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常见病辨病辩证复习课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03469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常见病辨病辩证复习课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医外科常见病辨病辩证复习课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医外科常见病辨病辩证复习课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医外科常见病辨病辩证复习课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医外科常见病辨病辩证复习课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外科常见病辨病辩证复习课程.docx

《中医外科常见病辨病辩证复习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常见病辨病辩证复习课程.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外科常见病辨病辩证复习课程.docx

中医外科常见病辨病辩证复习课程

 

中医外科常见病辨病辩证

中医外科常见病辨病辩证

注意:

临床中医诊病要临证察机,以下仅供参考切莫生搬硬套!

一、阑尾炎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及鉴别诊断:

因“转移性右下腹痛xx小时”入院,伴发热、恶心呕吐,纳呆,口渴欲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玄滑数,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肠痈”范畴,病位在大肠。

患者平素嗜食生冷、油腻,损伤脾胃,导致肠道功能失调,糟粕积滞,湿热内生,积结肠道而成痈,证属湿热证。

湿热之邪蕴于肠道,热盛肉腐化而为痈故见腹痛;高热口渴、舌红苔黄腻均为湿热蕴结之象。

本病可与石淋(有输尿管结石)相鉴别:

石淋发作时腰腹绞痛,痛引前阴,可见小便涩痛频急,或伴有排尿中断、尿血。

中医诊断:

肠痈,湿热证

治法方药:

大黄牡丹汤加减,大黄12克牡丹皮3克桃仁9克冬瓜仁30克芒硝9克

二、胆囊炎、胆囊结石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及鉴别诊断:

因“反复右上腹痛xx再发xx”入院,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牵引肩背,伴发热或不发热、恶心呕吐,纳呆,口干口苦,身目微黄,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玄滑数,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胁痛”范畴,病位在肝胆涉及脾胃,病性属实。

患者平素嗜食生冷、油腻,外邪入侵,故见发热恶寒,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失和,胆不疏泄故胁痛而口苦,

;湿热中阻,以致胸闷纳呆,恶心呕吐;肝开窍于目,肝火上炎故目赤;湿热交蒸,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故见目黄身黄;湿热下注膀胱则尿黄。

舌苔黄腻脉玄滑数均为肝胆湿热之征。

本病可与胃脘痛相鉴别:

胁痛胃脘痛均有肝郁的病机。

胃脘痛病位在胃脘,兼有嗳气频作、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症状。

胁痛病位在胁肋部,伴有口苦、目眩等少阳经的症状。

中医诊断:

胁痛,肝胆湿热证

治法方药:

清热利湿,理气通络。

方用龙胆泻肝汤汤加减,龙胆草9克黄芩15克泽泻9克川木通9克当归15生地黄15克柴胡12克甘草6克车前子15克金钱草15克郁金15克

三、疝气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及鉴别诊断:

因“发现xx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xx”入院,伴乏力、动则汗出,小便短涩不畅,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无力,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狐疝”范畴,本病责之于中气虚弱。

患者年老体衰,或劳累过度,劳则气耗,故气虚下陷而见腹股沟或阴囊肿胀偏痛;气虚不能统御,遇劳气虚更甚,肿块偏有大小,卧则入腹中,立则凸显于体表,反复发作;少腹部下坠感,小便短涩不畅,舌淡边有齿痕,买弱无力均为气虚之象。

本病可与腹痛相鉴别:

腹痛的部位是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常伴有便秘、泄泻等肠道症状,病变范围较广,以此为鉴。

中医诊断:

狐疝,中气下陷证

治法方药:

益气举陷。

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5克人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大枣6枚

 

四、急性胰腺炎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及鉴别诊断:

因“持续性上腹痛xx小时”入院,伴发热、腹胀、恶心呕吐,纳呆,口干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玄数,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脾心痛”范畴,病位在脾、胃、肝、胆,涉及心、肺、肾、脑、肠。

患者感受外邪入里化热,或过食辛辣厚味,湿热食滞交阻,结聚于里,气机不和,腑气不通。

临床症见腹部胀痛而拒按,胃脘部痞塞不通,恶心呕吐,口干,大便秘结。

舌质红,苔黄腻,脉玄数均为湿热蕴结之象。

本病可与胸痹相鉴别: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类病症,临床上以胸闷、胸痛、气短为三大主症与脾心痛不难鉴别。

中医诊断:

脾心痛,胃肠热结证

治法方药:

清热化湿,通里攻下。

方用清胰汤合大承气汤加减:

柴胡10g,枳壳10g,黄芩12g,黄连6g,白芍12g,木香6g,银花30g,玄胡12g,生大黄(后下)10g,芒硝(冲服)10g,厚朴12g。

五、肠梗阻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及鉴别诊断:

因“腹胀、腹痛、停止自肛门排气排便xx小时”入院,伴恶心呕吐,纳呆,口渴不欲饮,小便短赤,舌暗红苔黄腻,脉玄数涩,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肠结”范畴,病位在肠。

患者系高龄,平素少动,脾胃功能欠佳,导致肠道功能失调,水谷难以运化,糟粕积滞,久留肠胃,积结肠道而腑气不通,证属气滞血瘀。

糟粕积于肠道不通则痛,故尔腹痛,舌暗红脉见玄数涩为血瘀之象。

本病可与胃脘痛相鉴别:

两者均可有胃脘疼痛,胃脘痛常伴有嗳气、吞酸,腹泻等表现;而肠结主要为腹胀痛,不能纳食,无排气排大便。

据此两者克明显鉴别。

中医诊断:

肠结,气滞血瘀证

治法方药:

理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大承气汤加减,芒硝50克厚朴15克

大黄30克桃仁15克地丁20克败酱草30克甘遂3克

六、甲状腺肿瘤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及鉴别诊断:

因“发现颈部肿块xx”入院,舌红苔腻,脉玄或玄细,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瘿瘤”范畴,病位在颈前。

患者颈前肿块偏于一侧,或一侧较大,或两侧均较大,肿块可随吞咽动作上下脉玄或玄细证属痰结血瘀证。

本病可与瘰疬相鉴别:

瘰疬亦会在颈部出现肿块,瘿病的肿块在颈部正前方,肿块一般较大。

瘰疬的病变部位在颈部两侧,肿块较小,如胡豆大小,个数多少不等。

中医诊断:

瘿瘤,痰结血瘀证

治法方药:

理气化痰,活血化瘀,消瘿散结。

海藻玉壶汤加减,昆布10克海带10克海藻10克青皮9克陈皮9克法半夏9克浙贝母12克连翘6克当归9克川芎9克

七、乳房肿瘤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及鉴别诊断:

因“发现乳肿块xx时间”入院,伴胸闷、胁胀痛,纳呆,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玄滑,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乳岩”范畴,病位在乳房。

患者平素情志不畅,急躁易怒,气机运行不畅,致使经络、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气滞血瘀,痰凝聚瘕,蕴毒成瘤证属肝郁气滞证。

本病可与乳癖相鉴别:

乳癖为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质地不硬活动度好;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

中医诊断:

乳岩,肝郁气滞证

治法方药:

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逍遥散加减,柴胡10克当归12克白芍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郁金12克枳壳10克香附10克瓜蒌皮15克浙贝母10克赤芍10克炮山甲10克山慈菇10克

八、食管癌、贲门癌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及鉴别诊断:

因“进行性吞咽困难xx”入院,伴胸膈痞闷,胃脘不适,纳呆,舌淡红,苔薄腻,脉玄滑,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噎嗝”范畴,病位在食管,病性为本虚标实,证属痰气交阻证。

痰气交阻,闭塞胸膈,食道不利,则吞咽梗阻,胸膈满闷或疼痛;胃气上逆则嗳气;饮食少进,无以生化精微,肌肉不得濡养,则形体日渐消瘦;舌淡红,苔薄腻,脉玄滑,为气郁痰阻,兼肝郁化火,津液受灼之象。

本病可与呕吐相鉴别:

呕吐无吞咽困难和梗阻症状;噎嗝表现为饮食难下,食管、胃口有噎塞梗阻感,并呈进行性加重。

中医诊断:

噎嗝,痰气交阻证

治法方药:

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启膈散加减,丹参15克砂仁6克北沙参15克浙贝母9克茯苓20克荷叶9克半枝莲9克白花蛇舌草24克

九、腹部肿瘤、肝脾肿大、不全性肠梗阻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及鉴别诊断:

因“x腹部胀痛不适xx”入院,伴消瘦,倦怠乏力,纳呆,大便干结,舌苔薄白,脉玄,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积聚”范畴,病位在肝脾,属气滞血瘀证。

患者平素嗜食生冷、油腻,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肠道功能失调,气、血、痰、毒凝聚肠道,故见腹痛;脾胃运化失职、肠道传化失常则引起腹泻或便秘,或两者交替而作;日久水谷精微不充,气血生化乏源,则倦怠乏力、面色少华,日渐消瘦。

本病可痞满相鉴别:

痞满是以患者自觉脘腹痞塞不通、满闷不舒为主要症状,在检查时,腹部无气聚胀急之形,更不能扪及坚积包块。

中医诊断:

积聚,气滞血瘀证

治法方药:

理气消积,活血散瘀。

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减,柴胡6克香附6克陈皮6克枳壳6克白芍12克延胡索6克蒲黄包煎6克桃仁9克炙鳖甲先煎15克

十、肝癌、肝硬化腹水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及鉴别诊断:

因“右上腹部胀痛xx小时”入院,伴消瘦、神疲乏力,纳呆,渴不欲饮,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玄数,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鼓胀”范畴,病位在肝、脾、肾,证属湿热蕴结。

湿热互结,水浊停聚,故腹大坚满脘腹绷急,外坚内痛,拒按;湿热迫胆气上逆故烦热口渴;湿热内结阳明,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湿热下行,气机不利股小便短少;苔黄腻,舌边尖红,脉玄数,乃湿热壅盛之证。

本病可与水肿相鉴别:

鼓胀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浮肿不甚明显;水肿主要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浮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头面和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晄白、腰酸倦怠等。

中医诊断:

鼓胀,湿热蕴结证

治法方药:

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中满分消丸合茵陈汤加减,茵陈后下15克栀子9克大黄9克黄芩15克黄连6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厚朴12克枳壳9克半夏6克陈皮6克白茅根15克通草12克

十一、肺癌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及鉴别诊断:

因“咳嗽、胸闷气短xx”入院,伴疲乏,纳呆腹胀,口干喜饮,大便干结,舌淡红有齿痕,脉沉细,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肺积”范畴,病位在肺,属气阴两虚证。

患者神疲乏力、纳差、腹胀,为肺脾气虚之征;口干喜饮,大便干结,咳嗽痰少,或咳血痰,则属肺阴虚有内热表现,舌象及脉象表现亦为气阴两虚之象。

本病可与咳嗽相鉴别:

咳嗽是多种肺系疾病的常见症状,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临床辨证准确多可获愈,肺癌也可表现为咳嗽,渐次加重,难以治愈。

中医诊断:

肺积,气阴两虚证

治法方药:

养阴化痰,清热解毒抗癌。

桔梗杏仁煎加减,沙参20克桔梗10克杏仁10克生地15克川贝母15克百合30克白及15克夏枯草15克半枝莲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黄芪30克鱼腥草30克

十二、前列腺增生症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及鉴别诊断:

因“进行性排尿困难xx”入院,伴小腹胀满、口苦、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结,舌红苔根黄腻,脉数,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癃闭”范畴,病位在肾与膀胱,证属膀胱湿热。

患者平素嗜食生冷、油腻,湿热内生,壅积于膀胱,故小便不利而热赤,甚则闭而不通;湿热互结膀胱气化不利,故小腹胀满;湿热内生,故口苦口干,津液不布故但口渴不欲饮水。

舌质红,苔黄腻,脉数均为下焦湿热所致。

本病可与淋证相鉴别:

淋证尿频且疼痛,一日排出小便总量多正常;癃闭则无排尿刺痛,一日小便总量小于正常,甚至无尿排出。

中医诊断:

癃闭,膀胱湿热证

治法方药:

清热利湿,通利小便。

八正散加减,萹蓄30克瞿麦15克炒栀子9克通草3克大黄后下6克车前子包煎30克蒲公英15克红藤15克滑石30克甘草5克

十三、尿路感染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及鉴别诊断:

因“尿频、尿急、尿痛xx”入院,伴小腹拘急疼痛、口苦,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淋证”之“热淋”范畴,病位在肾与膀胱,证属膀胱湿热。

患者平素嗜食生冷、油腻,湿热毒邪客于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是热淋的主要病机。

盖火性急迫,故溲频而急;湿热壅遏,气机失宜,故尿出难涩,灼热刺痛;湿热熏蒸,故尿黄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均系湿热为病之象。

本病可与癃闭相鉴别:

淋证尿频且疼痛,一日排出小便总量多正常;癃闭则无排尿刺痛,一日小便总量小于正常,甚至无尿排出。

中医诊断:

热淋,膀胱湿热证

治法方药:

清热利湿,通利小便。

八正散加减,萹蓄15克瞿麦15克栀子9克通草3克大黄后下6克车前子包煎30克红藤15克滑石30克甘草3克灯心草12克

十四、泌尿系结石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及鉴别诊断:

因“x侧腰腹部酸痛xx”入院,伴小腹拘急疼痛、小便黄赤,窘迫难出,舌红,苔薄黄,脉玄数,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淋证”之“石淋”范畴,病位在肾与膀胱,证属膀胱湿热。

湿热下注,化火灼阴,煎熬尿液,结为砂石,淤积水道而为石淋。

积于下则膀胱气化失司,尿出不利,窘迫难受,痛引少腹。

积留于上则影响肾脏司小便之职,郁结不得下泄,气血滞涩,不通则痛,由肾而波及膀胱、阴部。

砂石伤络则为尿血。

舌质红,苔薄黄,脉玄数,均系湿热为病之象。

本病可与癃闭相鉴别:

淋证尿频且疼痛,一日排出小便总量多正常;癃闭则无排尿刺痛,一日小便总量小于正常,甚至无尿排出。

中医诊断:

石淋,膀胱湿热证

治法方药:

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石韦散加减,石韦15克冬葵子15克瞿麦15克小蓟15海金沙包煎30克金钱草30克白芍15克炙甘草3克藕节30克鸡内金6克

十五、下肢静脉曲张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及鉴别诊断:

因“下肢静脉呈蚯蚓状屈曲xx”入院,舌暗红苔薄黄,脉细涩,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筋瘤”范畴,病位在脉证属气滞血瘀证。

患者平素工作原因长期站立,血壅于下,气行则血行,气机不畅则血脉瘀滞,筋挛血瘀故见下肢青筋垒垒;淤血闭滞血脉,不通则痛,故下肢沉重、隐痛。

舌暗红,苔薄黄,脉细涩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本病可与脱疽相鉴别:

脱疽是发生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指)节坏疽的慢性周围血管疾病,又名脱骨疽。

与本病不难鉴别。

中医诊断:

筋瘤,气滞血瘀证

治法方药:

活血化瘀,和营消肿。

活血散瘀汤加减,苏木10克,赤白芍12克,草红花9克,桃仁9克,鬼箭羽12克,三棱6克,莪术6克,木香3克,陈皮9克。

十六、尿血待查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及鉴别诊断:

因“发现肉眼血尿xx小时”入院,伴发热,纳呆,口渴喜饮,小便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尿血”范畴,病位在肾与膀胱。

患者感受外邪,邪正相争故而恶寒身热;热灼阴液,故口渴欲饮;邪热由表及里结于下焦,迫及膀胱,因而少腹做胀;热结膀胱,迫血下行,因而小便出血血色鲜红。

高热口渴、舌红苔黄均为湿热蕴结之象。

本病可与血淋相鉴别:

两者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尿出纯血等症状。

其鉴别要点是血淋有尿痛;尿血多无尿痛之感,虽亦见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若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

故一般以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

中医诊断:

尿血,湿热证

治法方药:

清热利水,凉血止血。

小蓟饮子加减,生地黄24克、小蓟15克、滑石15克、木通6克、淡竹叶6克、炒蒲黄9克、藕节9克、当归6克、栀子9克、炙甘草6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