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与法规期末复习题.docx
《社会政策与法规期末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政策与法规期末复习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政策与法规期末复习题
第一部分 各章重难点内容介绍
第一章 绪论
一、重点内容:
1.社会政策定义:
专门解决社会问题、提高人民生活、增进社会利益,谋求社会平衡与和谐发展的基本原则、规范与措施。
它与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科技政策、文教政策一样,是公共政策的一部分。
2.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六大区别:
(1)制定的主体不同;
(2)制定程序不同;(3)表现形式不同;(4)适用范围不同;(5)稳定程度不同;(6)灵活性不同
二、难点内容:
社会政策法规是社会政策合法化的结果,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包含两种类型:
1经过一定立法程序形成的法律;2取得合法性的具有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决议、办法、条例等。
第二章 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发展趋势及其特征
一、重点内容:
1.社会政策与法规进入现代阶段的标志:
1891年德国人瓦格纳在其着作《西方国家法律制度、社会政策及立法》中首次使用社会政策的概念来论述“如何用政策与法规手段去解决社会公平分配”问题。
2.我国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形成与发展:
(1)发端:
在解放区已开始产生,但当时只是局限于社会优抚方面。
(2)4个发展阶段:
从建国初期到1966年;从1966年到1976年;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从党的十四大开始至今。
二、难点内容:
国际社会政策与法规发展的三大经典模式:
(1)瑞典模式(瑞典、挪威、丹麦):
特点1:
强调福利的普遍主义原则,强调公民权,强调权利和平等。
普遍主义原则认为,只要公民活着,他就有权获得福利。
特点2:
以国家为基础,主张通过逐渐扩大预算来扩展社会服务。
也就是由国家通过征收税款的方式筹集资金,制定各种社会福利计划来扩大社会服务。
(2)欧盟模式(德、法、奥地利、意大利等国)包括两大类内容:
与就业有关,促进充分就业,实行“社会保障待遇与工资挂钩”原则;另一类则涉及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各方面;
在社会保障方面,欧盟地区是世界上社会保障体系最为全面和完善的地区,社会成员的生老病死、失业、退休、家庭、住房等均享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并建立了较完善的保障金来源渠道以及系统的保障结构。
(3)东亚模式(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
这些国家主要采用的是经济发展先行的发展策略,因此,社会政策与法规最终发展为社会权利的扩展与生产活动相结合,社会中生产要素的地位受到重视,是倡导促进生产的福利资本主义。
政府、市场、家庭三者之间的关系直接为经济增长服务。
第三章 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基本原理
一、重点内容:
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功能:
(1)引导功能:
明确目标、指导行动、统一思想
(2)调控功能:
调节、控制
(3)促进功能:
创造条件破旧促新提供保护
二、难点内容:
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特征:
(1)社会政策与法规由政治组织制定和实施
(2)社会政策与法规是理论指导实践的中间环节
(3)社会政策与法规具有突出的系统特性,从整体性、动态性、目的性三方面表现出来。
第四章 社会政策与法规问题与议程
一、重点内容:
1.社会政策问题的定义: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社会公共问题,但有些公共问题已经引起政府或全社会的注意,有些则没有引起注意。
只有那些应该由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力机构负责解决的,且已经纳入政府工作程序,开始实际解决的社会公共问题才叫社会政策问题。
2.社会政策问题的特征:
公共性、相关性、主客观统一性。
3.社会政策法规问题确认的条件:
强烈的公众诉求;年限程度较深或影响面较大的问题;形成了明显的政策需要。
二、难点内容:
社会政策与法规问题的议程:
从社会政策与法规问题的确认到启动制定社会政策与法规,中间还要经过一个重要阶段,即把政策问题列入政府的政策议程。
第五章 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
一、重点内容:
1.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的程序包括6个环节:
(1)问题界定;
(2)目标确立;(3)方案设计;(4)后果预测;(5)方案抉择;(6)合法化。
2.方案抉择5个基本标准:
(1)设计方案本身体现基本国策的精神,符合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目标。
(2)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政策法规目标。
这是方案抉择时最主要、最基本的标准。
(3)消耗的政策法规资源尽可能少。
(4)实现政策法规目标的风险程度尽可能小。
(5)政策法规方案实施中产生的副作用尽可能小。
3.方案抉择5个可行性分析:
(1)政治可行性:
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
(2)经济可行性;(3)行政可行性;(4)法律可行性;(5)技术可行性。
二、难点内容:
确立目标时需要注意的5个问题:
(1)目标的针对性;
(2)目标的可行性;(3)目标的系统性;(4)目标的规范性;(5)目标的具体性
第六章 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执行
一、重点内容:
1.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实施的内容及其作用:
内容有2个方面:
(1)对偏离政策法规行为的矫正监督;
(2)对政策法规失误的矫正监督。
2.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实施的作用在4个方面:
预防性作用;保证性作用;补救性作用;评价性作用。
3.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的作用和意义:
(1)政策法规的制定离不开政策法规执行
(2)政策法规的执行决定着其方案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和范围
(3)执行效果是检验政策法规是否正确的根据
(4)执行是使新政策法规得到修正、补充和完善的根本途径
(5)政策法规执行活动及其后果是新的政策法规制定的重要依据
(6)执行是现代领导者的一项主要责任
二、难点内容:
1.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的现实性特点:
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执行是一种感性的实践活动。
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解决的是“做不做”、“做什么”、“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执行阶段解决的则是“怎样去做”、“做的效果如何”的问题,是认识指导实践的关系问题。
2.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的控制实施过程步骤及方式:
步骤是“标准——对照——纠偏”。
方式是:
3.社会政策法规执行的控制实施的方式:
(1)预先控制;
(2)事后控制;(3)动态控制,又称现场控制;(4)目标控制,也叫目标管理。
4.社会政策与法规的3大效益:
理论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第七章 社会政策与法规的评估
一、重点内容:
1.社会政策与法规的评估方式:
(1)根据评估组织活动形式分为:
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
(2)根据评估机构的地位分为:
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
(3)根据在政策法规过程所处的阶段分为:
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
2.社会政策与法规的评估标准:
(1)生产力标准:
根本标准
(2)效益标准:
达到目标的程度
(3)效率标准:
投入与产出的比率
(4)公正标准:
有关社会资源利益成本五年公平分配的程度
(5)社会政策法规回应度:
满足特定社会团体需求的程度
3.推进社会政策法规评估的途径:
(1)提高对评估工作及其意义的认识
(2)社会政策与法规评估制度化:
建立工作制度、建立评估基金、重视评估结果
(3)建立独立的评估组织
(4)明确社会政策法规目标、精选评估对象
(5)建立社会政策法规评估信息系统
二、难点内容:
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效果:
(1)直接效果: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附带效果:
副产品
(3)意外效果: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种豆得瓜
(4)潜在效果
(5)象征性效果
第八章 社会政策与法规周期及系统的完善
一、重点内容:
1.终结的内容:
(1)功能的终结:
最难;
(2)机构的终结;(3)社会政策与法规本身的终结;(4)计划的终结:
措施与手段的终结,最容易。
2.终结的作用:
(1)政策法规终结有利于节省政策法规资源
(2)政策法规终结有利于提高政策法规绩效
(3)政策法规终结可以避免政策法规僵化
(4)政策法规终结可以促进政策法规优化
3.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周期:
制定-执行-评估-终结
二、难点内容:
社会政策法规系统改进:
(1)提高确认社会政策法规问题的能力
(2)提高利益整合的能力
(3)提高社会政策法规制定的能力
(4)提高社会政策法规执行的能力
第九章 社会政策与法规的预测方法
一、重点内容:
政策法规预测的分类:
(1)按照预测时间划分,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
(2)按其性质与方式划分,可分为目标性预测和探索性预测。
(3)按其范围来划分,可以分为宏观政策法规预测,中观政策法规预测,微观政策法规预测,
二、难点内容:
社会政策与法规信息预测方法有:
(1)信息透视预测法: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平凡处见奇伟”
(2)信息类比决策法
(3)信息分析综合法
(4)信息推导决策法
第十章 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决策方法
一、重点内容:
专家会议决策法的特点:
(1)能够发挥若干专家所组成的团体的宏观智能结构效应,且这种效应往往大于团体中各个成员单独创造能力的总和;
(2)通过多个专家之间的信息交流而引发思维共振,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可喜的创造性成果。
的更具体、更全面。
(3)有助于专家们交换意见。
通过相互启发的提示以及内外信息的交流与反馈,来弥补个人意见之不足。
二、重点内容:
德尔斐法的特点:
(1)匿名性德尔斐法采用函询的方法征求意见,被征询者彼此陌生,互不相知,背靠背地发表意见。
(2)信息反馈沟通情况:
采用问题调查表的反馈方式,专家之间通过匿名的方式进行影响,排除或减少面对面接触可能带来的缺陷。
(3)决策结果的统计特性:
德尔斐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作定量处理,对决策结果采用统计评定回答的方法,能够包括整个小组的意见 。
第十一章 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分析方法
重点内容:
社会政策与法规的三大分析方法:
(1)系统分析法:
最基本的法分析方法
(2)定量分析法
(3)价值(定性)分析法:
核心内容是功能分析,采用回溯式研究,此“价值”与日常用语中的价值颇有相似之处。
第十二章 社会政策与法规系统的运行及其改进措施
一、重点内容:
1.社会政策与法规效力定义:
一项政策法规付诸实施后的对现实生活所产生的实际效力,属于客观效力,区别于主观预期效力,不同于法律上效力的范围。
2.社会政策与法规正效力向负效力的转化:
(1)本来对社会系统起促进作用的正效力转化为阻碍社会进步的负效力。
(2)正负效力转化的原因在于政策法规本身内在的规定性和客观事物的变易性。
(3)正效力向负效力的转化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是不可预防的。
二、难点内容:
我国社会政策与法规系统运行机制状况(不够健全):
(1)民主科学决策机制不够健全;
(2)控制机制不够健全;(3)协调机制不够健全;(4)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第十三章 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
∙重点内容:
1.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含义:
用于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和经济发展享受权的各种政策和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不是单一的法律,而由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组成,如社会保险法、社会福利法、社会救济法、社会优抚法等等。
因此它是有关社会保障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属于再分配性政策,对社会发展和稳定有重要影响。
2.社会保障政策法规的特征:
(1)强制性:
它由党和国家通过决策和立法对社会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强制性干预。
(2)给付性:
社会保障的目标只有通过社会保障给付才能实现。
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与公民的关系,主要是实施给付和领受给付的关系。
(3)社会性:
首先表现在享受对象的普遍性的社会化,还表现于社会保障责任和义务的社会化。
(4)时间性和地域性:
社会政策法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国家之间、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均有所不同。
3.社会保障主要规范形式:
(1)宪法
(2)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3)法规:
行政/地方法规、条例、规定、办法
(4)规范性文件:
决定、通知、意见
(5)其他:
条约、习惯法、判例法
二、难点内容:
保障水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一方面,社会保障的水平不能超前,要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超前了会给国家和企业增加负担,制约经济的发展,不但难以维持,而且对整个社会和经济都是灾难。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体制也不能滞后,要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保持社会稳定,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滞后了会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引起社会成员不满,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第十四章 社会保险政策与法规
一、重点内容:
社会保险政策与法规的主要内容:
(1)养老保险政策与法规:
城镇养老保险政策与法规;农村养老保险
(2)失业保险政策与法规:
①失业保险基金的构成是:
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财政补贴;依法纳入失业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
②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是:
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按照规定同时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
③失业人员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同时停止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的情形:
重新就业的;应征服兵役的;移居境外的;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被判刑收监执行或者被劳动教养的;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当地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或者机构介绍的工作的;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的。
(3)医疗保险政策与法规: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4)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基金构成:
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依法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
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5)生育保险政策与法规
二、难点内容:
1.社会保险政策与法规特点:
(1)强制性:
公民一旦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必须参加社会保险,即参加社会保险不是以自愿为前提,而由政策法律规定强制实施的。
(2)福利性:
除个人,用人单位和国家都要承担缴费义务
(3)非营利性:
社会保险基金的经办机构为非营利性机构
2.社会保险政策与法规制定原则:
权利和义务相对应:
在社会保险的一些主要项目中,公民欲获得社会保险给付,必须先履行缴费义务,即在享受社会保险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定的社会保险义务。
这是社会保险立法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但是,这种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只是一种对应关系,而不是对等关系。
第十五章 社会救济政策与法规
∙重点内容:
社会救济政策与法规主要内容:
(1)灾害救济法原则:
保障灾民基本生活的原则,即使灾民在吃、穿、住、治(病)4个方面得到基本保障;普遍性原则;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2)贫困救济法:
①城市救助政策与法规:
开端于1993年6月,上海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出台,是城市贫困救助制度改革的开端,也是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法制化的开端。
②农村五保户救助政策与法规:
2006年《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农村扶贫救助;2007年《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失业救济法
(4)优抚对象补助法
(5)特殊群体救济法:
艾滋病人、麻风病人等
二、难点内容:
社会救济政策与法规特点:
(1)社会救济基金主要由政府财政开支,辅之以社会捐助和募集;
(2)救济对象没有任何缴费义务;
(3)救济对象往往是不确定的,因某种意外或突变事故而成为法定对象;
(4)救济给付通常以个人或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为条件,需要进行资产和收入方面的调查。
第十六章 社会优抚政策与法规
∙重点内容:
优抚工作内容:
开展拥军优属活动;优待抚恤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在乡红军老战士;在乡复员退伍军人、参战民兵民工、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现役军人家属、国家机关伤亡工作人员;审批和褒扬革命烈士;评定革命伤残人员的伤残等级;兴办优抚事业单位;管理保护烈士纪念建筑物等。
二、难点内容:
社会优抚政策与法规的特点:
优待抚恤与精神褒扬相结合。
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相比,社会优抚有着强烈的政治性。
第十七章 社会福利政策与法规
∙重点内容:
1.社会福利政策与法规含义:
是国家为改善和提高全体公民的物质、精神生活而制定的各种政策和法律规范的总称。
与社会保障政策法规体系中其他部分有所不同,社会福利政策法规保障水平相对较高。
2.特殊福利政策与法规:
针对特殊人群实施的政策与法规:
(1)保障妇女儿童特殊权益政策法规中的社会福利内容: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2)保障残疾人特殊权益政策法规中的社会福利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残疾人教育条例》
(3)保障老年人特殊权益政策法规中的社会福利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4)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
《城市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城市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二、难点内容:
社会福利政策与法规的特点:
(1)社会福利基金由政府财政支出,属于政府开支中的转移支付部分;
(2)福利对象是法定的,政府可以根据财力实行普遍的社会福利,也可以给予部分社会成员以福利待遇;
(3)福利对象无须履行缴费义务;
(4)福利给付无须进行个人资产和收入方面的调查。
第十八章 社区工作政策与法规
一、重点内容:
1.社区要素:
(1)有一定数量的人口
(2)有一定的地域
(3)有自己特有的文化。
(4)有一整套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
2.社区管理政策与法规主要内容:
街道管理政策与法规;居民委员会管理政策与法规;农村社区管理政策与法规
二、难点内容:
社区工作主要就是社区服务,通常分为4个层次:
(1)社区救助:
最基础、最原始的社会服务工作;
(2)社区服务:
最普通、最广泛、最直接的社会服务工作;
(3)社区组织:
第三个层次的社会服务工作;
(4)社区发展:
最综合、最高层次的社会服务,也是社区服务的最终目标。
第二部分 期末考试题型介绍
期末考试试卷按百分制设计,题型及分数如下:
1、单选题,共10个小题,每个2分,满分20分;
2、多选题,共5个小题,每题2分,满分10分;
3、判断题,共10个小题,每题2分,满分20分;
4、简答题,共3个小题,每题10分,满分30分;
5、论述题,共1个小题,满分20分。
第三部分 期末考试复习题库
一、单项选择(下列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写在括号内)
1.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效力( )其预期效力。
A.等同于 B.不同于 C.大概等同于 D.相当于
2.社会保险中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一种( )关系。
A.对等 B.相关 C.对应 D.非相关
3.社会救济的对象( )任何缴费义务。
A.没有 B.有部分
C.视情况有 D.有时有
4.规范性文件( )法律效力。
A.不具备 B.部分具备
C.具备 D.有时具备
5.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是一种( )活动。
A.认识 B.实践
C.思想 D.观念
6.社会政策法规的制定要符合事物的规律性,立足实际,易于落实,便于执行,这体现了( )。
A.利益原则 B.系统原则
C.可行性原则 D.连续性原则
7.社会政策法规制定程序的第三阶段是( )。
A.目标确立 B.问题界定
C.方案设计和预测 D.方案抉择
8.社会制定政策法规过程中的方案抉择最主要、最基本的标准是( )。
A.最大限度实现政策法规目标 B.消耗政策法规资源尽可能少
C.体现基本国策,符合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目标 D.实现目标的风险程度尽可能少
9.通过对社会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可以预防一些违反政策法规现象的滋长与蔓延,这种作用称为( )。
A.补救性作用 B.评价性作用
C.保证性作用 D.预防性作用
10.社会政策法规实施中的协调,如在同一时间同时协调各种因素、各方面问题;或在同一层次之间进行协调,一般称为( )。
A.纵向协调 B.横向协调
C.纵横交叉的综合协调 D.全面有重点的协调
11.社会政策问题( )社会公共问题。
A.等同于 B.不同于
C.来源于 D.大于
12.公民一旦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 )参加社会保险。
A.必须 B.可以
C.自愿 D.可以不
13.社会政策与法规正效力向负效力的转化( )预防。
A.可以 B.不可以
C.很难 D.必须
14.不属于瑞典模式的是( )。
A.奥地利 B.挪威
C.瑞典 D.丹麦
15.“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属于( )。
A.方面政策 B.元政策
C.具体政策 D.基本政策
16.政策法规制定程序的第一阶段是( )。
A.目标确立 B.问题界定 C.方案抉择 D.方案设计
17.根据事物的过去和现在,对事物发展的未来进行预测,这体现了预测的( )。
A.类比性原理 B.连续性原理
C.反馈性原理 D.系统性的原理
18.国际劳工组织1952年通过的( )被誉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社会保障国际宪章”。
A.北欧五国社会保障公约 B.国际劳工组织宪章
C.第102号公约 D.第118号公约
19.不属于当前我国退役军人安置工作对象的有( )。
A.退伍义务兵 B.退役志愿兵
C.现役军人家属 D.军队离退休干部
20.对社会政策法规方案获取政治资源支持的程度及对政治价值的影响的可行性分析,属于( )。
A.行政可行性分析 B.政治可行性分析
C.法律可行性分析 D.经济可行性分析
21.“于平凡处见奇伟”,属于( )。
A.信息类比预测法 B.信息分析综合预测法
C.信息推导预测法 D.信息透视预测法
22.有关社会福利政策与法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社会福利基金由政府财政支出
B.福利对象以其对社会的贡献大小而定
C.福利对象无须履行缴费义务
D.福利给付无须进行个人财产和收入方面的调查
23.社会政策与法规基本的分析方法不包括( )。
A.定量分析法 B.价值分析法
C.系统分析法 D.信息综合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