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鲁尔工业区经济振兴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启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7941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国鲁尔工业区经济振兴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德国鲁尔工业区经济振兴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德国鲁尔工业区经济振兴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德国鲁尔工业区经济振兴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德国鲁尔工业区经济振兴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国鲁尔工业区经济振兴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启示.docx

《德国鲁尔工业区经济振兴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鲁尔工业区经济振兴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启示.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国鲁尔工业区经济振兴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启示.docx

德国鲁尔工业区经济振兴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启示

德国鲁尔工业区经济振兴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启示

摘要:

文章介绍了德国鲁尔工业区整顿改造的具体措施,通过借鉴鲁尔区区域创新和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关键性策略。

关键词:

鲁尔工业区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

一、鲁尔区的自然资源和工业发展情况

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

鲁尔区位于德国经济发展最发达的北莱茵——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的中部,是北威州的5个区之一,包括了11个县市,其中有多特蒙德、埃森、杜伊斯堡等比较有名的工业城市。

鲁尔区有全世界最大的内河港口,繁忙的内河航道和欧洲最密集的铁路网,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二战以后鲁尔区产煤量约占德国西部总产煤量的90,,钢产量占德国西部总量的70,。

鲁尔区集中了炼钢、轧钢、制铁、炼油、汽车、造船、机器和电器设备制造厂等。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鲁尔区的煤炭开采成本大大高于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加上石油和核电的应用,对煤炭的需求量有所减少。

1957年,鲁尔区共有141家煤矿,雇佣了50万以上的矿工。

从60年代起,鲁尔区的煤开采量逐年下降。

由于技术的发展,钢铁、汽车、造船业需要的人数较少,钢铁生产向欧洲以外的子公司转移,钢铁产量也开始收缩。

“化腐朽为神奇”的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转载)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大都是代表各个国家地区悠久历史和独特风貌的名胜古迹,但如果告诉你,在19世纪后半叶的百年里发展起来的钢铁重工业基地也榜上有名,恐怕难以置信吧~位于德国西北部鲁尔工业区埃森市的德国煤炭业联盟洗煤厂就

是这样一处极其特殊的世界文化遗产。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国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许多过去作为经济支柱的工业基地不再辉煌,德国最大的传统重工业区——鲁尔工业区正是遭受了如此的命运。

然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遗产观念,认为产业遗产也是人类进程的历史见证。

鲁尔区的兴衰联结着几代人的生活,也印刻着人类技术进程中最重要的一页。

因此,德国人没有采取大拆大建的“除锈”行动,而是将这里大片的产业基地保存了下来。

历经十余年的改造振兴,这个破败的大

型工业区神奇地转变成了全新概念的现代生活空间。

产业景观的整体保护

鲁尔工业区的保护观念强调产业景观(industriallandscape)的整体性,无论是已经沉寂的车间,还是斑驳的构筑,即使是炼焦厂中曾被公认为景观杀手的巨大圆桶瓦斯槽,或者是当年的锅炉机房以及其他众多生产流程中的机械设备和构筑,都被保存了下来。

德国煤炭业联盟厂包含了采煤场和炼焦厂,是整个鲁尔区价值最突显的遗产地,这个在1930年已经设立的基地因其建筑的整体性设计和采矿技术的先进性在当时轰动了整个世界。

现在,从传输带、厂房到生产设备,矿区内几乎所有呈现往日先进生产过程的建筑和构筑都经过精心梳理留存下来,并为这个矿区可能转换为一个活的产业博物馆做出了准备。

正是由于其出色的整体保护,它在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工业构筑重获生命

设计师的智慧首先在于赋予昔日的工业构筑以人性。

他们发现了废弃的钢铁工厂可以成为儿童与青少年的各种训练基地。

一座废弃的瓦斯储放槽经过结构加固变成了一个潜水训练基地,在这个直径45米、深13米的圆桶中注满水之后,放入一艘沉船与一部汽车,由救

难协会管理,作为救难训练的道具。

在景观公园里,昔日的厂区可以变成男女老少聚集的溜冰场,而巨大水泥构筑物原来存放炼钢用的焦煤,而现在被改造成了一个攀岩训练场,水泥岩壁上增设了适合不同水平的攀岩者路径,吸引了各种年龄的攀岩爱好者。

结果是,因为这个场地的设立,在没有一座山

的鲁尔工业区,德国攀岩协会的鲁尔分会竟然拥有了全国最多的会员。

旧厂房为艺术搭建舞台

这里还有许多旧厂房的利用颇有创意,有的被出租给了电影制片者当电影场景,因为高

设备成为吊挂灯光与装饰的最佳舞台装备,更有趣的是,这里的独敞空间与各种废弃机械

特空间甚至能举办别开生面的婚礼晚会,而由英国籍艺术家JonathanPark主导的照明设计又把这个厂区的夜间装点得如梦如幻,巨大的工业构筑演绎成了震撼人心的当代“雕塑公园”,人们在公园里既能看工业时代的著名电影《大都会》,又能观赏从大烟囱上走下的杂技表演。

最意想不到的是,该矿区内原来可以容纳数百人同时冲澡的浴室如今改造成了埃森市一个舞蹈团练习舞蹈以及表演者的聚会场所,甚至是,原来浴室内的白瓷砖以及内嵌

式的肥皂架都被保留下来。

工业基地成为活教材

巨型圆桶大瓦斯槽曾提供炼钢厂所需的瓦斯燃料,它直径67米,高118米,属全欧洲之最。

1994年,这个被公认为“景观杀手”的庞然大物却被改造成全欧洲最大也是最奇特的展览场所,一个尺度惊人的、全封闭式的单一展览空间。

这种幻觉般的展览空间不是亲历体验,真是难以想象的,它留存了工业时代完整的空间记忆,又使其变成了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标志物。

每年夏天大瓦斯槽都会举办主题展览。

庆祝德国足球协会成立100周年的展览就在这里举办。

德国煤炭业联盟厂包含的采煤场和炼焦厂如今已经是一个活的博物馆,厂房和传输带都是展览空间的组成,最有趣的是新添的这个大转轮,它带着参观者从空中转

入厂房中的炼焦炉,那可真是一个产业历史的神奇之旅啊~

摩天轮的旋转将游客带进巨大的炼焦烤炉的内部以体会当年工业机器的威力

废弃的钢铁工厂间的游泳池

欧伯豪森城的巨型圆桶大瓦斯槽的夜景

废弃的瓦斯储放槽改造的潜水训练基地

在厂房外墙上放老电影

从旧烟囱、煤渣山到寻梦乐园

关键词:

保留历史设施再利用蓝色天空从消耗资源的角度看,即使规划再好的新建筑,也比不上对现有建筑物的保护、更新、转

化和再利用

旧工业区的改造和更新,对各国都是一个挑战。

曾经支撑各国经济的老工业区如今都成了头

IT业和服务业的快号污染区。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进步,随着人类对环境越来越重视,随着

速发展,重工业基地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和优势,成了难以卸掉的大包袱。

为了重塑老工

业区的形象,再现老工业区的生命力,各国政府都在绞尽脑汁。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更新计划为全世界的旧工业区改造提供了范本。

它的策略不是废旧立新,而是旧物再利用。

通过改变原有建筑、设施及场地的功能,既再现了工业区的历史,又为人们提供了文化、娱乐生活的园地。

整个鲁尔工业区已变成了一个博物馆和休闲区。

鲁尔是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一个地区,位于莱茵河畔和鲁尔河畔,有500万人口。

然城市化程度很高,有都市的特征,但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大都市。

鲁尔地区是欧洲乃至世界最大的工业区,以煤矿、钢铁和能源为支柱产业。

凭借以下因素,工业区在19世纪的工业化时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技术革新、交通设施的改善、资本的进入、高度的政治和经济自由及非凡的创业精神。

随着发电和化工业的发展,对煤炭的需求日益膨胀,正是技术革新迅速扩大了煤炭和钢铁业的产量,也使鲁尔地区出现了前

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然而,全球化进程使鲁尔工业区的主要工业,如煤矿、钢铁、化工、造纸及纺织业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虽然这些工业曾经创造了工业区辉煌的过去,现在却失去了竞争优势,而且由

于文化单一,大大限制了多元化发展的能力。

随着全世界产业发生结构性大调整,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景观已经不再是国力的象征。

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得重工业成为污染的代名词。

作为传统重工业带的鲁尔工业区也与其他发达国家的传统重工业区一样,衰败已在所难免,工厂关闭、失业人口剧增、生态环境破

坏殆尽、到处是废弃的厂房和机器设备,整个工业区已无生机可言。

面对颓废的局面,振兴工业区的再生计划势在必行。

因此,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于1989年创建了国际建筑展览公司(IBA),启动了规模庞大的鲁尔区更新计划,10余年间完成了100多个更新方案,每个更新方案都展现出独特的创意与成熟的执行能力,并且强调生态

品质与文化品质。

为了能够获得最好的规划方案,IBA广开思路,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招标,目的就是要获得既有生态品质,又有文化品质和经济效益的更新规划方案,将濒临死亡的工业景观变成

巨大的历史和技术博物馆以及最佳的娱乐休闲地。

经过近20年的改造,鲁尔工业区已经脱胎换骨,面貌焕然一新,成了人们休闲度假的

好去处。

鲁尔工业区更新计划具有很强的区域特征,各区各厂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局部规划设

计,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工业区总体规划包括以下基本元素:

*土地再利用,以防止未开发的土地被继续开发;

*对仍在寿命期内的现有建筑物进行维护、改善及再利用;

*新旧建筑都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

*将工业区的生产结构向有利于环保生产方式的方向转变;

*突出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环境、社会和经济再生战略的重要元素。

艾姆舍尔公园(Emscher)

19世纪,艾姆舍尔地区曾是欧洲主要的工业和制造业中心。

钢铁厂、炼焦厂、煤矿及化工厂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严重破坏该地区的景观。

随着环境的破坏和经济的衰退,以及废弃的工业设施对土壤的污染日益严重,该地区意识到传统的城市开发方式已经不能适应

新形势的需要。

在实施更新项目之前,艾姆舍尔公园到处都是废弃的大型钢铁厂房、烟囱及瓦斯罐。

许多被废弃的生锈建筑有10多层高。

除了少数还在用外,大部分设施都已闲置多年。

到底拿这些工业化的遗留物怎么办,成了工业区的头疼问题。

如果拆除这些钢铁架构,经济和环境

成本将是巨大的;如果不拆除,它们又怎么与旧址的新发展和新利用相结合呢,

当地部门采取了具有独创性的策略:

将这些废弃厂房和设施建成博物馆,既保留工业区的过去,又作为文化活动的中心。

“工业纪念碑”的概念构成了艾姆舍尔景观公园的核心。

人们在这里举办音乐会,穿梭于煤渣山改造的青山之间。

瓦斯罐也不再储存煤气了,而是文化活动站,经常举行音乐会、聚会、表演及会议等。

往地下数百英尺输送矿工的管道以及

其他机器也已变成展览室,参观者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真正体会到过去。

艾姆舍尔公园的设计思想:

以旧艾姆舍尔运河系统再生为基础的水上公园;

*铁路沿线的公园和步行广场将公园与周边城市连接起来;

*见证工业区历史的花园;

*公园之间的缓冲区为当地居民提供娱乐活动场所;

*炼钢厂的原貌作为鲜活的博物馆,向人们展示钢材的冶炼过程以及鼓风炉的发展历

史。

艾姆舍尔公园的建设资金来自多方面。

当艾姆舍尔公园规划公司于1988年成立的时候,州政府为IBA拨款3500万马克。

单个项目的资金则由开发商负责(即当地政府、私营公司或非营利机构)。

大多数项目是由当地政府和私营公司联合筹资的。

惟一例外的是杜伊斯堡——所有开支都是公开集资的。

艾姆舍尔公园项目还得到了州级、国家级结构调整项目的

资助和欧盟的资助。

艾姆舍尔公园的发展规划是在生态原则的指导下实施的,这些原则是为了保护、改善及塑造未开发的区域。

这些目标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他们采取的是旧建筑再利用,而不是新建建筑的措施。

他们认为,从消耗资源的角度看,即使规划再好的新建筑,也比不上对

现有建筑物的保护、更新、转化和再利用。

现有建筑物的再利用还有其他好处,比如减少新修道路和排水系统等的基础设施开支,

因为这些设施已经存在。

另外,为了能够在旧址再利用上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公共空间的保护及公共艺术也是景观改造计划的首要任务。

比如,杜伊斯堡的景观公园项目就同时实现了这两个目标。

该公

园在市中心创造了公共空间,而里面的建筑设计则充满了艺术气息。

科学公园(SciencePark)

科学公园是鲁尔工业区成功改造方案的一个代表作,过去那里曾是一个规模很大的炼钢厂,现在则变成了一个超现代化的建筑,四周有大片的空地、绿地与湖泊。

科学公园不但

在周边拥挤的工业区中创造出一片喘息的空间,也是生态改造计划的一环。

原有设施再利用是整个工业区改造项目贯穿始终的宗旨。

科学公园的规划包括以下设计

思想:

1.景观复原;

2.生态改善;

3.运河为景观主线;

4.工业纪念碑作为文化载体;

5.公园就业;

6.新概念住宅区;

7.新概念社会、文化和运动区。

建成后的科学公园完全是一个社区公园,免费对外开放。

由于公园的景观设计非常成功,在周末与下班时间,这里成了邻近居民最喜爱的公共空间。

科学公园周边有许多劳工阶层

的社区,缺乏公共设施,科学公园的开辟,大幅提升了周边社区的环境品质。

为了改善环境及引入人才,科学公园大力吸引能源及低污染、高技术企业入驻,并给予优惠政策,这里成了太阳能、废弃物处理等高科技业的研发中心,也成了青年创业者的乐园。

科学园区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也为地区性产业的转型与提升创造了条件。

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是一个新概念公园,是在一个关闭的钢铁厂建成的。

它保留了原厂的厂房、设备、工业设施,可以说保留了整个冶炼过程,供人们参观。

它是一座工业文化纪

念碑,也是一个大众公园,成为民众休闲、散步的去处。

经过设计师的精心打造,这里变成了最好玩的游乐园,对儿童和青少年充满了吸引力。

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内的一座废弃的瓦斯罐,经过改造,变成一个潜水训练基地,这个直径45米,深13米的圆桶,注满了水之后,里面放了一艘沉船与一部汽车,作为救难训练

的道具。

而一些高大的混凝土建筑外墙,则被改造成了攀岩场地。

攀岩协会在水泥岩壁上,依照难易程度,设计出适合不同技术水准的攀岩者路径,结果广受欢迎,带起了一股不分老少的攀岩风潮。

鲁尔工业区没有一座山,但是德国攀岩协会的鲁尔分会,竟然因为这个场地而拥有全国最多的会员,一个小创意却创造出了如此高的附加值,这不能不让人钦佩,也自

然成了各地效仿的对象。

公园内的许多旧厂房出租给了电影制片厂当场景,每天都有摄制组在此拍摄,这又进一

步提升了该地区的文化价值和知名度。

我们看的许多电影也许就是在那里拍摄的。

瓦斯罐

在鲁尔工业区,到处可见巨大的圆桶瓦斯罐,这些瓦斯罐提供炼钢厂所需的瓦斯燃料,当炼钢厂一一关闭之后,瓦斯罐也失去了生命,变得一无是处,绝大多数人认为这些庞然

大物是景观杀手,应该被拆除。

尤其是在欧伯豪森城,瓦斯罐简直就是一种耻辱,这种大桶不仅丑陋,也给人们带来恐惧。

欧伯豪森城的瓦斯罐可以说是全欧洲最大的,它直径67米,高118米,建于1929年,

一直用了60年,到1988年停止运转。

那么除了搬走或拆除外,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呢,

欧伯豪森城自有妙招,他们将瓦斯罐改造成一个全欧洲最大、也最另类的展览馆。

透过采光天窗,整个展馆营造出一个巨大的全封闭式空间。

这种戏剧性的展览空间体验,有如科幻电影中的外层空间世界,每每让参访者惊艳不已。

罐内设有一个直通罐顶的电梯,可以

俯视罐内全景,这是一种人间少有的空间体验。

每年夏天,大瓦斯罐都会举办主题展览。

比如,为了庆祝德国足球协会成立100周年,这里曾举办过足球展览。

展览馆的中央,还展出了一片有草皮的足球场地,古董足球、著名足球选手的球鞋、甚至常在足球场上出现的鸽子,都在展示之列。

当你仔细品味展览时,

你能够体会到足球已深入欧洲人的生活,形成一种深厚的文化。

一个大瓦斯罐变成一个有特色的展览馆,一个强调体力的运动,变成了一个意义丰富的文化展览。

从该案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文化并不局限于特定的形式,而是由日常生活中转化

升华而来,而且可以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

今天,当人们走进瓦斯罐,看着美妙的内部空间时,他们一定会惊叹,让瓦斯罐留在那里的决定是多么的明智。

但是要看留下来做什么,如果没有精心的设计,一样不会带来好的效

果。

虽然变成了展览馆,但它还是一个瓦斯罐,这正是体现了是鲁尔工业区改造计划的核心:

保留历史。

如今,它已变成了一个地标,既代表着这一地区的历史,也代表着高品质文化

生活的未来。

鲁尔工业区的成就

经过20年的更新,鲁尔工业区走上了健康发展道路,为其他地方的老工业区改造创出了一

条新路。

它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产业结构多元化。

无论从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规模,还是从工业和服务业的范围看,

都显出了多元化趋势;

*从封闭式纵向合作模式向更加开放的横向合作模式转变;

*引入及扩大创新活动;

*在新建及现有的研发机构和企业创立新技术领域(如生物技术、环境技术);

*建立了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多元化基础设施,包括教育、研究机构以及融资服务机构等;

*灵活的管理,包括地方政府与不同部门、行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作。

从社会经济观点看,对技术和革新的积极接受态度以及对该地区愿景的信心是鲁尔工业区从旧煤矿和钢铁厂向现代经济体系成功转型的关键因素,工业区改造的口号是:

“鲁尔

头上是一片蓝色天空”。

存在的问题

虽然工业结构向多元化转变,但该地区产业中的很大部分仍然依赖传统产业部门。

另外,结构调整花了近30年,维持经济稳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而这一负担的很大部分由德

国政府承担。

保护传统产业的政策直到后来才放弃。

上世纪70年代在鲁尔地区建立起来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研发机构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资本和技术知识,在工业转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当地产业无法全部吸纳这些人才。

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工业

2调整产业布局,如把钢铁产业向沿海靠拢,方便进口铁矿

3发展科技繁荣经济,如兴建高等学府,研究院等

4美化环境,消除污染

5完善交通网

这是高一下册书上的原文

在德国学习研修期间,我们考察了曾经支持德国二战的著名工业区———鲁尔工业区。

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总面积4400平方公里,人口530万,是欧洲现在最大的经济区。

鲁尔区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机构,是由北威州中部的11个直辖市和4个县级市的总计54个镇组成,因坐落于鲁尔河两岸而得名,其中较为著名的城市有多特蒙德、埃森、杜伊斯堡、波鸿、格尔森基尔欣等。

鲁尔区富有煤炭、铁矿等资源,著名的克虏伯家族创造的钢铁神话迄今仍是鲁尔人的骄傲。

鲁尔区的概念首次进入官方文件是出现在一战结束后签署的《凡尔赛条约》中。

根据该条约,战败国德国用鲁尔区

的煤向法国进行战争赔偿。

庞大的移民计划和煤炭开采业为鲁尔区带来了第一次经济飞跃。

二战后,欧洲重建和经济振兴带动了鲁尔区再度繁荣。

煤炭、钢铁和能源工业使鲁尔区成为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其钢铁产量占全国70,,煤炭产量更高达80,以上,经济总量曾占到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为战后德国的“经济奇迹”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随着世界煤炭产量迅速增长、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鲁尔区煤炭储量急剧下降、开采成本日益昂贵、环保压力加大,百年不衰的鲁尔区爆发了历时10年之久的煤业和钢铁危机。

原有的以采煤、钢铁、煤化工、重型机械为基础的重化工业经济结构日益显露弊端,煤矿关闭,冶炼厂停产,大量工人失业,鲁尔区陷入了低谷。

鲁尔区原本以生产煤和钢铁为主,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廉价石油的竞争,这里先后遭遇“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使鲁尔区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矿区以采煤、钢铁、煤化工、重型机械为主的重型工业经济结构日益显露弊端。

主导产业衰落,失业率上升,大量人口外流,环境污染严重,社会负债增加等,使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对此,德国政府采取因地制宜的经济政策,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对老工业区的改造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

通过经济结构变化和产业转型,使鲁尔区的经济再造辉煌。

转型的具体做法

第一,制定总体规划

鲁尔区发展初期,缺乏对土地利用、城镇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整体规划,造成地区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区域形象受到严重损害。

为了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德国政府颁布法律,成立了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作为鲁尔区最高规划机构。

之后,又分别通过法律一再扩大其权力,现已成为区域规划的联合机构,对矿区的发展做出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

鲁尔区总体发展规划对于调整鲁尔区的经济及社会结构起了重要作用,使这一百年老工业区再次充满了活力。

第二,对传统工业进行全面改造,改造传统产业,完善基础设施

1968年,北威州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产业结构调整方案———“鲁尔发展纲要”,对矿区进行重点清理整顿,将采煤集中到赢利多和机械化水平高的大矿井,类似于中国的“关、停、并、转”,同时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并改造煤钢业。

这些优惠政策包括价格补贴、税收优惠、投资补贴、政府收购、矿工补贴、环保资助、研究与发展补助等。

此外,各级政府还通过大力改善当地交通基础设施、兴建和扩建高校和科研机构、集中整治土地等措施,为鲁尔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在进一步发掘原有产业潜力的同时,鲁尔区将极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以此来提高区域产业的竞争力。

主要有:

(,)健康工程和生物制药产业。

鲁尔区是世界上医院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从世界顶尖的医疗技术到传统的治疗手段,几乎覆盖了全部的医疗领域。

区内的研究机构、医疗教育机构,为制药及生物工程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吸引生物制药等领域的创新企业进入。

目前,医药产业共吸收就业28万人,是鲁尔区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

(,)物流产业。

鲁尔区以区位条件、交通设施以及工业底蕴为基础,通过市政当局推动、国际物流企业参与以及科研成果转化大力发展物流产业,目前,约有3000个物流企业,覆盖鲁尔区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就业人数达18万人。

(,)化学工业。

鲁尔区曾是德国化学工业的先驱,焦油化工产业衰落后,鲁尔区积极开发碳化工和天然气化工产品。

化工产品的深加工具有明显的后向关联度,拉动了鲁尔区的经济复兴。

新型化工产品安全、高效,具有清洁及可循环利用性,提高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文化产业。

旅游与文化产业是鲁尔区实现经济转型的主要特色之一。

1998年,鲁尔区制定了一条区域性旅游规划,被称为“工业文化之路”的旅游线路连接了19个工业旅游景点、6个国家级博物馆和12个典型工业城镇。

“工业文化之路”如同一部反映煤矿、炼焦工业发展的“教科书”,带领人们游历150年的工业发展历史。

开发工业旅游在改善区域功能和形象上发挥了独特的效应,成为鲁尔区经济转型的标志。

第四,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为产业转型提供支持

鲁尔区已发展成为欧洲大学密度最大的工业区。

除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外,每个大学都设有“技术转化中心”,从而形成了一个从技术到市场应用的体系。

同时,政府鼓励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进行合作,以发挥“群体效应”,并对这种合作下进行开发的项目予以资金补助。

目前,全区有30个技术中心,600个致力于发展新技术的公司。

鲁尔区在转型过程中始终重视环保,注意形象。

由于采取了有力措施改善一度被严重污染的环境,如限制污染气体排放、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等,如今鲁尔区已经变成环境优美的公园绿地、幽雅的产业园区,不仅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也为新型产业发展创造了优美洁净的环境。

鲁尔区转型的启示

目前,我国有118座资源型城市(镇),许多城镇资源枯竭,面临城市产业转型和接续产业的发展。

由于传统产业的收缩,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城市发展后劲不足,鲁尔区经济转型的成功为我国探索传统老工业城市(镇)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经验,值得借鉴。

第一,注重城市形象的改变。

鲁尔区产业的成功转型,一个重要的表现是重塑了自己的形象。

过去,人们对鲁尔区的印象是:

矿区人的脸是黑的,污染严重,不适合于居住,河流是污水的通道。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的印象在逐步改变。

环保型的工业园区不断扩展,不断探索和改造,用新的可持续的方法来解决土地利用问题,与新型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