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课程课件归纳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8248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6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课程课件归纳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课程课件归纳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课程课件归纳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课程课件归纳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课程课件归纳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课程课件归纳总结.docx

《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课程课件归纳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课程课件归纳总结.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课程课件归纳总结.docx

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课程课件归纳总结

第一讲绪论

一、为什么要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一)提高修养,有助于辨别是非,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

人性复杂

价值观多元

市场经济利益诱惑

(二)时代要求大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兼备(德才兼备)

科学精神告诉我们“是什么”。

人文精神告诉我们“应当怎样”。

(三)非智力因素(情商)对成功有决定性作用

人类的任何智慧行为,归结起来都有两种心理因素参与:

一种是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的智力因素;

一种是包括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的非智力因素。

课程小结:

学到的知识是可以忘掉的。

但培养的品性却不可能被忘掉。

这是做人的基础,也是教育的目标。

第二讲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一.大学生活的新特点

1、生活环境的特点

生活方式的独立性、集体性

生活内容的多样性

2、学习生活的特点

一是学习选择性高

二是学习自主性增强

三是学习专业性增强

四是教学启发性增强

五是学习途径多样化

六是学习过程的探索性

3、人际关系的特点:

交往要求的强烈性;

交往方式的主动性;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二.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矛盾

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这个矛盾在大学新生生活中的典型反应,就是理想大学与现实大学的矛盾。

2、独立感与依赖感的矛盾

大学新生--------

在心理上处于断乳期

在生活上需独当一面

在学习上需自我管理:

对时间的管理,对大学的设计、规划。

3、孤独感与强烈的交往需要的矛盾

主动交往。

多参加集体活动。

4、轻松感与焦虑感的矛盾

高考目标实现,心理上得到暂时满足;

十多年的学习太艰苦,身心需要休整;

考大学的目标实现了,出现了目标的真空期。

——空虚、无聊、郁闷……

5、优越感与失落感的矛盾

在大学里,如果放弃写出一个新我,那该是这辈子最遗憾的事情。

心理矛盾持续的时间越长、越激烈,对我们的大学生活的消极影响越大。

心理矛盾过于突出——制造内耗

三.树立大学生活新理念

1.独立生活的理念——学会自我管理。

无论是学习、生活、交友乃至认识社会和人生,都需要更多地依靠自己去思考、判断、选择和行动。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2.全新的学习理念

自主学习的理念

全面学习的理念

创新学习的理念

终身学习的理念

3.规划设计人生的理念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伟大的梦想,有梦想,我们才会在生活中希望无限。

 

而目标就是给你的梦想一个时限。

坚定自己的梦想,立定目标前进,才能有机会看见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有了目标,还需要规划!

只有有了对实现目标这个过程的规划,才可能让我们奔向目标的努力有较高的效率!

第三讲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教学目的:

了解心理卫生知识,学习心理调适的方法,以强化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素质。

本讲主要内容: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三、维护心理健康的主要方法

教学重点:

心理健康的标准,维护心理健康的主要方法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1、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随着环境的变化,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结构,以保持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

简单讲,就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做到与环境相适应。

2、心理健康的标准

标准1:

保持开朗的心境

开朗、乐观的良好心态能支持你战胜困难,不良心态使人在困难面前失去勇气、信心、希望,变得悲观,绝望。

标准2:

能保持正确的自我认知

一个人只有客观评价自我,才能找到自我正确的位置,才能与环境协调一致。

标准3:

能保持统一的人格,不能分裂。

这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

人格是一个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合。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首先应有一个稳定的心理特征。

标准4:

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对人的善意多于恶意,用尊重、友爱、信任、宽容、合作、理解、担当责任、原谅等心态去与别人交往,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标准5:

能保持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和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

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没有勇气接受现实的挑战,抱怨环境。

二、维护心理健康的主要方法

维护心理健康的主要的途径有:

自我调节,心理咨询。

1、心理维护的关键

(1)形成正确的认识——出现心理困扰很平常。

人的心理处于动态状况。

一个人正视自己心理上的脆弱,主动进行自我调适和接受心理帮助,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2)自我意识调节  

 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象(自我观念、自我意识)是心理调适的关键。

 

所谓“自我意象”,也就是“我是个什么样的人”的自我观念,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

2、心理调节的方法

a、合理归因法(自我解嘲法):

找各种理由为自己的失败进行辩护以维护自尊。

但这些理由不一定是真正的理由。

“酸葡萄心理”

b、端正认识法(认知疗法):

换个角度来思考,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我一定要……”——极端的认知

c、经常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天涯处处有芳草”,“没什么好怕的”

d、注意转移调节 (转移视线法)   

    当你心绪不佳,可以参加一些娱乐、体育等活动,换换环境,新异刺激可以忘却不良的情绪。

能有意识地强迫自己转移注意力,对于调节情绪有特殊的意义。

e、合理宣泄调节  

   宣泄法:

在适当的场合下,通过有节制的行为手段来释放内心积压的消极能量,使心理达到平衡。

第四讲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掌握基本的交往原则和交往方法,增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知性色彩。

主要内容:

一.人际交往的作用;二.人际交往的心理学原则;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交往的心理学原则、交往的方法。

人际交往指人的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过程。

是人与周围人之间的一种心理和行为的沟通过程。

由人际交往所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即人际关系。

一.人际交往的作用

1.与人交往是身心健康的需要

2.与人交往是培养良好个性的需要

3.与人交往是人社会化的必经之路

4.与人交往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二.人际交往的心理学原则

1.交互原则

2.功利原则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4.情境控制原则

1、交往的心理学原则之一--交互原则:

交互原则说的是人际行动倾向的相互对应。

2、交往的心理学原则之二--功利原则:

功利原则指人际交往需要交换的对等。

3、交往的心理学原则之三------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指人为了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

4、交往的心理学原则之四--情境控制原则:

即人都需要在所处情境中保持表现自己的自由。

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

1.完善自我,改善人际关系

(1)完善个性品质

个性品质是每时每刻都对人们的交往发生影响的背景因素,并且较难改变。

你若想让自己为别人所喜欢,就要让自己身上尽可能多的具备被人喜欢的个性特征.

(2)提高自我意识水平

人的交往行为越是和大多数人对他的期望相符,其交往效果也就越好。

自我意识水平落后的人有两种表现:

一是对自己的评价不客观,二是对自己行为的后果缺乏清醒的判断.

2.交往的方法

技能的缺乏会使人们不会选择适当的行为来表达自己和解决人际矛盾,吵架、生闷气、冷战成了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

技能的缺乏直接源于知识的不足和社交经验的欠缺。

(1)第一印象极为重要

第一印象有强烈的定向作用。

最初印象有高度的稳定性,后继信息甚至不能使其发生根本性变化。

(2)主动交往

采取什么样的交际态度,便拥有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3)角色置换

如果一个人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体验别人的内心真实情感,就无法使自己交往行为具有合理性、对应性。

(4)有效沟通。

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观点、表达态度、交流感情、交换情报信息的过程。

(5)帮助别人

在心理学中帮助是广义的,既包括情感上的支持,对于痛苦的分担,观点的赞同,建设性的建议,也包括困难解决上的协助和物质的支持。

可见每个人都有帮助别人的能力。

第五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人是什么”这个人生观的基本问题,把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选择正确的社会位置,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教学重点:

人的本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

人的本质

人生

•人生,包括人的生命体和人的生活两个方面。

•人的生命体——生活的载体。

•人的生活——人的生命体存在的方式。

•重要的不但是活着,而且是怎样活着。

人生观

•人生观的含义: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人生意义、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人生观要回答三个根本问题:

人生目的-人为什么活着?

人生态度-人应当怎样活着?

人生价值-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一.人的本质

本质就是决定一个事物性质的,把握它的发展方向的东西。

人的本质就是使人成为人,并把人和其他动物区别开的本质规定性.要知道人的本质是什么,就要到人的属性里去寻找.

1.人的属性

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1)人的自然属性

自然属性是指人作为自然生物所具有的形态、特征和本能等。

人自然属性的最基本表现是,以人的生理结构为物质前提的食欲、性欲、自我保存三种基本机能。

第一,人的自然属性是与生俱来的,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

第二,人的自然属性较之于动物的自然属性又有其特殊性。

人的自然属性已经深深地打上了社会的烙印,已不是纯自然的自然属性了。

在内容上已融入了深刻的社会文化因素,人的生理需要的满足要受社会的道德、伦理、法律、风俗等的制约。

因此,

我们不能离开人的社会性而孤立地理解人的自然属性,

更不能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本质,否则,就把人与动物等同起来了。

(2)人的社会属性

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生物所具有的形态和特征。

表现为:

A、人类共生关系中的依存性;B、人际关系中物质精神方面的社会交往;C、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性;D、生产活动中的合作性;E、精神追求(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实践活动的规律与经验、对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主观体验、思考、追求)。

从人的社会属性的内容可以看出,社会属性是人后天习得的,是人独有的属性。

社会属性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是人的本质属性.

我们肯定和关注人的自然属性和权利,但更要看到社会属性对自然属性的约束和提升作用。

否则,将人之非人。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指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如何理解马克思”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

第一,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

第二,人的本质具有现实性.

第三,人的本质具有历史性.

二.协调人生基本关系

人生总是在人生环境中展开。

所谓人生环境,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1、自我身心关系

2、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3、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4、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社会对个人具有极大的制约性和决定性:

人在社会之中生活,并从社会中获得自身发展和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所必须的一切手段。

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主要表现为:

个人的生存依赖于社会生产;个人的生活依赖于社会规范;个人的发展也依赖于社会进步。

人不能脱离社会和文化生活,只能在这个基础上向前发展。

因此,人必须适应社会,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2)个人具有极大的主观能动性

个人并不是完全被动地由社会所决定,而是在能动地发挥作用。

个人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来影响社会的发展。

个人的任何选择都会对社会产生相应的影响作用,只是作用有大小好坏之分。

必须看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在受社会制约这个大前提下的。

*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决定个人命运的因素有三:

A.客观必然性因素

B.偶然性因素

C.主观努力因素

*改变,从现在开始……

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1、什么是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

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还是充实,还是庸俗空虚。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

2、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才的意义

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

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

追求远大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

3、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4、人生态度:

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表现和反映。

什么都“无所谓”—庸碌无为人生观

浮生如梦及时行乐—低俗沉沦人生观

悲怨愤懑心灰意冷——消极悲观人生观

热爱生活勇敢坚强——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须认真

人生当务实

人生应乐观

人生要进取

第六讲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在于社会价值,即对社会的贡献。

教学难点:

为什么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一.价值与人生价值

1、价值、人生价值

价值是现实的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价值所反映的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作为客体的客观事物满足主体人的需要的关系。

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就是有价值的;不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是没有价值的;不但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反而对人有损害作用的事物,就只有负价值。

人生价值是价值的属概念,反映的也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特定关系。

其价值客体是人生,是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的一系列实践活动。

人生价值的主体依然是人,但这个“人”包含两方面的含义,既可指人类社会,也可指实践者自身。

人生价值就是作为客体的个人人生实践活动,满足作为主体自身和社会需要的关系。

2、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像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

人生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对人生目的和实践活动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其对主体的行为有着根本的导向作用,人生价值观就是人们从价值角度考虑人生问题的根据。

比如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关系、义利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什么是幸福快乐、什么是美丑荣辱,等等。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人生价值由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构成。

人生实践对自身需要的满足是人生的自我价值;人生实践对社会需要的满足是人生的社会价值。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第一,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不能单纯强调自我价值,也不能单纯强调社会价值。

第二,在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中,社会价值更重要、更根本。

这是因为:

一方面,人的自我价值只有通过社会价值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正是社会价值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二方面,只有当人的总的贡献大于索取时,社会才会有积累,才可能向前发展。

三方面,人生价值的主客体关系位置,注定了人生价值只能由社会来评判。

劳动、创造、贡献是人生社会价值的基本标志。

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大,价值就大;贡献小,价值就小;没有贡献,就没有价值;如果损害社会和他人,就只有负价值,就会被社会和他人所否定,最终走向自我毁灭。

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只有在对社会的贡献中才能实现,或者表达为,对社会的贡献是一个人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唯一手段.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问题上,要注意把定向与定位结合起来:

1.个体的人生价值取向必须符合社会基本的价值目标。

这是追求人生价值的定向问题。

2.个体的人生价值追求要从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

这是追求人生价值的定位问题。

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1、对自我实现的认识

马斯洛理论的核心是自我实现,也可以这样说:

我们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意义就在于追求自我实现。

2、实现人生价值的两个主体条件

选择

奋斗

选择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

人生每一步都是选择的结果,也是下一步选择的开始。

没有选择,生活盲目;错误选择,贻误人生。

选择的落脚点就是奋斗。

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确定之后,奋斗就是决定性的主观因素。

奋斗就是通过踏踏实实的努力,克服来自自然、社会、自我的障碍和困难,不断接近理想、目标的过程。

人生就是一个奋斗的过程。

第七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教学目的:

认识到道德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规范,从而提高遵守道德的自觉性,作到自律和知行合一。

重点: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道德、社会公德、网络道德

难点:

加强道德修养,做到知行合一

一.道德的内涵及作用

1.什么是道德

道德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2.道德的作用

第一,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道德是人类永恒的社会现象,道德和法律一起,作为社会有序、有效运转的保障。

第二,从个人的生活领域来看,需要道德的全方位维护。

遵守道德是个人和社会组织的基本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是其适应社会的重要方面。

第三,从人的精神生活来看,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的动力。

道德理想是人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人若无德将不人,家若无德将不家,国若无德将不国。

有德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说明,道德是个根本问题!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1.注重整体,强调责任。

2.推崇仁爱,讲求和谐。

3.谦敬礼让,克骄防矜。

4.言行一致,恪守诚信。

5.讲究境界,追求理想。

6.重视践履,强调修养。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

市场经济的道德意蕴可以从经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得到体现。

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良品德

(1)诚信

(2)节制

(3)公正

(4)开拓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四.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个人的生活空间有三个方面:

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

与之相对,每个人也就有了三种必须遵守的道德: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

1、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每个社会成员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

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要大力提倡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这是保持社会秩序,表现人类文明程度的最基本的要求。

2.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职业道德是无形的资产。

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3.婚姻家庭道德

婚姻家庭道德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

要大力提倡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要懂得对父母表达爱和为父母分担。

4、网络道德

网络道德是社会公德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

大学生应坚持文明上网,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五.加强道德修养,促进人格完善

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

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大学生如何提高道德修养呢?

1、提高日常文明修养。

2、知荣辱、恪廉耻。

3、自律慎独。

4、知行合一。

人的形象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建立起来的。

第八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一.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1)爱国主义的定义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浓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2)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第一,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祖国统一的大好河山,不只是自然风光,而且是主权、财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基本载体。

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应多一点实实在在的行动。

第二,爱各族人民

祖国和人民是不可分的,一切真诚的爱国者都是热爱人民的。

第三,爱自己的国家。

国家指阶级社会中,为了维护社会共同体的秩序、安全、主权和稳定,而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实施阶级统治的强力政治机构。

一个动乱、分裂、衰败、危亡的国家,能使生活于其中的民族、家庭乃至个人安居乐业、幸福健康吗?

“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

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爱什么呢?

...

——邓小平

2.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4)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3.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折纽带。

(3)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二.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2.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是否还需要强调爱国主义?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

第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本民族整体利益的最具权威的代表者。

第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外敌对势力妄图西化和分化我国的战略并未改变。

第三,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爱国主义仍然是民族国家团结奋斗、求生存发展的一面光辉的旗帜.

(2)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着重树立这样一些观念。

第一,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第二,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第三,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第四,要积极而理性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3.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的定义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在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这就好比一个人的个性,民族也有自己的个性

(2)民族精神的内涵

第一,爱国主义。

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第二,团结统一。

这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