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8223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8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解析.docx

《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解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解析.docx

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材料论述题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是在隋唐经济高度繁荣基础上的延续。

宋朝……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文流频繁。

两大因素的结合,使三大发明在这一时期取得突破性发展并广泛传播于世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摘编自《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1)材料“三大发明”中促进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的发明是什么?

(2)根据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

【答案】

(1)指南针

(2)观点:

先进的科学技术(四大发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论述:

中国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先传入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后经丝绸之路传入欧洲,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北宋末年,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由阿拉伯商人先传到阿拉伯国家,再传到欧洲,促进了人类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宋元时期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综上所述,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观点2:

经济发展水平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

观点3:

科技水平是推动社会(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大发明”指的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2)根据材料“宋朝……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文流频繁。

两大因素的结合,使三大发明在这一时期取得突破性发展并广泛传播于世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可以提炼的观点:

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论述:

中国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先传入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后经丝绸之路传入欧洲,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北宋末年,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由阿拉伯商人先传到阿拉伯国家,再传到欧洲,促进了人类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宋元时期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综上所述,可知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2.千百年来,大运河一直是我国最重要的南北水上运输通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1)材料一中ABC代表城市名字A:

         B:

        C:

      

(2)假如隋朝考生从C城到B参加科举考试,需经过运河名称。

(按顺序)

      ----- -----      

材料二2014年6月23日大运河的申遗成功——大运河沿线的北京、河南等8个省35个城市的大运河遗产整体申报世界遗产,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申报大运河为“世界文化遗产”有何现实意义?

【答案】

(1)A:

涿郡B:

洛阳C:

余杭

(2)G江南河---F邗沟-----E通济渠

(3)促进大运河的保护,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

结合图片可知,A是涿郡,B是洛阳,C是余杭。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由北向南分别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由C余杭到B洛阳,需要经过江南河、邗沟、通济渠三段,字母分别是G、F、E。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申报大运河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现实意义是促进大运河的保护,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神童诗》云: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宋朝有谚语曰: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

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

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权及军令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的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风气源于朝廷实行的什么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及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重文轻武的政策。

(2)目的:

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抑制武将权势。

积极作用: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3)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可知,这种风气源于朝廷实行的重文轻武的政策。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可知,目的是,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抑制武将权势。

积极作用有,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3)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可知,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4.图③所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③所示的是中国古代哪一著名水利工程?

开凿于哪一时期?

(2)该水利工程以为中心,北抵,南至。

(填写当时的地名)

(3)请在图③中框内填写出该水利工程各段的名称。

(每个框内填写个字)

(4)这一著名水利工程的开通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

(1)古代大运河;隋朝。

(2)洛阳;涿郡;余杭。

(3)从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大运河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政治经济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解析】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图③所示的是中国古代大运河;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经济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命人开凿大运河。

(2)依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北抵涿郡,南到余杭,以洛阳为中心,从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依据所学可知,大运河从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依据所学可知,大运河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政治经济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

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苏州)常(常州)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材料二:

……宋朝政府还把种植方法印成榜文广为张贴,将占城稻推广到江淮两浙地区。

材料三:

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规定: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四:

“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李鸿章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一反映了其变化的依据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了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请举一例说明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3)古今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会带来什么消极影响?

我们该怎样去应对?

【答案】

(1)经济重心南移;依据:

财政收入;粮食产量。

(2)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南宋时定都临安,临安的繁华程度超过了北宋的开封。

(3)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开发与环保相结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苏(苏州)常(常州)熟,天下足”“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结合所学知识,宋朝时,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宋朝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反映经济重心南移的依据就是财政收入、粮食产量,故材料反应的是经济重心南移。

(2)根据材料中“宋朝政府还把种植方法印成…将占城稻推广到…”等信息可以得出其材料中反应的原因是:

政府的支持和重视;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南宋时定都临安,临安的繁华程度超过了北宋的开封,也就是说,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3)根据所学知识,江南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所以我们要继续发展经济,还要做到,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6.观察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将该疆域图所属朝代名称填写在答题卡图中方框“A”内。

(2)请将该朝代的都城名称填写在答题卡图中方框“B”内。

(3)据图指出该朝代在地方管理上的特点。

【答案】

(1)A框元。

(2)B框大都。

(3)设置行省,管理方式多样。

【解析】

【分析】

【详解】

(1)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疆域图所属朝代是元朝。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超越汉朝和唐朝。

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都城在大都。

(3)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管理上的特点是设置行省,管理方式多样。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

共遵诚信,虔奉欢盟,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是月,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界之,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土。

—《宋史·高宗本纪》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事件?

该事件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事件?

该事件有什么意义?

(3)谈谈对材料一、二事件的看法。

【答案】

(1)澶渊之盟。

(1分)北宋与辽。

(1分)

(2)宋金和议。

(1分)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2分)

(3)澶渊之盟、宋金和议,对宋朝来说,是屈辱的条约,特别是宋朝每年向辽、金缴纳岁币,增加了两宋人民的负担;同时和议后,双方得到长时间的和平稳定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3分)

【解析】

【分析】

【详解】

(1)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大宋和契丹”,我们可以判断出这是北宋和辽之间的议和,双方在澶州城下议和,内容是:

辽朝撤兵,宋给辽岁币,这在历史上称之为澶渊之盟,因此本题的答案是:

澶渊之盟,北宋与辽。

(2)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金国、盟书、淮水”,我们可以判断出这是南宋与金议和的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这标志着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3)澶渊之盟和宋金议和不论是对北宋还是对南宋来说,都是屈辱性的和约,但是却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因此本题的答案是:

澶渊之盟、宋金和议,对宋朝来说,是屈辱的条约,特别是宋朝每年向辽、金缴纳岁币,增加了两宋人民的负担;同时和议后,双方得到长时间的和平稳定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8.观察如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写出图中大运河中心点C的地名。

(2)和图中的长江、黄河、淮河等河流相比,大运河在走向上有何特点?

【答案】

(1)洛阳。

(2)南北走向。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从北往南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2)由图可以看出,和图中的长江、黄河、淮河等河流相比,大运河在走向上的特点是南北走向。

9.某历史博物馆展出了一件文物,请你给这件文物写一个简单介绍。

(要求写出:

名称、时间、出现原因、文物的历史地位。

60字左右,语句通顺,条理清楚。

【答案】北宋时期手工业、农业和海外贸易发达,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商品琳琅满目,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

北宋时期出现了纸币铜板拓片。

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为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北宋纸币铜板拓片是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北宋时期手工业、农业和海外贸易发达,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商品琳琅满目,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宋代的货币铜钱、铁钱的铸造好流通数量空前庞大,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

在此基础上,基于贸易流通及使用便捷的客观需要,纸币应运而生。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

北宋时期出现了纸币铜板拓片。

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为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货币的发展,尤其是纸币的发行流通,既是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是其发展的变现和结果,它的发行使用促进了宋代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故可以说北宋纸币铜板拓片是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10.阅读清朝闭关锁国图:

请回答;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清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固步自封,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统治。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给出图片中的文字“我朝物产丰盈,无需与他国交流”可知,它反映的是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

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清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固步自封,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统治。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未能适时地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11.一提起中国古代的科学发明,人们往往马上就会想到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这四大发明无疑是极其伟大的,它们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曾经起过巨大的影响。

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质地优良、方便而又经济的书写材料,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保存、传播、延续和发展。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西传,则成为促进欧洲近代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的有力杠杆。

英国著名科学家、哲学家弗·培根认为,“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

第一种(按:

指印刷术)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按:

指火药)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按:

指指南针)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来,竟至任何帝国、任何教派、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力量和影响都仿佛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

”而四大发明毕竟是中国科技文化史上很小的一部分,仅仅知道四大发明,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史还是远远不够的。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科技文化史,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是极其光辉灿烂的,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一直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对于整个世界的文明进化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英国科学史家贝尔纳说,中国“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

——夏鹏翔《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1)请写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谁?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以“科技”为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1)毕昇。

(2)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宋代发明的指南针被运用于航海之上,极大的推动了中国航海事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指南针的改进给航海业带来划时代影响,指南针传入欧洲后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印刷术传入欧洲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当时欧洲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思想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火药传入欧洲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

一个活字可以重复使用,保存方便,活字印刷术节省雕版费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省时,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奠定了近代印刷术的基础,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要早四百多年。

(2)宋代的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论述:

由材料中的内容可以归纳出,宋代的三项科技成就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指南针的改进给航海业带来划时代影响,指南针传入欧洲后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印刷术传入欧洲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当时欧洲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思想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火药传入欧洲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

【点睛】

此题注意识记中国古代发明对世界历史的重大影响。

指南针的改进给航海业带来划时代影响,指南针传入欧洲后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北宋毕昇发明的印刷术传入欧洲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当时欧洲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思想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火药传入欧洲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玄奘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深明佛学,五十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

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十二年尽六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频繁交往,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经过吸收、改造、创新,成为唐文化中色彩绚烂的成分。

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来的南亚文明,对唐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

在唐三彩及唐诗中骏马、骆驼和胡人,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文化符号,这也是丝绸之路兴盛的具体体现。

一一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分别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相关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1)开明平等、开放。

(2)观点1: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能够促进了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

论述:

①唐朝政府鼓励对外开放,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各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②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使西方近代科学和技术无法传入我国,导致中国全面落后于世界。

(观点2:

实行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能够促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共同发展。

论述:

①唐朝时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唐和吐蕃和亲,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唐和吐蕃民族关系实现了“和同为一家”。

②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频繁交往,吸收、改造、创新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成为唐文化中色彩绚烂的成分。

【解析】

(1)根据材料“玄奘西行求佛经”,“鉴真东渡传播佛法”,“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频繁交往,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经过吸收、改造、创新,成为唐文化中色彩绚烂的成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对外政策是平等、开放。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观点: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能够促进了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

因为:

①唐朝政府鼓励对外开放,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各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②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使西方近代科学和技术无法传入我国,导致中国全面落后于世界。

13.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1)材料中的“此河”是指什么河?

(2)你同意皮日体对“此河”所持的观点吗?

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隋朝大运河。

(2)同意;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和国家统一的巩固,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汴河……”可知,它就是隋朝大运河。

(2)根据所学和材料“……隋亡……千里赖通波……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可知,同意它,因为,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和国家统一的巩固,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14.历史事件的考证需要多角度,这样才能准确地认识历史全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1)请正确填写示意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名。

A:

  ;

B:

  ;

C:

  。

(2)观察示意图,其中通济渠连接的两大水系是  和  。

材料二:

阅读下列评论隋朝大运河的几首古诗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首诗对大运河的评价比较客观?

说一说你的理由。

材料三:

2014年6月22日,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宣布:

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大运河(GrandCanal)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五大水系,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材料四:

隋朝时,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摘自《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

(4)阅读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说说大运河申遗的理由。

(至少两条)

【答案】

(1)A:

涿郡;B:

洛阳;C:

余杭。

(2)黄河与淮河。

(3)第三首诗更客观。

因为前两首诗只是强调了大运河导致隋朝的灭亡,而第三首诗既写了大运河让隋亡,又强调了大运河的重要作用,比较客观。

(言之有理)

(4)理由: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带来了很大

的经济效益;大运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言之有理,写两条得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为巩固隋朝在全国的统治,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因此示意图A点是涿郡;B点是洛阳;C点是余杭。

(2)根据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

其中通济渠连接了黄河与淮河。

(3)材料二中胡曾和宗元鼎对大运河的评价是片面的只看到了开凿大运河的劳役繁重,造成了隋朝的灭亡,没看到大运河的积极影响;材料二中皮日休对大运河的评价是全面的即对大运河的积极作用给予了肯定,也指出隋炀帝巡游江都的过错。

由此可知,第三首诗更客观。

因为前两首诗只是强调了大运河导致隋朝的灭亡,而第三首诗既写了大运河让隋亡,又强调了大运河的重要作用,比较客观。

(言之有理)

(4)根据材料三“……沟通了钱塘江、长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