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81256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语文试题教师版

一.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黄梅戏的抒情性

1952年底和1954年秋,上海举行戏曲调演和汇演,《天仙配》《夫妻观灯》《打猪草》轰动大上海。

当时的观众评价《天仙配》:

“以意境表演为主,演得太美了。

黄梅戏那种丰富而生活化的舞蹈,演得太优美了。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这些与山水景物紧密相连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词句,没有哪一个热爱黄梅戏的人不乐意接受。

它清新自然纯朴,好听好看好懂。

黄梅戏以抒情而见长。

这一艺术风格既是剧种精神的集中表现,也是它的艺术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基础。

黄梅戏的抒情性依赖于剧目内容和声腔。

戏剧剧本的创作是前提和关键。

一定要写好人物的不同凡响的遭遇,写好人物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的性格、命运,创造奇特的有利于人物抒发自己思想感情的情境和意境。

比如《血掌记》中公子林中德在黄府花园血染手掌并丢失白扇而被打入死牢,《双合镜》中小姐秦秀英为搭救公子张德义而被父亲逐出家门,后戴发为尼仍忠贞不二。

没有一个抒情性良好的剧本,一切都是无米之炊。

凉苦闷之情立即涌上心头。

“好听”是广大戏迷观众对黄梅戏声腔艺术的共同评价。

“好听”虽然不能等同于黄梅戏音乐形象的抒情,但黄梅戏艺术的抒情性特质又主要是通过其音乐声腔的个性特色而充分体现出来的。

皖江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乡情,是黄梅戏抒情风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因素。

无论是湖北的采茶歌、江西的采茶调,还是怀宁的小调、桐城的民歌、岳西的高腔和青阳腔,都是在黄梅雨季倾诉着忧愁哀怨,演绎着离散悲欢。

这些曲调表达了人间的不平和真情,传颂着皖江山水里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乡音源源不断地向皖江两岸流淌、聚集,经过解放前150年的孕育,终于酿成一个具有哀怨缠绵、婉转悠扬的抒情风格的剧种即黄梅戏。

1.从原文看,下面对“黄梅戏的抒情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抒情性是黄梅戏的艺术特征,只要有抒情性良好的剧本,就能体现黄梅戏的抒情风格。

B.抒情性是黄梅戏的艺术风格,黄梅戏富有艺术感染力,离不开它的抒情性风格。

C.黄梅戏的抒情性在唱腔上表现为它具有个性特色和格调,一般观众则评价为好听。

D.黄梅戏的抒情性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皖江地区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乡情。

答案A(A顶的关联词“只要……就……”使用错误,是充分条件,不是唯一条件,并不排除在别的条件下也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原文第三段开头就说“戏剧剧本的创作是有前提和关键”。

B项的概括来源于第二段。

C项信息来源于第四段后几句话。

D项信息见最后一段。

2.下面对黄梅戏声腔艺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黄梅戏的腔调直接来源于民歌等乡野小调,表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欢乐和忧愁。

B.平词具有表现剧情和人物的诉说、表白、介绍原委等功能,它也可以独立表达人物情感。

C.套曲代表了黄梅戏音乐的最高水平,这一体系以平词为核心,包括了数板、对板等腔体。

D.只有将黄梅戏的各种腔体进行耦合交叉,才能表达更加丰富深刻复杂多变的思想内容。

答案B(A项是扩大范围,信息来源于文本第四段第二句,原文是“它的花腔小调即曲牌体部分直接来源于民歌等乡野小曲小调”。

B项信息来源于第四段中间几句,但“它也可以独立表达任务情感”是对两个句子的概括。

C项也是扩大范围,原文是“它的以平词为核心的板腔体套曲代表着黄梅戏音乐主腔的整体风貌”“最高水平“也没有依据。

D项关联词语“只有……才……”使用不当,原文是“每一个腔体都能独立地表达一个特定的音乐形象即戏曲唱词的某种思想内容,而且把它们合交叉等联系起来就更能表达更加丰富深刻复杂多变的思想内容”)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仙配》以优美的意境表演,生活化的舞蹈表演,深深地打动了观众,人们喜爱它的清新、自然、纯朴。

B.《黄梅戏剧本创作中,在情节的安排上强调在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的性格命运,创造有利于抒发人物感情的情境。

C.天仙配》的唱词充满诗情画意,与山水紧密相连,是打动观众的重要因素,可见黄梅戏的抒情性依赖于唱词。

D.从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看,它是经过较长时间孕育,表达了皖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浓郁抒情风格的剧种。

答案C(A项的信息主要来源于第一段,概括准确。

B项是对第三段前两句内容的概述。

C项属于强加因果,或因果推导不当,第二段最后一句“黄梅戏的抒情性依赖于剧目内容和声腔”。

D项信息来源于最后一段。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

世以贷殖著姓。

父守,身长九尺,容貌绝异,为人严毅,居家如官廷。

初事刘歆,好星历谶记,为王莽宗卿师。

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有能名。

莽末,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

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

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阳骚动,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乃共计曰:

“今四方扰乱,新室且亡,汉当更兴。

南阳宗室,独刘伯升兄弟泛爱容众,可与谋大事。

”会光武避吏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

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

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

通因具言谶文事,光武初殊不意,未敢当之。

时守在长安,光武乃微观通曰:

“即如此,当如宗卿师何?

”通曰:

“已自有度矣。

”因复备言其计。

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定谋议,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

乃使光武与轶归舂陵,举兵以相应。

更始立,以通为柱国大将军、辅汉侯。

从至长安,更拜为大将军,封西平王。

更始使通

 

(节选自《后汉书·李通列传》,有删节)

①消疾:

消渴病。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以宁平公主故重:

加上

B.因复备言其计备:

详细

C.征通为卫尉征:

征召

D.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期:

期限

答案D(期:

约定)

5.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通“特见亲重”的一组是()

①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②从至长安,更拜为大将军③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④以病上书乞身⑤通怀伊吕之谋,建造大策⑥其夏,引拜为大司空

A.②③⑥B.①④⑥C.①②⑤D.③④⑤

答案A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通的父亲李守担任王莽的宗卿师,家境富裕,在乡里称霸一方,因此李通不满足于做个小吏,就辞官回家。

B.下江和新市战事兴起,南阳动乱之际,李通和堂弟李轶一起商量着想和刘氏宗室中的刘伯升兄弟共议大事。

C.李通奉命拿着符节从长安回到荆州镇守时,娶了光武帝的妹妹刘伯姬做妻子,她就是宁平公主。

D.天下平定后,李通想辞官回家,侯霸等大臣认为天下安定了不能忘了危难关头的人,因此不同意他辞职。

答案A(错在“在乡里称霸一方,因此不满足于做个县丞”,原文意思是“家境很富裕,是乡里的首富,因此不乐意做官,于是自己辞官回家”。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

(2分)

光武起初认为李通是士君子而仰慕他,因此前去答拜李通。

(相慕答)

(2)时守在长安,光武乃微观通曰:

“即如此,当如宗卿师何?

”(4分)

当时李守在长安,光武就悄悄观察着李通说:

“假如是这样,你父亲该怎么办呢?

”(微即宗卿如……何)

(3)通素有消疾,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4分)

李通一向有消渴病,推托病重不理政事,连年请求退休,光武每每(总是)更加恩宠他。

(素谢病视事每)

(二)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11分)

发宜兴宋·曾畿①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

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②无一钱。

                 观山观水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

从今布袜青鞋梦,不到张公③即善权。

注:

①曾畿,南宋初年著名诗人,曾因触忤秦桧去职,绍兴十二年(1142年)将近60岁时,曾客居宜兴数月。

江苏宜兴秦汉时称阳羡。

②玉溪,作者家乡。

③张公,指张公洞;善权,指善卷洞,二者都是宜兴境内的游览胜迹。

(1)简要概括这首诗最后两联叙写的内容。

(5分)

颈联设想回到家乡后的情景(1分):

闲居无事,但以观山赏水为务,遇到山水佳胜处,恐不免因此废食;(1分)外界的风风雨雨,似乎与自己莫不相关。

(1分)尾联写回到家乡后的愿望(1分):

出世隐居之想和遨游山水之愿。

(1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

(6分)

年华老去的感伤;羁旅飘泊的痛苦;对归隐之地清绝山水的神往;对赋闲生活的怅惘无奈;对即将离开的宜兴的眷恋。

(1点2分,答满3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使至塞上》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关雎》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一(4)题。

(25分)

飞机的“中国心” 吴大观的“中国情”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空前的灾难。

中学时代就对“航空”有着极大兴趣的吴大观在目睹了日本飞机狂轰滥炸的侵略行径后,下定决心走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航空救国”之路,毅然从西南联大机械系转学航空系。

毕业后不久因业绩突出,被选赴美国航空发动机厂学习、深造。

在美期间亲身感受到的种族歧视,深深地刺痛了他的民族自尊心,激发了他发奋图强的志气和爱国、救国的热情。

1947年,他婉言谢绝了友人请他留美继续学习、就业的好意,毅然回到祖国,报效国家和人民。

   从美国回来,国民党的腐败无能,让吴大观满腔的报国热情得不到施展。

1948年冬,在地下党的帮助下,他带着家人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吴大观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航空发动机事业中。

1956年11月,他在沈阳建立了第一个喷气发动机设计室,并亲自领导设计了我国第一台喷气教练机的喷发1A发动机。

1959年9月,他负责设计、试制的红旗2号发动机上台试车,向国庆10周年献了一份厚礼。

   航空发动机是航空工业的核心技术,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装备水平、科技工业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据日本业界的一项分析,在单位重量创造的价值比这一数值上,船舶为1,轿车为9,计算机为300,支线飞机是800,而航空发动机则高达1400,因而它被称为世界工业产品中的皇冠。

文革结束后,新中国建设的各项事业百废待兴,航空工业更是如此。

   1977年底,吴大观被调到西安发动机制造厂,全面负责英国罗·罗公司斯贝发动机专利技术的引进和试制。

1980年5月,引进的第一台斯贝发动机制造成功,这次技术引进对加速我国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具有战略意义。

对此,罗·罗公司的一位技术董事胡克先生说:

“你们中国人真厉害啊!

买我们的苹果,还想要连苹果树都买走。

苹果树嘛,那是另一回事儿。

”言外之意是核心技术他们是不会卖给我们的。

这也让吴大观清醒地认识到航空工业的发展应该走独立自主的研发道路。

   1983年,国家在论证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作战飞机时,不少人极力主张引进国外成熟的发动机,只有少数人坚持自行研制。

在决定“太行”发动机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吴大观大声疾呼:

“我们一定要走出一条中国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道路。

否则,我们在这方面就会永远受制于人,战机就会永远没有中国心!

”于是他和我国九住专家联名上书邓小平同志,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最后经邓小平批示,“太行”发动机项目才得以立项。

   十八年后,“太行”终于研制成功,实现了我国从第二代发动机到第三代发动机的跨越。

而当年下马的“斯贝”发动机也“变身”为“秦岭”,为我国自主研制的“飞豹”歼击轰炸机装上了一颗“中国心”。

   吴大观把自己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发动机,献给了他深爱的航空事业,献给了他深爱的祖国和人民。

从1963年起,吴大观每月多交100元党费,同事们都不理解,可是他总说:

“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省吃俭用,我们国家现在还不富裕,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我作为共产党员,把钱节省下来缴党费,心里踏实,党给我的太多,我为党做的太少。

”早在沈阳工作的时候,吴大观已是国家二级工程师,每月273元,在当时普遍实行低工资的年代里,单位数他的工资最高,为此,他总感觉到不安,后来曾经两次打报告要求给自己减工资,都遭到拒绝。

1963年吴大观向组织多缴了第一笔党费,把1200元寄到越南驻中国大使馆,支持抗美援越,此后就开始每月多缴100元党费。

   1982年,吴大观从西安调到北京,仍然过着简朴的生活,并从1996年起每月多缴200元党费。

近些年,他的工资增加了,为了救济农村贫困的失学儿童,他向希望工程捐款6000多元,向西南联大教育基金捐教2万元,临终前又拿出10万积蓄缴纳最后一次党费,走进吴大观的家,我们看到的是80年代的旧家具,斑驳破旧的皮沙发,与时代接不上轨的洋瓷碗,袖口磨起白边的中山装,开口的旧皮鞋……就是这样一位省吃俭用的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捐献巨额党费,一点都没有犹豫。

   吴大观的外孙女梁焱在接受采访时,有记者问道:

“在你眼里,你的外公是个怎样的人?

”她不假思索地回答:

“我的外公是一个中国人。

”2009年3月18日,九十三岁的吴大观那颗为中国航空事业热烈跳动的心,停止了跳动。

而此时,装着“中国心”的我国第三代战机正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上。

(摘自李倩《飞机的“中国心”吴大观的“中国情”》和徐秉君《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目睹日本飞机狂轰滥炸的侵略行径的吴大观在孙中山先生“航空救国”口号的影响下,毅然决定从西南联大机械系转学航空系。

   B.航空发动机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装备水平、科技工业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综合国力较弱,我们尚没能掌握这项核心技术。

   C.我国引进的第一台斯贝发动机制造成功意义重大,但罗·罗公司技术董事的一番话也让吴大观认识到航空工业的发展要想不受制于人,就要走自主研发的道路。

   D.国家在论证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作战飞机时,大多数人极力主张引进国外成熟的发动机,只有包括吴大观在内的十名专家坚持自行研制。

E.这篇传记述评结合,在记叙吴大观感人事迹的同时,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评价他对中国航空事业的卓越贡献,赞美他克己为国的高尚品格,富有感染力。

(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D不给分。

(A项对吴大观转系的原因概括不全面,促使他转系的原因主要是“中学时代就对‘航空’有着极大兴趣”,加之“目睹了日本飞机狂轰滥炸的侵略行径”而受到刺激,孙中山先生“航空救国”口号的影响只是一个方面。

B项“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综合国力较弱,我国尚没能掌握这项核心技术”表述不够准确。

文中提到“1956年11月,他(吴大观)……亲自领导设计了我国第一台喷气教练机的喷发1A发动机。

1959年9月他负责设计、试制的红旗2号发动机上台试车”,说明我国已部分掌握了发动机的核心技术。

D项“只有包括吴大观在内的十名专家坚持自行研制”表述错误,原文是“不少人极力主张引进国外成熟的发动机,只有少数人坚持自行研制”,没有明确人数,而“吴大观在内的十名专家”只是“联名上书邓小平同志,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最后经邓小平批示,‘太行’发动机项目才得以立项”。

(2)吴大观最终能为中国战机装上“中国心”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客观原因:

①国家建设和航空工业发展的需要。

航空发动机是航空工业的核心技术,掌握不了这一核心技术,就容易受制于人,阻碍航空工业发展。

因此自主研发“中国心”是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②国家支持,党中央高度重视,使“太行”发动机项目得以立项。

③技术引进为自主创新提供了基础。

主观原因:

①以吴大观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坚持走自主研发的道路。

②吴大观等专家历时十八年的奋斗和无私奉献。

(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3)文章最后写到吴大观的外孙女粱焱回答记者的话,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①照应标题中的“中国心”和“中国情”。

②以梁焱“我的外公是一个中国人”这样朴素而含义深刻的话高度概括吴大观的一生:

他的一生把一切都奉献给了中国,他研发的是“中国心”,他满怀的是“中国情”。

③从一个晚辈亲人的角度评价吴大观的一生,朴实、真实、亲切,表现了后人对他无私奉献的一生的理解和崇敬。

④用别人的评价侧面描写吴大观的形象,丰富了传记的内容和写作角度。

(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4)吴大观一生是怎样诠释他的“中国情”的?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观点:

吴大观用一生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完美地诠释了他的“中国情”。

理由:

①求学时期,为了“航空救国”,毅然从西南联大机械系转学航空系。

②婉拒留美邀请,学成归国,加入中国共产党,投入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中,屡创佳绩。

③在引进和仿制航空发动机的过程中,摸索出中国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发之路,为中国第三代战机装上了“中国心”。

④时刻忧心祖国的发展,以国家建设发展为己任,几十年如一日捐献巨额党费。

(8分;“观点”明确2分;“理由”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四.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真正的民主拆迁中没有“强制”二字,一切都在相互尊重与协商中解决;而在所有的强制拆迁中也根本没有“民主”二字,这就是两种拆迁方式的云泥之别。

B.如果对方应酬非常得体,礼貌而又周到,自己却连句感谢的话也不会说,站无站相,坐无坐相,甚至跷足而待,就很容易被人认为有些欠缺修养了。

C.如今,美国毕竟只有军事力量和美元货币这两个最后优势了,如果再不使用和展示,美国将没有任何机会挽回其江河日下的国运了。

D.“以房养老”就是“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或者“倒按揭”,是指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者出租,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

答案选D。

(A.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看”句式杂糅,可删去“显示看”,或改为“从‘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来看”;B.“能否”两面对一面;C.语序不当,把“虽然”放“全国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前”)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现代医学的发展,。

,。

,。

①孩子“不乖”自古就令许多人头痛

②早在160多年前的1845年,法国精神科医生霍夫曼写了一本书《蓬头彼得》

③于是这个问题进入了医生们的视野

④一个世纪后的1947年,有专家猜测少数儿童过度活动是由脑损伤引起的,故将该现象命名为“脑损伤综合症”

⑤提醒人们对躁动不安的儿童进行关注

⑥使人们企图用医学解释一切需要改善和校治的现象

A.⑥①③②⑤④B.⑥①③②④⑤

C.⑤①③⑥②④D.⑤③⑥①②⑧

答案A

15.描述以下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5分)

 

(1)写一段文字描述漫画的内容。

 (3分)

 内容:

一只戴着望远镜的小狗领着几条小狗,昂着头,雄赳赳地走在马路上,结果前几只都掉入了窨井,而戴着墨镜,靠拐杖探路的盲狗却幸免于难。

 

(2)用一句话揭示漫画的寓意。

 (2分)

 寓意:

不能盲从;谨慎和专注才是最大的优势。

(按顺序完整描述画面内容3分,揭示寓意2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电影《爸爸去哪儿》火爆的原因,不超过45字。

(6分)

春节期间,仅用5天拍摄完成的电影《爸爸去哪儿》十分火爆。

在这之前,同名称的综艺节目如飓风一般狂卷中国,在每个周五的晚上培养了一大批忠实观众。

既然已经有了很强的品牌凝聚力,那延伸到电影上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同时,中国人春节期间看电影,已经成为一种过年方式和娱乐方式。

是不是标准电影,大多数观众都不会考虑;喜庆不喜庆,才是他们衡量春节时电影价值的标杆。

如果我们再深层次剖析一下,不难发现这是一部“接地气”的亲情电影,它用真人秀的方式“讲述”爸爸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欢乐时光”,而这恰恰是一些所谓的大制作、大投入电影所没有“涉及”的。

示例:

同名综艺节目具有品牌凝聚力(或“培养了一批忠实观众”);迎合国人春节期间看电影的心理;亲情主题很“接地气”。

(评分标准:

每点1分;超字扣1分。

六.写作。

(60分)

翻译: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县人。

世代以经商著名。

父亲李守,身高九尺,容貌非常奇异,为人严肃刚毅,在家中就像在官府一样的严肃。

他最初事奉刘歆,喜好星象历算与图谶,担任王莽的宗卿师。

李通也担任五威将军从事,后来出任巫县县丞,有能干的名声。

王莽新政末年,百姓愁苦怨愤,李通往常听他父亲李守说过一句谶语是“刘氏再振兴,李氏为辅佐”,心中常记着这句话。

况且他家境很富裕,是乡里的首富,因此不乐意做官,于是自己辞官回家。

后来王常的下江兵和王匡的新市兵兴起,南阳为之动乱,李通的堂弟李轶,也一向好生事,于是一起商议说:

“现在天下动荡,新朝眼看将要灭亡,汉朝理应重新兴盛。

南阳的刘氏宗室中,只有刘伯升、刘秀兄弟能广施仁爱,宽容待人,可以和他们商议大事。

”适逢光武在宛县躲避官兵,李通听说后,就派李轶前往去迎接光武。

光武起初认为李通是士君子而仰慕他,因此前去答拜李通。

等到见了面,两人一起交谈了很长时间,手拉着手很是欢洽。

李通于是把谶语的事全说了,光武开始根本没想到,不敢把谶语和自己联系起来。

当时李守在长安,光武就悄悄观察着李通说:

“假如是这样,你父亲该怎么办呢?

”李通说:

“已经自有打算了。

”于是又详细说了他的计划。

光武深知李通的用意后,就互相约定,定下计策,约定在材官将军在都城考试骑士的这一天,劫持前队大夫和属正,借此来号令大众。

李通于是让光武和李轶回到舂陵,起兵来响应自己。

更始帝刘玄即位,任命李通为柱国大将军、辅汉侯。

跟随刘玄到长安,改任为大将军,封西平王。

刘玄命令李通拿着符节回守荆州,李通于是娶了光武的妹妹刘伯姬为妻,她就是后来的宁平公主。

光武登皇位,征召李通做皇宫卫尉。

建武二年,封为固始侯,任命为大司农。

光武每次征战四方,常常命令李通留守京师,安抚百姓,修建宫室,建造学校。

建武五年春,替代王梁为前将军。

建武六年夏,率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攻打汉中叛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