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学生的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77626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选学生的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单选学生的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单选学生的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单选学生的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单选学生的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选学生的1.docx

《单选学生的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选学生的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单选学生的1.docx

单选学生的1

选择题:

(共214个)

单选:

共140个;多选:

共74个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8个)

1.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罗马哲学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

C.德国古典哲学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3.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在于()

A.马克思恩格斯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B.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罪恶的正确批判

C.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马克思科学地预见了全球化的性质和结果

4.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

6.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7.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之时,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名列榜首的是()

A.马克思B.爱因斯坦C.达尔文D.牛顿

8.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应是()

A.凡是经典著作中阐述的思想我们都必须坚持

B.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C.应当用儒家思想取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

D.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单项选择题(36个)

1.哲学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的依据。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和辩证法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实物B.具有体积和重量

C.运动D.客观实在性

5.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反映的哲学观点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是(  )。

A.时间的有限性 B.时间的不可逆性

C.时间的客观性D.时间的相对性

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

()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上的东西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8.关于人类意识的产生,正确的说法有:

()

A.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语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B.人类的意识完全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人类意识形成的初期不是社会的产物

D.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9.“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的观点是()

A.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B.夸大了主观条件的作用

C.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D.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10.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11.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变是世界的本原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1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说明()。

A.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B.物质决定意识

C.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D.道德和意识的关系

13.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

“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6.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

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

A.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C.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D.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

17.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变动性和稳定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斗争性和同一性

18.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

()

A.阶级分析法B.矛盾分析法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唯物史观

19.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D.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0.“盲人摸象”与“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告诉我们的哲理是()。

A.看问题要全面,反对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B.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坚持适度原则

21.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问题精髓的原理是:

()

A.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

C.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的原理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原理

22.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

这说明()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3.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这说明(  )。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24、下列说法中,说明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是()

A.因地制宜,因时制宜B.掌握火候,适可而止

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25.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26.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27.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

A.质量互变的观点B.对立统一的观点

C.永恒发展的观点D.辩证否定的观点

28.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是()。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29.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认为()

A.事物发展过程的开始阶段只有差异,后来才有矛盾

B.矛盾解决意味着矛盾终结

C.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D.矛盾只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

30.“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

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3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自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世界观的理论体系D.科学之科学

32.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D.事物的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3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D.质量互变规律

34.人们常说: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A.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B.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C.否定之否定规律D.质量互变规律

35.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

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A.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C.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D.辨证否定的原理

36.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第二章单项选择题(28个)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反映的观点D.主体性的观点

2.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A.主体心灵的内省过程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主体心灵对客体的感悟

3.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强调()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读书不能获得真知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5.“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B.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6.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是()。

A.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C.先验论的认识路线D.唯理论的认识路线

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8.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是()。

A.积极能动的过程B.消极被动的过程

C.完全自发的过程D.主观随意的过程

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要由于它是()

A.人们的自觉活动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社会性的活动D.物质性的活动

10.概念、判断、推理是()。

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C.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D.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12.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B.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

C.从意识到物质的飞跃D.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3.有人把个别的、局部的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这在认识论上犯了类似于()。

A.唯理论的错误B.经验论的错误

C.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D.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14.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执行计划,付诸实施D.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15.真理是()。

A.没有人反对的认识B.多数人同意的认识

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D.有用的认识

16.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是()。

A.真理具有客观性B.有用即真理

C.谎言说一百遍就成为真理D.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的界限

17.“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

”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A.知识既来自实践,又源于书本

B.实践出理论,理论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得到发展

C.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在生活中,学习知识比实践更重要

18.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19.163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生监禁。

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皇在公开机会上正式承认伽利略在350年前受到教廷宣判是不公正的,公开为伽利略平反。

这说明()。

A.谬误在一定条件可以转化为真理

B.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

20.对不可知论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

A.伟人的真知灼见B.权威的理论

C.圣人之言D.社会实践

21.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

A.已被实践证实的理论相符合B.大多数人的主观愿望相符合

C.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22.哲学上的“价值”是指()。

A.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B.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C.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D.某种活动的经济效益

23.价值最突出的特性是()。

A.客观性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D.多维性

24.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要()。

A.不受任何框架的束缚,思想上达到绝对自由

B.不受任何约束,做到随心所欲

C.抛弃原有的一切观念,重新评价一切

D.突破落后观念的束缚,坚持实事求是

25.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

A.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B.了解事物的各种现象

C.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D.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

26.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B.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

D.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27.雷锋同志有一句名言:

“我觉得要使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

”这句话体现了()

A.每个人活着都是为了他人B.人活着就是为了自己

C.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D.人只有社会价值而没有个人价值

28.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

“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这句话说明()。

A.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实践标准并不可靠

C.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

D.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24个)

1.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有其规律性

D.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地理环境是()。

A.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依据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C.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D.社会制度变更的决定力量

3.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人口因素B.地理环境

C.文化传统D.生产方式

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5.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6.“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这句话是说()。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相适应

7.测度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生产工具的状况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C.劳动者的主体素质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8.生产关系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产品的分配关系B.产品的交换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9.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人民群众B.阶级斗争

C.社会基本矛盾D.科技革命

10.生产方式包括()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B.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两个方面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11.上层建筑系统有两大部分组成,这两大部分是()。

A.国体和政体B.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C.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设施D.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

12.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社会意识形态B.政治法律思想

C.国家政权D.政体

13.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14.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A.全面发展B.可持续发展

C.协调发展D.以人为本

15.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A.纯粹偶然的B.纯粹必然的

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16.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A.法律制度B.经济条件

C.传统观念D.文化水平

17.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阶级斗争B.社会革命

C.科学技术D.人民群众

18.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9.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

A.政治路线B.组织路线

C.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D.思想路线

20.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B.吃喝穿住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

21.“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谁索取”,这句话的人生观道理是()。

A.奉献和索取存在着对立的一面

B.奉献和索取可以由个人的主观动机来决定

C.索取是实现奉献的前提和基础

D.奉献和索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22.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这种观点是说()

A.人民群众不能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

B.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C.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

24.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B.人民群众具有先进的思想

C.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的发展规律

第四章

单项选择题(共30个)

1.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是()

A.资本积累B.资本原始积累C.资本主义产生D.资本集中

2.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B.交换关系

C.生产关系D.人与自然的关系

3.商品二因素是()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使用价值和价值D.交换价值和价值

4.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

5.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是指()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B.使用价值和价值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D.交换价值和价值

6.裁缝的劳动和木匠的劳动都是在特定的形式之下进行的劳动,他们的生产活动的目的、操作方法、劳动对象、劳动手段等都是不相同的。

但是在市场上,裁缝生产的衣服却可以和木匠生产的家具互相交换,这是因为()

A.衣服和家具都能满足人类的特定需要

B.衣服和家具都取材于自然界 

C.裁缝和木匠分别拥有对衣服和家具的所有权

D.衣服和家具都包含了人类的抽象劳动

7.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

8.两种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它们()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B.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C.对人们有共同的效应D.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

9.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相互关系是()

A.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正比

B.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

C.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提高

D.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

10.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的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1.货币的本质是()

A.价值的表现形式      B.价值形式发展的最后形态

C.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D.社会财富的体现物

12.通货膨胀是()

A.任何形式的货币流通情况下都可能发生的现象

B.纸币发行数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产生的

C.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特有的现象

D.伴随商品生产一同出现的现象

13.价值规律是()

A.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B.社会主义基本规律

C.私有制经济的基本规律D.资本主义基本规律

14.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是()

A.等价交换B.不等价交换

C.贱买贵卖D.不平等交换

15.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与占有私人性的矛盾

1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劳动力成为商品B.买到生产资料

C.货币的流通D.资本的运行

17.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

A.它们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B.它们在流通中采取的形态不同

C.它们在生产使用价值过程中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