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全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9249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全套.docx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全套.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全套.docx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全套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全套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五粒豆的语言,内心活动。

2、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3、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之前都读过哪些童话大师的童话故事呢?

说起童话,我们不得不想到被誉为“现代童话之父”的安徒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童话故事《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二、初读文章,认识字词

1、交流精彩导读:

了解安徒生写这篇童话时的一个小故事。

2、自由读文,读通句子。

3、检查初读情况。

三、再读文章,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思考: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都发生了什么事?

2、读后小组交流:

你了解了些什么?

有什么感受?

3、全班交流:

(1)你体会到了什么?

              

(2)提出疑难问题。

四、角色体验,品读感悟

1、创设情境,练习对话。

(1)这个童话故事中有哪些人物?

他们说了一些什么呢?

默读课文,将对话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

(2)自主练习朗读各位童话人物的“台词”,体会他们的内心活动。

(3)小组分角色朗读。

2、合作表演,集体交流

(1)师演病孩子的妈妈,师生合作朗读对话。

(2)推选小演员,带上头饰,合作“配音”朗读表演。

五、放飞想象,延伸拓展

1、假如你是豆荚里的一粒小豆,你会说些什么?

你会怎么做?

2、小豆荚们这么可爱,你一定有很多话对小豆们说,先说一说。

3、把你说的写下来。

六、课后作业 

1.五粒豌豆的命运各不相同,如果是你的话,你愿意做哪一粒豌豆,为什么?

2.回家把故事讲给家人听,与他们一起分享。

   

6、蝙蝠和雷达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蝙”“蝠”等13个生字,会写“达”“蚊”等14个生字。

  2.了解飞机夜间能够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事物,并从中也得到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1.弄清人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才能够让飞机也在夜里安全飞行的。

  2.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蝙蝠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分两步出现)

  1.介绍蝙蝠(播放有关蝙蝠的多媒体资料)

  2.简介雷达(播放有关雷达的多媒体资料)

  3.引导学生思考课题:

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却是一种现代化的推测装置,它们是不是同一类事物呢?

(不是)课题用一个“和”字把蝙蝠和雷达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块儿了,为什么会联系在一块呢?

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同学们,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弄清楚这个问题。

二、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1.多媒体播放生字词,检查学生读音情况,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有困难的可查字典。

 2.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1)敏锐:

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本课指眼光尖锐。

 

(2)反复:

①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

②颠过来倒过去。

③重复的情况。

  找出课文中带有“反复”的句子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在这里,“反复”就是第①种解释。

 (3)证明:

①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

       ②证明书和证明信。

  同样从文中找出带有“证明”的句子。

多媒体出示句子“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应选①。

 3.自由读课文。

要求流畅、读准字音。

 4.理解了生字词,现在让我们玩一个小小的游戏。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然后用毛巾蒙住他的眼睛。

    现在,请这位同学走回自己的座位,(学生走)同学们,为什么他会撞到桌椅呢?

(生答)是的,同学们都很聪明,是因为这位同学被蒙住了眼睛。

既然眼睛那么重要,那么现在请大家想想,如果我们没有了眼睛,走路的时候怎么才可以避开障碍物呢?

好,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蝙蝠与雷达》。

三、讲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1、2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1.“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描述一架飞机在夜航。

 2.“夜航”,同学们刚刚提到了这个词语,那为什么飞机能在黑夜中安全飞行?

   书本中有这样的话吗?

它是怎么解释的?

现在请大家认真阅读,然后找出答案。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3.在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是重点词语呢?

     (“启示”,多媒体播放)

 4.那么第1、2自然段写了什么呢?

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

(飞机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二)那么同学们现在觉得课文接下来的会怎么写呢?

谁来回答老师这个问题呢?

  (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1.下面默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科学家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

然后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

  (课文第四至第6自然段写了这个内容)

 2.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3自然段。

其他同学带着问题思考:

这一自然段写的什么内容?

  (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

 3.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

画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夜间飞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

  请同学们朗读有关句子,想象蝙蝠夜行的高超本领。

 4.这些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

想想蝙蝠的眼睛是不是非常敏锐,在漆黑的夜里能看清楚所有的东西?

 5.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请大家齐声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6.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做了三次实验,每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用了什么方法?

结果怎样?

 (让同学们4人一小组一起讨论学习第四、五两个自然段。

事先每组发一张表,讨论后集体填表。

    第一次实验:

    目的:

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眼睛。

    方法: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结果:

铃铛一个也没响。

    证明:

蝙蝠夜行探路与眼睛无关。

    第二次实验:

    目的:

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耳朵。

    方法: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

蝙蝠就像没头苍绳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证明:

蝙蝠夜行探路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实验:

    目的:

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嘴。

    方法:

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

同实验二。

    证明:

蝙蝠夜行探路与嘴有关。

   7.汇报填表情况。

   8.科学家在这三次不同的实验中证明了什么?

    (齐读: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9.“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

”(多媒体播放)这个结论与书上的有什么不同?

哪一个更科学?

同学们联系两次实验去思考一下。

  (丢掉“配合”不科学,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两次实验,分别塞住耳朵,封住嘴,也就是说单独将嘴或耳朵露在外面,但蝙蝠都失去了暗中探路的本领,这说明探路时靠的是这两样器官同时发挥作用,所以课文上用上“配合”是科学的。

  (三)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蝙蝠夜行探路靠的是嘴耳配合,那么蝙蝠到底口耳是怎样配合的呢?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

二、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6自然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口耳配合起来夜行探路的。

     (先同桌互相讨论,再举手回答问题。

     学生说时,老师要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2.下面哪位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捕捉小飞虫的?

或蝙蝠是怎样避开极细的电线的?

  3.那么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科学家揭示出蝙蝠夜行的秘密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

   请同学们细细地体会“反复研究”一词。

“反复研究”就是:

一遍又一遍地研究。

  4.你们能想象出科学家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研究的吗?

  5.教师小结:

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科学家们反复研究,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地总结经验教训。

无数次地再实验才得来的,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够摘下科学王冠上的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珠。

  6.老师读第6自然段第一句: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全体同学齐读后三句:

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

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

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7.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夜行探路的秘密。

科学家从这个秘密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4人一组讨论,试着画出示意图。

指三或四个组的代表在黑板上板演并加以说明。

  8.看第6自然段,蝙蝠是怎么探路的?

与飞机比较,然后画出示意图。

  9.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说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为什么?

  (雷达探路的道理是从蝙蝠夜行探路的道理得来的,所以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三、指导分段,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1.指导分段:

  仔细看每个自然段,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说的是一个具体的意思?

(小组讨论)全文可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

第1、2自然段;

  第二段:

第3至第6自然段;

  第三段:

第7、8自然段。

2.指导归纳第二段段意。

  把课文分成三段,在下面的内容中选择第二段的段意,用“√”表示。

  

(1)科学家做了三次实验。

  

(2)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3)科学家做了三次实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选择(3),因为(3)准确、全面、正确。

 3.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学习了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许多科学技术都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创造出来的。

 4.你知道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还发明创造过什么?

5.激发兴趣。

   同学们,希望你们从更多的生物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有更多的发明创造,希望你们像一只只雄鹰展翅飞翔在科学的蓝天上,未来的科学家就在我们中间。

四.作业布置。

阅读有关动、植物秘密的书籍,仿照《蝙蝠和雷达》的写法,谢谢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出来的小发明。

五.板书设计。

7、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学目标:

  1.认识“唤”“技”等12个生字,会写“唤”“纪”等13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

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简单介绍作者路甬祥及本文的写作意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2.默读全文。

思考: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

用“”划出来。

  三、抓住重点,深悟课文。

   1.直入中心,引导质疑。

(出示: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这句话自成一段,简要地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学生齐读语句,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句话质疑。

   2.细读第二自然段。

引导学生理解设问句。

理解“发明”和“发现”、“一百年”和“上百万年”的区别。

   3.指导学生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自学提示(出示课件):

    动笔画画:

划出描写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的生活状态和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语句。

    用心想想:

课文用了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了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成就的?

用这样的方法写有什么好处?

    小组交流:

把你的学习收获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分享。

    学生自学,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巡视指导。

    教师提出汇报要求,学生汇报自学收获。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理解农耕社会。

    理解重点句子:

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结合第四段内容,进一步理解“发明”和“发现”。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体会对比的说明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好处。

    学生举出其它的科技成就。

(课件出示展示科技成就的图片。

    指导朗读。

    总结写法和说明方法运用的好处。

   4.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齐读。

思考:

你认为20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呢?

      (课件出示)20世纪是一个的世纪。

      同桌交流,补充空白。

    

(2)学生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畅谈心中的奇思妙想。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超市。

   1.把你的奇思妙想动笔画下来,讲给爸爸妈妈或长辈听,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

然后运用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练笔《我的奇思妙想》。

   2.做一份名为《科技天地》的剪贴报或手抄报,全班展评。

 

 

六、板书设计:

                   

7、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  ↖

                   科技→发现和发明

 

8.*蝴蝶的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3.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2.激发学生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去探索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朗读理解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幻灯片出示蝴蝶图片、最后定格下雨的图片。

  

过渡:

花丛中、阳光下,小动物们在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

突然,天空中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蝴蝶的家在哪里?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探寻蝴蝶的家。

  

二、课文初读: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学习生字、理解生词。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层次。

  

三、自学:

课前预习。

  

四、讨论:

小组交流预习情况,要求:

  

1.先在组内,组长组织检查预习情况,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认读,识记方法,词语理解。

  

2.小组交流不懂的词语,共同解决。

  

3.小组确定发言方式,准备进行小组展示。

  

五、答疑  

1.小组展示读课文,相机纠正字音。

  

2.教师出示课件,检查学生的词语理解和识字情况,对难写生字进行相机指导。

  

(1)认读词语:

躲避震撼喧嚷轻盈玷污。

  

(2)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震撼喧嚷轻盈玷污。

  

(3)出示单个的要求会认的生字,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和巩固汉字,交流自己的记忆方法。

  

(4)抽查学生对单个字的认读情况,边读边组词。

(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5)指导书写生字  你在识记这些词语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些词语比较难记?

识记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

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流,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  

3.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读完了,文章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五、自测  

六、自结:

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回顾课文内容:

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们继续学习《蝴蝶的家》这一课。

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抓住文中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

  

3.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积累背诵。

  

二、自学  

(一)出示自学提示:

(一分钟)  

1.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为蝴蝶担心着急的呢?

划出有关的词句,在空白处写写你的感受。

再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2.学生自学:

学生根据自学提示,独立思考,自己作答案。

不懂的地方,留待下一步解决。

(五分钟)  

三、讨论  

学生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共同讨论和研究在自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寻求答案。

 

四、答疑、预设:

  

(一)第一自然段恶劣自然环境的中作者为蝴蝶担心。

“我常想,下大雨的时候,青鸟、麻雀、这些鸟都要躲避起来,蝴蝶怎么办呢?

”  

1.抓词语:

“常想”——他总这样想,一直为蝴蝶担心。

感受:

作者直接表达他对蝴蝶的担心,仿佛一下子就走进了作者的心。

  

2.体会读。

我们听到了作者的担心。

  

课件出示重点语句:

“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

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  

3.理解“喧嚷”、“震撼”的意思,体会感情。

  

①什么是“喧嚷”?

什么地方是喧嚷的?

这些地方怎么样?

这里是谁在喧嚷呢?

“雨点密集地喧嚷着”,作者是把雨点当成什么了?

  

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写法,形象地说明了风雨交加的热闹场面。

  

②震撼:

什么是“震撼”?

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

看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心里怎样?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感受到作者什么心情?

(——担心、着急。

)这种担心、着急更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心。

  

4.课件播放雷声音效,渲染气氛,加深感受。

  

5.指导朗读。

  

(二)体会蝴蝶的柔弱,作者为蝴蝶担心。

  

1.课件出示重点语句:

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

?

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从这段话,你能体会到蝴蝶怎么样?

——相机指导朗读。

  

2.想象:

这样轻盈、纤巧、柔弱无助的蝴蝶,在风雨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学生自由说。

翅膀会被雨点打湿。

  会被风吹得不知去向。

  

彩粉会被雨水冲刷,失去原有的美丽。

沾上泥污,摔在地上,再也无法飞起来。

  3.是啊!

这轻盈的、素洁的蝴蝶,它们是多么弱不禁风啊!

作者心里是那样的?

?

(——着急)你们心里着急吗?

  

4、暴风雨是如此猛烈,蝴蝶是这般柔弱。

如此强烈的对比之下,作者怎能不为蝴蝶担心呢?

  

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5.积累背诵  

(三)第三、四自然段。

作者寻找和猜想蝴蝶的家,但还是没找到,更为蝴蝶担心了.  

1.屋宇、麦田、松林、园中之花、老树干、桥下、树叶下面?

?

  

作者谈到了这么多地方,又说都没有见到蝴蝶,想象田园画面中没有蝴蝶的踪影,体会作者的着急。

边读边想象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心情又是怎样的?

  

2.抓住最能表现作者失望的词语,体会作者苦觅而无结果后的急切心情。

  

3.指导朗读,体会作者对雨中蝴蝶的担心越来越深,简直无法排遣。

  

4.句子训练:

  

(1)花儿自己已经被雨点打得抖个不停了,怎能容它们藏身呢?

  

(2)蝴蝶的家到底在哪呢?

  

(3)它们的家会不会在桥下面呢?

这里从没见有蝴蝶落在石头上的呀!

读这三个句子,想一想每个句子是什么意思?

三个问号的作用一样吗?

  

5.仿写:

  

我来写:

它们的家会不会在桥下面呢?

这里从没有见过有蝴蝶落在石头上的呀!

  它们会不会是藏在树下面?

但我也从没见过蝴蝶在树叶下面避雨呀!

  

它们的家会不会——————?

————————————!

  

(四):

一个女孩对我说:

“雨后,蝴蝶就会重新出来,在阳光里飞?

?

一定是这样的。

”小女孩连用了三个“一定”,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孩子们对蝴蝶的家的想象是确信不疑的。

——引读第5自然段。

  

仿写:

我想,它们一定是藏在一个秘密的家里,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一  定————?

?

  

感情朗读:

“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

?

一定是这样的。

”表达对蝴蝶的祝愿  (五)点明主旨。

  

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升华主题,学会关爱。

  

五、自测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_____________,载不动一个水点;_____________,一点儿水都不能玷污上的;________,________,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二)仿写。

蝴蝶的家在哪呢?

它们会不会是藏在树叶下面?

但我也从没见过蝴蝶在树叶下面避雨呀!

它们的家会不会________?

________!

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一定________,一定________

六、自结:

  

学完这篇课文,你收获了什么?

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发言)

习作——小小“动物园”

第一课时作文指导

教学目标:

1.能够找出家人和对应动物间的相似点,享受家人角色转换的趣味,感受“小小‘动物园’”的氛围。

2.发现并初步运用将家人写出动物特征的方法,获得新经验。

3.感受表达过程中收获习作的快乐与成就感。

教学重点:

能够找出家人和对应动物间的相似点,享受家人角色转换的趣味,感受“小小‘动物园’”的氛围。

教学难点:

发现并初步运用将家人写出动物特征的方法,获得新经验。

教学准备:

动物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

1.游戏:

动物猜猜猜(一个同学描述所看到的图片上动物,其他同学猜动物。

2.播放动画,情境引入:

同学们,有个孩子把他的家想象成了小小“动物园”。

那里有哪些动物呢?

我们去看看吧。

二、明确写作要求

1.指名读P31第一段。

2.分析家庭成员与对应动物间的相似点。

3.指名读P31“想一想”。

4.互动交流,打开思路:

把自己家也变成动物园,你觉得你的家人分别像哪种动物呢?

5.反馈引导:

能从外貌、性格、习惯、爱好、本领、品质等不同角度说清家人像什么动物,哪里像。

6.小组交流:

借助“动物园”导图说说家人分别像哪种动物。

三、合作探究

1.教师配合家人照片,介绍自己家的“小小动物园”,触发情感共鸣。

(1)出示教师个人形象图,学生识别。

(2)教师介绍自己家的“小小动物园”。

(3)导语激励:

我家还有绵羊,妈妈妈妈、公鸡爸爸。

你看,我把他们写下来了,有意思吧?

你们也来写写自己家的小小“动物园”吧。

2.口头描述。

学生描述自己家的小小“动物园”中的一位成员。

3.交流讲评。

4.同桌互评。

四、习作

1.交流讨论:

如何将家人写得更像动物,更有趣?

随机提炼学生的已有经验:

运用语言、动作描写以及夸张等小妙招放大家人的特点。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3.作品展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