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说明文专项复习说明对象及说明内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86179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说明文专项复习说明对象及说明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专项复习说明对象及说明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专项复习说明对象及说明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专项复习说明对象及说明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专项复习说明对象及说明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说明文专项复习说明对象及说明内容.docx

《中考语文说明文专项复习说明对象及说明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说明文专项复习说明对象及说明内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说明文专项复习说明对象及说明内容.docx

中考语文说明文专项复习说明对象及说明内容

说明文专题复习资料说明对象及说明内容的梳理

一、基本概念

(一)说明对象说明对象主要分两类:

1.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

这类文章称为事物说明文。

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

2.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

这类文章称为事理说明文。

如《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揭开害羞之谜》等。

(二)说明内容.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内容:

说明对象(事物)+特征

说明对象的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事物的特征是多方面的。

有形状、性质、功用等多方面的特征。

事物的特征有外部显露的,也有内部蕴含的。

1.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内容:

说明对象(事理)二、常见题型

(一)常见题型概述.以填空题或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1.以填空题或简答题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说明内容的筛选、整合。

2.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说明内容的理解。

4.以表格题或简答题的形式考察学生根据说明内容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解题思路题型1.以填空题或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如何把握说明对象?

①从标题入手,许多说明文的标题就是说明对象。

如果标题中不包含说明对象,也可在文中寻找常出现的名词性词语。

②抓关键句。

说明文开头常会引出或提出说明对象,结尾常会对本文说明内容作总结,圈划这些关键句,往往能帮助我们快速掌握说明对象及相关特征。

③中考中要求分析的说明文有时并无标题,中心句也不明显,那就得认真阅读文章(语段),逐段(逐句)梳理,追本求源,找出说明对象。

题型2.以填空题或简答题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说明内容的筛选、整合。

如何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①看标题,特别是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②阅读全文,借助〃中心句〃把握每段的大意。

③梳理文章思路结构。

④归纳、总结出说明对象的“总特征”和“局部特征”,或全文围绕说明的事理。

题型3.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说明内容的理解。

如何把握这类选择题?

①准确找到四个选项所对应的文本区域。

②认真比对选项的表述和文本表述的差异(如放大概念,缩小概念,混淆概念,也有一些选来的?

②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就出现了有关占卜吉凶的书。

当时纸尚未创造,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记录材料,把占卜的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最早的图书——甲骨书。

③在古代,石头也用来作书写材料,人们将整篇作品甚至整部著作刻于石上。

由于刻石的兴起,后代出现了拓(音t6)印技术。

千余年来它一直是一种文献复制技术,拓本成为一种图书类型。

后期的主要作用已不再是传播知识,而是书法艺术借以流传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图书。

④在纸创造以前,简犊是我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直到今日,有关图书的名词术语、书写格式及写作方法,依然承袭了简犊时期形成的传统。

⑤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

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也作“板”)写的叫“版犊”。

超过100字的长文,就写在简策上,不到100字的短文,便写在木版上。

写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数是官方文书、户籍、告示、信札、遣册及图画。

由于文字内容有异,其称谓亦有别,如军事的文书叫“檄”,用于告示者称之“榜”,将信写于木版,然后再加一版叫“检”。

由于写信的木版,通常只有一尺长,故信函又叫“尺牍”。

⑥简牍虽然廉价、制作方便,但笨重不便携带,而且每简容字有限,编简成册的长篇著作一旦散乱,那么发生“错简”,再说编连简牍所用的丝带、麻绳、皮带易被磨断,给阅读带来困难,绿帛就应运而生了。

绿(jian细绢)帛(b(5丝织品的总称)是丝织物,轻软平滑,面幅宽阔,易于着墨,幅的长短宽窄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寡来剪裁,而且可随意折叠或卷起,容易收藏,方便携带,可以弥补简牍的缺乏。

因此,帛书与简书并存,共同构成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简帛文化。

⑦在纸创造初期,纸书并未完全取代简牍与绿帛图书,而是三者并用,究其原因,或是产量不够,或是人们思想观念尚未转变。

《北堂书钞》记载了东汉人崔璞用不起绿帛,以纸抄书送给朋友,特附言致歉:

“今送《许子》十卷,贫不及素,但以纸耳。

”这一段话反映了当时人们轻纸重帛的观念。

⑧随着造纸术的不断改进与提高,造纸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开展,纸书的数量与纸张的优越性被人们充分认识。

到两晋南北朝时,纸张已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写本书取代了帛书。

古代写本书用纸,多经过了染色处理,这主要是为防止虫蛀和腐朽。

敦煌石窟的唐代经卷,保存1000多年以后,尽管有破损,但纸张完好,无虫蛀现象。

⑨我国古代的图书,从简策、卷轴到册页制度形成了固定的版式,它起源于雕版印刷术,活字印本书与写本书,也大多与此相同。

⑩刻书用的木板,一般宽约一尺半,高约7至8寸,上边的空白叫天头,下边的空白叫地脚,一块版所占的面积叫“版面”,版面四周的黑线叫“版框”,也叫“边栏”或“栏线”,简称“线”。

版上的字,是经人手写而后摹刻的,所以各具风格。

宋时刻书的字体,早年多仿欧阳询体,后逐渐流行颜真卿体和柳公权体。

元代赵孟^书法盛行,刻书又多仿赵体,这些多属于楷书范围。

在宋版书中有一种整齐方正的字形,可能是出自当时书工之手,后人称之为“宋匠体”,到后来开展成为一种横轻竖重的字体,称为“宋体”,实际是仿宋体的变形。

(根据《解放日报》相关资料编写)第21题:

以下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为哪一项():

(4分)

••A.拓本的作用不是传播知识,而是书法艺术借以流传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图书。

B.汉字中的“檄”、“榜”、“检”等都与“简策”有关。

C.古代写本书用纸多经过染色处理,是为了美观和防止虫蛀、腐朽。

D.我国古代图书从简策、卷轴到册页制度形成了固定的版式,是起源于雕版印刷术。

答案:

D解题关键:

抓住文本,将各选项与文本文意对照比拟。

A项原文是“拓本后期的主要作用……二选项错在以偏概全;B项错在应与“版牍”有关,选项是张冠李戴了;

C项错在并无“美观”这一目的,选项是鱼目混珠了。

9.3D时代,我为何会晕

①3D技术,给许多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也同时给一局部人带来了烦恼。

这些人在观看3D画面的时候,会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响。

这到底是怎么了?

难道他们就只能停留在2D时代,永远无法体验到绚丽的3D效果了吗?

②想搞明白这些人身上发生了什么,就要知道观看3D视频与2D视频有什么不同。

③最直观的来说,观看3D视频的时候需要戴上专用的眼镜。

虽然目前裸眼3D技术正在飞速开展,但大多数3D视频的观看都需要专用眼镜的支持。

这些眼镜有的带有一红一绿两个镜片,有的是由两片偏振镜片组成的。

无论这些眼镜的原理是什么,其目的都是让人的两只眼睛接受有一定差异的2D影像,并在大脑中合成、转化成3D视频。

虽然具体机理听起来很复杂,但眼镜的制作过程却并不复杂,有些简单的眼镜甚至是由一个硬纸板加上两个凹凸不平的塑料镜片制成的。

这种粗糙的眼镜,正是一局部人在看3D时出现眩晕的“罪魁祸首二如果是因为眼镜导致的眩晕,解决起来也十分容易,就是去找一副制作比拟好的眼镜。

④除了要戴上特别的眼镜,观看3D视频与2D视频最大的区别,就在于3D的视频更加“真实”。

看一场2D的《阿凡达》,所体验到的无非是坐在屏幕前看电影,而一场3D的《阿凡达》,更像是在男女主角旁边做一个旁观者,随着男女主角在丛林中奔跑,甚至在天空中飞翔。

由于3D的视频更加真实,就会让观看者产生更加“身临其境”的感受,比方电影中显示的是主角在快速奔跑,由于画面的抖动和3D视频的高度拟真,观看者的眼睛会告诉大脑“我正在和主角一起跑”的信息,大脑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做出回馈,指示“跑动中”的观看者应该如何跑、应该跟谁一起跑、跑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等等。

但是事实上,观看者正坐在电影院的沙发里,舒服地吃着爆米花喝着汽水,观看者的身体告诉大脑“我正在沙发里一动不动二大脑这个时候就应该指示身体继续吃爆米花或者活动一下舒展舒展筋骨。

这样,大脑就会需要同时指示身体运动和不运动,这就出现了矛盾。

当矛盾出现的时候,大脑那么有可能产生保护性的眩晕。

这种情况在玩大型的3D游戏时也会出现。

⑤至于为什么有些人会眩晕,有些人不会,有些人在长时间观看3D视频之后才会感到眩晕,这在目前还无法很好地解释。

⑥一旦出现了眩晕的感觉,就一定要停止观看3D视频,给大脑一个时间理清思路。

另夕卜,3D视频看得多了,也可能让大脑对3D产生适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眩晕。

如果你每次眩晕就去休息,但却并未因此再也不看3D视频,也许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观看3D出现眩晕的次数越来越少了,能连续观看的时间越来越长了,这时候你也就克服了3D眩晕。

⑦3D时代,如果你晕了,不要慌张,慢慢地锻炼,你也能畅享3D体验;如果实在不行,其实你会发现,2D的视听世界也是很美好的。

第22题:

以下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4分)A.找一副制作比拟好的眼睛,便能十分容易地解决3D眩晕的问题。

B.一旦裸眼3D技术开展成熟,人们便可以摆脱后顾之忧,畅享3D体验。

C.如果人们持之以恒地观看3D视频,眩晕的病症便会逐渐缓解直至消失。

D.文章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解释了一些人何以会产生3D眩晕并分别提出了应对之道。

答案:

D解题关键:

此题的解题关键在于借助中心句(段首句、段尾句)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通过第③段的首、尾句可以得知本段从外因解释了产生3D眩晕原因及解决的方法,通过第④段首、尾句及第⑥段也可以得知本段从内因解释了产生3D眩晕额度原因及应对之道,第⑥段中“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也许”等词语又否认了C的绝对表述,所以只有D正确。

题型4:

以表格题或简答题的形式考察学生根据说明内容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10.中国结

①中国结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内涵。

②中国结起源于上古先民的结绳记事,可谓历史悠久。

据据《易•系辞》载: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目契。

”梁武帝诗《有所思》中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之句。

可见,在古老的华夏土地,“结”被先民们赋予了特定的表情达意功能,备受人们的尊重。

③中国结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纺织类工艺品。

它的最大特点是工艺精巧,每个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线绳,靠一双巧手,用维、结、穿、缠、绕、编、抽等多种工艺技法循环有序地而来。

其形式多为上下一致、左右对称、正反相同,首尾可以互相衔接的完美造型。

同时,中国结的命名,也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吉祥美满的象征义,如“双寿”、“双喜”、"龙凤呈祥”“鲤跃龙门”、“福寿双全”、“万事如意”、“吉庆有余”等,将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结饰送给亲友,不但喜气洋洋,也是一种千情万意的祝福。

④在编织中国结时,最主要的材料是线绳。

一般说来,用来结艺的线绳约为100厘米长,4-6毫米粗,线绳的种类很多,过去主要有丝、棉、麻,现代材料那么增加了尼龙、混纺等,不仅色泽更加亮丽,耐用度也大大提高,究竟采用哪一种线绳,要根据所编织的结的用途而定,用来编结的线绳的纹路愈简单愈好,纹路复杂的,虽然单看绳线很美观,用来编结却不合适,不但纹式失色,绳线本身的美感也会被淹没。

线的粗细,要视饰物的大小和质感而定,开大质粗的首选粗线,形小质细的宜选细线。

线的硬度也要适中,假设线太硬,会给编结者增加难度,结形也较生硬;假设线太软,编出的结形不输廓清晰,结形不挺拔,不能表达线条的韵律美。

⑤一件结饰要讲究整体美,不仅要用线恰当,线纹平整,结形匀称,结与饰物的关系也要协调。

选线要注意色彩,假设与古玉一类的古雅物件配编中国结,应选择含蓄的色调,诸如咖啡色或墨绿色;假设为一些色彩单调,深沉的物件编中国结,夹配少许金,银或亮红等色调醒目的细线,立刻就会使整体结饰有栩栩如生之感。

⑥如今,中国结仍然随处可见,广为流行,中式服装上精致的盘扣,让人不禁倾心于古老的东方神韵;新春佳节时,吉祥喜庆的“春”字结红遍千家万户。

中国结这一传统的手工编织.艺术,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生发出多种现代审美意蕴,带给人们无限的情趣和生活美感。

(选自《百科文章》2012年第1期,有改动)本文说明对象是【题型1】答案:

中国结

14.阅读全文,依据文章思路,在下面的图框中填写合适的内容。

(4分)【题型1】

II中国结的特点|一I|一|结与饰物的搭配答案:

中国结的历史和功能编织中国结对线绳材料的要求解题关键:

.理清层次

.概括整段不要遗漏,比方第一格只写“中国结的历史”,而忽略了“功能”;第三格只写“中国结的材料”。

.仿写:

注意题干上两个范例都是“的”字结构的短语,因此答案有仿写的要求。

15.根据第③段文字,概括中国结的特点。

(6分)【题型2】答案:

(1)工艺精巧;

(2)造型完美;(3)命名具有吉祥美满的象征义。

解题关键:

仔细阅读第③段,找到关键的提示语,然后寻找关键句并一一概括,尽量用原文句进行浓缩。

这题答出

(1)(3)两点不难,难在第

(2)点:

首先这点容易漏掉,把它和“工艺”混为一谈,事实上“工艺”指的是“方法、技术”。

其次要分清主次,不能只找到“形式多样”,关键是在后半句“完美造型”。

16.根据文中加点内容和中国结插图,完成下面的题目。

(6分)【题型4】

(1)将插图中的“福”字换成其他文字或图案,请写出你的创意。

(3分)

(2)如果这个中国结赠与他人,你觉得赠给谁最合适?

说说你的赠送缘由。

(3分)答案:

例如:

换成“平”字,代表“平平安安”之意。

可以送给每天开车的爸爸挂在车窗前,一来希望他每天平平安安回家,二来希望开车时心态平和可以更加平安。

解题关键:

可以根据第③段来思考回答,要扣住其中的“特殊意义”、“祝福”等关键词。

11.城市呀你慢些走

①2010年11月,世界慢城组织授予南京市高淳县才亚溪镇“慢城”称号。

获此称号的其实不是一座城,而是一块面积约49平方公里,人口约2万,6个行政村分布在一条长达48公里的风光带两旁的生态地区。

所谓“慢城”,在本质上是一个环保概念,是一种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

一般指人口在5万以下的城镇、村庄或社区,反污染、反噪音,支持城市绿化,支持绿色能源,支持传统手工作业方法,没有快餐区和大型超市。

截至去年,全世界已有24个国家的135个城市获得“慢城”称号。

②对于30多年来已习惯于“急行军”生活方式的国人来说,“慢城”的出现宛如高速公路上的一个掉头标志,引发了广泛的震撼和嘱目。

③近年来,我国城市开展十分迅猛。

城市化水平从1993年的28%提高到2003年的40.5%仅用了10年,照此速度,2035年以前就能到达75%左右。

而英国城市化水平从26%提高到70%用了90年,美国从25.7%提高到75.2%用了整整120年。

换言之,我们只用了英国的一半时间、美国的差不多三分之一时间,就走过了同样的城市化进程。

开展快让人骄傲,其也应引起重视。

④中国人口数量巨大,而可利用土地资源却相对贫乏,960万平方公里中三分之二以上是目前不可利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高原、大山、沙漠、戈壁和干旱地区,基本资源严重短缺。

而城市人口对资源的消费量远远大于同样数量的农村人口。

随着城市的快速开展,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或许不久的将来,城里人只能呼吸汽车废气,饮用污染水源,吃“垃圾食品”了,而造成这一切的难道不正是“快”吗?

⑤孔子云:

“欲速,那么不达;见小利,那么大事不成。

”有时快速并不等同于效益。

城市发展有其时宜性,理应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倘假设一味求快,违背客观规律,反而事与愿违。

快与慢是一对矛盾,但也是相辅相成,可以转化的。

快如波涛汹涌的大海,慢如轻快悠长的山间溪流;快如紧绷的神经,慢如平静的呼吸;快如白驹过隙,慢如云卷云舒。

快与慢就是人的左右手,只有配合默契,才能有所作为。

⑥俗话说:

“慢工出细活。

”生活中有些慢比快更需要功夫,比方太极拳、瑜伽就需要更为持久的悟性和韧性。

晚清重臣曾国藩认为只有在“慢”中所获得的成功才是扎扎实实、不留遗弊的。

他率领湘军攻下安庆、九江、天京用的都是慢方法,用一道道壕沟把城围个水泄不通,断敌粮道与补给,把城活活困死。

他攻城花费的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一年两年。

这样的“慢”难道不是一种境界吗?

⑦在科研领域也需要“慢学者”。

北大教授饶毅认为,对于科技创新、学术进步等智力成果,从萌芽到长成“学术大树”,往往要经过长时间的酝酿。

袁隆平研究出杂交水稻用了11年,北大教授孟二冬的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历时七载才完成。

慢不是偷懒,而是踏实、严谨、精进,是一种更为沉着、放松的境界。

⑧虽然高淳的“慢城”是外国人评的,但追求一种平和、绿色的生活方式,追求一种更为理想的城市开展状态难道不也是我们所憧憬的吗?

⑨歌唱家马玉涛曾深情地唱道:

“马儿呀你慢些走慢些走,我要把这迷人的景色看个够我也想唱一句:

城市呀你慢些走!

让我们好好地欣赏蓝天白云,好好地沉浸生活。

(摘自《联合时报》,有删改)第19题[相关链接一]“慢城”的开展让人们逐渐懂得保持地方传统就是保持家园之根,而生命的自由欢乐远胜于金银缁珠。

如今,“慢城”运动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追随者,德国、英国和其他北欧国家的小城纷纷效仿。

这些城市在保持地方特色、延续其特有的城市肌理、保护本土手工业、文化和传统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关链接二]手工兔子灯怀念老民俗的味道元宵前夕,上海豫园成了人海灯海。

各类塑料兔子灯有色有声,会动会唱,但最受青睐的还是原汁原味的手工兔子灯。

方浜中路上一家专卖手工兔子灯的小店在网上每天能售出上百只灯。

手工兔子灯文化内涵丰富,是特有的中国元素,也是元宵的象征。

它的走俏折射出传统民俗的强大生命力,以及人们对“慢生活”的新追求。

上述相关链接让我们对“慢城”和“慢生活”有了更多了解,“相关链接二”更是从一个小角度表现了上海的文化。

假设在未来的某一天,上海到达了慢城评选的各项指标,决定参加“慢城”评选,需要设计一个能表现城市文化、传统或手工业特色的宣传广告。

请你填写以下表格,完成广告设计方案(链接材料中已有的内容不可用)。

(9分)

选择内容或角度

_

(1)_

(2分)

广告语

_

(2)_

_(4分)

文化内涵

(3)

_(3分)

答案:

(1)例如“石库门建筑”、“城隍庙五香豆”、“上海的名人故居”、“金山的农民画”、“爆米花”、“捏面人”等(2分)

(2)例如“看海派建筑精华,知上海市民文化”、“巧手捏出千面人生”、“用斑斓色彩描画农民的灿烂生活”等(共4分,内容2分,语言2分)(3)例如“石库门建筑是上海特有的建筑形式,能够展现上海人真实的生活”、“名人故居是城市的无形资产,寻访上海名人故居能够了解上海开埠的百年历史”等(3分,表述清楚即可)解题关键:

.应明确列出所选择的内容或角度。

.广告语要求语言简洁,重点突出。

如能充分调动各种修辞手法,使广告语设计得更“亮丽”,更贴切生动,那就更为出色了。

.文化内涵要写出选取内容或角度的价值和意义,或者能够让人们对上海有一定的认识。

要答好此类题,学生还要注意平时的生活积累。

12.黑白灰——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色彩

①信步江南的水乡古镇,初访者会发现,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色彩看起来有些单调,几乎是千篇一律的黑白灰三色。

心中不免疑惑,为什么古代江南民众喜欢这样的色彩呢?

它究竟美在哪里呢?

②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外墙大多为白灰色,这种颜色不仅是用来看的,它还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建筑外墙用青砖砌成后,还要用白灰粉刷墙面,白灰在墙面上形成致密的保护层,防止雨水渗透,这样就增加了墙体的强度,延长了外墙的寿命,保障了建筑内生活的平安舒适。

江南是低纬度地区,光照资源丰富。

白色的墙面还能反射、散射太阳光,在夏季起到降温的作用,也能局部弥补狭窄的巷子中光线幽暗的缺乏,一举多得。

③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房顶往往铺瓦片,瓦片防火、防雨、通风。

制作瓦片的原材料一般用当地常见的青色黏土。

因就地取材,价格廉价,故而在江南水乡使用十分广泛。

瓦片刚烧成时呈青色,经年累月,颜色会逐渐发黑,最后成了黑瓦。

④江南多雨,雨水侵蚀白墙,墙皮逐渐溶解剥落,墙内青砖的颜色渗透出来,呈现出斑驳不一、相互交融的灰色调肌理。

白墙黑瓦,间或夹杂着些许灰色,三种颜色交相映衬,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江南水乡建筑色彩。

⑤现代建筑设计首要考虑的是人的需求,如日照、采光、交通、消防等,人的需求在前,环境就变得次要了。

江南水乡古镇的建筑设计那么把环境放在重要位置,讲究与环境和谐共存。

江南气候湿润,夏季闷热潮湿。

黑白灰三色属于中性色系,偏冷。

白墙黛瓦会让人觉得环境

整洁、清新,从而获得一份“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安闲之感。

江南自然环境色彩丰富,白居易曾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中性色系适合和各种颜色搭配。

蓝天白云,古镇人群熙熙攘攘,青翠蜿蜒的小河,河道边,粉墙黛瓦的建筑掩映在一片花红柳绿之中。

可以说,黑白灰三色是这幅鲜活水乡画卷中不可或缺的点缀,让人感受到江南古镇独具味的美,符合江南百姓内敛的性情和不俗的审美趣味。

⑥随着现代人居环境科学的兴起,人们越来越重视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

历经岁月洗礼,黑白灰三色展现了水乡民众的人居智慧。

这种水乡人居智慧是可以启迪我们未来生活的。

第14题.根据第②一⑤段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8分)【题型2】

(2)

江南百姓喜爱“黑白灰”的原因

黑白灰属于中性色系,给人环境整洁安闲之感

(1)

(4)

答案:

(1)从审美角度出发

(2)形成致密的保护层,增加墙体的强度(延长了外墙的寿命)

(3)就地取材于当地常见的青色黏土,价格廉价

(4)黑白灰三色适合和各种颜色搭配,和花红柳绿的环境相得益彰解题关键:

1.分清段落层次。

(2)(3)应围绕实用角度概括,并弄清楚“白”与“黑”究竟是什么,尤其是“黑”是指用青色黏土制成的黑瓦,不能简单地考虑“瓦”的用途,只写“防火、防雨、通风”。

(1)与实用角度相区别,④⑤段都是写人欣赏而感受到美,所以是“从审美角度出发”,而“环境角度”范围太广,且与“实用角度”交叉。

(4)要联系到与江南水乡环境特点相协调。

第15题,联系全文,请说说水乡人居智慧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启迪。

(3分)【题型4】

答案要点:

在与周边环境和谐共存的前提下,兼顾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

解题关键:

要整体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概括两大方面,来联系实际谈启发。

项无法找到明显的文本语句与之比对,需要在准确把握文本意思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判断。

)题型4.以表格题或简答题的形式考察学生根据说明内容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何回答题型4这类开放拓展题?

(1)这类试题通常会以如下形式进行考查:

A.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B.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

C.由文本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D.根据文本内容对现实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如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

(2)答题基本原那么:

虽然名为〃开放拓展题〃,但要牢记答题的基本出发点是〃文本观点〃,必须依据文本的基本观点、内容来展开。

(三)考前须知.审清题目要求回答的内容,问的是〃全文〃还是〃局部〃的说明对象,要回答的是〃特征〃、〃原因〃还是〃功用〃。

1.审清题目要求回答的形式,可能包含了〃仿写〃的要求。

三、试题练习题型1:

以填空题或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1地球开的“玩笑”

①如果听到下面这些真实的“奇闻”,你一定会觉得是地球在开“玩笑”。

②从荷兰某海港开出一艘渔轮,船上装5000吨鲜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