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落日》精品示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9879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落日》精品示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苏教版《落日》精品示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苏教版《落日》精品示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苏教版《落日》精品示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苏教版《落日》精品示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落日》精品示范教案.docx

《苏教版《落日》精品示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落日》精品示范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落日》精品示范教案.docx

苏教版《落日》精品示范教案

落 日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侧记的相关知识。

2.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

3.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4.尝试写新闻。

二、教学重难点

见教学目标2、3。

三、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尝试完成课后习题。

2.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背景。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日本投降56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一位80岁老翁写了这样一封信给北京青年报——北京青年报总编辑:

一名80岁的老翁向您提一个要求:

贵报最好在8月15日这一天,重登56年前《大公报》上的一篇通讯《落日》——记日本签字投降的一幕。

这是当年朱启平写的,已成为新闻界的传世之作。

现在,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拼命要祭鬼祭神,右翼分子篡改日本侵略史——在此时刻,请你们把当年日本投降签字的通讯,重新刊登,以唤起人民群众,用历史事实驳斥侵略者的谎言。

我感谢你们。

李庆云敬上

当我看完这封信后,深受感动。

这简单的言语凝聚了一个八旬老人深深的爱国之情,也寄托了一个普通老人对每个中华儿女的希望——铭记历史,爱我中华,我们——尤其是你们这些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更应该读一读这篇56年前发表在《大公报》上的震撼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落日》。

二、文体介绍

新闻侧记,又叫特写,凡是截取事件、人物或场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用横的写法加以扩大描述和精雕细刻,并通过一个或若干个生动、感人的镜头,将所选取的横断面细致而形象地表现出来,让读者能充分地看到每一个细节,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用栩栩如生的形象来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这样的通讯品种,从体裁上说就是特写。

特写亦是一种写作的结构形式,一种写作的笔法,它可用来表达不同的内容,如借助这种结构形式来写人物的,称为人物特写。

为了加深对新闻特写的理解和记忆,我们可以用新闻特写与新闻速写来比较。

新闻速写简称速写,又叫巡礼、鸟瞰,它与特写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竖着写或纵着写,而特写则是横着写。

这就好比我们水利工作者进行河道测量时,在对河道顺水流方向测量、绘制河床纵断面图的同时,还要垂直于水流方向测量、绘制河床横断面图,前者好比是速写,而后者好比是特写。

怎样写好新闻特写?

要写好新闻特写,需注意如下两点:

(1)要报道出现场所见所闻的新人新事。

这个“现场”不是一般临场所见景象,而是记者采访中“捕捉”到的,往往是稍纵即逝的有特点和特殊意义的精彩“镜头”。

新闻特写要求作者进入现场采访,没有现场所见所闻,就写不出精彩的新闻特写。

当然新闻特写也可用适量背景材料。

(2)选择材料集中,突出高潮部分。

新闻特写的材料,不论报道一人或一事,都不是从头到尾细细写来,而是抓住重点,突出重点,突出其最精彩最有特征的部位。

没有重点,也就没有特写。

新闻特写的重点材料,往往是事情发展的关键所在,或情节展开的高潮部分。

新闻特写的材料要求高度集中,一般不写新人新事的发展、变化和成长过程,而是写一个精彩的片段、精彩的场面或精彩的表演、动作等。

三、解题

本文为何用《落日》为题?

有何深意?

这里有象征意义,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今天终于在世界人民面前低头签字投降,如同日落西山一样;日本侵略者当年侵略他国,其以“旭日东升”自喻的国旗,令人望而生恶,今天,它的“坠落”不仅大快人心,且透出作者的嘲讽之意。

四、内容分析

1.本文结构如何划分?

【明确】 依据签字的经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

开头——“代表到来”,写“签字”的环境、场面布设,以及人物的面貌和言行举止。

第二部分:

“仪式开始”,签字的经过。

第三部分:

“投降书脏了”,签字后的余波。

2.哪部分是重点?

前后有何关联?

【明确】 重点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为其作了铺垫,呈渐进式,第三部分是其延续,又给人一波即平一波又起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

3.本文使用小标题有何作用?

【明确】 作者像是在用一个个生动、感人的镜头来展现签字的过程,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晰,每个片段既有机相连,又自成体系。

4.美国国旗的来历和“白马故事”多余吗?

【明确】 选材应围绕中心。

美国国旗的来历和“白马故事”看似貌不相干,实则写出了日本投降后,胜利者发自内心的喜悦与自豪,英武和威严,这些和“落日”相互对应,密不可分。

5.文中除了顺叙外,还用了什么顺序?

有什么作用?

【明确】 插叙。

如“重光一腿之失”、“九一八”等。

充实内容,联系历史,感动人心。

五、艺术手法分析

(一)细节描写:

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环境和人物),体会其妙处。

(讨论)

1.环境

(1)开头第3段:

“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16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

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

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旗。

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注视着“密苏里”号舰。

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马达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

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晨雾中。

舰着新衣,国旗飘扬,摩托欢歌,营造出欢乐喜庆的氛围,烘托出胜利者心中的喜悦。

(2)关于乐队

“白马故事”:

“乐队不断奏乐,将领们不断到来”。

“代表到来”:

“8点半,乐声大起,一位军官宣布,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到”,“8时50分,乐声又响彻上空,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到”,“不久,一位美国军官领先,日本人随后,……乐队寂然”。

欢快的乐声只为胜利者而奏起,属于侵略者的只有沉默,而这沉默也是对侵略者的无声抗议和冷漠。

(3)关于“九点十八分”:

“看表是9点18分。

我猛然一震,‘九一八’!

1931年9月18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1933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9点18分。

这里或许是巧合,或许是有意安排,但作者巧妙抓住了这一点来借题发挥,追溯历史,确实打动人心。

(4)代表到来:

“全舰静悄悄的一无声息,只有高悬的旗帜传来被海风吹拂的微微的猎猎声。

以静衬动,烘托出庄严、肃穆的氛围。

(5)“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

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11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随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

在隆隆机声中,我正数架数,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

鲜明的对比,一边是窘态毕露灰溜溜逃跑的敌人,一边是胜利者的雄姿。

2.人物

(1)神态

人物的“笑”在文中多次闪现:

“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都是美国高级将领,他们满脸欢喜,说说笑笑”,“一时间,中国话、英国话、发音语调略有不同的美国英语以及法国话、荷兰话、俄国话,起伏交流,笑声不绝”,“军舰上层传来一声轻快的笑声,原来是几个毛头小伙子水兵,其中一个正伸臂点着下面的梅津,又说又笑”。

笑是内心的喜悦,是胜利者的自豪,是对侵略者的蔑视与嘲笑。

(2)外貌

“第一个是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他穿着一身洁净的哔叽军服,左胸上两行勋绶”,“只见中国代表身穿深灰黄军服;英国代表穿全身白色的短袖、短裤制服,并穿着长袜;苏联代表中的陆军身穿淡绿棕色制服,裤管上还镶有长长的红条,海军则穿海蓝色制服;法国代表本来穿着雨衣,携一根手杖,这时也卸衣去杖,露出一身淡黄咔叽制服;澳大利亚代表的军帽上还围有红边……”

“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在前,臂上挂着手杖,一条真腿,一条假腿,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登梯时有人扶他”。

胜利者盛装而来,可见对这一时刻的重视;侵略者肢体残缺,害人之人也在害着自己。

(3)动作

“麦克阿瑟读到最后,昂首向日本代表团说”,“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斜身入椅,倚杖椅边”,“他签字时没有入座,右手除手套,站着欠身执笔签字”。

昔日趾高气扬的侵略者,现在在胜利者面前毫无地位,真是莫大的讽刺。

(二)无论是消息、通讯、特写,还是报告文学,一般都不出现记者的身份“我”,而本文不仅出现了“我”,而且不断写出“我”的感受,甚至评述。

这样写会不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

现场感和真实感是新闻侧记尤为注重的。

“我”出现在文中,成为整个事件的亲历人、见证人。

这样,将“我”于当时当地所见、所闻、所感与报道融为一体,不仅不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反而更增强了真实性。

六、作业

就开篇所提及的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一事,结合日本在二战中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亚洲人民带来伤害的有关资料,写一篇小评论。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

【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是一则消息,是以勃兰特下跪事件为主题,结合德国现任总理施罗德去波兰为勃兰特纪念碑揭幕、德国柏林勃兰登门新建纳粹大屠杀受害者纪念碑等最新发生的事件而撰写的。

消息揭示了一个政治领袖对于历史责任的认识,肯定其政治勇气、历史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

通过学习了解消息的文体特点,学习消息写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消息的文体特点,学习消息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消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通过“如何面向未来反思战争建设美好明天”的讨论培养反战情感。

四、学情分析

学习本文,需要学生拥有二战的有关知识。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整合已有的知识进行学习活动,安排课前预习时提醒学生联系历史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思考;通过讨论,解读文本;通过课堂训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课后拓展练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关心时政。

联系高考考点“压缩语段”,设计训练题目,突破教学难点之消息的写作。

五、教学方法

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熟悉文本内容。

2.搜集资料,了解二战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背景。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导入:

我们领略了三国儒将周公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潇洒自如,感受了宋武帝刘义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恢宏气势,但是,当我们静心倾听历史的回声,耳边有没有响起铁蹄下亡灵幽怨的呼喊?

“时势造英雄”,战争能使一个人建功立业,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苦痛:

第二次世界大战总的数字

战争持续时间:

14年

战争波及的国家:

全球的2/3国家

参战人数:

1.1亿

死亡人数:

7000万

经济损失:

15万亿美元

那幽怨穿透山河,回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如何才能让这些游荡的亡魂安息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消息《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

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设计意图:

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

结合文本了解消息的结构

教师:

标题: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交代了什么信息?

(应用类文体通常要交代这三个要素,因此,标题一般都比较长)

导语: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在标题的基础上简要交代所要报道的事件。

主体:

消息的主要部分。

是这个事件的展开,包括事件的发展、高潮、结尾,以及产生的影响等。

当然,根据事件不同和报道角度不同可以有多种写法。

本文的主体可分为几个部分。

设计意图:

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了解消息的结构。

探究二:

德国对待历史的态度

教师:

这则消息总起来看就是德国对待历史的态度以及外界对这种态度的反应,那么文中哪些细节体现了这一态度?

体现了怎样的态度?

(学生:

5分钟细读文本,展开讨论)

设计意图:

小组合作探究,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探究三:

消息写作的原则

1.客观叙述。

没有消息写作者的主观议论。

勃兰特的下跪行为选择的动机、对于德国屠杀犹太人的罪行的认识,都是勃兰特自己说出来的,是用事实说话。

2.迅速、及时。

(问:

这则消息的写作时间是2005年4月14日,写作内容却是30多年前发生的事情,那么“迅速、及时”体现在哪里呢?

是不是说这是一则不合格的消息?

3.简短、概要。

这个是显而易见的。

设计意图:

概括学习消息写作的原则。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六、板书设计

消息:

标题,导语,主题

原则:

客观叙述,迅速、及时,简短、概要

七、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

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学生讨论7分钟,反思总结当堂检测1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18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知识拓展】

靖国神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靖国神社既是国家宗教设施,也是军事设施,它从一开始就与军队和军国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特殊关系。

虽然在神道教中有人死了以后皆为神的传统,但靖国神社里的祭神,是有严格限制的,即只限于为天皇效忠的阵亡者。

由此可见,靖国神社与其他神社有着极大差别,是一种军队的宗教设施。

关于这一点,靖国神社所供奉的对象便是最好的说明。

靖国神社中有一座被称为灵玺簿奉安殿的大殿。

它建于昭和47年,供奉有明治维新以来250万军人的灵位,包括日本历次对外侵略战争中死亡的军人的灵位。

其中,有戊辰战争中阵亡的将士,有为创建新政权而死于“佐贺之乱”、“西南战争”等日本国内动乱的人士,但更多的是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等侵略战争中阵亡的军人。

据统计,靖国神社里供奉的灵位中有80%以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丧生的。

靖国神社供奉有日本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如桥本左内、吉田松阴、坂本龙马、高杉晋作等人的灵位,同时也供奉了一些不仅在日本历史上,而且在人类历史上也可算作恶贯满盈、臭名昭著的人物。

那些被供奉的所谓“英灵”中有被判处死刑的甲级战犯7人,他们是侵苏战争、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主要决策者之一东条英机;窃取同盟国各国军事和经济情报的间谍头目,策划伪满洲国的首要分子土肥原贤二;南京大屠杀首恶罪犯松井石根;太平洋战争的主要策划者之一木村兵太郎;以及广田弘毅、板垣征四郎、武藤章。

另外,还有被押期间因病死去的甲级战犯松冈洋右、永野修身;有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白鸟敏夫、平沼骐一郎、小矶国昭、梅津美治郎;还有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的东乡茂德。

他们均犯有破坏和平罪、违反战争法规惯例及违反人道罪,是双手沾满了亚洲人民鲜血的刽子手。

另外,在甲午战争后侵略台湾战争中死的北白川亲王和侵华战争中死于内蒙的北白川宫永久的灵位也于1959年10月被安放了进去。

这些人以及原先就祭祀在靖国神社的乙级、丙级战犯,合计1000余人。

正是由于靖国神社的军国主义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占领军总司令部在1945年12月15日发出“神道指令”,切断了靖国神社与国家的特殊关系。

进而,根据宪法的政教分离的原则,1952年9月,靖国神社改为独立的宗教法人,渐次失去昔日的显赫地位。

但是,在宗教法人“靖国神社规则”和“靖国神社社宪”中,仍明确写着靖国神社是根据明治天皇“安国”圣旨,“为使阵亡者流芳万代”而创设,目的是“弘扬神德”,教化遗族。

日本遗族会、自民党遗族议员协议会等团体也打出靖国神社“非宗教论”的幌子,主张通过立法将靖国神社由宗教法人变为特殊法人,以实现国家守护靖国神社的目的。

从60年代起,自民党先后多次向国会提出以实现上述目的为内容的《靖国神社法案》,但由于引起社会舆论和在野党的强烈反对而没有得逞。

实际上,试图将靖国神社由宗教法人变为特殊法人以实现国家守护靖国神社,这一动作的本身已构成靖国神社问题的发端。

根据宪法政教分离的原则,政府首脑正式参拜靖国神社是违宪的,但长期以来保守势力处心积虑要冲破禁区。

1951年10月,在旧金山条约签字后,在举行大祭当天,首相吉田茂率阁僚及众参两院议长正式参拜了靖国神社。

自那以后,几乎每届首相都到靖国神社参拜,尽管明目张胆地在8月15日(战败日)以首相身份参拜的为数极少。

问题还不限于如此,战后,在靖国神社里不仅依然保存着以往战争亡灵的灵牌,而且军国主义势力一直伺机将甲级战犯的亡灵“魂归靖国”。

趁1978年举行秋祭的机会,终于把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的亡灵,以“昭和殉难者”的名义偷偷弄进靖国神社。

这表明,靖国神社完全继承了战前的性质。

即便这样,日本的一些政要仍置曾经遭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之害的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和日本本国国民的抗议之不顾,公然前去参拜,从而进一步加剧了靖国神社问题的严重性。

因此可以这样说,靖国神社问题的实质,就是日本政府如何认识和对待过去的侵略历史。

这既关系到曾经遭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之害的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的问题,同时也关系到日本这个国家的今后走向。

日本天皇的停战诏书——《终战诏书》

《终战诏书》是日本昭和天皇裕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签署表示接受美、英、中、苏四国在波茨坦会议上发表的《波茨坦公告》,同意进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

诏书于1945年8月15日播放,这被看做是日本正式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投降的标志。

诏书主要由当时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起草,迫水久常、川田瑞穗、安冈正笃执笔完成,其他内阁大臣亦曾参与修订。

为了争取免除天皇裕仁的战争责任以及保护日本天皇制,也包括试图减少国内强硬派引发危机的可能。

诏书在措辞上采取了诸多手段,诸如模糊化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的实质;规避日本对亚洲诸国的战争责任,只将对象限制在美、英两国;且将裕仁作为日本军队最高统帅的责任转嫁给日本政府。

诏书在1945年8月14日由昭和天皇亲自宣读并录音,次日通过电台广播,这是日本天皇的声音首次向日本普通公众播出,天皇的录音被称为“玉音”,“放送”是日语“广播”的意思,故称“玉音放送”。

附:

《终战诏书》全文(中文)

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

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公荣之乐,斯乃皇祖皇宗之遗范,亦为朕所眷眷不忘者;前者,帝国之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之主权,侵犯他国之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交战已阅四载,虽陆海将兵勇敢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一亿众庶克己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

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残害所及,实难预料;如仍继续作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

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赤子,陈谢于皇祖皇索之神灵乎!

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朕对于始终与帝国同为东亚解放而努力之诸盟邦,不得不深表遗憾;念及帝国臣民之死于战阵,殉于职守,毙于非命者及其遗属,则五脏为之俱裂;至于负战伤,蒙战祸,失家业者之生计,亦朕所深为轸念者也;今后帝国所受之苦固非寻常,朕亦深知尔等臣民之衷情,然时运之所趋,朕欲忍所难忍,耐所难耐,以为万世之太平。

朕于兹得以维护国体,信倚尔等忠良臣民之赤诚,并常与尔等臣民同在。

若夫为情所激,妄滋事端,或者同胞互相排挤,扰乱时局;因而迷误大道,失信义于世界,此朕所深戒。

宜举国一致,子孙相传,确信神州之不灭。

念任重而道远,倾全力于将来之建设,笃守道义,坚定志操,势必发扬国体之精华,不致落后于世界之进化,望尔等臣民善体朕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