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必考要点分类汇编完整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59336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必考要点分类汇编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考地理必考要点分类汇编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考地理必考要点分类汇编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考地理必考要点分类汇编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考地理必考要点分类汇编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必考要点分类汇编完整版.docx

《高考地理必考要点分类汇编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必考要点分类汇编完整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必考要点分类汇编完整版.docx

高考地理必考要点分类汇编完整版

一、生态、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

治理的措施:

①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②植树造林;

③小流域综合治理

④开矿时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发复垦工作

(典例:

甘肃南小河沟)。

地区

A.黄土高原为例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②季风气候,

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稀少

(2)人为原因:

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开矿。

B.南方丘陵山区

产生原因:

农村生活用能短缺。

治理措施:

①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②控制载畜量;

③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

④退耕还林、还牧;(典例:

宁夏沙坡头)

⑤建设人工草场;

⑥推广轮牧;⑦禁止采伐等。

整治措施:

①发展立体农业;②解决农民生活用能问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③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④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

西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地表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②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③处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

(2)人为原因:

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治理意义:

①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②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③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治理措施:

①南水北调;修建水库;

②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

③治理水污染

④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

⑤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

⑥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

喷灌农业灌溉技术

⑦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

提高利用率;海水淡化等。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华北地区、西北地区:

产生原因(华北地区):

(1)自然原因:

①降水变率大;②春季蒸发旺盛;③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

河流径流量小;

(2)人为原因:

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②水污染严重;

③浪费多,利用率低;

④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4、土壤次生盐碱化我国典型地区:

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治理措施①引淡淋盐灌溉(降低作物根区土壤含盐量)

②井排井灌(抽取盐水,补充淡水)

③生物措施(营造防护林带,果与椿棉间作、培肥、改良品种)

④农田覆盖(用地膜、作物桔杆覆盖,抑制蒸发)

⑤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1)自然原因:

①春季降水少

②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③地形低洼。

(2)人为原因:

①不合理的灌溉;

②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

(渭河平原)

5、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治理

中低产田——涝洼地、盐碱地、风沙干旱地、水土流失地、红壤贫瘠地

1)、辽阔的冲积平原——宏观平坦,微观起伏不平

山麓缓斜平原高山前冲积扇土地质量高

冲积低平原主体

海滨滨海平原低地势极低中低产田集中区

严重的旱涝、盐碱、危害

干旱:

春旱4~6月,春泛回升快,蒸发上升,夏季风未到

洪涝:

7~8月,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

盐碱:

水盐运动春秋反盐,夏积盐冬稳定

2)、问题

⑴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

①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因洼制宜鱼塘—台田模式);②盐碱地的冶理与开发

⑵水资源短缺

⑶风沙危害---沙尘天气

3)、缓斜平原肥力最好:

①地面坡度较大,排水通畅,不易积水形成低湿地;②沉积物颗粒较粗,有利于水份下渗;③地下水埋藏深,春秋季节蒸发量较小,不易形成盐碱地。

6、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以上海为例)

治理措施:

①控制抽取地下水;

②实行雨季回灌

产生的原因:

①过度抽取地下水,并且下渗减少;②城市建设高层建筑;③地质结构不结实

危害:

①地面下沉

②海水倒灌,进而导致土壤盐碱化

7、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

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多发季节:

夏季。

5—10月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气温高;②静水;静风;③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

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

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③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8、咸潮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气候)①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②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形)③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天文)④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

人为原因:

①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②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危害:

①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②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

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

③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

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防治措施:

①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

②采取调水以淡压咸;

③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

④节约用水

 

9、酸雨

分布:

西欧、北美、日本;我国南方地区

成因: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措施根本途径:

①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有效途径:

②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③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

危害:

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

②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及农作物;

③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我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所以酸雨主要为硫酸型酸雨。

10、光化学烟雾:

成因:

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

分布:

地形条件不利于气体扩散的谷地和汽车尾气排放多的大城市。

危害和:

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

损害植物和人体健康。

沼泽的生态效益:

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一些珍禽的栖息地。

经济效益:

有利于三江平原小麦商品粮基地的发展;有利于保护黑土的肥力

政治效益:

有利于粮食安全

对策控制汽车尾气排放量。

11、沼泽的保护

我国典型地区:

三江平原。

沼泽的形成:

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②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

③地势低平,地表径流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

开发利用的关键:

排水。

协调好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开发利用的负面效应——气候变迁(盐渍化土地面积扩大;河川径流量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动植物资源减少)

二、自然灾害

(1.气象灾害2.地质灾害3.水文灾害4.生物灾害)

例如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水系的流量和地势、河道)

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围湖造田)。

(例如,长江洪灾)

1、洪涝灾害我国典型地区:

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

天气);②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

南旱北涝;副高弱:

南涝

北旱);③地势低洼(海河、珠江);④河道弯曲(荆江河段);⑤

台风的影响;⑥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⑦缺少天

然的入海河道(淮河);⑧厄尔尼若现象等。

(2)人为原因:

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

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

治理原则是调洪,

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

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

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

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

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②围湖造田;

③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

①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

②退耕还湖;

③修建水利工程;

④裁弯取直,加固大堤;

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

⑤修建分洪区;

⑥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

(1)季风气候,降水集中,流域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流量大

(2)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大;

3.气候特征:

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二)人为原因:

1.植被破坏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我国雨带的移动规律:

5月,雨带从南部沿海登陆;

6月中旬,雨带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梅雨);

7月中下旬到8月,雨带北移到华北、东北等地,

长江中下游地区则出现伏旱;

9月开始雨带南移;10月雨季结束。

(六、七、八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

 

2、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

西北、华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

治理措施:

(1)自然原因:

①冷锋天气影响;①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②气候干旱,降水少;②控制载畜量;

③春季大风日数多③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

④地表植被稀少④退耕还林、还牧

(2)人为原因:

①过度放牧⑤建设人工草场

②过度樵采;⑥推广轮牧

③过度开垦⑦禁止采伐等

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台风

受台风影响的风向①气旋辐合②反气旋散

时间多发生夏秋季节。

主要发生海域为:

西北太平洋

台风灾害:

强风

特大暴雨

风暴潮

台风有利方面:

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

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

 

如何减小台风损失: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及时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做好台风过境的准备;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

4、寒潮(在冷空气的影响下,如果一天24小时或一次过程,气温下降8-10℃以上,最低气温在5℃以下)

时空分布考虑源地、冬季风强弱、地形地势的阻挡等因素,

我国冬半年常发,影响范围大,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及四川盆地外。

灾害特点:

降温辐度大、风力强、影响范围广,出现降温、大风、暴雪、冰害等灾害性天气。

寒潮的利:

①冻杀害虫;②大雪缓解春旱(瑞雪兆丰年);③寒潮大风可利用进行发电,(是地球上热量交换的一种庞大“机器”)

5、地震:

形成原因:

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

①震级大,破坏性大;②震中距短;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③浅源地震;④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差;⑤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⑥震区交通不便;⑦诱发其他灾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

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②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③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⑤加强国际合作等。

6、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②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③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2)人为原因:

对植被的破坏。

治理措施:

恢复植被

三、农业及其区位分析

光照充足(西北青藏地区)

热量充足

降水充沛

★如何分析某种农业的区位因素(以下为区位优势的答题方向)

雨热同期

气候

自然条件

地形地势平坦(丘陵-梯田,立体农业.山地-林业高原-畜牧)

土壤土壤肥沃(黑土、沙性土壤)[酸种茶碱种棉花]

水源水源充足,灌溉水源充足

市场市场广阔

社会经济条件

交通交通便利

政策国家农业政策

科技科技水平高(生物技术、生产工具)

工业化程度高机械水平程度

地广人稀商品率高

我国:

1、灌溉农业区位分析

限制因素:

①水资源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