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教案 自动保存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7641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教案 自动保存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教案 自动保存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教案 自动保存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教案 自动保存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教案 自动保存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教案 自动保存的.docx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教案 自动保存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教案 自动保存的.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教案 自动保存的.docx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教案自动保存的

教学课题:

§1-1温度的测量

课时:

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温度的物理意义;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3、知道常用温度计的制成原理以及温度计的构造和刻度方法

4、知道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了解它们间的关系;

5、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2、通过测量温度,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通过对物体温度的估测,提高估测温度的能力;

4、通过对体温计的观察,了解体温计在结构和使用上方法与一般液体温度计的差异.

教学过程:

§1-1温度的测量

(一)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汇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并通过对比分析开水和烧红的铁块烫的程度不同,使学生知道物理学中能准确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温度.

(二)进行新课

1.温度的物理意义

让学生叙述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越热的物体温度越高,越冷的物体温度越低.并引导学生从衣、食、住等方面分析温度跟人类的密切关系.

引导学生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一些温度值;介绍或让学生列举一些与温度有关的环境问题.

2.温度的测量

学生小实验:

凭感觉判断温度.

取冷、温、热三杯水,为保证实验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三杯水的温差要合适.冷水与热水温差要大一些,冷水越冷越好,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温水的温度应接近冷水.做实验时,学生先分别将左、右手食指放入冷水和热水中,然后分先后逐个把食指放入温水中,并叙述自己的感觉.

使学生通过实验认识:

仅靠感官的直觉来判断温度的高低是不可靠的,也是不准确的.要准确地判断或测量温度借助测量工具——温度计.

3.温度计及其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种类

介绍实验用温度计、家庭常用的温度计——寒暑表、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等.(P10)

或用多媒体视频材料或图片展示各类温度计.

(2)温度计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实验台上的温度计的构造并叙述温度计由内径很细的玻璃管和下端的玻璃泡组成,璃泡和细管内有红色(或银白色)的液体.

学生小实验:

让学生用手握住玻璃泡,观察泡内液体受热膨胀,玻璃管内液面高度上升,说明此时温度值增加.把手松开,观察到液面高度下降,说明此时泡内液体遇冷收缩,温度值降低.引导学生得出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3)温度计的单位和使用方法

①摄氏温度

让学生观察手中的温度计,找到字母C,告诉学生字母C表示采用摄氏温度,摄氏度的符号为,让学生阅读课本上摄氏度的规定: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叫1摄氏度,记作1℃.

用计算机幻灯片或展示图片练习零上、零下等温度值的读写和温差的计算,强调摄氏度这几个字不能分开读.如37℃读成摄氏37度是不对的.

让学生自学热力学温度及其和摄氏温度的关系.

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学生观察手中的温度计,类比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引导学生得出使用温度计不仅要认清它的单位,更要认清它的三要素:

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通过观察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和体温计这三种液体温度计,引导学生区分它们的测温液体、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并引导学生叙述出体温计和普通温度计构造及使用方法的不同.

关于体温计的内容如果课时不够可以设计为学生探究活动课外进行.

通过阅读教材第7、8页和讨论教材第8页练习1、2题,引导学生得出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的正确方法及步骤:

(教师要适当引导和提示)

估:

就是对所测液体的温度进行估测,其要领是先看后摸,切不可将手冒失地插入被测液体中.

选:

根据估测的温度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例如测开水的温度选择实验用—20℃—104的温度计可以了,测室内温度选择寒暑计可.

放:

将温度计放人被测液体中时,要使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读:

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取:

读数并记录数据后才能取出温度计.

4.热力学温度

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的科学窗,使学生了解到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以及它的单位、符号以及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字母).

(三)小结

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它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人们要准确判断温度的高低,必须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

要先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记住摄氏温度的规定,学会按照“估、选、放、读、取”的步骤测量温度.

2.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时,应注意测量时不可长时间等待,只要温度计示数基本稳定就可读数,否则温度将继续下降.

3.体温计的构造比较特殊,使用时要注意先甩后测.

用一些词汇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

体会温度是一个能准确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讨论、举例

布置作业:

练习册本节练习

 

板书设计:

§1-1温度的测量

一、温度的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二、温度的测量:

温度计的种类;

实验室温度计:

(1)观察构造;

(2)工作原理:

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

(3)单位:

摄氏温度t——摄氏度(℃),

热力学温度T——开尔文(K)

摄氏度的规定:

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就叫1摄氏度,记作1℃.

(4)使用方法:

估、选、放、读、取.

体温计

(1)构造:

水银泡上有一细小缩口;

(2)使用方法:

先甩后测

测温实验:

(1)测烫、热和温水的温度(分工完成或分组完成);

(2)测自己的体温.

 

§1-2物态

课时:

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3、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4、了解三种物态具有不同特征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大量不同状态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不同状态分类体会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2、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3、通过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解释三种物态的特征,了解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教学难点:

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解释三种物态的特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简述

  本节课我设计用三个环节来完成。

1.物质存在的状态。

2.物态变化。

最后,练习巩固

§1-2物态

一、物质存在的状态

情景1:

观看影片。

对冰加热,熔化成水,再汽化成水蒸气。

问题:

冰去哪了?

水又去哪了?

气从哪来?

引出:

同一种物质可以以三种不同的状态存在。

进一步引出:

物质三种状态的名称(固态、液态、气态)。

过渡:

物理是研究物质的一门科学。

我们学习物理就从区分物质的状态开始。

情景2:

物体分类(学生活动)。

出示物体的图片,让学生分别回答其状态。

观察分好类的三堆物体,思考其共同点与不同点。

引出:

固、液、气的不同特征。

并填写"固、液、气特征表"。

固、液、气特征表

状态形状体积

固态一定形状一定体积

液态没有固定形状一定体积

气态没有固定形状没有一定体积

二、物态变化

情景3:

再次观看影片《水的变化》。

问题1:

物质存在的状态总保持不变吗?

问题2:

在什么条件下,水发生了状态的改变?

引出:

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温度变化"就是一种很常见的条件。

四、练习。

布置作业:

P41~2

练习册本节练习

 

板书设计及要点:

§1-2物态

一、物质存在的状态

固态一定形状一定体积

液态没有固定形状一定体积

气态没有固定形状没有一定体积

二、物态变化

三、用微观模型解释物态特征及物态变化的原因。

 

教学课题:

§1-3熔化和凝固

课时:

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体三种形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进一步总结出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2.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绘固体熔化图象,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学过程:

§1-3熔化和凝固

(一)新课引入

教师讲述:

我们在小学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固态、液态和气态。

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动画展示:

铁矿石在高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

引导归纳:

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联系生活:

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它们那里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

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

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点明课题:

科学上把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如冰变水。

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如水结成冰。

动画展示:

正在喷发的火山。

(让学生用以上的结论分析火山喷发的现象)

引出问题:

物质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

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

(二)进行新课

第一部分: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假设:

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进行实验:

(2)介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强调酒精灯和温度计的用法,强调装置的特点(P15)。

(3)第1小组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68℃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1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第2小组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50℃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1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

动画展示:

如何用图象法分析所收集的数据。

分析论证:

各小组将描在坐标纸上的点连成一条曲线。

根据图象分析固体熔化时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小组评估:

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

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

实验结果可靠吗?

交流合作:

与同学进行交流。

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级的结果是不是相同?

如果不同,怎样解释?

第二部分:

认识熔点和凝固点。

对比研究:

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

得出结论:

(1)一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晶体;如各种金属、冰、海波等。

另一类固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非晶体;如松香、沥青、玻璃等。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3)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知识扩展:

让学生阅读小资料“几种晶体的熔点”,体会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认识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

同时记住冰的熔点是0℃,钨的熔点最高。

设计意图:

这是初中物理中第一次用图象的方法来表示物理过程,教师应通过班级讨论的方式,解释清楚曲线上每一个点的含义,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图象法是一种非常简洁、有效地表示物理过程的方法,为今后使用图象法学习物理打好基础。

第三部分:

认识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归纳总结:

晶体与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

逆向思维:

从冰吸热可熔化成水,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变成冰的道理,知道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

让学生根据物质熔化的规律推理出物质凝固的规律:

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放热;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联系生活:

北方的冬季很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都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保护菜不被冻坏。

前沿科技:

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40℃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

把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

学以致用:

请同学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中包含的科学道理。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本部分从设计上启发学生应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学习,并紧密的联系前沿科技,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三)课堂小结

基本概念:

(1)熔化: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3)晶体:

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4)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5)非晶体:

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6)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基本规律:

(1)晶体熔化的条件:

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继续吸热。

(2)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基本技能:

(1)酒精灯、温度计的使用技能。

(2)组装垂直组合实验器材的技能。

基本方法:

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来分析问题的方法

 

布置作业:

P121~2

练习册本节练习

 

板书设计:

§1-3熔化和凝固

一、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1.熔化: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萘在熔化的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2.松香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上升。

3.认识固体熔化曲线。

三、熔点和凝固点:

1.晶体:

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2.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非晶体:

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4.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5.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任何物质熔化都要吸收热量,凝固都要放出热量。

 

教学反思:

教学课题:

§1-4汽化和液化

课时:

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2、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3、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蒸发过程中吸热

4、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

5、会查沸点表

6、通过观察实验知道液化过程放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会比较的研究方法

2、通过对水的沸腾现象的探究,体会探究学习的方法

3、通过观察实验知道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列举大量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物理是有用的,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通过对探究实验数据和现象的记录,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在探究过程通过对沸腾前、后气泡的观察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品质

4、通过交流使学生产生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蒸发过程中吸热

2.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

教具:

水沸腾演示实验一套

教学过程:

§1-4汽化和液化

【实验】教师用湿布在黑板上写出"水"字,过一会,"水"字不见了.

【问题】水哪去了?

汽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问题】你能举出哪些汽化现象?

教师从学生举例中提取例子引出:

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1.蒸发

【演示实验】将水擦抹在毛玻璃上,一会儿玻璃上的水变干了(若将此毛玻璃放在投影仪上,可起到实验时间短,可见度大的作用).

通过回答唤起学生小学学过的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的特点.

蒸发是在液体表面上进行的汽化现象,它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情景图片】教材上第13页图1-18图示几种日常生活中晾衣服的情况(也可另选择).

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液体的表面越大,蒸发越快;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你能举出蒸发吸热的实例吗?

液体蒸发时需要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从而使自己及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

沸腾

【提出问题】水沸腾现象几乎每天可见,但水沸腾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

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

【实验探究】水的沸腾特征

1.按教材图1-19介绍实验器材和装置

2.讨论:

(教师做适当的操作示范及说明)

①实验的目的

②实验的要求

②实验的操作步骤

6.组织、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讨论1〗水在沸腾前后液面的情况如何?

说明沸腾现象是剧烈还是平和?

沸腾时水中的变化情况怎样?

说明汽化在哪些部位发生?

结论l:

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讨论2〗沸腾前后水的温度变化情况怎样?

结论2:

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变.

〖讨论3〗水沸腾后移去酒精灯,那么沸腾是否继续进行?

这是为什么?

结论3:

沸腾时要继续加热,是个吸热过程.

先请学生把上面3个结论归纳起来表述,然后教师总结.

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必须满足的条件:

①液体必须达到一定温度(沸点)

②需要吸热

物理学中,把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不同液体沸点是不同的

【沸点表】

【问题】沸点表的表头"在10Pa大气压下一些液体的沸点"含义是什么?

教师结合科学窗对此问题做适当介绍,不必过分强调,待学习压强后,还可对此问题巩固加深理解.

【问题】查表:

食用油的沸点;谁的沸点最高?

最低?

【问题】南极的最低气温约为-94.5摄氏度,酒精温度计在南极还能否正常使用?

液化

【实验1】在两个茶杯内分别倒入开水和冷水,然后盖上杯盖.过一会打开杯盖会看到什么?

【问题】

①揭开热水杯的盖,会看到杯壁上和盖内有许多小水珠,这是为什么?

②在冷水杯的盖内没有小水珠为什么?

在此基础上,归纳得出: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是汽化的相反过程.

【问题】在什么条件下水蒸气能变成小水珠呢?

【实验2】:

在两个同样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水,在两个杯口分别盖上冷玻璃片和热玻璃片(用酒精灯将玻璃片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

教师归纳得出结论:

水蒸气遇冷,降低到一定温度时,就发生液化现象.不仅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能使其液化.

【实验3】做教材第16页图1-22实验.

此实验不便全班学生观察,教师可在教室内巡回让学生看.也可配合投影仪观察.需注意:

乙醚蒸气有麻醉性,挥发性极强,实验要在通风良好的条件下进行.)

发生液化的条件:

降低气体的温度;压缩气体的体积;两者兼用

【举例】将气体燃料液化,可使体积减小便于贮存和运输.例如,液化气的制备;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所使用的燃料就是液态的氢和氧(结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演示实验】教材第26页图1-22所示的实验,让学生触摸针筒外壁并做分析得出液化放热结论.

气体液化时要吸热

布置作业:

P161~3

练习册本节练习

 

板书设计:

汽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蒸发:

是在液体表面上进行的汽化现象,它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1)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液体的表面越大,蒸发越快;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2)液体蒸发时需要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从而使自己及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

沸腾:

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必须满足的条件:

①液体必须达到一定温度(沸点)

②需要吸热

物理学中,把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不同液体沸点是不同的

液化: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汽化的相反过程.

发生液化的条件:

降低气体的温度;压缩气体的体积;两者兼用气体液化时要放热

 

教学反思:

教学课题:

§1-5升华和凝华

课时:

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分析以及实验的观察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②通过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知道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

③通过教学活动能在物态变化中识别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升华吸热现象的分析知道用升华的方法可以获得低温的环境.

②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升华和凝华的物态变化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事物间相互联系、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条件

教学难点:

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具:

少量的奈和碘、烧杯、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枯树枝、玻璃片

教学过程:

§1-5升华和凝华

【提出问题】

既然物体可以从固体变成液体,再由液体变成气体,那么物体可否不经过液化过程,而直接由固体变成气体?

也就是除了我们学习过的四种物态变化【提出问题】既然物体可以从固体变成液体,再由液体变成气体,那么物体可否不经过液化过程,而直接由固体变成气体?

也就是除了我们学习过的四种物态变化外,还有其他物态变化吗?

【图片】教材第17页图1-25图片

【演示实验】"人造雪景":

在一个烧杯内放人少量的萘粉;然后加热,再将一根凉的枯树枝放人烧瓶口内,经片刻轻轻拿出枯树枝,便可看到在树枝上布满了"雪花状"的奈.这是由于固态的萘吸热直接变成气态的萘,气态的萘遇到冷的树枝又直接变成固态的萘.

注意樟脑片与卫生球的区别.卫生球实际是萘丸,萘有一定的毒性,不适合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1992年国家工商局为此发了"关于制止以萘丸冒充樟脑丸坑害消费者行为的通知".可以穿插介绍这个知识引起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提出问题】它们果真是直接变化的吗?

【提醒】

控制碘量:

只需少许碘粒.

控制温度:

需要缓慢加热.

强调观察无液态碘的出现.

玻璃片要和烧瓶口密封.

在学生分组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可以询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对于没有达到预期观察目的的学生可以做适当的操作、观察指导.指导学生体会凝华放热的现象可以在玻璃盖片上滴几滴水,观察有碘蒸气遇到盖片时的现象,同时用手摸一摸盖片感觉一下盖片

的温度变化.

【讨论】

大家看到什么现象?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玻璃管内原来有一些固体物质,加热之后这些固体物质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中间过程中物质有变成液态吗?

这现象说明了什么?

在师生共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