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块一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98867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块一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块一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块一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块一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块一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块一笔记.docx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块一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块一笔记.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块一笔记.docx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块一笔记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

模块一教育基础

第一章教育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涵义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

尽心上》。

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16下单选)

广义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狭义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需要的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产生的基本条件:

(15下简答)

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内容;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二.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13下单选)

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二)既有的社会属性(单选/简答)

1.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历史性,历史现象,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

3.继承性,不同时期有共同点;

4.生产性,能提供服务和生产劳动能力,促进生产力发展

5.相对独立性,本身的规律

6.长期性,时间周期长;

7.民族性,每个民族有各自的特点。

三.教育的构成要素

三个基本要素: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老师/教育管理者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

发挥主导作用。

(17上单选)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是教育对象,是学习主体。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方法/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者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四.教育的功能(单选)

(一)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二)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三)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五.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

朱熹持这种观点

(二)生物起源说(16下单选)

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若/美国桑代克/英国沛西。

能。

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

(三)心理起源说

美国孟禄,教育起源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四)劳动起源说

社会起源说,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主要集中苏联和中国。

教育起源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

六.教育的基本形态(13下/16上单选)

(一)家庭教育

先导性/生活性/感染性/针对性/终身性等;

(二)社会教育

开放性/多样性/群众性/补偿性/融合性等

(三)学校教育

主导作用,目的性/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等特点

七.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13下单选)

中国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夏代就有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教育内容主要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古印度教育内容是经典《吠陀》,寺院学府特色。

古埃及最多是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的特征。

古希腊是西方教育的源泉,典型代表是城邦国雅典和斯巴达,雅典以文为主,培养政治家和商人,斯巴达以武,培养终于统治阶级的军人

2.封建社会的教育

1)中国

春秋百家争鸣;两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魏晋南北朝,九品中位制的选士制度;隋唐时期,科举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六学二馆组成了中央官学的主干。

宋元明清,科举考试依据四书五经。

2)中世纪的欧洲

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是这时期两种代表性的教育体系。

教会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主要内容是忠主思想与军事技能(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称为骑士士技)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

资产阶级提倡“人文主义”,教育即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四)近现代社会教育

1,近代社会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2,现代社会教育

现代社会的教育是指18世纪从英国开始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原来工场手工业生产以后的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八.教育的改革趋势(单选/简答)

1.教育终身化

2.教育全民化

3.教育生产化

4.教育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淤专制性的否定,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5.教育国际化

6.教育现代化

7.教育多元化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教育与社会的发展(2013上选择)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需要的人才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教育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只起加速或延迟作用,不起决定作用。

(二)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

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学校专业的设置

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

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2.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科学的体制化是指出现职业的科学家以及专门的科研机构去开展科学研究;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四)教育与文化的关系(2015上简答)

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

2)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

3)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4)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5)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6)文化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简答)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五)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格塞尔:

成熟势力说,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并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来证明他的观点。

高尔顿:

优生学的创始人,遗传决定论的鼻祖。

霍尔:

典型论断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

2.外烁论(环境决定论)

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华生:

典型言论“给我一大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的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吧他们培养成政治家/军人/律师,抑或乞丐/强盗”。

洛克:

白板说和教育万能的观点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2013上简答)

1.遗传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即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个性差异;

4)遗传素质不能决定人的最终发展。

2.环境

教育学中所说的环境一般指社会环境。

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2)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4)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3.教育(学校教育)(2016下单选)

学校教育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4.个体主观能动性(2017上简答)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变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个体在于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节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一)广义的教育目的

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家长/教师等对新一代寄予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二)狭义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单选)

(一)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三)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三.教育目的的理论

(一)个人本位论

盛行于18-19世纪上半叶,代表人物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

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的需要来确定。

(二)社会本位论

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代表人有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巴格莱等

因为个人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指标。

(三)宗教本位论

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托马斯。

阿奎那等

(四)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提出来,《民主主义与教育》明确提出:

教育的过程除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五)生活本位论

1.教育准备生活说

斯宾塞认为,教育应当教导一个人怎样生活,使他获得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科学知识,为完满的生活做好准备。

2.教育适应生活说

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

四.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一)国家的教育目的

(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三)教师的教学目标

五.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单选/简答)

(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主要依据)

(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三)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四)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7上/15下单选)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和基础。

人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六.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2014上简答)

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德育起着灵魂统帅作用,智育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体育起着基础作用,美育起着动力作用,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德智体美的作用。

第四节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

狭义的教育制度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

正规教育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一)前制度化教育

(二)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意味者制度化教育的形成。

制度化教育主要是正规教育,也是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是学制的建立。

(三)非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三.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单选)

(一)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1.壬寅学制(未实行)

以日本为蓝本,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未实行。

2.癸卯学制

承袭日本学制,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壬子癸丑学制

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六三三分段法,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这在我国现代学制史是第一次。

(二)新中国的学制沿革

四.我国当前的学制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16上单选)

层次机构上分,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从类别结构上分,划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

(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现代学制三种类型:

(16下简答)

1.双轨制

主义存在于19世纪的欧洲国家,这种学制把学校系统分为两个互不相同的轨道:

一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另外一个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从小学到中等职业学校,为培养劳动者服务的。

2.单轨制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其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

3.分支型学制

20世纪上半叶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

这是一种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两个分支的学制。

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三)我国当前学制改革

1.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供质量。

2.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3.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4.学制方面

五.义务教育制度

1986年通过《义务教育法》,国家实现九年义务教育。

六.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简答)

(一)加强学期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三)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五)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六)加强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教育社会化,即教育对象的全民化,是指个体以社会需要/个体才能和兴趣为依据,能随时随地地接受不同类型和程度的教育。

社会教育化,不仅表现在正规学校向社会开放,更主要的是整个社会都讲担负教育的职能。

(七)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八)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五节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二)教育学与教育科学/教育方针

二.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特点:

对教育认识有一定概括和总结,但还没形成系统和理论,对教育论述见于哲学/伦理等著作中,未形成教育学的话语体系。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家及思想

1)孔子与《论语》(13上,15上下,16下单选)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

论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论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

培养出“贤人”和“君子”。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教育内容:

以“仁”和“礼”为核心,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论教育原则: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等;

论道德教育:

强调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善迁;

论教育作用:

提出了“庶/富/教”

2)《学记》

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强调教育的社会政治作用及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3)墨翟

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主要是“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

4)老子和庄子

主张回归自然,一切顺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家及其思想

1)苏格拉底与产婆术

一种师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讽刺/定义/助产术三个步骤,为启发式教学奠定基础

2)柏拉图与《理想国》

3)亚里士多德与《政治学》

他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并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教育。

4)昆体良与《雄辩术原理》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著,主张教育者理解儿童对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

5)奥古斯丁与《忏悔录》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主要特点

对教育问题从现象描述到理论的说明,开始运用心理学知识论述教学问题,确定了比较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教育理论,并开始重视教育理论对实践/对教师的指导作用。

2.独立阶段的教育家及其思想

英国培根在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了,提倡了归纳法为教育学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1)夸美纽斯

教育学之父,是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的第一人,《大教学论》是教育学称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提出教育适应自然的重要思想;提出来泛智思想;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等教学原则;提出学年制思想,首次提出班级授课制。

2)卢梭(13上,17下单选)

《爱弥尔》,倡导自然教育,主张儿童顺其自然发展;倡导儿童本位的教育观,高度尊重儿童。

3)康德

是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讲授的第一人,代表作《康德论教育》

4)裴斯泰洛齐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西方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提出情感教育,爱的教育;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5)洛克

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是来自后天;主张绅士教育。

3.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的教育家及其思想

1)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

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现代教育学之父”

2)杜威与《民主主义与教育》

现代教育理论的首要代表,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主张儿童中心,倡导在做中学,提倡活动课程;“新三中心论”,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五步教学法。

(三)教育学的多样化阶段

1.特点

结合相关学科研究成果及方法,是教育学的研究走向深入。

2.多样化的教育家及其思想

1)实验教育学,随后在欧美一些国家发展的以教育实验为标志的教育思想流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

2)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

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有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阁《教育与文化》等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有杜威/克伯屈,代表作《民族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设计教学法》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克鲁普斯卡娅与《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凯洛夫与《教育学》

总结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马卡连柯与集体主义教育

《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核心教育思想是集体主义教育,提出著名的平行教育影响的原则。

杨贤江与《新教育大纲》

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5)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a)蔡元培

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尤其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毛泽东评价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b)黄炎培

c)晏阳初

d)陶行知

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誉他为“万世师表”。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1.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

2.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理论

著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其理论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谐思想,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3.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4.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提出《教育目标分类学》,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5.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强调学科结构,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

6.瓦。

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

第二章小学教育

第一节小学教育概述

一、小学教育的概念

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

二、小学教育的特点(单选)

(一)基础性

(二)全民性:

广义指必须面向全体人民,狭义指必须面对全体适龄儿童。

(三)义务性

(四)全面性:

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

(五)活动性

(六)趣味性

(七)启蒙性

三、小学教育的任务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即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

四、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单选)

(一)普及性

(二)基础性

(三)强制性

第二节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

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清末的小学教育

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外院就是小学,他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2.中华民国的小学教育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教育部公布小学校令,改小学堂为小学校,分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初等小学校招收6岁儿童入学,修业年限为4年。

(三)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小学教育

1.普及小学教育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曾先后10多次下达文件和指示,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尽快普及小学教育,并从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2.学制改革试验

3.教学改革试验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现状(单选)

(一)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小学阶段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三)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办学体制走向多样化

(四)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2001年,国务院批准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

第三章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第一节学校管理概述

一、学校管理的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