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83677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青海省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青海省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青海省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青海省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海省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青海省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海省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青海省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

青海省2022年九年级模拟考试

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O-16 K-39 Mn-55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1-8题每题1分,9-14题每题2分,共20分。

请把正确的选项序号填入下面相应题号的表格内)

1.下列过程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水力发电B.路面结冰C.菜刀生锈D.西瓜榨汁

【1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水力发电,只是能量的转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路面结冰,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菜刀生锈,有铁锈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西瓜榨汁,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FeB.AlC.SiD.O

【2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前四位)依次是:

O、Si、Al、Fe,故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故选B。

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液氨B.汽水C.生铁D.洁净的空气

【3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A、液氨只含氨分子,属于纯净物;

B、汽水中含有多种物质(二氧化碳、色素、食品添加剂等),属于混合物;

C、生铁含有铁和碳,属于混合物;

D、洁净的空气指无污染的空气,但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属于混合物。

故选:

A。

4.一些食物的近似pH如下,其中显碱性的是

A.葡萄:

3.5~4.5B.苹果:

2.9~3.3

C.牛奶:

6.3~6.6D.鸡蛋清:

7.6~8.0

【4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PH>7的溶液显碱性,故选D。

5.下图表示两种气体发生的化学反应,其中

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C.该反应是置换反应D.生成物中两种分子个数比是1:

1

【5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将反应配平:

【详解】A、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所以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解了,不符合题意;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符合题意;

C、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

反应是置换反应,该反应的反应物都是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

D、根据分析的配平,生成物的两种分子个数比是4:

1,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三江源是我国最大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保护当地资源,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禁止私挖滥采B.科学种草增加植被面积

C.分类回收生活垃圾D.尽量使用一次性餐具

【6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A、禁止私挖滥采,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B、科学种草增加植被面积,可以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C、分类回收生活垃圾,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D、尽量使用一次性餐具,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且会污染环境,符合题意。

故选D

7.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酒精B.氯化钠C.面粉D.蔗糖

【7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A、酒精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钠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不符合题意;

C、面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故C符合题意;

D、蔗糖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如图是简易净水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活性炭可吸附所有杂质

B.经该净水过程得到的是纯水

C.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D.小卵石和石英沙的顺序可以互换

【8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A、活性炭层可以过滤不溶性杂质,同时吸附色素和异味,但是不能除去可溶性钙镁化合物,错误;

B、该过程的净水方法是过滤、吸附,不能除去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不能降低水的硬度,错误;

C、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使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变成沉淀,正确;

D、小卵石和石英沙的顺序不能更换,否则会降低净水的速率,错误。

故选C。

9.现将20gA和足量的B混合加热,A与B发生化学反应,20gA完全反应后生成16gC和11gD,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

A.20:

7B.16:

11C.20:

11D.16:

7

【9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定律,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为

故选A。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和有关的计算,此类考点中考中经常出现,有关的计算要准确。

10.氮化硅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可通过以下反应来制取:

,据此可推断X的化学式是

A.SiB.COC.NOD.N2

【10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除2X外含有3个硅原子、6个氧原子和6个碳原子,反应后有3个硅原子、4个氮原子、6个碳原子和6个氧原子,则2X中含有4个氮原子,则X的化学式为N2。

故选:

D。

11.某同学为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金属片均已打磨,且其形状大小相同)

A.分析实验①②的现象,能判断出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B.分析实验③的现象,能判断出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C.分析实验①③的现象,能判断出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D.分析实验①②③的现象,能判断出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11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A、实验①中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产生气泡,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铁排在氢前,实验②中铜和稀盐酸不反应,无明显现象,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铜排在氢后,说明铁比铜活泼,不符合题意;

B、实验③中,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有银白色固体析出,说明铜比银活泼,不符合题意;

C、实验①中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产生气泡,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铁排在氢前,实验③中,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有银白色固体析出,说明铜比银活泼,无法判断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符合题意;

D、实验①中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产生气泡,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铁排在氢前,实验②中铜和稀盐酸不反应,无明显现象,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铜排在氢后,说明铁比铜活泼,实验③中,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有银白色固体析出,说明铜比银活泼,能判断出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以下总结的化学知识完全正确的是

A.生活常识

B.安全常识

生活中除去水垢——醋酸

电器着火——用水浇灭

治疗胃酸过多症——小苏打

煤气中毒——首先开窗通风

C.化学与健康

D.物质的分类

缺维生素C——引起坏血病

干冰和冰——氧化物

缺铁元素——骨质疏松

纯碱和火碱——碱类

A.AB.BC.CD.D

【12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水垢

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碳酸钙能与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钙、二氧化碳和水,氢氧化镁和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镁和水,生活中可用醋酸除去水垢,正确;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碳酸氢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可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症,正确,符合题意;

B、电器着火,不能用水浇灭,防止触电,应先切断电源,然后进行灭火,错误;煤气中毒,应首先开窗通风,通风换气,正确,不符合题意;

C、缺乏维生素C,会导致坏血病,正确;缺铁会引起贫血,老年人缺钙会导致骨质疏松,错误,不符合题意;

D、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是由C、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冰是固态的水,是由H、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正确;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火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碱,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

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P点表示t1℃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将t₂℃饱和的乙物质溶液降温到t1℃,得到的是不饱和溶液

D.t2℃时,将20g甲物质溶解到50g水中,恰好可配制70g甲的饱和溶液

【13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A、比较溶解度需要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错误;

B、P点是甲乙两曲线的交点,表示t1℃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正确;

C、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将t₂℃饱和的乙物质溶液降温到t1℃,得到的是饱和溶液,错误;

D、t2℃时,甲的溶解度是3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甲30g,故将2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只能溶解15g,故可得15g+50g=65g溶液,错误。

故选B。

14.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A.除去铜粉中少量的氧化铜可加过量稀盐酸过滤

B.除去CO中含有少量的CO2可通入灼热的氧化铜

C.鉴别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可以用燃烧闻气味的方法

D.鉴别氯化铵和尿素可取样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14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A、铜粉不与稀盐酸反应,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与水,过滤后可得滤渣,即为铜粉;故A选项正确;

B、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与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与氧化铜反应,无法将CO中的CO2除去,故B选项错误;

C、天然纤维燃烧有烧焦羽毛气味,合成纤维然烧则没有,可以区分;故C选项正确;

D、鉴别氯化铵和尿素可取样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氯化铵与熟石灰共同研磨会产生氨气,有刺激性气味,而尿素与熟石灰共同研磨不反应,没有刺激性气味。

故D选项正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物质的除杂和鉴别,只要熟练掌握除杂原则和鉴别物质的特性,即可解答。

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2分,共18分)

15.用化学用语填空:

2个汞原子___________;3个碳酸根___________;KClO3中Cl的化合价___________。

【15题答案】

【答案】①.2Hg②.

③.

【解析】

【详解】元素符号前面数字,表示原子个数,2个汞原子表示为2Hg;离子符号前面数字表示离子个数,3个碳酸根表示为

;钾元素呈+1价,氧元素呈-2价,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氯元素呈+5价,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表示为

,故填:

2Hg;

16.废旧电池也是资源,将其回收利用对保护环境有重要意义。

如图是干电池的截面图,请结合图回答下列问题:

(1)合成材料是___________,碳棒(主要成分是石墨)用作电极是利用石墨的___________性。

(2)电池中

氯化铵属于化肥中的___________肥。

【16题答案】

【答案】

(1)①.塑料膜②.导电

(2)氮

【解析】

【小问1详解】

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塑料膜属于合成材料,石墨导电性好,可用作电极,故填:

塑料膜;导电。

【小问2详解】

氯化铵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填:

氮。

18.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我国自主研发的“祝融号”火星车于2021年5月15日在火星表面成功降落并开展探测工作,构造中引人注目的蝴蝶翅膀是为火星车提供动力的太阳能锂电池。

写出锂原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它的化学性质与上图中___________相似。

(2)A、B、C三种微粒中共有___________种元素。

(3)写出B和C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_。

【18题答案】

【答案】

(1)①.

②.A

(2)三##3(3)MgCl2

【解析】

【小问1详解】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锂原子的质子数为3,核外第一层有2个电子,第二层有1个电子,故锂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锂原子与A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小问2详解】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A、B、C三种微粒的质子数均不相同,故共有三种元素;

【小问3详解】

质子数=原子序数,17号元素是氯元素,12号元素是镁元素,故B和C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氯化镁,氯化镁中镁元素显+2价,氯元素显-1价,化学式为:

MgCl2。

20.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A中负极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_,正极和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是___________。

(2)B中铜片上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扑灭森林火灾时常在大火蔓延路线前清理出一片隔离带,这种灭火方法的原理是___________。

【20题答案】

【答案】

(1)①.氢气##H2②.1:

2

(2)①.与氧气接触②.清除可燃物

【解析】

【小问1详解】

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

1,故A中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正极和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是:

1:

2;

【小问2详解】

B中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水中的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隔绝氧气,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扑灭森林火灾时常在大火蔓延路线前清理出一片隔离带,是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

22.化学变化过程中常常伴随有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如:

(1)在稀硫酸中加入少量氧化铜会得到___________色溶液;加入少量氯化钡有___________色沉淀生成。

(2)在稀硫酸中加入锌粒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22题答案】

【答案】

(1)①.蓝②.白

(2)H2SO4+Zn=ZnSO4+H2↑

【解析】

【小问1详解】

稀硫酸和氧化铜生成硫酸铜和水,得到蓝色溶液;硫酸铜和氯化钡生成白色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铜,故填:

蓝;白。

【小问2详解】

锌和稀硫酸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H2SO4+Zn=ZnSO4+H2↑。

三、计算题(共4分)

24.高锰酸钾的用途广泛,在生活中常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来消毒,在实验室常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若要配制60g质量分数为0.1%的高锰酸钾溶液,需要1%的高锰酸钾溶液___________g。

(2)加热分解15.8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是多少?

【24题答案】

【答案】

(1)6

(2)解:

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y

y=1.6g

答:

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1.6g。

【解析】

【小问1详解】

解:

设需要1%的高锰酸钾溶液的质量为x,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可得:

60g×0.1%=1%x,x=6g;

【小问2详解】

见答案。

四、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2分,共8分)

26.下图试管中均装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分别加入相应试剂探究其化学性质。

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A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2)试管B中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___________反应。

(3)写出试管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4)同学们发现试管C、D中均无明显现象,是否发生了反应?

于是又进一步探究:

【实验探究】

①为了证明D中已发生化学反应,向该试管中再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说明已发生反应。

②怎样证明C中也发生了化学反应?

同学们讨论后认为方法很多,其中的一种方法是通过反应前后酸碱指示剂颜色变化判断,如在C中先滴加___________,再加入盐酸后,溶液颜色由___________,说明已发生反应。

【实验规范】:

实验结束后,废液处理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倒入下水道B.倒入废液缸C.带出实验室

【26题答案】

【答案】

(1)溶液变红

(2)复分解(3)

(4)①.产生气泡②.无色酚酞试液③.红色变为无色④.B

【解析】

【小问1详解】

试管A中,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现象是:

溶液变为红色;

【小问2详解】

试管B中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该反应符合“两种混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小问3详解】

试管C中,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4详解】

实验探究:

①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加入足量稀盐酸,氢氧化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待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故观察到:

产生气泡,说明已经发生反应;

②可在C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加入稀盐酸,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钠显中性,稀盐酸显酸性,均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故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反应已经发生;

实验规范:

实验结束后的废液既不能带出实验室,也不能倒入下水道,防止腐蚀管道,应倒入废液缸内。

故选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