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学校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校可行性研究报告
云南XX职业教育中心(集团)新校区一期规划设计
说明书
XX市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0.07
前言
2008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20万人。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3月31日结束的2008年度职成教工作会议暨中职招生工作会议上表示,整个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要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优势学校倾斜。
周部长强调,要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发展的战略突破口,要求继续巩固和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这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
他对职业教育进行定位:
中等职业教育,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周济要求,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继续巩固和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是以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保证职业学校办学水平为前提的。
质量是方向、是基础、是保证,巩固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始终是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在内的所有职业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工作的根本大计和不懈追求的目标。
培养的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是否受社会欢迎,这是衡量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周济要求切实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要加大投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在教育经费投入中的比例,保证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生均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相应增长。
要继续推进目前正在实施的基础能力建设五个计划,保证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
XX市XX区职业教育中心(集团)即XX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善于抓住发展契机,紧扣社会需求,以需求设置专业,学校注重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苦练内功、外树品牌”的办学模式,20多年来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具有专业技能的各类优秀人才,其科学的管理模式、先进的教育模式,得到了国家、省(部)、市、区各级领导的首肯,该校已发展成为“西南第一、全国第二”的中等职业学校。
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8年度成教工作会议暨中职招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巩固和扩大中等教育的招生规模……,通过讲话内容,我们能感受到中等职业学校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毕业的学生具有广阔的就业市场,而XX市XX区职业教育中心(集团)的学校校区分散、学校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规模明显偏小,不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2010年,该校提出了新校区建设的发展思路,得到了省(部)、市、区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中共云南省省委书记白恩培还明确指示将该校的新校区规划、建设作为省内一项重要的工作来进行重点部署,白书记多次听取学校领导和设计单位的汇报,该校新校区规划、建设的用地手续已基本办理完成,新校区的规划、建设已步入了实质性阶段。
本规划将切合该校的发展实际,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新校区规划。
第一章综述
一、学校历史与展望
1.1学校历史沿革
云南XX职业教育中心(集团)是由云南省XX市职业技术学校发展演变而来,云南省XX市职业技术学校创办于1983年3月。
云南XX职业教育中心(集团)坐落于云南省第二大城市(XX市)XX区,目前该校具有东、西、南、北四个校区,学校占地面积19.9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9.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6亿元,教职工516人,专任教师432人,在校生26000余人,成为了西南第一、全国第二的“国家级重点中专”。
目前学校建有汽车修理实验室、电子电工实验室、电子音乐教室、数字语音室、数控实训室等,建有计算机网络机房26个,多媒体多功能教室36个,实现了班班通和校园数字化,拥有计算机1000多台,教学设备5000万元。
由于教学质量高,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强,省内外多家知名企业到校选取优秀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
毕业生素质高、技能强,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出口畅,入口则旺”,由于学生就业有保障,学校连续多年招生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09年招生8027人,2010年招生11226人,成为职业教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以强劲的竞争优势和独特的魅力,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
1.2学校发展的瓶颈
云南XX职业教育中心(集团)由东、西、南、北四个校区组成,但各个校区的规模较小、过于分散,不利于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不利于管理。
近年来,该校“内强素质、外树品牌”,积极抢抓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的契机,发展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在地区、国内外具有巨大影响力、较高知名度的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标杆和典范,但是学校由于用地规模的限制,学校未来的发展空间受到严重制约,因此,该校通过建设新校区,优化教学资源、改善教学环境、实现学校的资源优化组合、大力提升学校的品牌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目标。
1.3学校发展的历史契机
学校以“勤奋守纪、奋发向上”为办学宗旨,坚持“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和技能并重”的教学原则,倡导“以质量求生存、以就业为导向、以科研促发展”的教学模式,树立“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就业观念,实现了“校风优良、教学优质、环境优美”的三优目标,其成功的发展模式受到到各级政府的赞许、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青睐。
校党委书记、校长刘亚乔参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时,受到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的亲切接见,并表示要把XX职校建设为中国职教集团的实训基地。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省、市、区领导的陪同下到校指导工作时认为:
学校的办学思路非常清楚,已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成为走向全国的一张职教名片。
2010年7月21日,省委书记白恩培到校专题调研职业教育发展工作,观看了学校的电视专题片、听取了学校的工作汇报,高度赞扬学校在云南职业教育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充分肯定校党委书记、校长刘亚乔是职业教育家,要求省、市、区有关部门全力支持和关注学校的发展,要求学校扩大规模,做大做强,新建占地1000多亩的校区,建设经费由省市区三级平均担负,在教育部的支持下,积极筹建中国第一职教集团。
云南XX职业教育中心(集团)须紧扣发展主旋律、再创职业教育的新佳绩。
二、新校区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坚持把云南XX职业教育中心(集团)的发展放在整个XX市的城市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中去谋划,从实际出发,依托沿江乡生态旅游基地打造的契机,积极融入沿江乡的发展而建设新校区,建成绿色、生态校园。
2、学校新校区建设须坚持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的原则,集约节约建设用地,降低建设成本。
3、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根据实际条件科学合理安排新校区各类项目的建设时序,推动新校区可持续发展。
4、学校以建设新校区为新起点、新契机,积极构建优美、宽松、舒适、愉悦的校园环境,积极营造绿色校园。
5、根据新校区建设需要,合理规划生态绿地系统,建筑风貌与校园景观相结合,确保校园生态环境与建筑设施相协调。
第二章现状条件分析
一、项目背景
1、XX市XX区域现状条件
1.1区域概况
XX区是XX市政府所在地,XX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云南省东部,滇东高原中部,南盘江上游,东经103°29′-104°14′,北纬25°07′-26°06′之间。
距省会昆明137公里。
东邻富源、罗平县,南接陆良县,西与马龙县相连,北与沾益县接壤,辖国土面积1552.84平方公里,人口66.7万。
地势呈东西高,南北低,山地、河谷、丘陵、相互交错。
城区海拔1875米。
境内的XX坝子435.82平方公里,为云南第五大坝子。
区人民政府驻南宁东路,XX区素有“滇东重镇”、“入滇锁钥”之称,320、326国道和昆曲、曲陆、曲胜三条高速公路、贵昆铁路交织于此,为进出云南的陆上要塞。
1.2自然地理
区境地形东西高中部低。
中部为平坝,东西两侧多为山地。
最高点在沿江乡境内的曹家大山,主峰海拔2452.2米,最低点在越州镇薛旗田南南盘江河缘处,海拔1845.1米。
主要河流有纵贯南北的南盘江,为珠江上游,境内流长56.7公里;东部的龙潭河和转长河,境内流长分别为28.4公里、31公里;西部的白石江和潇湘江,境内流长分别为31公里、46.7公里。
区内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干湿季节分明。
年平均气温14.5℃,极端最高气温35.7度,极端最低气温一16.2度,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9.7度,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6度。
平均降雨量1008毫米,平均降雪日6天,平均日照2096小时。
1.3行政区划
XX区下辖5个街道、3个镇、3个乡:
南宁街道、建宁街道、白石江街道、廖廓街道、西山街道、三宝镇、越州镇、东山镇、珠街乡、沿江乡、茨营乡。
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1.4交通条件
公路建设快速推进,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改善。
2008年,完成33条(段)、59.59km,在建2条(段)、14km,近期开工4条(段)、42.1km。
全年共出动宣传39次,发放宣传单2500余份,制作宣传标语20条,路政巡查班次156次,巡查公路里程累计达6200公里,清理路障4121平方米。
完成营运性客运量413万人,营运性旅客周转量44121万人公里;完成货运量1445万吨,货物周转量105318万吨公里。
1.5教、科、文、卫、旅游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辖区内共有各类学校284所,其中:
普通中学34所,在校学生5.7万人;职业中学1所【即今XX区职业教育中心(集团)】在校学生2万人;小学114所,在校学生7.7万人;幼儿园134所,在园儿童2.3万人;教师进修学校1所。
小学入学率100%,初中段毛入学率100%,小学在校学生辍学率和初中在校生辍学率分别控制在0.05%和0.46%以下。
2、沿江乡在XX区的现状条件
XX市XX区沿江乡位于XX城东南,乡政府驻地距市中心5公里,境内土地平整,属典型的平坝区,境内南盘江、潇湘江、白石江、中河、东河等水系密布贯穿全境。
主产优质米、蚕豆、优质仔猪、商品鱼,属典型的农业乡,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全乡辖10个村民委员会、65个村民小组,总面积64平方公里,有耕地24633亩,其中水田22267亩,旱地2366亩,全乡农民人均占有耕地0.6亩。
优越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网络,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使沿江乡成为远近闻名的“教育之乡”、“科技之乡”、“文明之乡”、“生态之乡”。
经济发展实力跻身云南省“百强乡镇”、“中国明星乡镇”之列。
3、新校区在沿江乡的现状条件
3.1区位
XX区是XX市政府所在地,XX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云南省东部,滇东高原中部,南盘江上游,东经103°29′-104°14′,北纬25°07′-26°06′之间。
距省会昆明137公里。
东邻富源、罗平县,南接陆良县,西与马龙县相连,北与沾益县接壤,辖国土面积1552.84平方公里,人口66.7万。
地势呈东西高,南北低,山地、河谷、丘陵、相互交错。
城区海拔1875米。
云南XX职业教育中心新校园选址于XX市XX区沿江乡XX区教师小区以西,金江路以北,牛街一组新村以东,潇湘河以南,总用地面积77.62公顷。
城市道路及基础设施(供水、排水、电力、电讯、消防、环卫、燃气等)将随着城市的建设不断发展成熟,为学校建设提供了充分的基础条件。
校园用地区内无工业企业,无居民点,无征地拆迁工程量,地势平坦,有大片的鱼塘,建设工程的施工条件较为便利。
3.2交通
地块南侧有城市主干道金江路,道路红线52米,校园规划区内有两横一纵规划城市道路。
3.3气候条件
区内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干湿季节分明。
年平均气温14.5℃,极端最高气温35.7度,极端最低气温-16.2度,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9.7度,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6度。
平均降雨量1008毫米,平均降雪日6天,平均日照2096小时。
3.4现状用地条件
新校区拟选用地现状为荒地,主要为过去的农田、鱼塘等用地。
现状用地地形平坦,适于作为学校建设用地。
3.5现状基础设施条件
新校区拟选用地周边过去为农用地,无市政基础设施,拟选用地四周沿街,但目前仅有南侧的金江路已建成,其余城市道路为规划道路(未建设),金江路无完善的雨水、污水排水设施。
第三章规划编制指导思想
1.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XX区职业教育中心(集团)新校区规划中以满足学校师生所存在的教学环境:
在研究新校区规划时,充分考虑规划用地周边区域内的交通、环境、市政设施的承载力以及用地内部的环境承载力,营造优美、舒适、宽松的教学环境。
2.统筹布局:
一方面是在规划中以《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以及XX市已经审批通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其他规划、管理条例等为基础,紧密结合周边用地发展情况,统筹安排;另一方面是研究新校区规划问题要充分建立在对用地地形、地貌充分结合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保证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立足当前:
立足当前是集约化利用土地,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合理划分学校近、远期发展时序,将制约学校发展的前期因素优先解决;二是在新校区规划布局时要充分考虑规划的分阶段实施性,要严格制定近期校园建设的目标。
4.着眼未来:
着眼未来一方面是编制的新校区规划不仅要满足近期学校发展对各项设施的需求,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另一方面是校园远期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要将规划、建设、管理并重,统筹兼顾和谐发展,做到近、远期相结合。
第四章规划编制依据和原则
一、规划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4、《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2010.
5、《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
6、《XX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7、《XX市XX职业教育中心提供的相关技术文件》
8、地形红线图
9、相关地址及基础设施资料
二、规划编制原则
1.人文校园原则
体现以人为本,打造校园文化,注重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营造,充分展现职业校园的育人环境,在规划设计中凸现“有序教育、大课堂教学、德育教学周”的职业精神。
使学生不仅接受课堂教育,更能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得到熏陶和升华。
2.现代校园原则
校园建设要适应网络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建筑风格新颖、和谐,具有现代气息和校园建筑的特征,为强化学校整体特色,宜选择能体现科技办学特点的单体作为整个新校区的标志性建筑物。
3.生态型校园原则
校园规划以“绿荫校园”位理念,在规划中力求做到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结构,做到规划中的弹性与确定性的统一,依托自然环境,形成花树成廊的绿荫生态校园,达到人、建筑、自然的和谐统一。
4.形象校园原则
考虑到基地的自然条件、人文历史、职教中心的特殊定位及功能作用,在规划时要注意兼顾与周边用地的协调一致,将校园建设成独具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全国知名职业教育学校。
5.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规划中遵循高起点、高标准、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安排规划范围内的用地,的校园环境,为学校师生创造一个学术气氛浓郁、充满现代气息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环境。
第五章规划构思
规划构思
1.创立与城市紧密结合、共享及高效的校园景观环境和功能体系
规划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着重整体环境的塑造。
合理的教学楼布局,加强了校园内学科互动和资源共享。
新校区配合城市发展,与整体城市格局相吻合,公建布置适应职教中心的发展要求。
集中的教学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集中的教研产布局为城市建设的发展作出贡献。
2.营造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现代化新校园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符合学校创建全国一流职教园区的发展要求,规划营造高品味,多层次的校园交流空间。
注重以人的尺度和行为方式为标准来进行功能分区和建筑布局。
校区空间学习吸收了优秀校园空间的要素,创造宜人的学习生活场所,形成优化的校园环境。
3.塑造沿空间主轴生长、山水园林楔入的优美校园空间形态
以整体的景观空间环境设计为原则,创造良好校园场所空间。
通过轴线控制,多层次空间渗透,融汇自然等手段,创造丰富活泼的校园景观环境。
尊重自然环境,强调人与自然共存,充分利用水系,绿化景观元素,营造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
4.兼顾动态设计分期实施要求
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校园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以自然环境和周边城市发展为依托,处理好现有建筑、周边城市规划与校园新建设的关系,有机有序的营造校园环境。
在规划设计分区合理的前提下,逐步建设完善,并为以后校区向北二期拓展留下生长点。
第六章功能分区与规划布局
一、用地布局原则
1、校园功能分区明确、布置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满足教学与生活要求,并留有一定发展余地。
2、基地与外界、基地内部保持良好的交通和运输联系,出入口和内部道路符合人流与车流的集散要求,各运动流线保持顺畅、短捷。
3、校区建筑布置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景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结合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形成职教园区独特的校园风格。
4、融汇传统校园特有的人文环境特色,形成特有的人文校园氛围。
依托地形、连贯水体,传承良好校园空间的构成因素,创造独特的校园空间个性。
二、总平面布局
根据学校特点,遵照布置原则,结合地形特征进行职教中心新校区总平面布置。
基地南侧金江路为区域型城市主干道,道路红线52m,新校区主出入口位于该路。
配合校园总体布局,在东、北侧规划道路上均安排次入口,用于校区各主要分区对外联系。
新校区地势较平,中轴线两侧安排主要的教学区,宿舍区成组团布置在教学区东北角,中轴线尽端为16层的综合大楼,广场、大片景观绿化和水体强化中轴线,既能凸显校区的核心空间,又能成为供学生休闲共享的生态绿化用地。
教学建筑以组团方式组织,依次递减的教学楼平面布局营造出收放有序的空间序列。
主轴线通过步行道路深入建筑组团内部,将广场与庭院练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综合楼后面的大型水体景观,是主轴线的的后续和升华。
学生宿舍分为两个组团分布于学生食堂南北两侧,结合活动中心,形成集中的学生生活区。
校园以人性化的步行尺度为依据,结合保留生态绿化分割用地,形成以教学区为中心,生活区呈组团环绕,以轴线和标志性建筑控制校园空间的布局模式。
宿舍组团与教学区之间均有步行道路相互联系,教学区外环路位校园主要环路。
西北侧体育场馆沿规划道路和北校门布置,有利于对外共享。
教师生活区布置在用地西侧,由主要规划城市道路和校内环路分隔,相对独立。
学校实习厂房和医院在二期地块中规划建设。
三、功能分区
新校园大致分为七大功能区:
1、学术交流区:
是校园与外界对话的窗口,位于主入口西侧,国际交流中心为主体。
2、综合服务区:
位于学校主入口东侧,由学生食堂和对外餐厅两栋大楼组成,综合服务区主要承担学校内部和外部服务职能。
3、教学区:
包括中心围绕中心绿化广场集中布置的公共教学楼群,和学校的标志性建筑——16层的综合大楼。
16层的综合大楼位于景观轴线的北端,是景观主轴的景观主节点。
教学楼分为两个大组团,四个小组团,在中轴线上东西对称分布,中心绿化广场的开敞空间将教学楼建筑群和16层的综合大楼连接成为有机整体。
4、学生生活区:
学生宿舍分为两个组团分布于学生食堂南北两侧,结合活动中心,形成集中的学生生活区。
5、体育运动区:
主要的体育活动区位于学校西北角,设置了一个标准的400米环形塑胶跑道的体育运动场,运动场东侧规划布置了一个可容纳近万人的大型体育训练场馆,场馆南北两侧规划了10个标准的篮球场,体育馆东侧有一处开放小广场,小广场承担人员疏散与道路连接的功能。
6、教工生活区:
位于基地的西南部,相对独立,有利于社会化建设与管理。
7、生态景观区:
位于教学区的西侧,结合水体,景观道路,休闲小广场和绿地,形成带状的生态景观区。
四、空间组织
规划在校园总体空间组织上着意创造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空间形态,每组建筑群形成各具特色的庭院空间,完成从室内空间到公共活动空间的过渡,为全校师生提供充满活力、富有人情味的交流场所。
校园总体空间格局以南北向中轴线空间为轴心,其中布有数个重要公共空间,是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包括学术交流中心、实训楼西栋、教学楼,综合实验楼是该空间序列的焦点所在,其舒展的立面造型结合综合楼两侧的大型水面,成为该学校的标志性空间。
学生生活区和综合服务区之间形成南北向的次轴线。
校园各区的空间互相渗透与联系,林荫步道将教学区与学生生活区之间联系起来。
校园内各处空间注重空间的围合与视线对景的设置,并结合空间的具体功能,形成不同的空间气氛。
第七章绿地系统规划
一、绿化规划原则
遵循植被生态多样性的原则,注重乔、灌、草合理搭配良好的环境。
绿化配置以常绿乔木为主,合理搭配落叶乔木以及花、灌木,减少草坪的用量。
遵循美学原则,注重植物的季象色彩和立体层次的变化,植物大小、疏密的搭配。
树种选择遵循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尽可能选用XX当地乡土树种,利用有特色的植物打造景观环境。
二、景观植物配置原则
结合当地的乡土树种,选取四季不同色调变化和光影效果的植物,注重物种的多样性,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植物的生长习性;注重人在不同空间场所中的心理体验与感受的变化;注重经济性,选择维护容易的树种,有效地较少日后维护成本。
二、基调树种、骨干树种的选定
1.树种选择原则
树干挺拔、树形端庄、体形优美、枝叶繁茂、遮荫度大。
对环境适应性强,抗风、耐旱,病虫害少,便于养护管理的树种。
抗逆性强,特别是抗粉尘、抗污染等能力强。
慢生树种与速生树种相结合,常绿树中与落叶树种相结合,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相结合,以速生树种、常绿树种、乡土树种为主。
2.基调树种
本次绿化总体设计基调树种有云南樟、滇润楠、滇朴。
3.骨干树种
本次绿化设计骨干树种拟定有:
云南樟、滇润楠、滇朴、水杉、桂花、含笑、蒲葵、石榴、罗汉松、梅花、鹅掌楸、云南山茶、落地松、杜鹃等。
校园规划强调生态型的绿色校园模式,职教园区内的环状水面和植被树木,通过道路绿化、广场绿化等进行连接,并与建筑组团内的庭院绿化联系成为整体,塑造环绕教学区的绿色生态环境,形成独特而优美的典雅校园环境。
绿地系统主要由水体及公共绿地组成,包括体育绿地、组团绿地和建筑附属绿地,已征用地范围绿地率高达37.89%。
结合XX市的气候特点,规划中尽量少安排纯硬地铺装的广场空间,更多采用草地、绿化广场和水面的公共空间,并栽植遮荫树木,以创造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
通过轴线上主要景观的组织形成景观序列和高潮。
重点景观如:
南北向中轴线的开阔绿化广场,体现较为严肃的学术氛围,环状的的滨水景观则体现较为活泼的校园生活气息。
丰富的水体景观资源是职教园区的的重要特征,规划综合楼北侧大型人工湖面,以中心湖为源点,形成贯穿七大功能片区的环状水系,滨水区采用亲水型的景观设计。
组团绿地则采用冬天落叶的乔木,以利夏天遮阳和冬天采光,以园林手法进行景观设计,建筑物周围适当栽种常绿灌木和种植花圃、草坪,道路两旁安排路灯、座椅和公共服务设施。
重点驻留场所及重点景观处采用园林灯产生较为宜人的景观效果。
建筑内庭绿地、边缘绿化带和街头绿地,统一设置尺度宜人的圆林灯。
在中轴绿地与各区绿化广场内以15米服务半径设置照明灯具,灯具选择应与广场整体风格相统一。
在主要建筑如综合楼、教学楼等建筑物正立面,夜间应设置泛光照明,泛光照明设施应隐藏在绿化带中。
第八章道路交通规划
本校园规划的交通组织结合了主环路分支、局部格网等路网模式,既满足了校区内部交通系统的要求,也能满足学校与城市交通接驳的需要,合理、互利而高效。
贯彻“步行优先”的设计原则,校园主环路保持大范围内的人车分流;组团间布置较小尺度的支路网,采用人车共行的模式,既提高了道路使用效率,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