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 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05579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6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8 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28 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28 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28 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28 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8 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docx

《128 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8 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8 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docx

128专题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

第一课时:

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自读教材,思考:

(1)背景

(2)内容

(3)意义

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和国内战争的胜利;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工农联盟出现裂痕,导致1921年的危机爆发。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1)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标志)

 对贫困农户的减免税

 余粮农民可自行处理和自由买卖

(2)以自由贸易代替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

(3)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3、新经济政策的意义

(1)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政治上)

(2)恢复了国民经济。

   (经济上)

   因其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特别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

 条件: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落后国家;

 老路:

战时共产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

        ---实践证明行不通

 新路:

通过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逐步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度。

思维拓展

1.新经济政策对我们的借鉴意义

(1)作为一种政策的转变,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运用国家资本主义来实现与资本主义结盟的策略,代替单纯的计划和行政划拨手段,说明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制定政策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2)作为一种体制创新,新经济政策确立了通过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说明在不发达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首先在经济上保证有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必须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形成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3)作为一种思路建构,新经济政策的着眼点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和成功实践正是反映并且深化了理论与实践、统一性与多样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二、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1、阶段划分

2、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3、评价:

2.全面理解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1)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界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前,他把商品货币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

当时他提出社会主义应该消灭商品生产,并强调要为消灭货币做好准备。

这是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在那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存在商品和货币。

(2)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他从主张消灭商品经济,到提出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从主张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到提出由国家调节商业,表明随着苏俄社会条件的改变和经济政策的调整,列宁对商品货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不过,当时列宁仍然把这些变化当成解决困难的一种权宜之计。

总结: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索

 

人物

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所以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列宁

(1)新前:

商品货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主张消灭商品经济;政府直接控制商业。

(1)新后:

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国家调节商业。

认识向前迈进一步,当成权宜之计

罗斯福新政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1)相同之处:

①都是在极为困难的特殊情况下采取的重大经济调整政策,是对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通过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强制干预经济,都极大推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②大力倡导实事求是的精神及勇于创新的精神,自觉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

(2)不同之处:

①应对的具体问题不同。

罗斯福新政应对的是生产相对过剩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应对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②从属的经济形态不同。

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政策调整;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前提下的政策调整,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的政策调整。

③特点不同。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罗斯福新政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

④影响、结果不同。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恢复了国民经济,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美国原本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使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使国家与垄断组织相结合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美国得以形成,并且对其他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时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思考:

(1)背景

(2)理论成果

(3)具体内容

①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

②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③对计划与盈利之间关系的认识

考点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知识归纳

1.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

(1)斯大林认为,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而不能消灭规律、创造规律。

(2)斯大林指出:

最适合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个概念的是剩余价值规律,即资本主义利润的产生和增殖的规律。

他认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可以大致表述为:

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1)他认为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

(2)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3)斯大林分析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

(4)斯大林认为,价值规律是客观的,无产阶级国家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作用存在两种情形:

其一是在商品流通领域,主要是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中,价值规律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

其二是在生产领域,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有影响,但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

3.斯大林对计划与赢利之间关系的认识

(1)在斯大林看来,社会主义国家根据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制定、执行科学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避免破坏国民经济并给社会带来巨大物质损害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保证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

因此,国民经济的计划化,固然可能造成某些企业、某些部门的生产赢利减少,甚至没有,但从整个社会来看,从长期来看,国家获得的生产赢利更多。

高级赢利的产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实践证明,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计划与市场都是配置社会资源、调节经济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总结:

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人物

内容

马克思

恩格斯

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所以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列宁

(1)新前:

商品货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主张消灭商品经济;政府直接控制商业。

(1)新后:

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国家调节商业。

认识向前迈进一步,当成权宜之计。

马恩

列宁

斯大林

①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

②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③特殊性(基础、范围)

④价值规律

考点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

知识归纳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

从“基本照抄”到“以苏为鉴”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调动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协调比

例关系

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之间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

①重工业是建设重点,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但不可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

②要按照农轻重的次序来安排国民经济计划,使重工业的发展有可靠的基础

③大力发展内地工业,但要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础,使我们更有力量发展和支援内地工业

④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为了加强国防建设,必须首先加强经济建设

正确处理各种权力和利益关系

正确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各方积极性的调动和提高,是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必须三者兼顾;关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要在坚持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以正确处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向外国学习

正确对待外国经验,洋为中用,对于加速本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

特别提示 把握本知识点,请记住下面一段话:

“基本照抄”,借鉴苏联;问题暴露,“以苏为鉴”。

《十大关系》,重要文献;基本方针,贯穿全篇。

协调比例,工业重点;生产资料,优先发展;不可忽视,粮食生产。

沿海发展,内地贡献;内地落后,沿海支援。

加强国防,经济在先。

中央地方,集权分权;各方利益,兼顾勿偏。

学习各国,成功经验;最不可取,机械照搬。

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

【例题】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长期以来,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不断探索和研究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

毛泽东同志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提出了哪些观点?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毛泽东同志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探索,组织答案时,不要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混为一谈。

答案 

(1)转变对待苏联经验的态度,提出由“基本照抄”转为“以苏为鉴”;提出了坚持调动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

(2)提出协调比例关系。

要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之间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

(3)提出要正确处理各种权力和利益关系。

要正确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

(4)提出要向外国学习。

要正确对待外国经验,洋为中用,加快本国发展,但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

考点四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知识归纳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

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与范围

价值规律是一所伟大学校

①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应持积极态度②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要求

①利用商品交换巩固工农联盟

②发展商品经济不会导致资本

主义

③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

①原因:

两种所有

制的存在是商品

生产存在的主要

前提,但商品生产

的命运,最终是和

生产力的发展水

平密切联系的

②范围:

有些生产

资料也是商品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在限制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

特别提醒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具体要求:

在工商经营方面,应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应按计划生产,附有一部分计划外的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应以国家市场为主体,附有一定范围的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

这一要求,意味着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

思维拓展

系统总结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对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的

认识

(1)列宁:

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前,列宁把商品货币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

后来,列宁认为,苏俄生产力水平没有达到生产力发达这一高度,不具备消灭商品经济的条件,因此号召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

(2)斯大林:

斯大林也曾经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不再存在商品生产,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争论中,斯大林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保持商品生产、发展商品交换,是使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

斯大林还认为,在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是不

能没有价值规律的,价值规律是一个很好的实践的学校,无产阶级国家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

不过,斯大林认为,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存在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在生产领域,生产资料不是商品,价值规律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

(3)毛泽东:

提出了发展经济应以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的论断;强调了要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分析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和范围;指出了价值规律是一所伟大学校。

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例题】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问题,曾经是困扰着我们党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问题才得以真正解决。

毛泽东在探索实践中,对商品经济理论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也有难以避免的缺点和失误。

(1)毛泽东对商品经济理论的精辟论述有哪些?

(2)毛泽东对商品经济理论的认识存在着哪些历史局限性?

解析 本题集中考查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在毛泽东对商品经济的认识中既有至今仍为人称道的东西,也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

本题就从这个角度命题,要求大家概括指出毛泽东对商品经济理论的精辟论述和存在的不足。

这就需要学生具有概括综合的能力,还要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答案 

(1)①商品经济适合我国现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消灭商品生产是违背经济规律的,必须利用商品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并强调了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作用。

②不能把商品生产同资本主义生产混为一谈。

③商品生产的命运和社会生产力水平有密切关系。

④生活资料是商品,有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

(2)①对商品经济的范围界定的还较小。

其实生产资料都可以是商品。

②对价值规律作用的看法也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地方:

一方面认为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商品生产,价值规律还起作用,还要利用它;另一方面又认为它不能起决定作用,认为起决定作用的是计划。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20世纪的世界历史舞台上,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对当时的经济社会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简述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答案 

(1)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有:

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

③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主要有:

①整顿金融业;②恢复和稳定农业;③复兴工业;④建立宽泛的社会保障。

3.党的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即在工商经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按计划生产,附有一部分计划外的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附有一定范围的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

这一思想对我国现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何意义?

答案 

(1)在党的八大上,我们党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是对苏联单一计划经济模式的突破。

尽管它属于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内的理论,但具有改革创新的内容,对我国现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为补充,以计划为主体、计划外为补充,以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意味着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的作用的同时,也要注意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

(3)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有助于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健全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在1956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题为《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报告集中阐述了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成果。

其中多数政策主张直到今天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贯穿《论十大关系》全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所强调的对待外国经验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答案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调动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这是贯穿《论十大关系》全篇的中心思想。

(2)要正确对待外国经验,洋为中用,对于加速本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

5.党的十七大报告深情地回顾了党的三代领导人对改革开放的奉献,这是十七大报告引人深思的一大亮点。

报告要求全党同志抚今追昔、饮水思源。

报告强调,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你认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当今的改革开放有什么理论贡献?

答案 

(1)在改革方面,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以苏为鉴”,提出《论十大关系》,号召我们独立地探索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努力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不断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正确处理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努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在对外开放方面,毛泽东一直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应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搞经济关门是不行的,需要交换。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

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

也就是说,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

(3)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改革开放的以上观点,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因而也就成了我们30年改革开放的理论源泉。

6.材料一 毛泽东认为,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

材料二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更加突显出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2010年经济工作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1)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作用是怎样认识的?

(2)运用所学经济知识,评析价值规律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答案 

(1)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毛泽东一方面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

(2)①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是: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

②价值规律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的发展,实现优胜劣汰。

③价值规律一方面有利于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也可能会造成资源浪费,造成两极分化,需要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