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疫情防控与医学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72079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疫情防控与医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高考历史疫情防控与医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高考历史疫情防控与医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高考历史疫情防控与医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高考历史疫情防控与医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疫情防控与医学试题.docx

《届高考历史疫情防控与医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疫情防控与医学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疫情防控与医学试题.docx

届高考历史疫情防控与医学试题

2022届高考历史疫情防控与医学试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摘编自《欧洲中世纪黑死病历史》材料二1910年12月,鼠疫在东北大流行,哈尔滨一带尤为严重。

清政府派医学博士伍连德到东北领导防疫工作。

为弄清楚病因,伍连德通过病理解剖染病死尸,发现了罪魁祸首一肺鼠疫,这是一种新型鼠疫,在人和人之间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源是感染了鼠疫的病人或者尸体;伍连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让士兵挨家挨户搜查,发现病人,就立刻送到防疫医院,还要用生硫黄和石炭酸给病人待过的房屋消毒,他克服重重阻力对尸体进行焚烧、掩埋;抽调士兵进行交通营制,还设计了一种成本极低、易推广使用的简易双层纱布袁口罩——在两层纱布中间放置一块吸水药棉(后人称作“伍氏口罩”)。

..他仅用了67天,就控制住了东北鼠疫,这是中国第一次以科学手段有效過制疫情的成功案例,也是人类历史上依靠科学手段成功控制传染病的典范。

——摘自《东北鼠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4世纪的黑死病对欧洲的影响。

(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伍连德对控制东北鼠疫做出的贡献,并指出他的做法对人类防控传染病有何借鉴意义(15分

在整个14世纪里,黑死病在欧洲各地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一般说来,城镇中的死亡率要高于农村。

在许多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死亡率超过50%以上。

在许多地方,“尸体大多像垃圾一样被扔上手推车”。

据估计,在14世纪的100年中,黑死病在欧洲共夺去了2400多万欧洲人的生命,约占当时全欧洲人口的1/4。

——摘编自萧贺雄《鼠疫差点毁了欧洲》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除却战场上的伤亡人数外还有数千万人死于饥饿、营养不良和流行病。

1918年春爆发了人类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严重的一次流感,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

人们由高烧病例而死亡,据统计,全世界约10亿人感染(当时世界人口约17亿人),到1919年中期此次流感消失时,它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超过了一战四年的死亡人数。

一战并不是导致此次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的海路交通和海上贸易可能促进了这种传染病的蔓延,所到之处带来了快速死亡。

此次流感也是一战提早结

束的原因之一,因为各国都已没有额外的兵力再作战。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14世纪“黑死病”危机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危机对欧洲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

(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18年流感爆发的原因。

(6分)

(3)2003年的非典疫情、2022年的甲型H1N1流感、2022年的埃博拉病毒以及今天的新冠病毒都让世界陷入了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4分)

41.(25分)

(1)特点:

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并多次出现反复;死亡率高。

(6分)

影响:

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促进了近代欧洲医学理念和实践的变革;客观上有利于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

(9分)

(3)看法:

传染病无国界,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加强预防措施,建立预防机制;积极开展对传染病及相关预防知识的宣传工作;世界各国应凝聚力量,携手合作,加强信息、技术和防控经验共享;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等。

(答出2点即可,共4分)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从18世纪后期起,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空前发展起来。

伦敦、巴黎等城市大型排污系统的建设,自来水的使用、室内抽水马桶的使用、对食品卫生的管理,使城市公共卫生得到很大改善,184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公共卫生法。

该法明确规定政府必须设立国家和地方卫生委员会,为英国的卫生改良运动奠定了改善城市卫生和市民健康状况,控制结核病,伤寒和霍乱等传染病的基础,当时的英国社会和卫生改良运动的内容包括反对消费烈性酒,降低婴儿死亡率,进行监狱和精神病院改革,教育贫穷母亲如何照料孩子,建立妇幼保健院、公立医院和药房等。

19世纪中叶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的建立,使人们开始注重对传染病的积极预防。

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使得欧洲一些城市率先实现了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

——摘编自曾光《中国公共卫生》等材料二新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奠基于20世纪40-50年代。

1949年10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并颁布多项除疫法规条例,以及开展预防为主的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

1949年11月,设立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

国家注意统筹公共卫生城市乡村协调发展,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行政村设卫生委员、自然村设卫生员的任务。

这些基层机构的卫生医务人员相互配合,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公共卫生运动,成功执行公共卫生计划。

建国初期,西医人才少又都集中在城市,而数量在十倍以上的中医大夫们活跃于乡村与城市中,为了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中西医结合成为新中国卫生医疗系统组织的指导方针之一。

通过努力,我国逐步组建了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

新中国在公共卫生事业的成绩和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效益”的“中国模式”,并在世界其他国家宣传和推广。

——摘编自胡克夫《新中国社会主又卫生事业和防疫体系的创立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中欧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相似之处,并简析中欧重视公共卫生事业的影响。

(12分)

(2)根据材料,与英国等西方国家相比,概括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

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公共卫生得以形成“中国模式”的优势。

(13分)

影响:

改善了环境(公共)卫生;有利于人民的身体健康(素质提高);增强了政府的管理职能;有利于应对全球疾病,促进全球健康。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6分)

(2)特点:

预防为主;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卫生防疫网络;中西医结合方针;广泛发动群众参与。

(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8分)

优势:

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服务人民群众宗旨的落实;创造性确立适应国情的公共卫生模式。

(每点2分,三点5分)

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共卫生与国家之盛衰有莫大关系。

盖国家盛衰,以人民之强盛为衡,而人民是否强健,则以公共卫生为准。

2

19世纪中后期,美国迎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高潮。

过快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环境承载能力下降,居民将粪秽等生活垃圾直接倾入河中,固体废弃物的增加使街道的卫生状况急剧恶化。

各种生活生产污染为病原体营造出绝佳的寄存场所,为传染病大规模暴发埋下隐患。

自由放任主义影响下的政府在很长-段时间对各种城市问题持漠视态度,致使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陷入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困扰中,城市中滞后的卫生防疫措施导致死亡率居高不下,越来越多的民众强烈地意识到卫生防疫的重要性,各城市兴起了以公共卫生机构建设、环境治理和疫病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公共卫生改革运动。

-----据[美]洛瑞.克莱门《美国公共卫生》等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都市发展进程加快,使都市公共卫生面临严重挑战。

租界行政当局基于安全与健康的需要1898年成立了正式的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启动了近代.上海的公共卫生事业。

面对租界卫生示范的刺激,华界政府在卫生领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各种社团组织为维护民族大义、或基于共同利益,不仅参与政府组织的卫生建设之中,而且独立开展了公共卫生宣传工作、社团举行的清洁运动、劝止吐痰运动、健康比赛等。

加强了市民的疾病预防意识、健康意识、卫生意识与公共意识,促进了都市社会的凝聚和整合。

政府和社会力量对公共卫生设施的共同投入,推动了上海市政的建设和都市文明的进程。

----摘编自彭善民《公共卫生与上海都市文明(1898--1949》》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10余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的城市公共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广大人民的健康和卫生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曾经在旧社会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鼠疫、天花,黑热病、回归热、斑疹伤寒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在解放后不长的时间内,就陆续被消灭或基本消灭。

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的健康安全,保障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据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中后期美国公共卫生困境的具体表现,并简析其产生的背景。

(10分)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上海为例,指出中国近代公共卫生发展的特点,并简要评价。

(11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公共卫生建设的意义。

(4分)

41.

(1)表现:

环境污染严重;传染性疾病流行;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滞后。

(4分)

背景:

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加快;自由放任思想;公共卫生意识单薄。

(6分)

(2)特点:

受西方影响;具带有爱国主义情怀;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6分)

评价: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都市文明进程和人们健康发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5分)

(3)保障了人民的健康安全;巩固了新生政权;保障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4

分)

41.(25分)疫病防治关系民生福祉,是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材料一1408~1643年间,中国爆发全国性大疫19次之多,局部性疫情不计其数,致使“万户萧疏鬼唱歌”“饥民抢掠四起”。

文献记载每当瘟疫发生时,皇帝往往派人去祈祷,采取施咒的办法安慰百姓。

明宪宗曾下诏在京城崇文、宣武等六门城外,各置漏泽园一所,收殓遗尸。

1587年明神宗谕旨礼部:

“尔部便行太医院精选医官人等,多发药材,分头诊视施给”;还强调“此后各省直有与重大灾疫,须令各府州县即许便宜动支社仓积谷,及本部事例义输等银、病者或给衣食”。

对此时人评论:

“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

”至于对防疫较为有效的隔离、禁止人员流动等措施,朝廷并没有推行,文献也没有记载。

一一摘编自甘海根《明代北京的瘟疫与政府应对》

材料二英国首都伦敦由于人口集中、卫生环境差而成为鼠疫频繁光顾的城市之一,15-17世纪频繁发生严重鼠疫。

针对疫情,1518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

后为确保隔离措施的落实,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被认为是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

在1604年索尔兹伯里瘟疫期间,整个镇1/5的人口被纳入到国家救助中,因此群众愿意配合隔离。

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

郡治安法官作为总负责人,教区牧师和执事作为配合机构每周要报告相关情况。

3

——摘编自陈凯鹏《十六、十七世纪中英两国防疫对策比较》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代防疫措施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英政府与明政府防疫措施的不同点,并分析不同的原因。

(1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政府防疫的认识。

(4分)

41.(25分)

(1)特点:

缺乏系统、有效的救济措施;防疫侧重在赈济救助,忽视防治;皇权色彩浓厚;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8分)

(2)英国措施有一定的的群众基础;英国呈现法制化特点;英国政府防更加制度化、系统化;英国防疫方法更科学、理性。

明政府的措施很难得到民众的有效配合;缺乏有效的针对疫情的防治体系。

(每点两分,至少英国和明朝政府各说两点。

8分)

原因:

明政府敬天畏神思想观念浓厚;施政的重点在维护封建统治。

英国经历文艺复兴,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科学技术进步;英国关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

(5每点两分,三点5分)

(3)疫病流行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综合治理;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相结合;预防与治理相结合;要有强有力组织的领导;防疫事关民生(每点两分,4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5分)

材料一

西方近代医学是指文艺复兴以后逐渐兴起的医学,一般包括16世纪、17世纪、18世纪

和19世纪的欧洲医学。

西方医学在近代时期发展成了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全新医学体系。

1543年,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论》,建立了人体解剖学。

17世纪,随着实验的兴起,出现了许多科学仪器。

如英国的圣托里奥,制作了体温计、脉搏计和体重秤;哈维最先在科学研究中应用活体解剖的实验方法,直接观察动物机体的活动,并于1628年发表了著作《心脏运动论》。

18世纪莫干尼把对疾病的认识由症状推到了器官,建立了病理解剖学,为研究疾病的生物学原因开辟了道路。

到19世纪,预防医学和保障健康的医学对策已逐渐成为立法和行政的问题。

英国于1848年设立卫生总务部,规定一些预防疾病的法令。

同时期,英国的南丁格尔曾在德国学习护理知识,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率护士进行战地救护,收效显著。

1860年她创立护士学校,传播其护理学思想,提高护理地位,使护理学成为了一门科学。

——摘编自腾讯网《粗浅略谈西医发展史》

材料二

今天人们谈到中医时,往往会想到传统,其正式的英文表述“工radi工ionalMedicineofChina”(工MC)即中国传统医学。

时至近代,随着西方文明强势地位的不断确立,西医影响逐渐扩大,中国自有的医学在逐渐被冠以“中医”或“国医”之名同时,其生存危机也接踵而至。

1916年,余云岫发表《灵素商兑》,主张中医应当“废医存药”。

1929年,国民政府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即废止中医案。

原本被医学人士奉为圭臬的阴阳五行甚或五运六气,在科学化的思潮冲击下,渐渐失去了人气,甚至沦为被集中批评的对象,到抗战后,几乎不再有人为五运六气等学说辩护了在这样的局势下,中医的生存危机无疑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即便如此,面对原来只服务于达官贵人的医疗体系,中医呼吁:

“中医界(应)很好地响应如何利用中医来让国民体格变强、疾病死亡率降低”。

“认为好好开展出为国民服务的医疗资源”。

——摘编自余新忠、王沛珊《晚清以来中医的现代化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医发展的特点。

(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时期中医面临生存危机的原因并说明近代医

学观念变革的原因。

(10分)

41.(25分)

(l)特点:

近代西方医学注重实验;依托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注重构建科学理论;注重疾病的

定向预防和免疫;政府重视发挥公共卫生职能;护理学成为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点3

分,任意5点得15分,最高不超过本题得分)

(2)原因:

西学东渐,西方医学的冲击;中医注重实用和经验总结,缺乏科学理论探究;中医发展过程中自身的缺陷;政府对中医的发展和教育传承不够重视。

(每点2分,任意两

4

点得4分)

原因:

西方近代医疗制度和医学观念的传人;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

义的产生和发展;民族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思想解放运动和政治运动的推动;民主意

识的增强。

(每点2分,任意3点得6分,最高不超过本问得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

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

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

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

政府积极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

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

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

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

由于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材料二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

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

有官员曾上疏说:

“今之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

”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推卸。

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摘编自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

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和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和英国两种防疫观产生的社会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11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分析晚清卫生观念的传播对近代化的积极作用。

(4分)

41.【答案】

(1)特点:

明朝:

政府消极应对;防疫重点主要集中在灾后赈济教助方面;防疫措施呈零散性、偶然性特征;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深厚。

(5分)

英国:

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周密部署,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防疫工作制度化;防疫措施科学、进步。

(5分)

(2)背景:

明朝:

明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时期,政府腐败社会动荡;小农经济占主导;思想观念落后、愚昧。

(3分)英国:

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兴起;人文主义的发展。

(2分)

影响:

明朝:

导致疫病蔓延,人口大量死亡,社会动荡,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英国:

为鼠疫从英国消退奠定了基础;有利于都铎王朝统治的持久稳固;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的转型。

(6分)

(3)积极作用:

推动了民族觉醒;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近代化)。

(4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明代瘟疫爆发频繁,往往伤亡惨重。

为了做好灾前预防,明王朝设有专用救灾的预备仓制度,疫灾发生后,可以起到平抑粮价、稳定市场、减轻灾民负担的作用。

对各地出现的疫情,官员必须及时组织人员深入灾区,认真勘察灾情并如实报告。

在疫情较轻微的时候,官方只免费向民众施药。

在疫情很严重的时候,往往饥荒相伴,官方常常施药和施粥相结合。

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病死者众多,明朝还创建义冢组织助葬,并且疏散大量聚集

5

的工匠、夫役、军队等,降低其密度,减少聚集时间,改善卫生环境,以减少疫情。

除此之外,明代在中央设太医院,地方设惠民药局,分工合作,各司所职。

政府和医家还重视瘟疫研究,出现了如《痘疹心得》、《瘟疫论》等大量瘟疫防治的医书。

明代的民间救助在应对瘟疫灾害时,也常表现得较为活跃。

除却亲属社会关系之外,非亲属中的同年、同乡、邻里、朋友、同僚、主客等社会关系,以及各种慈善和救济组织在疫灾救助中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政府对灾后重建也比较重视,采取安抚政策,抚恤灾民,包括量情减轻或减免地方赋税、徭役、军役负担、赎还被卖男女、制止疫区犯罪、移民到疫区、招抚流民复业等等。

——据陈旭《明代瘟疫与明代社会》等整理

材料二1439-1640年间,英国伦敦是当时欧洲鼠疫疫情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

15世纪末期英国的防疫组织很不完备,措施也显得零乱分散,大多数是效仿其它国家的做法,防疫成效不大。

16世纪以来,都铎政府的防疫立场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采取各种措施,建立相关机构来组织防疫。

1578年以前,防疫措施主要由各郡自行制定。

为了便于集中管理、统一指挥防疫工作,英国议会通过了“关于被瘟疫感染人群的管理法案”。

根据法令,郡治安法官全盘负责所在地区的防疫工作;各教区牧师、济贫理事会同看守人、检查人、监督人等定期(每周)向治安法官递交疫情报告;郡治安法官定期召开会议,讨论疫情和应对措施,并及时将疫情材料整理后汇报枢密院,以便中央及时掌握国家的疫情动向。

在严酷的防疫斗争中,英国的防疫预警机制逐渐形成。

英国政府还比较重视解决和瘟疫相关的社会问题,如乞丐流民问题。

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将“普通税”作为济贫基金,对乞丐和流民进行救济,这是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

此外,英国政府还颁布了《济贫法》、《习艺所法》等一系列法案,使更多的低收入家庭得到最低的社会保障。

在英国政府和民众紧密配合之下,17世纪下半期以来英国各地所发生的瘟疫明显减少。

——摘编自陈凯鹏《近代早期英国政府的“防疫”对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应对疫灾措施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13分)

(2)根据材料二。

指出英国政府防疫对策的演变趋势。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12分)

47.[历史一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共和国不会忘记|屠呦呦:

“中国神草”挽救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

屠呦呦,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及第一位获得!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她60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攻克了一个世界性的健康难题,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让来自中药青蒿的青蒿素成为中国送给世界的一个礼物。

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

屠呦呦接受了国家“523”抗疟药物研究的艰巨任务,被任命为中医研究院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

屠呦呦从文献研究入手,编撰了载有640种药物的《疟疾单秘验方集》,并先后进行300余次筛选实验,确定了以中药青蒿为主的

研究方向。

功夫不负有心人,项目组终于得到了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青萵乙醚中性提取物,这是青蒿素发现史中最为关键的一步。

为了能尽快把乙醚中性提取物拿到当时国内的疟疾疫区试用,屠呦呦和研究组的成员甚至在北京充当了第一批志愿者“以身试药”。

一心扑在“青蒿”研究上的屠呦呦,对于家庭却是充满了愧疚。

大女儿4岁的时候就被送到托儿所全托,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儿则被直接送回了宁波老家。

这位已经誉满全球的科学家,没有停下攀登的脚步。

直到今天,年近九旬的屠呦呦还在抗疟领域攻坚克难......

6

(1)概括屠呦呦的主要科学贡献和获得的主要荣誉。

(6分)

(2)分析屠呦呦能够取得重大科研成就的主要原因。

(9分

材料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

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

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

张仲景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

建安年间,他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

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

清代医家张志聪说过:

“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

”后该书流传海外,亦颇受国外医学界推崇,成为研读的重要典籍。

邻国日本自康平年间(相当于我国宋朝)以来,研究《伤寒论》的学者也有近二百家。

此外,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及推动。

一摘编自《南阳市汉代人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张仲景取得医学成就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张仲景在古代医学史上的地位:

(9分

材料城市化固然是宋代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的象征,然其负面影响也不容被忽视……城市经济活跃,市区面积扩大,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在宋代城市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城市土地、水源等资源相对短缺,各种垃圾、污秽也随之增加,城市的水源、土壤乃至空气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受污染。

城乡差别的加大引发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迁徙,难以果腹的灾民可能遗尸街头,城市内部贫富分化也很严重,孤贫之家无力殡葬,更使得城市沦为疾疫暴发的中心。

疾疫的严重威胁使得宋代城市管理者们面临着重大考验,促使他们审慎探究致疫成因,妥善拟定处置方案,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应对城市防疫问题,防疫观念为之一变,城市防疫制度随之发展。

宋代统治者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