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古诗三首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78107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 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9 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9 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9 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9 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 古诗三首教案.docx

《9 古诗三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 古诗三首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 古诗三首教案.docx

9古诗三首教案

9古诗三首

语文要素

阅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人文主题

体会不同时代的诗人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完成本课预习卡。

2.查找作者相关的资料。

课时目标

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

2.能想象《从军行》所描绘的画面,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军行》。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诗题,整体感知

1.谈话导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代政治家、思想家林则徐的这句名言,是千百年来人们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首古诗,就体现了诗人们的爱国深情。

2.教师范读三首古诗的题目,学生在书上画出停顿符号,再跟读。

3.学生自由读,说一说:

通过读题目,你能猜出这三首诗写的是什么吗?

预设:

《从军行》是边塞诗。

“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我们在四年级上册就学过王昌龄的另一首诗《出塞》,王昌龄在边塞生活过几年,虽未上过战场,但和边疆将士们朝夕相处,感情深厚,写下来许多流传千古的边塞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将晓”指快要天亮。

题目的意思:

秋天的后半夜,快要天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迎着习习的凉风深有感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闻”是听说的意思;“河”在古代专指黄河,“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地区。

题目的意思是:

听说军队收复了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的消息。

4.教师小结:

借助题目可以预测诗的内容,这是学习古诗的方法之一。

二、初读古诗,识读生字

1.出示学习要求:

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2.指名读,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教师出示词语,指导学生读准加点字音。

五千仞岳 蓟北 涕泪 襄阳

(2)引导学生交流识记方法。

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1:

“仞”“涕”可通过形声字的规律记住读音。

预设2:

“蓟”“襄”“岳”可结合地名进行识记。

(3)指导学生识记多音字“裳”:

古人一般上衣下裳,“裳”指下身穿的衣服,类似现在的裙子,男女都可以穿。

在“初闻涕泪满衣裳”里,“裳”读chánɡ。

3.学生自由练读。

三、学习《从军行》,借助注释了解诗意

1.了解边塞诗的相关知识。

“边塞”即边关、边界,边塞诗就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边塞诗有的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有的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有的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有的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有的惊叹边地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2.朗读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用“/”在书上画出节奏。

(2)先指名读,再全班齐读。

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1)课件出示玉门关的遗址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青海湖、雪山、孤城”这几个地名,读一读含有地名的诗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预设:

青海湖上大片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上遥望玉门关。

(2)让学生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预设:

战士们身经百战,连铠甲都被黄沙磨破了,但只要不打败敌人就绝不返乡。

提示:

如果学生自主说诗意有难度,可以适时点拨,帮助学生理解难懂的字词。

如“穿金甲”的“穿”,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塞外风沙漫天的环境、战士们穿着铠甲在风沙中奋战的样子,从而明白“穿”的意思是穿透、磨破。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诗的前两句,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

(1)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想象画面: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

青海湖上连绵不断的大片阴云遮暗了雪山,一座城关孤独地矗立在荒漠中,和它遥遥相对的是军事要塞——玉门关。

(2)圈出诗中提到的地名,读到这些词,你想到了什么地方?

它们描写的是哪里的环境?

预设:

地名有青海、雪山、孤城、玉门关。

写的是西北边塞的景象。

(3)理解“青海长云暗雪山”中的“暗”。

预设:

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让边塞变暗了。

追问:

诗人仅仅写的是青海湖上阴云弥漫使雪山黯淡无光吗?

再读一读这句诗,对“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提示:

因为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所以他们的心情也是黯淡的。

(4)全班朗读这两句诗。

2.课件出示诗的后两句,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从这两句诗中,你似乎看到了哪些画面?

听到了哪些声音?

预设:

看到漫天的黄沙,看到将士们身上的铠甲都磨破了;听到刀剑的撞击声、震天动地的厮杀声,以及将士们与敌斗争到底的誓言。

(2)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以谁的口吻说的?

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预设:

是以边塞将士的口吻说的。

从中能体会到将士们为保家卫国血战到底的豪迈气概,这也是诗人爱国之情的体现。

3.全班齐读《从军行》,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背诵《从军行》。

2.课外搜集更多的边塞诗,积累背诵。

3.预习后两首古诗。

课时目标

1.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从军行》。

2.过渡: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玉门关外的边塞风光,感受到了将士们的孤独、凄苦,更感受到了他们渴望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

现在,让我们随诗人陆游再次走进战火纷飞的年代,体会诗人面对沦于敌手的大好河山时内心的沉痛。

(板书: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学生齐读诗题。

二、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指名读,提示学生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1)学生齐读前两句诗,结合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预设:

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华山直入云霄。

(2)出示黄河、华山的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什么画面。

预设:

这两句诗描绘了滚滚黄河东流入海的磅礴气势和华山巍然屹立,高耸入云的雄伟壮丽。

(3)教师小结:

“三万里河”“五千仞岳”,这一横一纵两处景物,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北方河山的壮丽。

(4)学生自由读后两句诗,结合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预设:

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在金政权的压迫下,眼泪已经流尽。

他们盼望南宋朝廷的军队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5)指导学生写“仞”“岳”“摩”“遗”四个字,提示易错点,如注意字的间架结构,“仞”右半部分是“刃”不是“刀”。

3.结合背景资料,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设计意图:

补充背景资料,进一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1)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

从注释中,我们读懂了“遗民”“胡尘”“王师”的意思,那么诗中说“遗民”的心情是怎样的?

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预设:

从“泪尽”“又一年”中感受到了绝望的心情。

追问: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表达的是“遗民”的心情,还是诗人的心情?

预设:

这是诗人借遗民之口表达自己的心情。

(2)出示时代背景和诗作背景,进一步理解诗意。

公元1126年,当时陆游只有2岁,金兵南下,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汴州被占,北宋从此灭亡。

康王赵构躲过这场劫难,逃到了杭州,建立小朝廷,称为南宋。

赵构软弱无能,不肯收复中原,不顾中原百姓的苦难生活,只顾每天饮酒作乐。

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经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的陆游被罢归故乡,在山阴乡下,诗人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盼望南宋王朝能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3)引导学生借助补充资料理解诗人写黄河、华山的用意。

(诗人是在借景抒情,借景物抒发了自己的忧国情怀。

)(板书:

忧国)

(4)追问:

诗人想到了祖国的山河,还想到了遗民。

这体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担心遗民)(板书:

忧民)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过渡:

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盼望朝廷收复失地,却次次落空的失望之情。

接下来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写的是诗人杜甫听到收复失地的好消息后的情形。

这首诗一改他深沉、悲壮的旋律,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板书: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指名读整首诗,重点关注“裳”的读音。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诗的节奏。

再指名读。

3.指导写字。

提示学生注意:

“遗”是半包围结构,要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写“巫”字时要注意两个“人”字的位置,不要写得太大,而且捺要变成点。

4.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大致了解诗意。

(1)同桌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2)教师点拨难点。

如:

漫卷:

随手卷起;放歌:

放声高歌;纵酒:

纵情饮酒。

(3)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

这首诗大概写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

这首诗写了诗人听说蓟北被收复后,心情十分激动,想回到家乡去。

5.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设计意图:

以“喜欲狂”作为体会诗人情感的切入点,并以此为情感线索串起全诗,便于培养学生捕捉关键词的能力以及整体把握诗歌的能力。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读了这首诗,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哪些画面?

预设:

诗人泪流满面的样子,卷起书本欣喜若狂的样子,放歌纵酒的样子、返乡的画面等。

(2)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心情的词语。

预设:

“喜欲狂”。

(3)借助相关背景知识理解古诗。

课件出示相关背景知识: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时年44岁的杜甫在还家探亲时,安史之乱爆发。

次年,他与难民一起流亡,被安禄山俘到长安,后逃到唐肃宗所在的凤翔,任左拾遗。

不久,贬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弃官,入蜀营建草堂。

期间因蜀中军阀混战,又一度流亡梓州等地。

(4)引导学生思考:

从诗中的哪些地方能感受到诗人的“喜欲狂”?

预设:

“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白日放歌须纵酒”。

①课件点红“涕泪”:

想象这是怎样地流泪?

你想到了哪些成语?

(适时积累:

喜极而泣 热泪盈眶 欣喜若狂)

讲解:

“涕泪满衣裳”以形传神,表现出了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②课件点红“卷”:

想象诗人是怎么卷起书本的?

可能跟妻子孩子说些什么?

③理解“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意思:

大白天就开始放声高歌、纵情饮酒,正好趁着春天返回家乡。

这是“喜欲狂”的进一步抒写,“放歌”“纵酒”“作伴”“还乡”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5)理解最后两句诗。

①出示地图,标出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所在的位置,引导学生思考:

“即从”“穿”“便下”“向”把这几个地名串起来,写出了诗人还乡的路线。

诗人已经在回家的路上了吗?

点拨:

引导学生结合“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意思,看出诗人还没有启程。

②追问:

既然还没有启程返乡,那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预设:

诗人写的是想象中返回故乡的路线和情境。

③引导学生结合地图思考:

地图上标识的这些地点,实际距离近吗?

读了最后两句诗,你感觉这些地方近不近?

预设:

地图上标识的距离并不近,但是读诗时感觉仿佛这些地方离得很近。

④追问: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预设:

“即从”“穿”“便下”等词让人觉得轻快、迅捷,从中能体会到诗人忽闻捷报、急于返乡的喜悦之情。

6.引导学生再次体会诗人的情感,练习朗读全诗。

四、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完成本课随堂练。

2.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板书设计

从军行边塞景物:

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战斗之苦

抒发感情:

不破楼兰终不还——决心之坚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忧国       忧民

壮丽河山     遗民

沦陷       泪、望(又一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喜喜极而泣

欣喜若狂

放歌纵酒

归心似箭爱国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熟读深思,受到熏陶。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如何让学生充分领略这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积累语言,我觉得古诗的教学还要以读为手段。

不仅是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所学古诗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更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激发学生积极诵读、理解古诗的兴趣。

在古诗诵读中相机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补充情节,激发想象。

由于古诗短小精悍,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需要学生去想象,合理地补充情节,补充画面,丰富诗的内涵。

三、以读悟情,以读入境。

本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古诗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在教学中以“情”为突破口,以“读”为依托,根据学生的读诗感受,由古诗的意象入手,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加深体验,培养语感。

四、挖掘文本,体验意境。

通过拓展交流深入挖掘文本,扎扎实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适当进行课外拓展,丰富文本,深化古诗内涵,提升审美情趣。

古代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生活的痛苦,现在的学生显然很难理解,利用拓展资料帮助学生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力求唤起学生的情感,体悟当时的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