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新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9207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新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新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新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新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新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新总体规划.docx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新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新总体规划.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新总体规划.docx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新总体规划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新总体规划

1 总论

1.1项目背景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最大淡水湖棗鄱阳湖西北角,处于长江中下游、江西省北部,是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国际重要湿地。

保护区于1983年6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2400公倾,栖息着鸟类312种,数量多达数十万只。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越冬候鸟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世属罕见。

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越冬白鹤群体所在地,白鹤种群数量占全球的95%以上。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也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鸿雁越冬群体所在地,数量达6万只以上。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内栖息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二级保护动物48种(其中包括4种哺乳动物),有13种鸟类被国际鸟类保护组织列为世界濒危鸟类。

保护区建立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为有效地保护越冬水禽,保护区在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社区共管、保护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特别是通过实施GEF项目和搬迁工程项目,保护区的管理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基础设施和设备正在逐步完善,各方面都在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由于建区以来长时间的投入不足,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仍然与国家级保护区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各方面的工作尚未完全步入规范化、现代化、集约化发展轨道,在区划布局、保护设施、科研设备、人才培养、机构设置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进,社区工作需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为加速保护区的建设步伐,提高保护区管理水平和建设更有效的管理和保护系统,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按照国家林业局的有关要求,编制本总体规划,以实现永久性保护和维持以白鹤为主的迁徙水禽及其栖息地的完整性;达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谐一致的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最终目标。

1.2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5)《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管理办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8)《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9)《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10)《江西省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候鸟保护规定》;

  (11)《江西省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管理暂行办法》。

1.3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1.3.1指导思想

以保护区内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对象,贯彻“全面规划、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永续利用”的自然保护工作方针,坚持以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和水禽鸟类为中心,严格核心区的保护,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活动对鸟类的干扰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充分利用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完整性,大力开展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在保护、恢复、发展生物资源和不降低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开展经营利用和生态旅游,达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1.3.2原则

(1)从实际出发,高标准起步,突出科学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

(2)规划要本着精简节约,讲求实效,结合实际,逐步提高的原则,积极采用先进技术;着眼未来,满足国家级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需要,充分考虑与国际接轨。

(3)坚持保护第一、持续发展的原则,遵循自然规律,认识自然、改善和利用自然相结合,力求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保护区的社会、生态和经济利益。

(4)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最大限度地使各种保护对象得到有效保护,在抓好保护、科研、经营三大任务的前提下,将保护区建设成为湿地生态类型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示范基地。

(5)规划与当地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行业发展规划相结合,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6)保护与开发结合,经营与利用结合,在强化保护管理、不破坏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的条件下,在实验区划出一定区域,建设必要的项目和设施,开展科学研究、生态旅游和多种经营。

1.4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9年,即2002-2010年。

规划分为两期实施:

近期2002-2005年,远期2006-2010年。

2 基本情况及现状评价

2.1基本情况

2.1.1地理位置与范围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北部,鄱阳湖西北角,赣江、修河的交汇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5°55¢至116°03¢,北纬29°05¢至29°15¢,地跨两市三县,即九江市的永修县和星子县,南昌市的新建县。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以永修县吴城镇为中心,辖9个湖泊及其草洲,即:

大汊湖(8500公顷)、蚌湖(7300公顷)、大湖池(3000公顷)、沙湖(1400公顷)、常湖池(700公顷)、中湖池(600公顷)、象湖(400公顷)、梅西湖(300公顷)、朱市湖(200公顷),总面积为22400公顷。

2.1.2自然条件

2.1.2.1地质地貌

2.1.2.1.1地质

   鄱阳湖的地质构造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湖口至星子段为湖口地堑,南部大水域属于“鄱阳湖断凹”。

因此,鄱阳湖盆地是地壳拉张作用产生的规模较大的断陷盆地。

从白垩纪末新生代早期即开始发育,至第四纪晚期,盆地中部继续断陷,接受古赣江河流相沉积,此时尚未形成湖泊,至全新世中期以后,始演化成现代鄱阳湖。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即位于“鄱阳湖断凹”的西北侧。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水域约形成于距今1700年前后。

保护区范围内出露地层较为单一,除构成吴城丁家山基座阶地基底和特枯水年分修水河床底部局部显露第三纪紫红色砂砾岩和砂岩外,全区基本上被第四纪地层所覆盖。

其中丁家山中下部由中更新统网纹红土和砾石层组成,上部由晚更新统浅棕黄色含粉细砂粘土组成,吉山、太阳山由晚更新统中细砂组成,其余地区基本上由全新统河湖相、粉砂粘土组成。

2.1.2.1.2地貌

  

(1)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具有典型湿地的特点

   在自然界分布的天然湿地中,按其成因和分布主要有潮间带滩涂和入湖三角洲形成的湖岸湿地;季节性漫滩与泛滥洼地形成的河流湿地;水位消落区滩地与入湖三角洲形成的湖泊湿地。

各湿地的成因类型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具有各自的生态特点,但它们都具有以下共同的特点:

   A.在空间上往往分布在水、陆结合部的过渡带;

   B.在时间上呈现周期性干湿交替的动态变化;

   C.在生态上表现为水、陆环境诸因子相互作用、互为依存,兼有水、陆特征的独特的生态系统。

鄱阳湖湿地不仅在时空分布和生态特征上具有上述全部特点,而且湿地面积(即水位消落区及其邻近浅水区)达2500多平方公里,占鄱阳湖面积的78%。

在鄱阳湖湿地中,吴淞高程16-12米处的湿地最适宜越冬候鸟栖息,但候鸟主要集中在吴城镇周围大小9个洼地。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除了具备最适宜候鸟越冬栖息的优良环境外,还在于这里人类经济活动较少(与其它地区比较而言),基本上保留了天然湿地的结构和功能,而具有典型湿地的基本特征。

  

(2)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沉积-地貌特征

   保护区位于鄱阳湖最大的入湖河流赣江主支(赣江三角洲分支河流,有主支、中支和南支)与修河下游河湖交汇处,洪水期被水淹没,枯水期广泛出露的水位消落区及其毗邻的浅水区,介于陆上三角洲平原向湖区常年淹水区的延伸过渡带,即三角洲前缘沉积带。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典型湿地断面高程一般为17-12米(吴淞高程),地形平坦,最大地面坡度为0°17¢422。

在地貌组合结构上,湿地由分支河道两侧天然堤-侧缘缓坡-碟形洼地所组成。

在沉积断面结构上,地面高程由高到低分别为高漫滩(草滩)-低漫滩(包括过渡稀疏草滩和泥滩)-积水洼地等沉积单元。

沉积物主要为细粉砂、极细粉砂和粘土。

   保护区局部还分布有岗地,其中有丁家山、吉山和太阳山。

丁家山南北走向,西高东低,最高点距朱市湖南岸520米,高程45.01米,向东、北降低,高程一般为25-20米,吴城镇即位于丁家山北端。

丁家山主要由中更新统网纹红土和砂砾石层组成,为残留的古河流沉积阶地,其表层覆盖晚更新统棕黄色黄土。

丁家山是本区人类主要经济活动区。

吉山位于梅西湖东北岸,西北-东南走向,最高点84.7米,与松门山同称为大沙山,是南部大水面通向北部入江水道的门户。

太阳山位于中湖池东北,与吴城隔江相望的,最高点44.4米。

吉山和太阳山均由晚更新统浅黄色中细砂组成,为古河流沉积后经风力改造和叠加形成。

在地貌景观上,上述山丘,在枯水季节处于湿地平原上的高地,汛期时沦为湖水包围的岛山。

   保护区九个湖泊位于赣江、修河两岸,海拔为12-17米,地势低平,向鄱阳湖稍微倾斜。

由于河床往返推移与分汊,形成扇形冲积,泥沙淤积成沙坝、天然堤、湖沼等独特地貌。

管理局原所在地-吴城是由沉积岩构成的平缓“小岛”,最高处在狮子山,高程为45.01米。

地层断裂和河水侵蚀共同作用形成了吴城现在的地貌。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在仲夏洪水季节各湖全部被淹,只留下少数的山头和人工修建的河堤。

当水位下降到17米时,开始出现陆地。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北面是吉山沙丘,吉山高84.7米。

沙丘的形成可能是由北风刮起的较粗砂粒于湖岸堆积而成。

2.1.2.2气候

保护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

  

(1)气温

   保护区年均气温为17.1℃,七月份气温最高,平均为29.1℃,极端最高气温40.2℃;一月份气温最低,平均4.5℃,极端最低气温为-9.8℃。

  

(2)日照

   保护区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达1970小时,以8月最多,2月最少。

湖面上年平均最高气温比陆地上低0.3℃左右,而1月份平均气温比陆地上高0.5℃左右,水温一般高于气温,最大温差可超过4℃,但在14:

00-16:

00时期间水温低于气温,温差不超过1℃。

  (3)辐射

   保护区年辐射总量为45000×106J/m2,是江西省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光能资源富有区域。

除7月外,其它各月均是散射辐射大于直射辐射。

这是鄱阳湖大水体效应与鄱阳湖盆地效应共同作用所形成的。

  (4)风 

   保护区地处老爷庙以南,由于庐山和湖口水道的狭管效应,老爷庙水域是长江中下游湖泊中的大风区。

因此,鄱阳湖自然保护区风速较大,风向以偏北风为主。

平均风速为3.9米/秒,最大风速为12-17米/秒,很少超过13.9米/秒。

  (5)降水

   保护区年降水量744.1-2363.2mm(最大值出现在1954年,最小值出现在1962年),年平均为1426.4mm。

雨量充沛,但时间分配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在4-6月份,占全年的47.4%。

11-1月是少雨期,降水量仅占全年的9.9%。

  (6)相对湿度

   保护区为半湿润区域,区内相对湿度稳定。

3-6月相对湿度较大,在82%以上;10月到翌年1月较小,在78%以下;全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

2.1.2.3土壤

   根据候鸟对栖息地的要求,将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土壤分成候鸟栖息地土壤和非栖息地土壤两大类型分别进行描述。

  

(1)候鸟栖息地土壤

 候鸟栖息地土壤可分为草甸土、草甸沼泽土和水下沉积物三种类型。

 A.草甸土

   分布在16.0米以上高程地带,占12.9%。

淹没期较短,1993-1994年二年平均淹没天数仅93.5天(16.0米),最短仅59.5天(18米),地下水位一般变化在1-1.7米。

草甸土是草甸植物下发育而成的半水成土壤。

表层0-6cm。

   B.草甸沼泽土

   分布在16.0-14.5米左右的枯水期水陆过渡带,占26.7%。

淹没期较长,1993-1994年,二年平均淹没天数达178天(4.5米)。

地下水位随湖水位波动而变化,一般为0.7-1.0米。

草甸沼泽土的表层草甸土为植物残留层,植物根系密集,疏松而有弹性,厚度一般也为6cm左右。

   在14-14.5米环状地带还分布着草甸沼泽土和水下沉积物之间的过渡土壤类型-沼泽土。

因该带淹水时间长达半年以上,最长达200天以上,植被稀疏或呈裸露泥滩。

  C.水下沉积物

13.8米以下的常年积水洼地均属水下沉积物,占27.7%。

只有水生植物生长。

质地粘重,一般属极细粉砂和粘土,剖面无锈斑纹,青灰色,表层0.4cm。

  

(2)非栖息地土壤类型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非候鸟栖息地土壤主要有下列几类:

   A.黄棕壤:

主要分布在丁家山、吉山和太阳山一带,占10.5%。

   B.潮土:

仅见于吉山坡麓缓坡地上部,是经过旱耕熟化过程形成的旱作土壤,基本上脱离了洪水影响。

   C.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地势平坦的圩区或水源充足的山麓湖河平原,占9.63%。

前者有八分场和新争圩,后者有吉山、太阳山山麓沿湖平原,此外在居民点附近有零星分布。

2.1.2.4水文

   保护区的9个湖均处在赣江西支、修河尾闾入湖洲前缘,其水文特征受赣江西支、修河及鄱阳湖水文情势的三重影响。

  

(1)水位

   保护区水位与鄱阳湖水位的年内变化趋势一致,月平均水位以7月最高,其次是8月,以1月最低,12月次之。

   赣江吴城站历年最高水位22.29m;历年最低水位10.46m。

都昌站历年最高水位21.78m;历年最低水位8.84m。

赣江吴城站和鄱阳湖都昌站的年最高水位一般出现在5-9月,出现在7月的年数最多(占58%左右)。

两站的年最低水位为10.46-12.61m和8.80-11.63m,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1.34m和9.77m,一般出现在12-3月,出现在1月的最多(占50%左右)。

两站年最高水位的一致性好,时间一般是前者比后者提前1天或出现在同一天。

年最高水位值前者比后者偏大0.50-0.60m。

两站年最低水位不仅出现时间(日期)相差很大(或偏早,或偏迟,有的差40天以上),而且水位差值的变幅很大,因此一致性差。

   修河吴城水位与赣江水位之间有较稳定的关系,枯水时期差异较小。

  

(2)水量

   赣江西支和修河来水直接进入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再经鄱阳湖北部湖面进入湖口水道汇入长江。

其中赣江西支来水量约占赣江入湖总水量的1/4,占“五河”(赣江、修河、抚河、饶河、信江)入湖总水量的14%;修河来水量占“五河”总量的9.20%。

   赣江西支与修河年平均流量的年际变化很大。

  (3)水温

   保护区周围的鄱阳湖区,平均水温18.3℃,比平均气温偏高1.2℃。

历年极端最低水温0℃,极端最高水温37.8℃。

月平均水温以8月为最高,7月次之;以1月最低,其次是2月,年较差21.8-26.0℃,平均24.3℃。

   日最高水温一般出现在15:

00-17:

00时,日最低水温一般出现在6:

00-8:

00时。

水温日较差与季节和天气有关,8-9月水温日较差较大,2-3月水温日较差较小,晴天水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

表层水温的日较差一般为1.5-2.5℃,底层水温的日较差一般在1.0-1.5℃;个别晴天表层水温的日较差可达3-5℃,底层水温的日较差可达2.0-4.5℃。

   水温一般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约滞后1-2小时。

每日大部分时间(约16:

00至次日10:

00)水温高于气温,故日平均水温高于日平均气温。

   水温随水深的变化较小,一般在1℃以下,以混合型分布为主。

  (4)湖流

   保护区与鄱阳湖分割后,其水体基本属于静态,其周围湖区水体流向与河槽一致,流速0.3-0.8m/s。

   在汛期,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湖泊与草洲被洪水淹没,与大鄱阳湖融为一体,湖流以吞吐流为主。

其中中低水位期以重力型湖流为主,吴城以西流向为自西向东北,吴城以东流向为自南往北或自东南往西北,流速0.3-1.0m/s;中高水位期以顶托型湖流为主,也经常出现倒灌型湖流,顶托型湖流的流向与重力型湖流基本相同,倒灌型湖流的流向则与此相反,流速均较小,在0.1-0.2m/s之间。

  (5)波浪

   当遇偏南大风时,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处于背风岸,波浪相对湖中部及北岸偏小。

当遇偏北大风时,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处于迎风岸,波浪很大;4-6月和8-10月多处于迎风岸,且水位较高,波浪大;11月至次年3月虽处迎风岸,但湖水已落槽,风浪较小。

子湖因水面小、水深也小,风浪都不大;遇大风时,仅蚌湖、大湖池、大汊湖等子湖有较大波浪。

  (6)冰情

   冬季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由于湖泊封闭,水深较浅,当气温降至0℃以下时,容易产生冰冻。

如1953、1955、1963、1965、1972、1976、1980、1991年各湖均出现过严重的冰冻,四周滩地也结了冰。

1969年曾出现长时间封冻,冰厚10cm以上,据当地居民反映,这一年的大冰冻曾造成大量珍禽死亡。

  (7)泥沙

   赣江西支和修河是鄱阳湖各入湖河流中含沙量较大者,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126g/m3和145g/m3,年输沙量分别为284.0×104t和224.6×104t(包括悬移质和推移质)。

   湖水含沙量随水位的变化而改变,两者关系密切。

吴城(赣江)水位13m时,含沙量最大,约120g/m3;水位超过13m时,含沙量随水位升高而减小,如水位16m时,平均含沙量约50g/m3,水位20m时,平均含沙量仅10g/m3。

水位低于13m时,含沙量随水位上升而增大,如水位9m时,平均含沙量约90g/m3;水位11m时,平均含沙量约100g/m3。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是鄱阳湖泥沙淤积较严重的区域。

赣江西支尾闾河床平均每年约淤高20mm;自然堤淤高速度相对慢些,平均每年约淤积10-15mm;自然湖堤内的洼地泥沙淤积速度很慢,均在1.5mm/a以下。

2.1.3社会经济状况

2.1.3.1行政区域

   保护区在行政区划上涉及南昌市的新建县和九江市的永修县与星子县,二市政府组织机构与三县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大致相同。

以永修县为例,永修县政府共有31个局(委),其中与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关系密切的有林业局、农业局、公安局、法院、检察院等司法部门。

林业局负责对本县范围内的野生动植物的管理;农业局负责对水生野生动植物的管理;司法部门负责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刑事案件的处理。

2.1.3.2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

   在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涉及永修、星子、新建三县和桑海、共青两个企业集团,包括16个乡(镇、分场、区),81个自然村(占三县两企业集团自然村总数的1.54%)。

三县两企业集团,共有301094户,1242029人,其中乡村人口993798人。

与保护区有关的16个乡(镇、分场、区)共有35575户,174155人,其中乡村人口162162人,分别占三县二企业集团总户数的11.82%,总人口数的14.02%,乡村总人口的16.32%。

村庄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小山丘脚下,或者是围堤内。

一般都有小道、水井等公共设施,部分村庄还有零售商店、个体医疗所、小学、娱乐设施(如放像厅)。

多数村庄都缺少通讯设备和卫星地面接收站。

交通不便,信息不灵。

   在16个乡81个村中采用PRA方法进行调查的有21个自然村,7395人,其中渔业人口996人,占调查总人口的13.47%;男性3935人,占53.21%;女性3460人,占46.79%;调查总户数1603户,户均4.61人。

据此推算,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周边81个自然村中对保护区有重大影响的居民为28524人,其中从事渔业生产的人口约有3842人。

   根据PRA调查资料和二手资料分析,社区居民有以下特点:

  

(1)人口数量变化大

  

(2)社区居民文化素质差

  (3)家庭户均人口多

2.1.3.3交通、通信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地处赣江、修河交汇处,有着优越的水运条件,逆赣江而上,可直达南昌,逆修河而行,可达永修县城,顺赣江而下,可达九江,进入长江。

水运业是吴城农民的第四大产业。

保护区内的公路、围堤及河流构成了保护区的道路系统。

夏季丰水期,区内所有河流及湖泊、草洲都与大鄱阳湖融为一体,部分公路也被洪水淹没,因此,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2.1.3.4土地(资源)权属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管辖的9个湖泊,仅大湖池、沙湖2个有湖权,其中其余7个湖泊归当地集体所有。

2.1.3.5土地现状与利用结构

   保护区位于鄱阳湖滨湖地带,素有“三山六水一分地”之称,湖区内水资源丰富,耕地少(见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图)。

吴城镇共有土地502311.20亩,其中耕地18032亩(水田10368亩,旱地7664亩)、山地62232.02亩、水面391958.27亩及道路与村庄30088.92亩。

1991-1995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吴城镇的耕地面积没有变化。

主要种植水稻和蔬菜。

2.1.3.6地方经济

   可分为农业、渔业、交通运输业、畜牧业、生活服务业、林业和乡镇企业。

下面是保护区所在地吴城镇的生产体系情况。

  

(1)农业

   A.农作物类型及耕种方式:

农作物主要有水稻、豆类、薯类、油料(油菜籽、芝麻、花生)、棉花、甘蔗、蔬菜等。

种植指数为一年一熟(水稻除外)。

   B.耕种面积和产量:

早稻7,449亩,产量2486吨;晚稻4951亩,产量2230吨;薯类1755亩,产量527吨(鲜薯5折计算);棉花3500亩,产量144.4吨;甘蔗6亩,产量6吨;蔬菜5219亩,产量5219吨,其中以冬瓜、荞头、红萝卜居多。

  

(2)渔业

   以天然捕捞为主,人工养殖为辅,水产品主要有鱼、虾、蟹、贝类等。

整个鄱阳湖自然保护区都有捕鱼活动,捕鱼采用抛网、拖网、定置网,也有少部分人利用鸬鹚捕鱼。

在冬季竭泽而渔的现象非常普遍。

95年吴城镇的水产品总量达到1556.3吨(包括养殖产量155吨),其中鱼类1301吨,虾蟹类253吨,贝类2.3吨。

  (3)畜牧业   

   主要饲养猪、牛,近年来又发展了养羊业,吴城镇已有羊400头左右。

每年生猪出栏11500头,养牛4439头(其中黄牛529头,水牛3910头),家禽达到42580羽(鸡38320羽,鸭4120羽,鹅140羽)。

  (4)交通运输业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地处赣江、修河交汇处,有着优越的水运条件,逆赣江而上,可直达南昌,逆修河而行,可达永修县城,顺赣江而下,可达九江,进入长江。

水运业是吴城农民的第四大产业。

  (5)生活服务业

   各乡(镇)的城镇居民开设了一些餐馆、商店、发廊,到95年底,吴城镇的生活服务业达到84家。

  (6)林业

   吴城地处滨湖地区,林业不发达,村民在山岗上种植了几十公顷的茶叶和少量的杉木,永修县经济委员会在大湖池、沙湖种植了几百公顷的意大利杨。

   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村民年户均收入6629.0元,其中农业3679.3元,水产业1509元,运输业(主要是水运)210元,副业(主要是劳务输出、牧业和手工艺品加工等)943.5元,其它287.2元。

分别占总收入的55.5%、22.8%、3.2%、14.2%、4.3%。

在已调查的21个自然村中,户均总收入最高的是永修县吴城镇的河东村(为9600.9元),最低的是星子县蚌湖乡的土牛咀村(为2900元)。

耕地的多少是直接影响户收入的重要因素。

   1995年户均支出为5930.8元,其中生活性支出3098.1元,生产性支出1704.8元,文化教育支出425.8元,医疗保险支出324.6元、税费支出344.9元,其它32.6元,分别占总支出的52.2%、28.7%、7.2%、5.5%、5.8%和0.6%。

2.1.3.7社区发展

  

(1)教育:

湖区基础教育比较落后,一个行政村只有一所小学,没有幼儿园或学前班,乡(镇)政府所在地也只有初中,上高中只有到远离乡村的县城就读。

  

(2)医疗卫生:

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均有卫生院,村里只有个体医疗所,有些乡(镇)还设立了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