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模拟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03597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模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考语文模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考语文模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考语文模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考语文模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模拟题.docx

《中考语文模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模拟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模拟题.docx

中考语文模拟题

泰安市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

命题人:

西张庄镇初级中学何俊玲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共34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一卷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绚丽(xuàn)修葺(qì)阔绰(chuò)撅断(juē)

   B.萧索(xiāo)鄙夷(yǐ)恣睢(suī)嗤笑(chī)

   C.告禀(bǐn)阴霾(mái)怡然(yí)涟漪(yī)

   D.干瘪(biē)淤滩(yū)喷薄(bó)堤坝(dī)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辍学庸俗分道扬镳崭露头角

   B.盘缠恻隐睡眼惺忪美仑美奂

   C.呓语赌咒逢凶化吉天打雷劈

   D.诘难汲取锲而不舍文采藻饰

 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油光可鉴(当镜子照)坦荡如砥(磨刀石)义愤填膺(胸)

   B.莫名其妙(说出)受益匪浅(通“非”,不)不毛之地(毛发)

   C.学而不厌(满足)开卷有益(书本、书卷)格物致知(推究)

   D.吹毛求疵(小毛病)前仆后继(倒下)不言而喻(明白)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大家对脍炙人口的“校车事故”,感到十分震惊。

   B.他的这个观点,不管是老王还是我的态度都自相矛盾。

   C.在母校建校五十周年之际,我们深情怀念那些给了我们谆谆教诲的老师们,虽然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离开人世,但他们的恩情我们一直铭记于心,耿耿于怀。

   D.经过重新装修,家里到处焕然一新,全家人的心情也比以往好了许多。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经过老师的反复讲解,才使同学们茅塞顿开,掌握了这个方法。

   B.他的病情以后会怎样,关键是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C.良好的睡眠有三忌:

一忌睡前生气,二忌睡前饮食,三忌睡前过度兴奋。

   D.记者又到现场采访了许多当事人的感受。

 6.下列作品、作家均为同一朝代的是()

①《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②《过零丁洋》

   ③《念奴娇•赤壁怀古》④《天净沙•秋思》

   ⑤陶渊明⑥辛弃疾⑦关汉卿⑧陆游

   A.①②④⑧B.①②⑥⑧   C.②④⑤⑦D.③⑤⑦⑧

7.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B.他是真的没有听到我的话呢?

还是故意装作没听见?

 C.《中庸》说: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D.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从小事做起,力求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8.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毛泽东《沁园春•雪》)

  此句综合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舞”“驰”“银”“蜡”写得有声有色,把群山、

高原写活了。

 B.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艾青《我爱这土地》)

   此句暗示了诗人永远不能回到这片土地的悲惨命运,略显几分伤感与无奈。

 C.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此句以“浅浅”修饰“海峡”,说明海峡不是阻隔两岸的障碍,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此联诗句中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为国捐躯、以死明志的决心。

9.结合语境,将下列语句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由于避暑山庄的湖区由多片大小形状不一的湖相连而成,因而,每个荷花池由于坐落的位置、温度、荷花品种的不同,。

而避暑山庄修建时借鉴了全国各地的名胜美景,将各地景色包揽入园,。

不同花期、不同品种的荷花,配上不同风情的园林建筑、装饰,可谓移步换景,韵味无穷,!

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荷塘景色

②荷花池也有多个

③想来最自在的生活也不过如此

④形成了一座园林、多种景观的园区特点

A.②①④③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D.①②③④

10.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我们登上了长城,凭高远眺。

方圆几公里的范围内,聚集着一片茫茫的白云。

周围的群山时隐时现,远远望去,宛如一个个小岛出没在波涛滚滚的白浪之间。

远处的云雾洁白如雪;近处的云雾似阵阵清烟缠绕在山腰之中。

而飘忽不定的山风,一会儿把连在一起的云撕开,一会儿又把几块云衔在一起,一会儿又把云塑成了各种难以名状的造型……真是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

A.文段中“周围的群山时隐时现,远远望去,宛如一个个小岛出没在波涛滚滚的白浪之间”运用

比喻,生动地写出了云雾笼罩下的群山时隐时现的情态,突出了山的雄伟。

表达了作者赞叹之情。

B.文段中“远处……,近处……”运用对比、比喻手法,写出远近云雾的色彩和形态。

C.文段中“飘忽不定的山风,一会儿把连在一起的云撕开,一会儿又把几块云衔在一起,一会儿又把云塑成了各种难以名状的造型”运用拟人,生动地写出了山风的飘忽不定。

D.文段结尾运用排比、反复,加强语气,强调了山风的猛烈,突出了云的变化快。

二、阅读题。

(30分)

(一)阅读《藤野先生》一文的节选文字,回答11~13题。

(6分)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也无怪他们疑惑。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

”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1.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是贫弱的国家,所以中国人必须努力学习。

   B.对日本学生的怀疑,“我”决定努力学习,提高成绩,用实力消除他们的“疑惑”。

   C.反语,表达了“我”对日本一些学生怀疑和歧视的极大愤慨。

   D.表达了“我”对祖国早日强大的期盼。

 12.对“也无怪他们疑惑”和“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两句中的“他们”,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前一个“他们”是指受毒害的日本青年学生,后一个“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B.两个“他们”都指受毒害的中国青年学生。

   C.前一个“他们”指日本军人,后一个“他们”指日本学生。

   D.两个“他们”均指麻木的中国人。

 13.“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A.日本青年无视社会公德,“我”十分气愤。

   B.日本青年那一声叫得特别大,影响了“我”观看时事片的情趣,所以觉得特别“刺耳”。

   C.日本青年为了报复“我”上次匿名信事件的失败,故而大吼大叫。

因此“我”十分厌恶。

   D.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幸灾乐祸,严重地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故而“我”觉得十分“刺耳”。

(二)阅读《苏州园林》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4-17题。

(8分)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4.下面不能体现“美术画”特点的一项是()

A.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绝不雷同。

B.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C.我国的建筑,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D.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15.对“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理解正确的是()

A.平时多看历史书,心里就知道自然界的高山深壑。

B.平时游览的地方多,对各地的奇丽风景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C.平时看的书多,游览的地方多,就会对一些险峻的地方久久不忘。

D.平时见多识广,所以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现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16.选文第二段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用分类别的方法,有条理的说明了假山、池沼各是怎样与其他景物配合的。

B.用举例子的方法,具体说明了池沼时怎样与假山相配合的

C.用分类别的方法看,有条理的说明了说明了假山与假山、池沼与池沼是怎样配合的。

D.用举例子的方法,具体说明了假山池沼是怎样与游人互相配合的。

17.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是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和假山池沼的配合两个角度来介绍苏州园林的。

B.选文介绍假山和池沼的特点目的是说明设计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C.苏州园林的景物布置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画的效果。

D.“一般”、“绝大部分”、“大多”这些限制性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18-12题。

(8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18.对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躲避)也B、所欲有甚(超过)于生者

C、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

19.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得之则生  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B、舍生而取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二者不可得兼  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

20.指出翻译有误的一项(  )

A、呼尔而与之: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你给你吃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C、乡为身死而不受: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贤者能勿丧耳:

(只不过)贤者能不丢掉它罢了

21.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

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所获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辟。

(四)阅读下面文段,回答22-25题。

(8分)

至于①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A)前者呼,后者应,(B)往来而不绝着,滁游人也。

②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着,太守宴也。

③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C)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D)④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2.“伛偻提携”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在文中的位置是( )

 A.(A)处B.(B)处C.(C)处D.(D)处

23.下面对文中画线处文字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处是说滁州游山人中间那些背着东西的人一边走一边唱歌。

B.②处是说太守宴上的酒食都产于当地,这也是游宴之乐的原因之一。

C.③处是说酒宴上的欢乐不在于音乐,而在于大家都能尽情的自娱自乐。

D.④处是说酒宴上大家都欢乐,惟独太守精神不振以致自饮自醉。

24.能表明本段内容的核心的一项是(   )

A.滁人游B.太守宴C.众宾欢D.太守醉

25.对本段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段描写暗示了滁人生活安定富足。

B.本段描写了太守与民同乐的场面。

C.本段刻画了一个嗜酒如命、整日沉迷于宴饮之中的太守形象。

D.本段暗示了太守与下属融洽、无拘无束的亲密关系。

第Ⅱ卷表述题(共70分)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10分)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

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分)

(l)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2)长跪而谢之曰()

(3)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4)故不错意也()

27.下列各句与“此庸夫之怒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B.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C.休祲降于天D.伏尸百万

28.翻译句子。

(2分)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译文:

29.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睢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

从中可以看出唐睢是个怎样的人?

(2分)

 答:

四、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30—34题。

(10分)

拔掉那颗蛀牙

⑴她恨全家人。

⑵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

姐姐比她漂亮。

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儿。

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

父母的理念就是,闺女是要嫁出去的,对这个家无关紧要,能养着就不错了!

⑶姐姐不吭气。

她却嚷:

“凭什么?

要不就别生我!

”结果挨了打。

⑷那时,她就发誓,她要报复所有人,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厉害。

三个孩子中,她的学习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别的地方突出,她就拼命地学习。

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⑸她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抱着书,把自己关在屋里。

即使看书,母亲也要嚷,不要费电了。

于是,她去邻居的窗下,借着光,可以看到半夜。

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儿,坚强到不会掉眼泪。

全镇只有一个考上县里的高中的,那就是她。

父母不想让她去读,读高中要住校,仅吃饭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十块。

她说:

“我不吃学校的饭,我自己带饭,带几个馒头,可以吃一个星期。

⑹终于去读了,竟然觉得无比自由。

一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吃的馒头。

冬天还好,馒头不馊。

夏天,有时馒头馊了,她舍不得扔,还要吃掉。

吃到拉肚子,一趟趟跑厕所,可她从来不哭。

整整三年,她始终是全年级里的第一名。

⑺高考成绩下来,她是市状元,去北大读书,整个县城都轰动了。

所有人都说,看人家,吃了三年干馒头,照样上北大。

⑻去了北大之后,她仍然沉默寡言,打好几份工,为的是不要家里一分钱。

而且,她冰冷的内心拒绝温暖,怕别人算计自己。

⑼整整四年,她把自己交给了书本,又以学校最好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公费留学。

整个县城又轰动了——这是那个小城中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呀。

可是,她没有回家去,没有给父母撑那个虚荣的面子。

现在,她是自己的了,与他们毫无关系。

⑽去美国之后,她还是一个人,无人交流,内心一片空白。

没有亲情的感觉,不相信男人,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

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太自闭,而且内心充满了恨。

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

你应该学会去爱,只有爱,才能拔掉那颗蚀了你心灵的蛀牙。

⑾她呆了:

是吗?

有这么严重吗?

一向是别人对不起她啊,所以,她一直拒绝和家人联系。

半夜,她第一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

母亲居然没有听出她的声音来。

叫了一声“妈”之后,母亲哭了,哀号着,哭着骂着,叫着父亲的名字:

“二妞来电话了,二妞来电话了——”父亲抢过电话,叫着:

“妞妞,妞妞……”再也说不出话来。

再接着,姐姐和弟弟都跑了过来。

声音哽咽着,好像她恩赐了他们什么。

放了电话,她发了一夜的呆。

第二天,又发呆。

她决定回国。

⑿是一刹那间决定的——回国!

多少年没有回家了!

她带着大包小包——每个家人的礼物,下了飞机,直接乘出租车回老家。

一进门才发现:

家,破旧了。

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

爱发脾气的母亲老了,正在树下择韭菜,满头白发;喜欢打人的父亲在脏兮兮的椅子上躺着。

父母抬头看到她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慌乱的,伸开两只手,不知要干什么说什么了,好像她是客人——她太洋气了,与多年前那个瘦瘦黑黑的小丫头判若两人!

甚至,母亲扑过来后,站在她面前,没敢抱她。

⒀不知沉默了多长时间,她终于叫了一声“妈!

”。

母亲哭着,抹着眼泪。

她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以为不会再流眼泪了,但当父亲过来抱住她说:

“孩子,回来啦!

”她的眼泪,到底还是泉涌般出来了。

⒁她把带回来的钱分给大家了,父母一份,姐姐一份,弟弟一份。

父母养老,姐姐能买城里的房子了,弟弟要开个超市,这下,也有资金了。

做完这些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

⒂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

30.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拔掉那颗蛀牙》有何深刻含义?

(2分)

31.请根据故事情节——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仿照下面的例子在方框内填写恰当的内容。

(字数在10字以内)(2分)

32.联系上下文,体味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4分)

(1)她恨全家人。

(她具体“恨”什么?

开篇独句成段,有何作用?

(2)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

(此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33.选文是篇寓意深刻的小说,有一定的警示意义,试结合全文作简析。

(2分)

五、作文(50分)

3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上。

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

根据上述材料,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含义,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

一、

1.A2.B3.B4.D5.C6.B7.D8.B9.D10.C

二、

11.C12.A13.D14.C15.D16.A17.B18、D

19、B20、A21、A22、B23、D24、B25.C

三、

26、

(1)平民

(2)谢:

道歉(3)曾经(4)通“措”,置。

27、B

28、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29、首先,唐睢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

其次,唐睢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

最后,唐睢“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

四、

30、“蛀牙”比喻她对父母对家人的“恨”,以及自己的自闭、沉默寡言、性格畸形发展。

警示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都要“爱”,才能健康快乐,因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31、不设统一答案。

示例:

拼命读书(孤独求读),疏远亲情(充满仇恨或畸形抗争);医生指点,唤醒亲情(重温亲情)

32、

(1)①恨父母重男轻女、不让看书、不让读高中;恨姐姐不吭气。

②作用:

放在开头给人一种奇峰突起的感觉,给人悬念感,激发阅读兴趣,也为后文写亲情回归埋下伏笔。

(2)渲染一种清新、亲切的气氛,寄寓着父母与女儿的关系正在解冻,亲情重新回归。

33、文章通过写“她”对家人由恨而爱的经历,反映了孩子缺少家庭的关爱会产生畸形心理的现状。

(或当我们在成长中受到创伤,应学会反思、审视、求助,走出心灵的阴影,走向健康的生活。

)文章告诫我们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