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全集 单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8831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全集 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全集 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全集 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全集 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全集 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全集 单元.docx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全集 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全集 单元.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全集 单元.docx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全集单元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

课程标准

1-3以“冷战”的形成和结束为线索,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格局的变化。

5-3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的实例中,找出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

教学要求

1.分析雅尔塔协定的有关内容和具体事件,理解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2.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版图,说明“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是东西方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

3.收集课内课外资料,列举美苏争霸与“冷战”的种种表现,解释“冷战”的含义。

4.通过典型事例,描述亚非拉殖民地国家的觉醒与殖民体系瓦解的历史意义。

5.以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与发展中国家争取经济独立的努力为例,感受科技革命浪潮下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的现代化追求。

结构分析

雅尔塔协定及影响两大军事集团“铁幕演说”

“冷战”与“两极”冷战的具体表现

战后世界美苏争霸杜鲁门主义

新格局亚非拉民族解放与独立

各国的现代化追求

殖民体系瓦解与追求现代化要求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亚非会议)亚非拉(四小龙、77国集团、石油危机)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及有关教学用具等发达国家

本课教学时间为二课时

具体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两极”与“冷战”

教学导入:

教师提问:

雅尔塔会议的内容是什么?

此次会议对第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这问题教师在新课前作为学生自主探究题完成)

学生回答:

1945年2月4~11日,美、苏、英三国领导人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召开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达成了雅尔塔协定。

其主要内容有:

苏、美、英三国分区占领德国,以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及其重新发动战争的一切条件;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在即将建立的联合国中,中、美、苏、英、法为安全理事会常任国,并拥有对安理会决议的否决权。

教师在学生讨论雅尔塔会议影响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并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1、教师总结雅尔塔会议影响:

雅尔塔会议最重要的影响是在战后形成了维持世界格局的雅尔塔体系,即美、英、法三国划分了势力范围和维持战后三大国合作。

①雅尔塔体制是三大国政治交易的产物,它反映了三国企图依靠“大国一致原则”以及新划分的势力范围来缓和彼此之间的分歧和矛盾。

使战后世界顺利地由战争转入和平。

②雅尔塔体制也带有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体制的主要设计者是罗斯福,他的目的是协调三国,特别是美苏之间的关系,通过大国合作的途径来实现美国队战后的世界的控制,雅尔塔体制后来导致产生了两大社会制度集团对峙的“雅尔塔格局”。

2、教师联系课文内容,提出以下问题。

①战后,美国推行怎样的全球战略?

(称霸全权,反共反苏)为什么?

(二战后,美国确立了霸权地位,欲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称霸世界,而共产主义制度将是它控制全球的最大障碍,社会主义国家是它的主要敌人。

②为什么美国将称霸重点放在欧洲?

(欧洲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和中心,虽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但经济基础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可以说在当时谁掌握了欧洲,谁就掌握了压倒对手的绝对优势。

3、美国在称霸全球反共反苏的战略中采取怎样的政策?

有哪些表现?

①冷战及冷战的含义见书本第4页。

②“冷战”政策的表现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师可让学生阅读、总结回答“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

第一、冷战政策在军事政治上的表现是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A、教师应充分利用图1-2,指导学生阅读图例说明,让他们分别说出北约、华约组织包括的成员国,然后,提出以下问题。

○阅读北约的有关规定,说说北约组织的最突出特点是什么。

(集体防御,美国和加拿大联合西欧一些国家共同与苏联抗衡。

○华约组织成立的主要目的有哪些?

(苏联联合东欧国家成立华约,既用来同美国和西欧抗衡,也可以此进一步控制东欧。

B、完成活动题,训练和考查学生的识图、析图能力,同时加强史地知识的联系与运用。

让学生认识到北约主要集中在西欧和南欧,针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华约主要集中在东欧和苏联,针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是同北约抗衡的欧洲军事集团。

进而明确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是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标志。

第二、冷战政策在舆论上的表现是丘吉尔发表的“铁幕演说”,它是冷战的信号。

第三、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是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宣告美苏战时同盟破裂,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教师在上述教学中可开发教材,引进材料以加强对“冷战”的理解。

同时教师还应结合在图1-3至图1-6中,加深学生对冷战的理解(图1—3东柏林建起柏林墙,加强意识形态的控制,图1—6美国侵越战争,遏制共产主义)。

教师过渡解释语:

六十年代,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七十年代,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崛起,要求在经济政治上独立自主、不愿唯美国马首是瞻,于是,资本主义阵营分裂,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终为美苏争霸所取代。

4、美苏争霸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美苏争霸:

①双方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特别是核武器的疯狂军备竞赛;②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思考古巴导弹危机为什么没有导致战争爆发?

(20世纪60年代初,美苏两国都具备相当的军事实力,拥有足以毁灭地球的核武器,当时确实出现剑拔弩张的局面。

但也正因为如此,双方互相威慑,彼此牵制,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另外,苏联军事实力稍逊于美国,赫鲁晓夫只好妥协,最终没有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

教师可补充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50年代至60年代,其特征是互有攻守,其代表性事件是古巴导弹危机;第二阶段60至70年代,其特征是苏攻美守,其代表性事件是苏联进攻阿富汗、尼克松调整对外政策;第三阶段80年代,其特征是美攻苏守,代表性事件是美国星球大战计划。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5、完成书本第7页活动内容。

(略)

第二课时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

教学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亚洲各国除日本外,都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亚洲人民曾多次掀起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

二战结束后,日本在亚洲的殖民统治崩溃,但英、法、美、荷等殖民主义者又卷土重来,企图恢复它们过去的殖民统治。

但二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为战后初期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同时二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进行反帝的民族解放运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战后初期的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在亚洲形成高潮。

新课教学:

1、教师呈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亚洲国家独立形势图》,让学生在地图指出亚洲哪些国家在20世纪40年代获得独立。

在此基础上提问:

①亚洲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有哪三个;②“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尼赫鲁1947年8月语)。

这是印度什么时刻?

(独立)印度独立有何意义?

(印度是欧洲殖民者在亚洲最大的殖民地,它的独立对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产生的冲击力量是可想而知的)。

2、教师呈现《非洲大陆的独立进程》,首先让学生找出1956年前非洲政治版图中的独立国家。

(只有利比里亚、埃塞俄比亚、利比亚和埃及4个形式上独立的国家。

从图中可看出,当时约有90%的地区仍为殖民地。

接着教师让学生从图中观察到:

第一、非洲大陆的民族解放运动分为几个阶段(①战后初期,为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始阶段;②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有39个国家获得独立,为全面展开阶段,特别是1960年将民族解放运动推向高潮;③70~80年代,有9个国家获得独立,为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阶段。

强调:

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

第二、非洲年是指哪一年?

共有多少个国家独立?

(此问题可在课前让学生查资料并在地图上标注)

第三、完成书本第9页活动题。

○历史上,非洲曾遭受过英、法、德、意等国的殖民统治。

○从沙特阿拉伯的吉达港到黑海的康斯坦察港,经苏伊士运河比绕过好望角可缩短86%的距离;同样,从荷兰的鹿特丹到日本的东京,也可缩短23%的距离。

每年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货物量占全世界海运货物总量的14%。

苏伊士运河船只通行费收入巨大,可成为埃及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2003年,苏伊士运河收入达到25.7亿美元。

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获利甚丰,对于恢复和发展埃及经济至关重要。

3、关于亚非会议的教学

教师首先出示图片、适当补充会议内容,有条件的话可播放纪录片《新中国外交成就》的片段,然后教师提问:

○为什么20世纪50年代中期,亚非国家要召开一次自己的会议?

(二战后,亚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已有约三十个国家打碎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枷锁取得独立。

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亚非国家普遍感到应增进相互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亚非会议有什么重要意义?

中国在其中起了什么重要作用?

(①亚非会议是二战后获得独立的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地区重大问题的国际会议。

它的召开,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

②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在这次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原则,赢得了与会国代表团的赞成,保证了这次会议的成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在今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①略。

②“五项原则”的提出符合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共同利益,是发展中国家争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关系的基本原则。

同时,它又是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在世界和平与发展大潮下,它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

教师总结:

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与独立,宣告了殖民体系的瓦解;在此基础上召开的亚非会议,则要求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两者均是战后第三世界(或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兴起的标志。

与此同时,各国都在谋求现代化,但教师应把现代化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也追求国际经济新秩序、追求现代化。

4、各国的现代化追求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追求,建议教师不必过多展开,可作如下简介:

1945年至50年代初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时期,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是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相继陷入“滞胀”状态。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医治战争创伤和恢复经济以后,经历了一个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经济发展比较稳定,增长速度较快。

之所以出现经济增长较快,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科技革命是关键原因。

(2)、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追求

①关于东亚和东南亚经济的发展。

教材主要介绍了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20世纪60~7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并成为落后国家和地区经济现代化的突出事例。

教师可适当补充其现代化的原因,即从60年代起,这些国家和地区,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收外国资本和技术,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②关于“七十七国集团”的教学。

教师要注意讲清三点。

第一、“七十七国集团”的形成。

由于长期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控制、剥削和掠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十分落后,尤其是在国际交换中出口不断下降,债台高筑,贸易条件日益恶化,国际收支经常出现大量逆差,严重阻碍了这些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

为了巩固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在反对超级大国以及帝国主义控制、剥削和掠夺的斗争中,发展中国家逐渐形成了“七十七国集团”;1963年当第十八届联合国大会讨论召开贸易与发展大会时,75个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一个《联合宣言》。

1964年在首届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上,发展中国家再次共同发表七十七国集团联合宣言》的发表,标志着该组织的诞生。

后又有不少发展中国家陆续加入,目前成员已增至120多个,但七十七国集团一名则一直被沿用下来。

第二、“七十七国集团”组织的目标。

七十七国集团以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为目标。

第三、“七十七国集团”的作用。

“七十七国集团”的形成标志着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领域斗争中由分散走向联合。

1974年,这个集团推动第六届联合国特别大会通过了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建立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进入了新阶段。

中国不是该集团成员国,但与之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③关于中东“石油危机”的教学建议

教师适当补充或提供一些图片资料,然后提出以下问题。

○1973年的“石油危机”有哪些表现?

(油价上涨、油源减少、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美国经济下滑。

○“石油危机”是通常意义上的石油短缺吗?

(中东几大产油国石油储量仍很丰富,危机主要是由于石油禁运和油价上涨而导致的。

○透过石油危机,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阿拉伯国家不甘心继续做帝国主义廉价的原油输出国,而决心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能源优势,使阿拉伯国家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

接着教师完成书本第10页活动题。

第二课1、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课程标准

1-1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新中国成长的道路和经历的曲折。

5-3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的实例中,找出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

教学要求

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发生的重大事件,认识新中国成长的利历程及在这一历程中经历的曲折,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

2.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初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方法。

3.了解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感受“两弹一星”精神。

结构分析

 研制

精神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及有关教学用具等

第一课时巩固新生政权

教学导入:

教师在课前收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图(内含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的图片)并制成幻灯,在上课导入新课时播放,并问学生:

这是什么事件?

(抗美援朝)这又是谁?

(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

新课教学:

1.对抗美援朝原因的教学建议

教师用幻灯出示材料和反映当时亚洲形势的地图,让学生了解中国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并引起学生对中国赴朝作战原因的思考。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继续在军事上援助蒋介石,同时扶持朝鲜、越南等国的反动势力,建立针对中国的包围圈。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美国即采取武装干涉政策。

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声明,宣布出兵朝鲜,并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

同日,联合国安理会在美、英等国的操纵下通过决议,联合国会员国要派兵随从美国军队入朝。

材料二、1950年9月15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75000人在朝鲜西海岸的仁川港登陆。

此后,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损失严重,转入战略退却。

10月1日,美伪军越过三八线,随后侵占平壤,并继续向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进犯。

从8月27日起,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进行侦察和轰炸扫射。

(注:

此材料和书本第12页开头内容相同)

○面对这种形势,中共中央根据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作出了怎样的决策?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请联系材料说出中国为什么要出兵抗美援朝?

(教师可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各小组呈现观点,师生互动完成。

原因:

①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对新中国采取“遏制”政策;②美国对中国的侵略,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进行侦察和轰炸扫射。

③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美军就越过三八线,迅速向中朝边境推进。

如果让美军占领整个朝鲜,强兵压到鸭绿江边,新中国势将难以安定地从事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国际国内的反动势力的气焰势必更嚣张。

2、对抗美援朝经过和结果的教学

教师呈现抗美援朝经过的大事年表

1950年10月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

1950年10月至12月,进行了第一、二次战役,收复平壤,把敌人赶回到三八线附近,初步扭转了朝鲜的战局。

1950年12月至1951年1月,志愿军发动了第三次战役,。

1950年1月至4月,志愿军又发动第四次战役,“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被撤职,由李奇微接任。

1950年4月至6月,志愿军又取得第五次战役的胜利。

1951年7月10日,联合国军方面和中朝方面在朝鲜开城首次举行谈判。

1952年4月,李奇微下台,克拉克接任“联合国军总司令”。

在此之前双方谈谈打打。

1952年10月10日发动了上甘岭战役。

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同中朝代表签订了《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

历时3年零32天的朝鲜战争结束。

○教师出示大事年表后应让学生结合书本地图,明确前三次战役的大致位置,并说一说这一、二次战役和第三次战役的意义。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上甘岭战役的了解情况,并说出其意义。

(意义:

有力地配合了当时正在板门店举行的停战谈判。

○学生讨论:

抗美援朝战争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英勇战斗、抗美援朝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是胜利的主要原因。

○完成书本13页活动题(具体内容略)

3、巩固新生政权的其它举措:

肃清国民党残余、和平解放西藏、土地改革。

第二课时进入社会主义

教学导入:

教师提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有没有进入社会主义?

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拔)

教师提问:

中国何时进入社会主义?

(1956年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即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新课教学:

1、      关于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教学。

教师简介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

经过土地改革,农民得到了土地和部分生产资料,农业生产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

为此,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在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的同时,手工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教师提问:

什么是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学生按书本回答,让学生先有个总体概念。

教师分析提问: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村的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引导学生:

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经济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教师分析提问: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逐步采取的形式怎样?

引导学生:

农业合作化必须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实行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在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的一系列逐步过渡形式。

2、      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教学。

教师提问:

什么是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引导学生: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个体手工业经济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方法:

说服、示范、国家援助;方针: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教学。

教师提问:

什么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引导学生: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和平赎买的办法,而不是通过没收的办法,把资本主义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

(教师分析:

为了使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经过国家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创造了加工定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教师在同学生学习“三大社会主义改造”这一部分内容时,只要简略地讲清,让学生领略三大改造的含义、方针、步骤即可。

三大改造的教学也可列表教学

项目

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针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赎买

原则

自愿互利

 

方法

典型示范,逐步展开

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公私合营

步骤

农业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初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

高级合作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

高级国家资本主义

全行业公私合营

4、教师收集图片,让学生从中感悟并说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被改造分子参加祖国建设的巨大热情。

5、教师收集图片或制成课件,让学生归纳出“一五”计划的成就。

第三课时失误与挫折

教学导入:

教师回顾一五计划成就并补充中共八大内容: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指出了我国的主要矛盾、今后的主要任务、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

八大制定的路线是正确富有创造性。

按常规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将在中共八大的正确路线指引下高歌猛进,但事实又是怎样呢?

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作业,从长辈或从书本上等种途径去了解中国在1958——1976年10月间发生的失误与挫折各有哪些?

新课教学:

1、关于“大跃进”的教学。

材料一:

1958年10月1日《天津日报》报道,天津市的东郊区新立村水稻试验田,亩产12万斤,并称在田间的稻谷上可以坐人,让群众参观。

材料二:

在工业上,错误地确定了全年钢产量1070万吨的指标,全国几千万人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并且“以钢为纲”,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大跃进”。

从农村开始,农民在田间垒起了小土炉,就炼起钢来了。

经验很快传开,顿时,田野间的小土炉星罗棋布,火光冲天。

农民兄弟能够做到的,城里工人老大哥就更没有问题了。

结果练出的钢可想而知。

从材料中得出:

大跃进有何特点?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用土办法炼钢)。

有何危害性?

(“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破坏了自然资源,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2、关于“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学。

教师提问: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怎么一回事?

有何特点?

有何危害?

(教师可让学生查资料、讨论)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指在“大跃进”运动的高潮中,在我国部分农村合并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全国范围的运动。

人民公社的特点:

一大二公。

人民公社的规模比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全国平均28.5个合作社合并成为一个公社,平均3个多乡合为一个公社,有的则是一个县一个公社。

在人民公社内部,从生产资料所有、分配制度、交换关系乃至社员的生活资料都强调一个“公”字,不顾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在公社范围内实行平均分配、无偿调拨、义务劳动,以及把生产队以至社员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无偿地收归公社所有,一度盛行吃白饭,实行工资制和供给制。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做法,完全违反等价交换、按劳分配原则。

其结果损害了群众的利益,挫伤了社员的积极性,妨碍和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消极影响。

3、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教学。

教师补充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党内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现象严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和削弱;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教师提问:

文化大革命起讫时间?

(1966—1976)粉碎了哪两个反革命集团?

(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

教师让学生课前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文革”材料,并在课堂上呈现,接着教师可结合书本19页的内容,让学生回答:

○结合教材,说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有哪些做法。

(破四旧、贴大字报、开批斗会。

○以上这些做法产生怎样的危害?

(传统文化受到严重摧残,民主被践踏,法治遭到严重破坏)。

○结合民主和法制建设要求,我们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防止个人崇拜,同时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

第四课时成长的骄傲:

“两弹一星”精神永驻

教学导入:

1、关于时代楷模的教学。

课前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有重点(书本上的英雄人物)和有兴趣(书本外的英雄人物)地收集。

课堂上让学生讲述并总结他们的时代精神。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了哪些英雄人物?

(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等)

○从英雄人物身上概括出他们的优秀品质。

雷锋:

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