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问题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7231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绪问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情绪问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情绪问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情绪问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情绪问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情绪问题汇总.docx

《情绪问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绪问题汇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情绪问题汇总.docx

情绪问题汇总

情绪问题汇总

家庭中孤独症儿童人际交往障碍的矫正一.

一、情感体验是矫治的基础

1、亲吻和拥抱:

家长可以经常抚摸、拥抱孩子,并且引导他们学着用自己的双臂来回应家人的拥抱。

对于父母或兄弟姐妹,教孩子亲吻他们并望着对方,让孩子感受到爱与被爱。

家人与要常常亲吻孩子,增进亲子关系,并能训练孩子唇部运动,有助于学习发音。

比如:

先吻孩子手背,要他留意唇形和所发出的声音,然后把手递给孩子,让孩子吻一下,成功后可吻脸。

鼻、额头等,以此认识身体的不同部位。

也可用玩具娃娃做训练对象。

2、耳语:

在拥抱孩子的时候,家长可以对着他的耳朵轻声耳语。

比如:

呼唤他的名字或哼唱儿歌等等。

这样做可以使双亲与孩子更加亲密,还能增加身体方面愉快的感受。

3、认识家庭成员:

可以经常与孩子一同翻阅生活回忆录或家庭相册,分阶段丰富他们的认识。

比如:

第一步认识自己,第二步认识家庭成员,第三步了解照片内容等等。

在这一活动中建立他们与家人之间的亲情关系,也可以对语言发展提供帮助。

如:

看照片认识“爸爸、妈妈”并学会发音。

二、关注简单的人际反应

1.呼唤名字:

在最初的阶段,家长喊孩子的名字时,可留意与令他们高兴的事情相联系,而且最好固定用一个称呼,以稳固他们对自己名字的认识。

(尽量不要给孩子起其它别名或绰号,以混淆他们的认识。

)随着他们对这一称呼产生一些反应的意识,家长就可以在做出任何一项安排之前,同时叫他们的名字。

2.打招呼:

家长在与别人打招呼时以身作则,起到示范作用。

同时,在别人伸出手时,教孩子对此行为做出反应,即也应伸出自己的手与对方握手。

告别时,教会孩子以挥手、说“拜拜”的方式来表示再见、离开的意思,并逐渐形成习惯。

3.情绪表达的简单方式:

面具加深他们对微笑的认也可通过镜子、家长可用手轻轻将孩子的唇角向上拉,微笑:

识。

点头与摇头:

可用愉快的体验引导他用点头的行为表达需要,表示认同(开始时用手来帮助他)。

同样的,可以在相反的情绪之中教他们学会摇头的动作。

此外,有语言能力的儿童,可以在教会行为表达时,引导其说“要”或“不要”等表示个人意愿的词。

三、建构简单的人际交往行为

当家长们在日常活动中注意培养孩子的交往意识并教会其简单的交往行为方式之后,就可适当创设一些情境,提供机会令孤独症儿童在真正的人际交往实践中逐步建构简单的人际交往行为。

1.协助参与:

可以依照专业训练者制订的活动计划,协助教师进行。

家长选择一些可在生活中进行的游戏活动,创设一些小型集体活动的环境。

比如:

抛球游戏——由家人或

周围邻居共同参与。

虽然孤独症儿童由于自身的原因,难以真正明白游戏规则,不能主动与他人协作,但家长可以在抛、接、传递的动作中协助他们参与集体活动,引导其感受与别人游戏的快乐。

类似的集体活动还有:

捉迷藏、丢手绢等。

2、出外活动:

通过郊游、旅行等方式让孩子在高兴的状态下接触不同的环境,并渐渐喜欢外出、愿意体验新环境。

甚至对于能力较强的儿童,我们还能有意教会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中学着认识相同的事物,以发展他们的认知、记忆能力。

3、奇特动作的控制:

大多数孤独症儿童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奇特动作及刻板的行为。

如果在某些特定的交往场合出现,便不能被周围人所接受。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以适当的行为方式溶人交往场合,那么就必须注意控制他们的奇特动作。

比如:

以其他新奇事物来吸引他的专注力,在外出活动时,家长可以通过手势、语言、目光来制止这类行为的出现,以

便于让他们形成一种概念。

在与他人交往时,如果孩子成功地停止了怪异动作,那么则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

此外,家长还可以尝试与周围的同事、朋友沟通,让大家都来肯定孩子的每一个进步。

介绍了以上这些家长们易于实践的训练活动,我们希望能够实现帮助家长、帮助儿童的便可以更好的与如果孩子在家庭中可以得到诸如此类的教育,从训练者的立场来看,初衷。

他们的训练安排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优良的循环互动的整体。

除此之外,我们还想给家长朋友一些诚恳的忠告:

可多与训练的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听取他们的建议并付诸力所能及的实践。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

比如带孩子去公园并希望以此来刺激孩子的视、听和触觉等,增强学习效果,但是有的孩子则感到不安或烦燥,这令大人觉得很失望。

事实上,这类情况并不少见,但积极一点看,我们已经令孩子们接触了新的环境,只是刺激的强度和孩子们的适应状况还须更多的磨合。

因此,家长应放平心态,调整期望值,不盲目悲观,也不急于求成。

让我们在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改进中帮助孩子康复、成长。

如何稳定孤独症儿童的情绪二.1.变换情景法:

若儿童情绪不好是因为听到某种声音、见到某人或某物,或者改变了环境中的一些事物导致的,则可以采用脱离成绩情景或在原情景加入喜欢因素的变换法。

如放一些它最爱听的音乐,看成人表演(若知道他喜欢哪个电视节目可事先录好)等,用次方法使之尽快摆脱不良体验。

2.外力辅助调控法:

当儿童情绪不稳定时,训练人员可一边用柔和的语言安慰,一边轻微地晃动其身体的一部分或把他的头搂入怀中(不宜抱起,只轻轻拢过来即可),对情绪激动的儿童则采用让其被动做出较强烈的动作,如快速转动身体、手臂,推其快走等使其致意从原情绪状态中分散出来。

按外力动作辅助调控--语言提示--取消提示、指导调控的步骤来训练。

3.预告法:

若要改变环境或到一个新环境去学习,则要采用预先提高少量新环境情况、尽量减少可能的干扰源的做法使儿童有个准备,并在进入新环境前先停留一下,观察熟悉一下四周,使其情绪保持稳定后再由熟悉的人陪同进入,一个全新环境对儿童影响会很大,应该有熟悉的人在场指引。

4.适当发泄法:

给予适当的发泄方法,对以哭闹为主的应使之一次性哭够或认识到哭闹是没有用的,如在哭闹中加入动作限制,使哭闹伴随着不良体验,或采用束缚法,抱紧他的头或夹紧腿,或不能离开椅子到处走,总之是让其发泄但又体会到发泄中有不舒服感,不想再采取哭闹方式发泄了。

5.及时肯定,捕捉时机:

儿童在发泄过程中若出现正当的情绪状态,如哭一会儿就不哭了或不在地上打滚了,则马上提供奖励物质或满足他的一项要求;但若他坚持原来要求,如要坐在地上而不坐在椅子上,则仍不给奖励,只是呈现不给予,直至儿童完全符合要求为止。

6.事后继续教育法:

在儿童情绪稳定后,对能理解语言的儿童可重新引其进入原场合或原刺激情景,以培养其适应和调控能力。

这时先口头提示:

“能未经允许拿商店或别人的食物吗?

孤独症儿童情感障碍特点分析三.第一,动机不足。

了解他人,将人作为自己的认知对象,根据人的表情、动作等外部条件,进而体察、识别、推断他人的内在感受,从而根据这一判断来调整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距离,这是人的心理需要之一。

但是,孤独症儿童缺乏这一心理需要,他们的高级情感需要极其微弱。

除了遗传因素之外,有一个因素不可以忽视,即情感沟通兴趣的欠缺,这和孤独症儿童后天的经历与处境有直接的关系。

因为情感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产生的,人们追求情感分享,一定是在情感沟通中得到了正面的强化。

但是,孤独症儿童在与人交流中,所得到的指责、命令、冷落、排斥等负面的感受多于正面的感受,这使得他们本能地疏远他人,失去了情感交往的兴趣。

第二,严重的自我中心化。

站在对方角度理解对方的需要和感受,是情感沟通建立的基础,恰好孤独症儿童不能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不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即使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能有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他们在理解语言上仍然会有障碍,他们一般多从字面上理解,无法了解深层的含义,更听不懂言外之意。

他们在语言互动上,可以维持对话,但是内容多以表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为主,对别人的反应并不在意,总是使用自己习惯的话回答别人。

他们的举止不会顾虑到别人的感受、别人的反应。

第三,不能体察心理活动。

孤独症孩子无法表达自己的情绪,也无法解读别人的情绪。

孤独症儿童自身的情绪异于常人,再加上他们语言的有限性,使得别人很难理解他们的情绪。

由于失去了与常人共同的情绪体验,由于存在表达上的障碍,他们和常人之间没有情绪共鸣,即使他们感受到了对方的情绪,也无法与自己的感受连接,更难以进行情感分享。

孤独症青少年会试图去建立和别人的情感沟通,但是,当对方不能获得平等的情绪表达和情感满足时,交流往往就会中断。

如果对方只出于责任或者利益来维系与孤独症儿童的情感交往关系,那么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交流。

第四,缺乏情感调节能力。

情感性交往的维持需要大脑中具有一种“调节机制”。

情感交往中,同伴间有高度的弹性与多样性、变化性,为了成功互动,每个人必须过滤自己脑海里的信息、感觉,以便及时向对方传递自己的信息,所以,几乎是无时无刻要做好瞬时判断,要不停地作主观评价,然后根据互动对象之间的共鸣深度做出再次评估,决定是否继续沟通。

情感性交往没有特定的目的来引导双方的行为,没有可预测性。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双方共同构建的沟通系统不至于混乱呢?

情感沟通的双方需要感受对方微妙的情绪变化,时刻根据对方的情绪决定自己的做法、自己的反应。

这个过程就是“情感协调机制”,这种机制使得双方会共同努力,即使在出现误解、困惑的情况下,也能共同承受,化解障碍,维持交往。

孤独症患者的神经缺陷,使他们无法把握这样的沟通系统,没有这种调控机制,经验分享难以发展起来。

没有感情的。

参与,虽然孩子可以成功融入社交模式,但是,仍然缺少了重要的东西——交往动机和快乐体验。

有很多高功能孤独症孩子有很好的行为习惯,少部分孩子能表达情绪,还能理解别人的情绪,但是仍旧不足以和别人建立友谊关系。

合理的辅助引导自闭症孩子发泄情绪四.1.自闭症孩子情绪问题的积累,一般情况下不会是一段时间的积累,而是当天的积累。

当自闭症孩子不断地接受到他执行不了的指令时,他的惶恐心态、他的焦虑情结就会上升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先从一些刻板的问题行为上表现出来,例如,家长孩子的双手擦地。

这个行为是不正确的,但家长也可以意识,从这个行为产生开始,就意味着孩子更需要的是安抚,已经不能接受更多的指令了,从而避免更大的行为问题的爆发。

我的建议,当孩子双手擦地,因为这个行不是正确的行为,我们是不鼓励的,所以这个时候要指令孩子站起来;当孩子站起来之后,可以口头夸讲孩子听话,然后指令孩子做应该做的事(因为是在学校的环境,这个指令避免不了),但这时的指令就不要勉强孩子独立完成了,家长要大力度地增加辅助,孩子完成之后,要大力度地夸讲,同时尝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从前面的不愉快环节中转移出来。

2)自闭症孩子在队伍中站不好,我个人认为,在学校的环境里,家长虽然可以预期孩子的行为,但也不适合主动去干预。

因为孩子才上学,先让老师见识一下,不是坏事,否则.

老师可能会觉得家长干预了他们的教学内容,或者侵略了他们的管理权限。

等老师体会过了,再有下一次的,家长就可以先去跟老师商量了,“你看孩子现在在怎么怎么样,看来情绪上又有问题,让他继续站在那里,可能会有情绪爆发的情况,我是不是先带他出去,以免影响其他小朋友。

”把决定权留给老师,这样更容易处好和老师之间的关系。

——以事例本身来讲,这个情形下,已经可以预期孩子的情绪爆发,带孩子出去走走,分散一下注意力是可行的做法。

但希望类似的“可行做法”是越来越少,如果发生的次数越来越多,就要考虑其它的干预办法了。

3)让自闭症孩子站墙角,呵呵,这个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当孩子已经闹到那种程度了,家长一时也没有其它的办法让孩子明白他的做法不对,也只能站墙角了。

不过,在学校的公众场合站墙角,对孩子来讲是残忍了一点,不可避免地出现后面被其它同学围观的现象。

当然,现在就可以为下一次做准备工作了。

我会建议家长告诉孩子,因为你今天的表现不好(具体说明哪里做得不对了),所以今天不可以做XXXXXX(某个孩子喜欢的东西,日常发生的,今天取消)。

而让孩子冷静的办法,可以是让孩子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手放好。

当其他小朋友回来的时候,如果孩子的情绪已经稳定,那就正好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了。

4)在其它小朋友面前批评孩子,固然会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但鉴于家长当时的环境,家长的处理是相当出色的——既没有太伤害自己的孩子,也让其它小朋友得到了满足。

别忘了,我们的孩子在这校的环境里,我们是期望他们去跟小朋友做朋友的,我们孩子的不足这个是藏不住的事实,否认也是没有用的。

所以,在某些时候,还是要说好话,鼓励其他小朋友来跟自己的孩子玩,找到个愿意时时管住自己的孩子的小领导,那个更好了。

5)回家的那一段,我倒是觉得家长处理得很好。

孩子是喜欢上学的,因为行为问题而不让上学,就是对孩子惩罚了,所以没有必要回家继续惩罚。

回到家,给孩子做些练习,并且奖励孩子,让过去的事就过去,明天又是新的开始。

孩子总有情绪问题,也不全是他的错,他在学校的环境里应付不了了,总会出这样那样的岔子,过去就过去了。

Tomorrowis

anotherday。

继续努力去适应。

6)对孩子在学校的要求,要根据孩子的现有能力来。

比如早读,孩子现在能做到什么程度先摸清楚,然后只要求孩子做到比现在能做的好一点点,慢慢往上提要求,别一下子要求孩子做到什么都是满分。

别说我们的孩子做不到,正常孩子也做不到的。

自闭症儿童行为发展应该注意的地方五.

1.必须确立以发展他们社会适应性行为为主的指导思想

这是与我们实施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目的是一致的,也是广大家长所期盼的。

那么,社会适应性行为有哪些呢?

这是一个很难有确切答案的问题。

这是因为我们这个世界是纷繁多彩的,而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圈子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做到适应所有的社会环境,但是我们可以和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人员在特定的范围内进行沟通和交流,这里所指的特定的范围是指我们所沟通交流的起点往往是衣食住行,其次才是学习、工作方面的内容。

因此,对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发展的起点,应该放在帮助他们建立能与他人进行正常沟通交流的层面上。

2.必须坚持“持久战”的思想

根据自闭症儿童的疾病特点,对他们的行为发展必须建立“持久战”的思想。

自闭症儿童正确行为的建立和发展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十年、二十年,对自闭症儿童而言,也可能是终身的。

这是每个从事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教师和孩子家长要清醒认识的问题。

在接触的许多家长中,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家长患上了被我们称之为“精神疲劳综合征”的现象。

的确,天天面对行为问题成堆的孩子,家中的天平明显地向孩子倾斜,所有的正常生活秩序都被打乱了,这是每个自闭症儿童家庭都面临的问题。

我们同情这些家长,但是,我们更坚持家长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现实。

有这样一位家长曾经说过:

“面对这样的孩子,每天必须向对待新的挑战一样。

挑战新事物,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

只要坚持探索,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我们非常赞赏这位家长的勇气和积极的心态。

3.凸现爱心,反对暴力

对待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家长和老师的爱心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经常看到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百般呵护。

但是.仅仅关爱和呵护而放纵他们的问题行为,这是万万不可以的。

千方百计改变他们的问题行为,这也是一种爱。

不过,在对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矫正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和家长采用暴力手段去对待他们,这是极端错误的。

且不说对自闭症儿童实施暴力是侵犯人权的违法行为,更主要的是,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前面我们说过,这些孩子与正常儿童一样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而绝非动物。

既然是人,那么他们就必定会通过思维去建立行为标准。

自闭症儿童的正确行为,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固着“他们一些正确行为的但是观察发现,可能很长。

而这个理解的过程与正常儿童相比,

是以他们自己的认识标准为依据的。

我们反对对自闭症儿童的行为改变使用暴力,还在于这些暴力行为一旦进入他们的潜意识,进入成年后,他们就会随意攻击别人,其后果是,最终受到伤害的是他们自己。

这是因为正常人在受到攻击时会本能地采取防御的措施,而他们不会:

对于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教师和家长们的注意。

4.正确行为的建立必须坚持社会化

人的行为,实际上就是社会行为。

对于自闭症儿童的行为来说,也是这样。

只不过他们的行为往往不符合社会行为的规则而显得怪异而已。

我们发现,一些自闭症儿童的家长往往把孩子关在家里,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担心孩子到外面后会受到伤害或者去伤害别人,二是有些家人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自闭症。

我们觉得,前一个担心是无可指责的,但是必须认识到,这些孩子最终是要长大的,家长们不可能永远陪伴在他们身边。

因此。

决不能“因噎废食”。

实践证明,让自闭症孩子早点走出家门,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和正确行为的建立。

我们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带到广场,带到公园,带到各种购物场所,带领他们去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出席家庭和朋友的聚会。

随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认识自闭症这种疾病的人越来越多,关心、关爱的人也会越来越多,社会的接纳,必将为自闭症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大、更广阔的空间。

如何改变自闭症儿童的固执行为六.固执性行为是指孩子对周围的事物的一种过分坚持的行为。

孩子会过度地坚持以固定的方式或程序去对待身边的人或事物,完全拒绝接触新的事物或程序。

固执行为可以粗略地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针对对象而言的(例如:

孩子拒绝使用新的杯子,或拒绝进食任何糊状的食物);另一类则是针对做事的程序而言的(例如:

孩子坚持以固定的路线放学,或坚持将鞋子摆放在固定的地方等)。

每个自闭症孩子表现出来的固执性行为也会有所不同。

为什么自闭症的孩子会有固执性行为?

固执性行为其实反映自闭症孩子所面对的困难:

他们倾向以刻板及狭窄的方式处理周围的事物,缺乏灵活性,故此对新事物或任何转变的适应力较低。

在面对任何新事物或转变时,孩子往往会因为无法以惯常的方式去面对,而引起不安的情绪及抗拒表现。

父母可以怎样处理孩子的固执性行为?

故此父母应尽量体谅孩子的困因为固执性行为反映了孩子对适应新事物及转变的困难,

难,而逐步协助孩子适应新的事物或转变,不宜操之过急,或要求孩子马上适应。

父母可以先将对孩子的要求降至孩子较能接受的程度,在孩子适应后才逐渐提高对孩子的要求。

以明仔的例子来说,明仔的母亲可改为要求他逐渐增加每次进食白菜的份量。

她可以先将白菜切碎,开始时只要求他吃一小匙羹的白菜,在明仔习以为常之后,才加至两匙羹,如此类推,直至理想的份量。

又例如孩子坚持以固定的路线放学,父母可以在每次放学后,先带孩子走一小段新的路线,然后才折返平日的路线回家,待孩子习惯以后才逐渐转为用全新的路线放学。

让孩子能逐步适应固然重要,但父母的正面鼓励也是不可忽视。

过分强迫孩子接受新的事物或转变,不但会引起孩子的不满情绪及抗拒反应,同时会带来不愉快的经验,加深孩子日后对新事物的抗拒,令父母在处理上倍加困难,与其令孩子及父母双方都不愉快,何不采取一个更正面的处理方法?

在孩子愿意接受新事物或转变时,不妨给孩子一些实质的奖励,在鼓励孩子日后继续努力,也让孩子有一个愉快的经验。

例如:

明仔在母亲可以将白菜粒混和在孩子喜欢的食物之中,增加孩子在进食白菜时的享受程度。

也可以在要求明仔进食适量的白菜后,马上称赞孩子,并给孩子一点喜爱的食物或饮品作奖励,令双方在较融洽的情况下共进晚餐。

假若孩子坚持以固定路线放学,父母可以在与孩子走过一段新路线后,称赞孩子的合作并给孩子买一小包喜爱的小食作奖励,然后才让孩子依照原来的路线回家,这样孩子会更高兴,日后也就更愿意合作了。

能否给父母一点关于处理固执性行为的提示?

我个人认为,要处理孩子的固执性行为,有三个要点:

第一,要有「充分的计划」-小心考虑孩子的行为是否需要处理,然后计划如何帮助孩子逐步适应。

第二,要「持之以恒」-不要因孩子的反应而轻易放弃。

孩子的过分抗拒,可能反映父母的步伐太快,孩子接受不来。

故父母在失望之余,不妨反省一下自己的要求,或与其它人或专业人士讨论一下,可能会有所帮助。

最后,要「坚守信念」即使在成功处理孩子的某种固执性行为后,孩子改以其它形式表现出来,父母亦不必灰心,相反,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及信念。

这样才可以将孩子的问题「逐一击破」。

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七.人总是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好的行为负“好”责,坏的行为担“坏”责。

这个好与坏,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奖与罚。

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责任就如影随形,伴着人的一生直至终老,

每个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着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责任的理解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意义,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如职责、岗位责任等。

二是指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

人只要有了责任心和责任感才能把事情做好,所以,家长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至关重要,教育孩子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于我自己打主意要做的一件事,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一天,儿子不小心把身边的一杯水碰倒了,水洒了一地,儿子紧张的看着我说:

“妈妈,我是不小心的。

”我点点头。

我相信儿子是不小心碰倒杯子的,但是,我并没有起身去拿拖把。

我跟儿子说:

“既然水已经倒了,你要想想现在该怎么办?

”儿子想了想,便起身到卫生间拿拖把,自己把地板拖干净。

从此,类似的问题再发生,儿子没有再求救于我了。

当然,曾经我也犯过错误。

不管儿子做错了什么事情,我会立马冲过去,把事情重新做好。

那时的儿子根本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仿佛不是他在犯错。

做错事情了,立马通知我去收拾残局,而他则若无其事去做另一件事情了。

因为我心疼孩子,怕他受苦受累,怕他做的不好。

疑虑种种。

其结果可想而知,孩子失去了培养责任心的机会,本应属于自己的事反倒成了家长的责任。

责任心是孩子做人、成人的基础,也是做事情的标准之一,没有责任心就不可能认真去做事。

因为,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必须让他们养成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的习惯。

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别说小孩子,即使是长大成人了,也还是会犯一些错误,人无完人。

犯错误本身是正常的,在成长的道路上,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误,但有一条原则我们应该坚持:

孩子必须为所犯的错误承担代价,而不是由父母要埋单。

为什么有的孩子同样的错误可以一再,再而三地犯,是他不长记性吗?

不是,是他没有为错误承担过后果。

俗话说:

“吃一堑,长一智”孩子由于年幼,好奇心强,自律性差,经常会造成一些过失和麻烦。

如:

孩子总是丢三落四,一支铅笔丢了,家长想着反正不值钱,干脆买十支回来以防孩子下次再弄丢。

家长不在意,孩子就更不在意了。

反正这么多,丢了还有新的,从此这个丢东西的行为一直重犯。

当然,这尽管不是孩子主观上犯错误,但是客观上也有保管不当之责,家长可以暂时不给他买新的,让他适当体会一下没有铅笔带来的不便,引起他对铅笔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对自身拥有的事情的注意力。

若父母是为孩子错误承担责任,孩子怎么可能有责任心?

细想一下,正是家长剥夺了孩子履行责任的机会。

对自己负责,就是让孩子处理自己的事情,并承担后果,这个后果未必都是坏的,也有好的,就像奖勤罚懒一样。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克服孩子的依赖,培养独立性,也就是让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去处理自己应做的事。

自闭症老师对于处理自闭症儿童行为问题的几点八.建议

1.处理孩子行为问题时,常常忽视孩子的正当需求及是否身体不适,不分清红皂白地处罚孩子。

2.当孩子发生行为问题时,父母不是及时给予恰当的处理而更多的是发牢骚,甚至于

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对小孩又打又吼。

3.无视小孩微小而艰难的进步,对孩子要求过高,且心太急。

4.不能结合孩子及其行为的特点来选择恰当的处理方法,常常是人云亦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