的特点。
它生长迅速,成林很快,用竹子来作为构建园景形成园林环境的材料有它的特殊的优点,就是它效果来得很快。
而且,竹子用咱们现在的话说,那么它在治尘减噪这方面,环境的效益也是很突出的所以它很容易形成一种清幽的环境,那就是可以不闻车马喧,避开城市的喧嚣。
在宋代竹子也开始成为追求雅意格调的文人画的主要题材。
刚才李老师讲了很多。
我不再说了,影响很大的当然是当时的文同,苏轼。
那么,宋代开始,墨竹画的发展,是在元可以说是画的人很多,一直到明清,成就是很突出的。
那么在诗文中,也把竹子作为重要的吟诵的对象,其中也包括大量的题画诗,我们很多的画墨竹的画家本身的文学素养是很高的,很多诗都是画家自己做。
所以,当时为什么咏竹的诗很多,一方面是对竹景的、对竹子的实际的题材的应用,还有很多是提在墨竹画当中的诗。
这时候,形成诗题画题也是景题的这种局面,三者相互影响,竹景也成为园林追求雅意格调的手段,成为园林雅意格调的一种象征。
(25:
37)
到了明清,文人园林作为两宋的传承还在继续发展,并且保持着对雅意格调的追求,那么,雅与俗更成为评定造园艺术高下的分野。
那么这个时候,特别是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我们出现了一些造园的专家,文人造园的专家,像文震亨、李渔、计成这些人他们对于文人园林的发展是起了很大的作用,不但是造园的理论上,而且在实践当中也总结了很多的经验。
所以他们很重要的一个就是追求一个雅的格调和当时的一些世俗的园林里面一些比较俗的一些东西形成一个对比,所以当时,是雅是俗是成为评定园林造园艺术高低的一个标准。
但是这时候的园景里面的竹景和宋代有明显的一个区别,就是随着园林的规模的进一步小型化,在空间布局更紧凑、建筑密度比较大的园林当中,那种大面积的林景的构建,已经不太多见,只是在一些皇家园林里面可以做得到,一般只在有限的空间形成较小的林片,而以在建筑围合的院落天井当中作小品式的配置更为普遍,那么这种配置更加追求画意和讲究技巧。
刚才讲了墨竹画的发展,到这个时期已经有很高的成就,所以园林里面这种画题式的小品式的布置很重要的就是它追求画意而且还讲究技巧。
常见的形式比如说以粉墙做纸、朱石为绘或以门窗等构成的景框结合形成画幅,那么这种配置当然不可能像林景的配置一样去创造城市山林的实体环境,但是也可以让观赏者感悟另外一番的意境。
比如郑燮就是郑板桥,在他的《题画竹石》当中有这么一则,说:
“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他无多,其费亦无多,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
诗情画意虚实结合,物我相通,体味一种新的意境。
(四)小结
我们说,古典园林当中的竹大体应用这么三个阶段在配置构景的特点,也只能简单地跟大家说一说。
那么我们的古典园林中,竹子的栽培以竹构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和园主人理想和人格的寄托是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我们现在园林的发展,已经不是过去那种狭义的园林能够概括得了的,那么竹子的栽培、竹景的配置也会有新的内容和形式,但是我觉得这种通过竹的审美来陶冶情操,这是我们应该继承的。
(29:
49)
三、画竹的历史
李:
当然画竹不是自宋代开始,唐代就有了,唐代的吴道子和肖悦,他们都画过竹子。
当然,唐代的画迹已经是很难找到了,几乎是荡然无存,有些指出是它们的也不确定藏在国外的,见不到。
画竹的流传最早的大概就是宋代画的竹子,文同这个人是个很著名的文人,诗词画书法,被苏轼称为四绝,当然在他之前,也有好多人画,但是,最杰出的最具有创造性的是这个文同,他创造了用浓墨画叶的正面,用淡墨画叶的背面,这是他的创造,而且创造了竹子各种的风格,苏轼曾经写文章很高度地评价和赞扬过他。
这个是赵孟頫,因为赵孟頫是宋代皇家宗师,宋代是赵匡胤天下,赵氏天下,到他年已经是元朝蒙古军事集团占领中国之后,他成了遗老,但是后来发现了他,元朝政府就给他高官,因为他诗词书画这个人非常的全面,一下就成了元初文坛的领袖,这个是承前启后的一个人。
刚才说的李衎那个人,这个李衎直接继承了文同的一些画法,他有自己的创造性,李衎在元代之后,是继赵孟頫之后,影响最大的一个画家。
这个是管道升(字仲姬),管道升是赵孟頫的妻子,刚才我们看那幅画,元代那个承前启后那个大画家的妻子,管道升她也是诗词歌赋文化修养非常全面的一个人。
管仲姬这个人画竹子很有名,在女画家当中,在元代是一号人物。
这个是吴镇的,黄王倪吴元四家之一,另一个画家,他画的风格比较萧索,和另一个画家,倪瓒等人是一样的,这个风格上都是相近的,因为元代画家他有个理论,比如说,倪瓒,倪瓒画竹,他以为像不像竹无所谓,你认为是芦苇也好,是马也好,那无所谓,但是我是在抒发胸中的逸气,他是在表现他的内心情怀,表现自己的精神。
这是扬州八怪的,扬州八怪有个金农,金农在扬州八怪当中是文学修养非常高的一个人,他画梅花画竹子,他爱竹子的格调,显然跟别人不太一样更诗意化,写诗一样画梅花,像写诗一样画竹子。
这个大家更熟悉了,格调一看就是郑板桥的,画竹是扬州八怪中成功最高的一个人,郑板桥,当过两个县的知县,后来从潍县弃官之后,就到扬州卖画了。
这个人的性格比较孤傲,很有竹子的这种风格,所以官场不如意,但是,绘画上的成就,清朝政府少了一个很好的县官,但是中国历史上多的一个很伟大的艺术家,他的一些绘画成就是前无古人的。
所以,尤其在画竹上,他以大自然作为自己的生活老师,艺术上师从的主要对象,月白风清窗户纸上的竹影,往往是他的模仿对象,所以,郑板桥又注意把竹子和社会联系起来。
县衙里的萧萧竹声,他联想到的民间的疾苦声,这样在对一个画家来说是很不容易的,郑板桥这个人是非常特殊的一个人物。
几杆清瘦竹代表了他的人格,代表了他政治上的、社会的一种关怀。
都是郑板桥的竹子。
历代的绘画,我由于时间关系,只好减了一些画家,到此为止。
四、启示
张:
刚才我讲到就是说,我们对竹子栽培和竹景构建,重视以竹的审美来陶冶情操是值得我们在现在的竹子栽培和竹景构建中的来借鉴的,人们很早以前,就认识了竹子的美,《诗经》、《楚辞》对于竹子的形象美都有很多的描写。
那么到了,《礼记·礼器篇》就把竹箭松柏四时不改柯易叶来比之人,赋予竹子以品格美,“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在以后的诗文当中这种品格美越来越多的颂扬于阐发,刚才讲过的就不再重复了,比如刚才讲到的白居易与苏东坡。
当然他们那些认识是时代的局限是明显的,那么,到了现代对于竹子品格美的颂扬,很有代表的一篇散文就是诗人袁鹰在上世纪50年代写的《井冈翠竹》,他着重颂扬井冈山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借物喻人来歌颂战争年代,根据地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新一代建设者不畏困难的奉献精神。
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将不断地赋予竹审美以新的思想内涵,对其品格美的认识也会不断丰富和深化。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赋予竹的“本固心虚|直立不已、高风亮节、夷险一致”的品格,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反映,也是应该永远积极继承的。
因此,虽然园林的发展,使竹子的栽培,有了更广阔的领域,竹景构建的内容与形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但是,深入发掘竹的文化内涵,在展现竹的形象美,竹景的外在的形式美的同时,启发人们去感悟竹的品格美,和竹景的意境美。
从而在思想上,心灵上得到有益的启迪和陶冶,还是园林工作者需要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探索的课题。
五、提问
李:
下面请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
问:
向老师提个问题,宋代文与可画竹,清代郑板桥,还有苏虚古也画竹,当代的文学大师启功先生也画竹,他们的各具神韵,请问老师他们对竹的欣赏趣味跟爱好有什么不同?
答:
在传统上,他们对竹子的欣赏趣味在画中笔墨表现以及追求这个文化、画外的那种韵味和意境实际上是一致的。
我觉得先生,你问的意思是古代的那样一些画家和当代画家有什么不同?
当代画家除了和古人有相同的地方,比如说,启功,启功除了写字之外也画竹,但是他画的竹大部分还是很传统的,他从古代文人画家里面学了很多的笔法,他自己的创造不是太多,他的审美趣味也是很传统的,就是更多地他有自己的风格,比如说他写字更接近他学养上,从管格体发展而来,有他自己非常清秀的风格,他画竹子的风格也是比较清秀和他的书法是一致的在这一点上,书画同源和古人的主张也是一致的。
(39:
55)
问:
李老师,您当时提到竹子是岁寒三友,还有梅兰菊竹都占有一份,可见崇尚竹子是自古就深入人心的,那么,画家把竹子纳入自己的这种描绘的视野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答:
有些墨竹的画家,有些文人画家,有一部分非常倾向于有的画家他一辈子他也画墨竹不画别的题材,或者说,很少画别的题材,专业画竹的画家,在历史上也有很多,举不胜数。
但是,有的画家他也去画竹,比如说,徐悲鸿,徐悲鸿大家知道,他根本不画竹,不是他的专业,画竹子,他画人物画鞍马,可是他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那幅图上他也画了竹子。
上面一个公鸡在叫,下面一个山石,下面又是竹林。
它也是衬托环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