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专项练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7323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学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专项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学教育学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专项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学教育学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专项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学教育学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专项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学教育学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专项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学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专项练习题.docx

《小学教育学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专项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学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专项练习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育学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专项练习题.docx

小学教育学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专项练习题

填空题

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   的科学。

2.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   。

3.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   。

4.教育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   的社会活动。

5.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   。

6.《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   的管理体制。

7.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   、   、   。

8.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   和   。

9.   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0.素质教育的核心是   。

11.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   .职业中学普通化的趋势。

12.教育   是对教育专制性、等级化和特权化的否定。

13.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   。

14.对学生是人的属性的理解包含三个基本的观点:

学生是   主体,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15.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   权和公正评价权。

16.   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17.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学者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   。

18.   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19.根据一节课所要完成任务的多少,我们把课分为   课和综合课。

20.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实现的。

自我教育能力由   、自我激励.自我调控等因素构成。

21.根据文献记载,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   学校,它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

22.集中体现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是   。

23.《义务教育法》规定,为了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   和我国实际情况,制定这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

24.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   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25.个体的实践活动体系中第二层次的活动是个体的   活动,它是人对外部世界能动的.带有个体性的反映。

26.根据课程的任务,可以将课程划分为   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27.   是指一个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它所要测出的东西。

28.小学德育主要由以下三方面构成:

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   教育。

29.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是   法。

30.一般来说,学校组织的报告、讲座、集会、比赛、参观、访问、调查等活动都属于课外活动形式的   性。

名词解释

1.社区教育

2.社会本位

3.“分支型学制”

4.古代社会的教育

5.美育

6.义务教育

7.潜在课程

8.教学

9.教育目的

10.教育合力

11.人的身心发展

12.学校教育制度

13.教育内容

14.个体身心发展

15.最近发展区

16.个人本位

17.终身教育

18.学制

19.教育方针

20.课程

简答题

1.筒述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

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3.20世纪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4.联系实际谈谈赫尔巴特教学理论与杜威教学理论的差异。

5.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什么?

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6.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7.如何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特点?

8.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9.简述教育目标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10.人类传递社会经验的教育方式和动物的信息遗传方式相比有哪些优越性?

11.为什么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2.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是什么?

13.社会实践有什么功能?

14.简述教科书的作用。

15.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6.简述小学班主任的作用。

17.为什么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8.学校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19.简述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

20.现代社会有哪些特征?

论述题

1.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教育应怎样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促进其发展?

3.在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中,当代生物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中国民间则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说,当代遗传学的发展也为人们重新认识这一观点提供了某些方面的证据。

请问:

(1)什么是遗传素质?

(2)如何认识遗传素质对人发展的作用?

4.试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独特功能。

5.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本质特征的认识。

6.分析小学生性别、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的差异。

7.结合实际谈谈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

答案解析:

  ★教师招聘网QQ:

1317240870为您分享!

填空题

1.教育规律

2.“癸卯学制”

3.四书五经

4.培养人

5.劳动教育

6.“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7.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8.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9.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10.培养创新能力

11.职业化

12.民主化

13.康德

14.能动的

15.学习

16.教科书

17.孔子

18.教学组织形式

19.单一

20.自我评价

21.宫廷

22.《理想国》

23.宪法

24.智力

25.心理

26.基础

27.效度

28.思想

29.榜样

30.群众

名词解释

1.社区教育是为贯彻全民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宗旨,满足社区成员学习科学知识.技能,提高法律意识的需要,在社区内开展的各类教育活动。

社区教育以社区为依托,以全体社区成员为对象,以提高居民整体素质为宗旨,是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统一。

社区教育包括文化基础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科学普及教育、生活情趣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市民文明教育等。

按年龄层次又分为未成年人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老年人教育。

社区教育是社区居委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与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相反,其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的质量规格只能以其社会的需要来规定,教育除了社会目的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其主要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特征和要求。

3.“分支型”学制,是前苏联创造的—种学制形式。

在十月革命前帝俄时代实施的是传统的欧洲双轨学制。

十月革命后,建立了单轨的社会主义统一学校系统,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又部分恢复了帝俄时代文科中学的某些传统和职业学校单设的做法,由此形成了既有单轨学制特点,又有双轨学制的某些因素的分支型学制。

这种学制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互连,有其优点。

4.古代社会的教育是以使用青铜器(奴隶社会)、铁器(封建社会)手工工具为标志的教育。

人的发展从使用石器工具到使用金属工具是—个大的飞跃。

古代文字产生,人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出现了古代知识分子,也有了最初的科学艺术。

社会从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的原始形态,进入到古代阶级社会,包括奴隶制和封建制。

古代社会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治上是专制和人治、人身依附的社会。

5.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6.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7.潜在课程,又称潜课程.隐蔽性课程或隐性课程。

潜在课程在教育中的作用往往比正规课程更为重要,尤其对促进儿童情感.意志等方面发展的作用更加不可忽视。

潜在课程结构具有松散性.开放性,它不像正规课程那样联系紧密,组织严格。

但它直接反映社会对教育和人们以及文化对教育和人的影响,其中,人的因素作用很大。

潜在课程又具有潜在性、非预期性、不易察觉性、多样性等特点,往往使人们不容易察觉或忽视掉。

8.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是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其次,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教学活动便不存在。

再次,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9.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由于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10.教育合力是指充分地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每一种教育形态的优势与长处,最终形成“教育合力”。

11.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

这个变化既有连续的.渐进的量的变化,又有质的飞跃;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增长和单纯的量变,而是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从旧的质到新的质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个方面。

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部分。

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

1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13.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等的总和。

从广义上讲,凡是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都可以作为教育内容。

14.身,指人的自然的、有机体的构成;心,指人的全部心理构成。

发展,指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整体的积极变化过程。

15.维果茨基认为,为了使教学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至少应该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

一种是已经达到的水平,表现为儿童能独立解决智力任务;另一种是儿童可能完成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解决这些任务”。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

16.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沦相反,其观点强调人的自我发展,认为个人的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人的本性不受影响地得到完善的发展,所以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往往强调人的自然本性,希望教育按照人的本性而不是违背这一个本性办事。

17.终身教育是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实验和成就,换言之,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了教育各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

18.学制是由国务院及其授权的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由国家颁布并保证实施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调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交叉、比例关系以及教育权力分配关系的教育基本制度。

它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其相互关系的数及国家、学校、公民教育权力的分配关系。

19.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20.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包括人类世代积累的历史经验和个体通过实践所获得的个体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简答题

1.

(1)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

(2)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

(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仅强调宗教教育。

2.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与国际交流。

3.

(1)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2)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是近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

这一运动对发展中国家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教育的民主化。

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及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元化。

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等。

4.

(1)赫尔巴特是传统教学理论的代表:

①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②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③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及权威地位。

(2)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其教学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

①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从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②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③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5.

(1)德育。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2)智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3)体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4)美育。

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是实施其他各育的需要,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有促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都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们各自有自身的基本任务,不能相互代替,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

其中,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各育的实施都不能离开知识技能教育;体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健康基础,是各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和提高。

因此,对学生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教育内容。

6.

(1)教育思想素养。

良好的教育思想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

(2)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它是教师道德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它在调节教师全部道德品质中起重要作用。

(3)知识素养。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因此,具有比较渊博合理的知识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4)能力素养。

一定的能力素养是进行和完成某种工作所需具备的,教师的能力素养是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

(5)身心素养。

教师劳动是一种充满高度创造性的繁重的脑力劳动,又是一种兼有一定度的体力劳动,所以教师必须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做保证。

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是教师职业素养建立的基础,其在教师的职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使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高昂振奋的精神和轻松愉快的心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教育质量。

7.

(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学生仅仅作为受教育的对象或学习者来对待,忽视学生身心的整体性。

事实上,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他既是自然实体,又是社会实体,教育所要实现的是人的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从教育学意义上看,学生必须是一个完整的人、全面的人,而不是被割裂开的、片面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

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或技能训练,而是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选择、意志努力、喜怒哀乐等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

如果不从人的整体性上来理解和对待学生,那么,教育措施就容易脱离学生的实际,教育活动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作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2)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

青少年学生不是成人的雏形,而是具有身心不稳定特点的可塑性极强的个体和群体。

他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所展现出来的各种特征并不是已经达到发展的顶峰和终极,而是还都处在不断变化和趋向于成熟的过程中。

这就意味着,学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能和很强的可塑性。

也正是由于青少年学生各方面发展都不够成熟,因此获得成人的教育和关怀就成为他们发展中的必然需要。

对于发展中的学生,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允许学生犯错,而不应求全责备,要求他们做到十完十美。

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辩证地看待学生身上的缺点和错误,既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消极对待,而要从中发现积极的进步的东西,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是在以学习为主的各种活动中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从中得到发展的。

而且这种学习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学习不同,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规范化学习。

教师的指导对学生学习的质和量都发生着重要影响。

8.(1)发展的不平衡性:

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和发展速度的不平衡。

其中生理成熟以性机能的成熟为标志,而心理成熟以独立思考的能力、比较稳定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形成为标志。

这两方面的成熟是不同步的、一般来说、生理成熟要早于心理成熟。

另外,学生发展的速度在整个发展进程中也不是匀速前进的,而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的发展状态,体现出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2)发展的顺序性:

学生身心发展是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展开的。

如身体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周、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发展则按照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顺序发展。

(3)发展的阶段性:

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顺序性必然导致不同的发展阶段。

学生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阶段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质的飞跃,跨入到另一阶段。

而在不同发展阶段,尽管学生都表现出个体差异,但还有许多共同的特征。

这些特征构成了某一年龄阶段学生普遍具有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就是年龄特征。

(4)发展的个别差异:

学生的发展除了共同的年龄特征外,还存在着个别差异。

这些差异是由不同的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造成的。

9.

(1)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才质量与规格的总体设想或规划;教育目标又称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是引导教育行为向预期教育目的前进的标志。

(2)教育目的决定着教育目标的状态.内容和方向;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的具体化,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培养人的具体规格标准。

10.制约教育内容的主要因素:

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需要;文化传统;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水平。

第一,教育扩大了人的认识范围。

人可以在教育过程中超越现实的局限,认识个体经验范围以外的种种现实。

第二,教育可以大大加速个体或全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

教育把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呈现在个体面前作为认识的基础,从而保证了人类社会认识能力的加速度发展。

第三,教育和学习过程的存在引起教育的生理基础.特别是大脑有了更快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人类自身不断得到完善和改造。

11.这是因为: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老师,他对学生的思想、学业、身体是全面关心的,他又明确教育的目的,熟悉教育的内容,懂得教育这个转化活动的规律和方法,自觉地促进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

12.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首先是指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与价值取向相比,社会历史条件对教育.目的的制约更具有基础和决定的性质。

教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主要是指受生产力与科技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制约,受历史发展进程的制约。

此外,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实际及规律也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制约因素。

13.

(1)有利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有利于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向;

(3)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主体性。

14.

(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内容,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完成教学环节提供了基本材料;

(3)根据课程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活动并做出统筹安排。

或:

(1)教科书是师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2)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和基本工具;

(3)是小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和进行学习的基本工具。

15.

(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

(2)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3)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

(4)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6.

(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2)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

(3)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

(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者。

17.这是因为: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

工作的老师,他对学生的思想、学业、身体是全面关心的,他又明确教育的目的,熟悉教育的内容,懂得教育这个转化活动的规律和方法,自觉地促进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

18.学校产生的条件是多方面的。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培养本阶级的继承人,并强化对被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

19.学制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随着个体和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变化,及各种主客观条件的改变,各国学制呈现出许多变化,以下是三条重要的发展趋势。

(1)重视学前教育。

当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

早期教育对人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完善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父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