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低年级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习惯培养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7808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 小学低年级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习惯培养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 小学低年级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习惯培养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 小学低年级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习惯培养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 小学低年级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习惯培养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 小学低年级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习惯培养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 小学低年级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习惯培养研究》.docx

《《 小学低年级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习惯培养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 小学低年级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习惯培养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 小学低年级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习惯培养研究》.docx

《小学低年级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习惯培养研究》

《小学低年级“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习惯培养研究》

结题报告

一、研究缘起

1、从学生的层面来说,本届一年级的学生,从第一天开始,我们学校便很重视对他们的“养成教育”。

进入小学生活的第二个学期,孩子们已经养成了很多好习惯,比如听课的习惯、书写的习惯等等。

但是,很多孩子依然没有养成整理的好习惯,丢三落四的情况很严重。

总结为“一丢二乱三不会”。

一丢:

常有学生丢笔,丢水壶、丢衣服,丢牛奶卡,也仍有部分学生不带笔不带书就来学校,上课啥也没有;二乱:

一些孩子书包里抽屉里乱糟糟的,塞了一堆的当天用不着书本;抽屉里乱糟糟的,喝剩的牛奶盒,用过的纸巾等垃圾和书本胡乱塞在一起;三不会:

不会把穿整齐衣服,系紧鞋带,系红领巾;做完作业不会收拾书包、文具盒;不会叠被子等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总的来说,作为一年二期的小学生,孩子们的学习习惯已经上了一个台阶,但生活自理能力还普遍较低。

2、从家长的层面来说,他们往往更重视的是学习,对孩子学习方面的事儿很上紧,但是生活方面不太关注,总认为孩子还小,长大自然就会了,“越俎代庖”现象屡见不鲜。

3、从学校教育的层面来说,小学低年级段是儿童品德、智力和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帮助学生动手动脑、尝试自主整理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学会物归原位和定时整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过整洁、有条理的生活的意义,培养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基于以上三个层面的认识,我们在小学低段养成教育系列中提出了“‘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的能力与习惯培养”的小课题研究。

二、研究目标

1、帮助学生习得整理自己物品的方法,养成在生活中主动整理自己物品的好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帮助教师积累班级德育的经验,形成学校小学低段养成教育系列课程。

三、研究周期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为2022年5月——2022年6月,对应的是一年级下学期整整一个月的学习周期。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遵循学校“课程育人”“过程育人”的理念,借鉴岳麓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全区推动和示范引领的“用课程做德育”的方法与模式:

12X。

即,以统编本《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让我自己来整理》的教学为基础,课内外相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与少先队活动课相整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融合。

五、研究过程

(一)研习典例,制定方案。

全体一年级班主任集体学习岳麓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整理的既往“用课程做德育”的典型案例,重点研习其方法与模式:

12X。

所谓“12”,主要是通过“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课外延伸的实践性作业”、“与少队活动课程的衔接与整合”三个环节,一轮一轮地层层推进,走向纵深,以达成育人的效果。

具体来说就是,道德认知的形成和道德情感的激发放在课内来解决;需要用毅力长期执行的指向道德行为的板块必须到生活中做,用课后实践作业的形式进行;需要展示汇报与表彰的板块,则用少先队活动课的形式呈现与推进。

搞清楚操作的主要范式后,我们集体商议,拿出了具体的行动方案。

具体安排是:

选用统编本《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让我自己来整理》为基础,课内教学激发整理物品的意识,学习整理物品的方法;课外延伸实践板块采用家校合力,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反复实践养成良好的整理物品的习惯;用少先队主题活动课对每周打卡小主题活动进行展示竞赛并颁奖,既对上一阶段的道德行为进行总结反馈,也对接下来的践行活动的开展进行激励引领。

(二)根据方案,落实行动。

1、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模拟情境,习得整理自己物品的方法。

环节一:

情景导入——选房子

借用参加《爸爸去哪儿》特别节目作为趣味导入,用选择1号房和2号房子的情节激发学生的共鸣:

整洁的1号房人人爱,脏乱的2号房遭人嫌。

但村长被告知1号房已经被预定出去,没得选择,只能自己动手整理2号房了。

本环节的用意是以房为镜,引导学生去思考脏乱差的环境给别人带来的困扰,为下面习得整理方法埋下伏笔。

环节二:

学习整理——三法则

(1)活动一:

老师提出2号房的整理目标“干净、整洁”,然后用三个活动提炼三个整理法则。

(2)根据目标,对2号房进行整理,将“图片上的小伙伴”分别送回家。

六个组选择了将玩具、书本、衣物等不同物品分成四类,填写进表格,然后粘贴在黑板上。

老师提炼法则一:

分类整理。

(3)老师接着提问,把书放回书架,把枕头放回床上,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法则二:

物归原处。

(4)发现苹果核一枚,家里没有垃圾桶怎么办拿在手上出了房间再扔,提炼法则三:

学会取舍。

(5)老师小结:

拿到这三把整理的金钥匙,成功入住2号房。

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老师用“对号入座”的活动,指导学生进行物品的分类和整理,让学生学着去做,提高他们的整理能力。

环节三:

接受任务——现场整理

(1)每组学生发放一个大袋子,袋子里东西很杂。

(2)老师问学生应该怎么整理,学生仔细观看后,得出应该按照书本、玩具、文具和衣物四类摆放。

(3)以小组为单位将袋子里的物品分四类摆放到桌面的四格收纳盒。

(4)请一些小评委,去评判每小组的收纳情况,追问这样整理是否合适。

本环节是学习和巩固在不同的情景中,利用三法则现场进行物品的整理和摆放。

环节四:

结束任务——收大礼。

节目组发来贺礼一封信。

亲爱的朋友们:

恭喜你们完成了今天所有的任务,相信你们今天的收获很大,希望你们把今天学的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样,你们不仅能体验到劳动的快乐,还会更爱自己更爱家。

爸爸妈妈有为你能分担家务而骄傲。

最后以书本的整理儿歌结束课堂。

我的“伙伴”真不少,它们都是我的宝。

各就各位不乱跑,每到用时才好找。

用完它们送回家,有空也给洗个澡。

本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去,将教室里的整理实践与日常生活中整理结合起来,联动进行,助力于“知行合一”。

2、课外延伸实践作业:

家校合力,养成整理自己物品的习惯。

(1)活动准备

①致家长的一封信。

为了争取家长们的支持,形成家校合力,活动开展前以图片的形式发给了家长们一封信。

在信中反馈了当前的学情,提到了这一课的活动目标,让家长们充分地感受到了这一个课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同时,也向家长们介绍了初步的活动计划,以及需要家长们配合的地方。

②每班建立了“我们爱整理”的打卡圈。

老师和家长们也都能看到其他同学的动态,进行点赞和评论互动。

比起线下纸质打卡,线上打卡更方便、更高效,内容更丰富,最重要的是可以互相分享互相学习。

(2)活动实施

第一周:

文具盒及抽屉整理

①在学校每节课下课整理文具盒和抽屉,做到不遗失文具,对于铅笔橡皮做到心中有数。

②在家做完作业整理文具盒,将第二天要用的文具准备充分。

③放学后及时清理抽屉垃圾,做到人走屉净。

④开展文具盒比赛,老师每天不不定时抽查抽屉并登记,作为周五评比“整理小干将”的依据。

第二周:

整理书包

①整理书包的方法,大书靠后放,本子往前放。

②只放单天上课的书本。

③书包里整洁干净。

④开展整理书包大赛,老师每天不不定时抽查书包并登记评比“整理小能手”。

第三周:

着装整理

①会自己穿衣服,要求扣纽扣、拉拉链;会系鞋带。

②会系红领巾。

红领巾整齐地压在领子下。

③会叠衣服和裤子

④开展系鞋带、穿衣服比赛,评比“整理小达人”。

第四周:

房间整理

①各类物品懂分类收放,包括书桌整理,衣柜整理,床铺整理。

②会叠被子,床铺整齐;衣柜衣服摆放整齐;书桌干净整齐。

③班级举行叠被子比赛,评比“整理高手”,优胜者派出参加年级叠被子比赛。

每周进行打卡前,班主任会拍视频发群里,告诉大家整理标准。

3、主题少先队活动课:

评比展示,持续激发整理自己物品的兴趣。

(1)以周为单位,根据本周打卡的小主题,每周的少先队活动课上均开展相对应的评比展示活动,并颁发奖状。

(2)第四周,以班级为单位挑选选手,以全体学生为评委,在学校寝室开展了集体叠被子全年级比赛活动。

(三)总结经验,物化成果。

经过一个月的课外延伸实践活动,学生的整理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主动整理自己物品的习惯和能力都有极大的提升,班主任和家长纷纷感叹活动前后学生的巨变。

这种“用课程做德育”的研究方式,让老师们掌握了低年段孩子习惯培养的方式方法,也极大的鼓励了低年级老师们对于学生习惯培养的信心。

在此基础上,我们召开了专题研讨会,一是对本次小课题研究进行总结反思,二是继续思考学校德育的特色建设,力图根据小学低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道德与法治》这门德育课程为依托,采用“用课程做德育”的方式,研发出相匹配的养成教育系列习惯课程。

习惯主题

年段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指向习惯

学习习惯

一上

8、上课了

课前准备习惯

一下

3、我不拖拉

守时习惯

4、不做“小马虎”

认真细致的习惯

二下

14、学习有办法

学习探究习惯

15、坚持才会有收获

坚持的习惯

生活习惯

一上

9、玩的真开心

健康游戏习惯

10、吃饭有讲究

健康饮食习惯

11、早睡早起

作息习惯

一下

1、我们爱整洁

整洁习惯

11、让我自己来整理

整理习惯

12、干点家务活

做力所能及家务的习惯

二上

2、周末巧安排

合理规划时间习惯

其他行为习惯

一上

4、上学路上

交通安全习惯

6、校园的号令

听指令的习惯

7、课间十分钟

课间玩耍习惯

一下

2、我们有精神

保持精气神的习惯

13、我想和你一起玩

乐群习惯(人际交往)

14、请帮我一下吧

互相帮助好习惯(人际交往)

15、分享真快乐

分享习惯(人际交往)

二上

10、我们不乱扔

卫生习惯

11、大家排好队

公共秩序习惯

12、我们小点声

公共文明习惯

二下

10、清新空气是个宝

环保习惯

11、我是一张纸

环保习惯

5、健康游戏我常玩

健康安全游戏习惯

8、安全地玩

健康安全游戏习惯

六、研究成效

(一)学生维度

(1)个体层面。

孩子们的自理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孩子们表示“我以前书包好重,而且乱糟糟的,现在轻多了,而且我知道本子和书要放在不同的收纳层,方便我寻找。

”“以前穿什么衣服,红领巾都是直接系在脖子上,现在我知道如果穿有领子的衣服,红领巾要压在领子下方。

”“以前我鞋带散了总找老师,现在我自己系得又快又好。

”孩子们都有着非常大的变化。

以前不爱整理的,现在爱整理了,以前爱整理的,现在更精致了。

(2)集体层面。

我们是整个年级都进行了此项研究活动,所以在最后一次以班为集体开展叠被子比赛的时候,还真的是高手对招,很难分出胜负,都叠的蛮不错,最后的胜负也是因为寝室床铺被子的厚薄不均造成的。

孩子们的这种成长与改变,也带来了年级组整个良好班风班貌的形成。

(二)家长维度

1、家长眼里孩子的变化

刘永康妈妈:

“我家的孩子以前总是丢三落四,不是忘记带书就是忘记带作业,每次已经在上班了,还要给他送书送作业,自从举行整理书包打卡以后,他每天都会按照课表和作业自己整理书包,真的让我省心不少。

”“以前我给我家子瑜买铅笔都是一盒一盒的买,因为太容易弄丢了,整理文具盒打卡以后,她给自己的铅笔贴上标签写了名字,现在三支铅笔一直都没丢。

刘一爸爸:

“通过这种活动,让孩子们明白了哪些事情属于自己,明白了自己的事情不是一份简简单单的任务,而是需要自己认认真真去完成的责任!

聂铭远爸爸:

“以前,有些可以自己做的事情,我们家长都帮他们做好了,但自从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后,他都会积极努力地做自己能做的事,比如清理自己的书桌和书包,起床叠被子,整理自己的衣服……”。

鲁欣桐妈妈:

“学校组织的这个活动确实很棒,让小朋友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同时也明白了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做,而且是要积极乐观的、自愿的态度去做。

真的很棒很棒哦!

麻芷妍妈妈:

“在培训学校做完作业回家基本都是九点了,洗完澡还记得要看自己的书包是否整齐有序,家里的垃桶满了会主动去换袋子。

以前我总担心她做不好,总是习惯去帮她完成,现在读二年级了,通过学校的各种好习惯引导,感觉她已经是个大孩子不需要我细心呵护了,总是会提醒我说‘妈妈我已经长大了,我想自己整理书包,自己叠被子,换衣服’真的很贴心。

2、家长自身的成长

通过这次打卡活动,不仅让孩子有了自己动手整理的习惯,也让家长对孩子好习惯的养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家长是应该放手的,以前总觉得孩子自己整理书包他会落下什么书,或是铅笔没削。

其实真正让他自己动手了,没想到也能做得很棒,担心是多余的。

每个孩子都是潜力股,放手会发现孩子更多意想不到惊喜!

由最初的不忍放手,到最后收获惊喜,家长在育儿上也有了观念的更新。

刘天乐妈妈:

“小打卡是一个行为习惯养成的好程序,能起到监管的作用,在打卡过程中,作为家长我做得很不好,对孩子没有及时给予鼓励,对他做的事习以为常。

李智妈妈:

“有时总感觉陪伴她的时间很少,每次想起拍照打卡的时候,她已经睡了,有时看到打卡的那些小朋友,感觉自己是个很不负责任的妈妈。

刘景涵妈妈:

“我回家基本上孩子都睡下了,没能给她拍视频,我很惭愧。

3、家校关系的改善

每次活动的开展,我们都会紧密的结合家庭的力量。

说实话因为打卡的活动太多了,读书要打卡,跳绳要打卡,做操要打开,家长们对于打卡活动已经麻木。

所以我们的活动一开始也会有应付的家长,但是当看到孩子在活动的推动下,前后惊人的变化,家长们是发自内心的愿意打卡,积极打卡,并且感谢老师组织了这样的有实效的好活动。

整个研究过程中家长的参与,不光培养了孩子们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也唤起了家长们作为孩子德育第一人的责任感。

(三)老师维度

1、教师自身成长

教书育人,是每一位老师的职责。

但如今老师们的现状是整日忙于应付各部门的杂事琐碎事,用于教育教学的时间已是有限,这有限的时间中,为了尽快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保证百分百的合格率和足够高的优秀率,教书又重于育人或者时间占比大于育人现象普遍存在。

甚至有很多老师狭义地以为,学生发生了矛盾,发生了撩打事件,我们对其进行教育,对全班学生进行教育,这就是全部的德育,就是育人。

还有部分老师的德育来自自己灵光一现的思考,觉得公民意识培养很重要,就着重强调公民道德教育,过一阵觉得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就在班级开展爱国主义的活动,育人思路很随机、零散。

通过学习研究“用课程做德育”的方法和理念,在不断地实践中,我们明白了学生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学生的发展是一门科学,育人应该是遵循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发展需要,因年段施教。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正是将综合包含了社会要素的每个生活领域以不同年段,不同层次的儿童生活基本层面去呈现,螺旋上升,综合交织,这是非常科学的,是完全遵循学生发展需要的。

通过本次课题研究,我们深刻认识到以《道德与法治》为基础,开展习惯教育和德育系列活动为承载的必要性。

在研究中,我们运用了两个结合,即课内外结合: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整合,将德育的场域扩大到学生的家庭生活,通过与课堂教学相关联的长线课外实践活动,实现学生由“知”到“行”致知笃行的转变,切实提高课程与教学的有效性。

学科间整合:

将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少先队活动课等相关内容进行统整,从课堂入手,向生活打开,实现体系化、序列化的班级(学校)德育。

我们二年级除了我年龄稍长,可以说是一个年轻的团队,老师们整日忙于教学和应对学校各种各样的杂事,焦头烂额,有点找不到方向。

但是这又是一群爱学生,乐意去做有温度的教育的一群人,“用课程做德育”的尝试让老师们找到了一个支点,在繁杂琐碎中,我们坚持做着高品质的德育,守望着作为一名教育人的珍贵使命。

2、年级组建设

学校有23个班,其中二年级有5个班。

当我们还是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年级在学校非常弱小,不乏质疑的声音。

但是当我们现在进入到了二年级,经常可以听到其他年级的老师说:

“二年级的老师和学生整体素养都好高哦!

”“二年级的学生行为习惯比其他年级都要好很多呢”。

行政团队也总是对二年级的老师和班级赞不绝口。

而这一切的改变正是通过一系列这样有主题的活动开展,二年级学生的整体面貌在一点一点的提升,这种变化是以加速度在裂变,老师们也在系列活动中,深刻感受、享受到德育教育开出的丰盛硕果。

我们会一直坚持做好,做实,让班级管理有主题,学生成长有方向,为实现我们学校的整体育人目标————“为学生涵养一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而努力。

七、研究反思

整体来说这个小课题的研究取得了很扎实的收效。

当然也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我们年级五个班级,班主任都很年轻,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还不足,个别老师在活动初期认识不到位,对学生的打卡活动没有起到有效监督,导致一开始家长打卡不多,第一周的活动开展的不扎实,不像其他有的班级做到了打卡率100%。

在我了解到情况后,跟班主任老师沟通指导,才保证了接下来的打卡活动真正起到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的作用。

2、年轻的老师们缺少及时保存资料的习惯,好几次少队活动的颁奖没有给学生拍照片。

好在班级多,总算每次少队课找到了相对应的一张颁奖照。

3、到了下学期,随着天气渐冷,期末临近,家长们对于孩子的要求更多的放在了学习,不少家长又将整理的任务包揽在了自己身上。

怎样加强家长的德育意识,提升德育的整体性,也是学校教育要和家庭教育达成一致,做到一以贯之的问题。

儿童的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

小学低年级养成教育,值得我们去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