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五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05549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五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五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五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五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五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五篇.docx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五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五篇.docx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五篇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五篇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五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教材第二册P10页十几减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探究,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初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准备:

  1、复习十几组成

  2、拍手组成。

  3、创设情景

  出示:

过年的主题图

  过年你们去过年货市场吗?

你门看看新年的游园会里都有些什么?

你们能从中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二、探究交流:

  1、从图里你观察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你会解答吗?

  2、整理算式

  15-9=14-9=12-9=

  观察这几道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3、大家就一起来研究十几减9

  4、探索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1)分组探究

  

(2)汇报成果

  三、自主练习,巩固方法,体验成功:

  1、出示百果树,你想吃什么就摘什么果子

  (果子后面是算式)

  2、交流经验

  你能把算的快的小秘密告诉大家,让小朋友们共同进步吗?

  3、出示:

迷宫路线图!

  比一比谁能最快回到家!

  学生试算

  展示学生作品。

  4、出示:

  -9=

  有不同的填法吗?

跟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么填的。

  5、学习了十几减9,你能发现十几减9里藏有什么小秘密吗?

小学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比例的判断。

  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景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根据下面各题,先口答列式及得数,后说数量关系式。

  1、一列火车2小时行驶25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种布,买3米共要27元,平均每米布多少元?

  3、某印刷厂5天生产2.5万本练习册,平均每天生产多少万本练习册?

  师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路程/时间=速度总价/数量=单价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二、引新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上面这些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的关系等。

现在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

如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

或者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正比例的意义。

(板书)

  三、新授

  1、教学例1。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12345678

  路程(千米)90180270360450540630720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

  (2)边观察边思考下面问题:

  (1)表中有哪几种量?

这两促量有没有关系?

  (2)这两种量是怎样设化的?

(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页变化。

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1)从表内找出几组相对应的两个数,求出比值,再比较比值的大小。

指名口答,师板书:

  90/1=90360/4=90540/6=90

  (2)从下面的比式中,你能不能找出变化规律?

这个90实际上就是这列火车的什么?

(速度)

  (3)师: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4)小结。

  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

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在布店的柜台上,有像下面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数量(米)1234567

  总价(元)8.216.424.632.841.049.257.4

  (2)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的数据。

  (3)回答下面风个问题:

  表中有哪两种量?

这两种量有关系吗?

为什么?

  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它们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

比值是多少?

比较这些比值的大小,相等吗?

这个比值实际上就是花布的什么?

  (4)小结。

  花布的米和总价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是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的。

米数扩大,总价也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随着缩小。

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

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3、概括正比例的意义及关系式。

  (1)比较上面的例1和例2,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判断成正比例量的方法:

是什么?

  (3)师:

例1中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保持一定。

年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大家想一想:

在例2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

为什么?

  (4)概括关系式:

  Y/X=K(一定)

  4、教学例3。

  出示例3

  师:

大家能不能根据上面的判断成正比例量的方法说说?

指名口述、师帮助纠正。

关系式是:

总重量/袋数=每袋面粉重量(一定)

  5、小结。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是看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否一定,如果比值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

  四、巩固练习

  第13页做一做

  五、总结。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

  2、怎样判断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六、作业:

完成练习六第1-3题。

小学数学教案篇3  设计说明

  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和等差数列的知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十分抽象,结合这一点,本节课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设计:

  1.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在复习导入环节设计了一个成果展示,通过展示上一节课学习内容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有规律的图形的美,明确这是我们自己运用学过的有关规律的知识设计出来的,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建立起学习新知的信心,激发了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

  2.扶放结合,认识规律。

  例题的讲解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根据图形的规律找出数字规律,第二个层次直接抽象出了数字规律,第三个层次是根据几组数之间的关系发现规律。

每一层次的讲解都采取扶放结合的方式进行。

先引导学生理解每个层次的题意,然后根据题意去发现规律,最后根据发现的规律自主解决问题。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解决问题的喜悦,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或正方形、卡片等学具

  教学过程

  ⊙展示成果,激励引入

  1.成果展示,复习旧知。

  

(1)看一看:

课件呈现学生课外收集的利用重复规律形成的美丽图片。

  师:

我们先来欣赏一下生活中的规律美吧!

  

(2)想一想:

这些图片漂亮吗?

图片中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3)说一说:

这些图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引导学生说出:

它们的规律是都有一组图形或事物重复出现。

  2.点明课题,提出挑战。

  师:

其实规律有很多种,刚才的规律就是都有一组图形或事物重复出现。

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找规律,但今天学习的规律要比上节课的复杂一点,你们对今天的学习有信心吗?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在新课开始前,展示一些学生收集的有规律的图片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肯定,也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简单梳理与复习,同时通过教师语言的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探究数列中的变化规律。

  1.数形对应,感知规律。

  课件分步呈现教材87页例3的第

(1)小题上面的四组图形。

  

(1)说一说:

你们能找到这些图形的规律吗?

  学生小组内交流,选代表汇报。

  

(2)摆一摆:

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摆出这几组图形吗?

或者利用手中的笔将这几组图形画出来吗?

  (3)想一想:

摆图形与画图形时你有什么感觉?

是不是觉得很麻烦?

那你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法把这样的规律表示出来呢?

  引导学生利用一一对应的思想,将每组图形相对应的正方形的个数用数表示出来。

  (4)如果按这样的规律再往后摆一组图形,应该摆几个?

为什么?

如果让你按这样的规律再表示出几组,你是愿意摆图形,还是愿意写数呢?

  (5)比一比:

我们今天找到的规律与上一节课找到的规律一样吗?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

原来的排列规律是一组图形或数的重复,而今天学习的这些图形与数并不是重复出现的,而是依次增加相同的个数。

  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的动态演示与教师的引导,利用图形与数的结合,注重图形与数的一一对应,让学生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能初步抽象出等差数列的一般规律。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课件呈现例3第

(1)小题下面的四组图形。

  师:

下面我们来比一比,谁能发现下面这些图形与数的排列规律?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2)比较:

这一组图形与数的排列规律与上面的那一组一样吗?

  (3)小结。

  相同点:

图形与数并不是重复出现的。

  不同点:

上面一组是依次增加相同的个数,这一组是依次减少相同的个数。

  (4)简单介绍等差数列:

像这样,后一项是前一项加上或减去一个固定的数得到的,这样的数列就是等差数列。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发现图形与数的排列规律,并且通过比较、概括,发现这两组图形与数的排列规律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排列规律有了全面的认识。

  3.独立学习,认知规律。

  课件出示教材87页例3第

(2)小题。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看看哪个同学先找到规律,并把你的发现与同伴说一说。

  

(2)学生代表汇报,教师配合板书。

  (3)比较、归纳:

这两组等差数列的变化规律:

都是依次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

  (4)让学生直接在教材上填数。

再进行简单的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各环节的层层过渡与递进,学生已经完全能借助方法的迁移,顺利地由对图形排列规律的研究过渡到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完整地经历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4.适时反馈,巩固认知。

  

(1)完成教材87页“做一做”1题。

  

(2)你能自己设计一组这样的数列吗?

小学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能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格数;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方向和格数平移。

  2.通过具体的学习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提问:

同学们每天都要上学,能说一说平时你是怎样来上学的吗?

(学生交流)

  小结:

步行、骑车、坐汽车时人和车的移动都是一种运动,谁知道生活中还有什么物体也在运动?

(学生举例)

  二、感受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1.引出课题。

  谈话: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段录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方式也就是运动的样子相同吗?

请你们边看边用手势表示出它们的运动方式。

  课件播放:

电动门、电梯、汽车、电扇叶片、风车等物体的运动录像。

  提问:

回忆刚才看的这几段录像,再想想你们做的手势,能把它们按运动的方式分分类吗?

  学生可能将自动门、电梯、汽车的运动分为一类,它们的运动路线都是直的`;风扇、风车、指针分为一类,它们都是转动的。

  如果学生在分类的同时说出平移、旋转这两个词,教师直接给予肯定,并板书:

平移、旋转。

  如果没有出现平移、旋转这两个词,教师讲述:

像自动门、电梯、汽车这样的运动是平移;像风扇、风车、钟面上的指针这样的运动是旋转。

(板书:

平移、旋转)

  谈话: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移和旋转这两种不同的运动现象。

(把课题补充完整)

  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提问:

现在谁能说说平移是怎么运动的?

它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沿直线移动)

  谈话:

旋转是怎么运动的,它有什么特点呢?

让我们再来看录像(演示风扇的转动)。

  提问:

风扇在旋转的时候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在动呢?

有没有不动的地方?

(让学生到屏幕上指出不动的地方)风车旋转时哪个地方不动?

钟面呢?

  小结:

旋转都是物体绕一个固定的点转动。

(板书:

绕定点转动)

  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

  谈话:

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判断下面哪些运动是平移?

哪些是旋转?

是平移的在括号里画,是旋转的画○,教师巡视。

  反馈:

谁愿意把自己的判断结果给大家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遇到有分歧的问题课件演示)

  谈话:

你们判断得对不对呢?

我们让手中的画面动起来。

(电脑按顺序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让学生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达:

如开关推拉窗时,窗户的运动是平移;升国旗时,国旗的运动是平移)

  4.举例。

  提问:

除了这些现象之外,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平移或旋转现象?

(学生举例)

  三、探究平移方法

  1.探究方法。

  电脑出示:

小鸟平移图。

  谈话:

谁能到前边来指一指,小鸟原来在什么位置,现在在什么位置,它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

  学生可能回答:

  ①向前平移6格。

(教师指出:

一般情况下,图形在平面上的移动方向用上、下、左、右表示)

  ②向左平移3格。

  ③向左平移6格。

  谈话:

那么到底是平移几格呢?

同桌合作,拿出小鸟卡片,在方格图上移一移,看平移了几格。

  学生拿出卡片操作,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得出的结果。

  谈话:

我们用移图的办法研究了平移的距离。

(板书:

方法:

移图)用这种方法虽然能准确地得到结果,但是比较麻烦,我们可不可以只观察小鸟图的一部分,例如一条线或一个点来研究呢?

请同桌讨论。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并板书:

移线、移点。

  谈话:

这个点在平移前是鸟嘴的点(课件演示),那么它会平移到哪儿呢?

(学生指出后,课件演示)平移后它还是鸟嘴的点,像这样的两个点,我们称它们为小鸟图平移前后的一组对应点(板书:

对应点)。

数一数这组对应点中间有几格?

你还能找出一组对应点并数出中间有几格吗?

再找一组试试看。

  提问:

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

  谈话:

看来,图形平移前后相对应的点的距离相等,这是图形平移的又一个特点。

(板书完整:

对应点等距离)

  谈话:

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验证了平移6格,那么判断错误的同学能说出错误的原因吗?

(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并纠正)

  3.练习。

  谈话:

请拿出发给你们的第2页纸,看一看,小房图、金鱼图和火箭图分别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共同校对)

  谈话:

观察这三组图形,在平移前与平移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小结:

物体或图形在平移后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大小和形状以及图形自身的方向都没有变。

  四、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1.探索画平移后图形的方法。

  出示教材第25页试一试第1题。

  谈话:

方格纸上有一个三角形,要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你们打算怎样画?

先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再试着在第3页的纸上画一画。

  提问:

谁愿意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画法?

  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画法有:

①先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都向右平移6格,再将三个点连线。

②先把一个点向右平移6格,再根据三个点的位置画出另外两个点,最后连线。

③先把一条线段向右平移6格,再按这条线段的位置画出图形。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各种不同的画法。

  2.练习。

  谈话:

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吗?

(学生在第4页纸上完成)

  谈话:

怎样判断平移得对不对呢?

(看对应点的距离是不是相等)

  学生展示完成的图,注意纠正错误的画法。

  五、全课总结

  提问: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六、课堂练习

  想想做做第4、5题。

(略)

  评析

  本节课主要有两个教学内容,一是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二是平面图形在方格纸上的平移。

这一内容怎样教?

教到什么程度?

本课教学设计对这一问题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教学物体的平移和旋转,教者并不是只限于引导学生对运动现象进行观察,而是在观察的同时用手势比画运动状态,体会运动方式的变化,继而再思考同类运动方式的共同特征先发现平移是物体沿直线移动,再组织观察电风扇、风车等转动时有没有不动的地方,发现旋转是物体绕定点转动。

这样,经历图像感知动作把握言语表述的过程,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认识就有了较深入的思考。

有了这种思考,对于两种运动方式的判断就会建立在更加自觉的基础上。

  教学平面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格数,先让学生观察静态画面,出现不同的看法,形成认知冲突;再让学生用实物图形操作,然后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从而使学生在认识上达成一致。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研究图形中的线段和点平移的格数,发现图形平移多少格,平移前后图形中的对应线段或对应点也都相距相同的格数。

这一认识不仅使学生对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距离的判断实现了面线点的简化,而且为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提供了依据及方法的指导。

这样,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对图形平移基本特征的认识,是一种既必要,又可行的教学处理。

小学数学教案篇5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纪上册,P49上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识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

  2、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初步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3、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开展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

  2、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表内除法竖式。

  四、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探究

  五、教学准备:

  主题图、情境图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

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同我们一块儿学习数学知识已经有两年多了。

今天,他们又要带我们去哪儿呢?

请同学们跟着去看看吧!

(出示第49页主题图的挂图)原来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正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场面真是热闹非凡啊!

认真观察,说说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

  2、学生充分自由地说。

  

(二)解决问题,学习新知

  1、分小组解决主题图中的数学问题。

  

(1)观察主题图,解决数学问题

  刚才同学们都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具体。

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情境场面。

根据这个场面来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把它解答出来。

  

(2)小组活动。

  (3)分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教学例1

  

(1)创设故事情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5÷5=3(组)

  (4)学习表内除法竖式。

  ①除法算式除了15÷5=3这种横式的表示方式,还可以用竖式表示。

  ②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③让学生联系横式认识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④请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除数……515……被除数

  15……5和3的乘积

  ⑤想想:

上面的15和下面的15是同一个意义吗?

  ⑥让学生快速记忆各部分名称。

  3、巩固练习

  

(1)请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7÷336÷425÷5

  

(2)我会算

  你会写、会算哪些竖式?

在本子上愿意写几道就写几道,同桌相互检查。

  (三)联系实际,初步感知

  1、操作探究“篮球比赛”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篮球比赛”中有21个同学,5人分成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同学们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看看可以正好分完吗?

  2、初步感知“有余数的除法”

  21个同学,5人分成一组,可以分成4组后,分不完了,还剩1人。

这种现象就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3、你能说说在生活中遇到的这种现象吗?

  (四)课堂小结,深化提高

  谈一谈这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呢?

  七、板书设计:

  除法的意义

  3……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除数……515……被除数

  15……5和3的乘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