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57027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docx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docx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条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

这是一直以的一个难题。

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

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

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

 

前复习:

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

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

思考。

 

假设:

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

思考假设的含义:

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A组导学内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

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

 

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

 

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投影演示,相互间合作学习完成A组导学内容。

 

过渡:

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

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

 

假设:

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转。

思考假设的含义:

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

思考地球自转会对大气运动产生什么影响?

 

B组导学内容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

为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

 

讲述:

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于北纬30°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之后,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请同学们合作学习,完成B组导学内容中的2~3题。

 

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气不断地流到北纬30°附近高空堆积起,导致北纬30°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会如何运动?

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还是降低?

 

3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分流、偏转后的风向?

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

 

讲述:

北纬30°附近被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附近~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

 

东北风风向常年不变,就好像一个人很守信用,因此,这个纬度带被命名为东北信风带。

至此形成了低纬环流。

而北纬30°附近~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中纬西风带。

 

讲述:

北纬60°(极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极地东风带。

 

4自北纬30°附近北流的空气与自极地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是否一致?

有何差异?

相遇后两种空气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

由此造成北纬60°附近近地面气压较周围低还是高?

思考、讨论。

 

讲述:

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副极地低压带。

 

北半球形成了几圈环流?

南半球是否会形成同样的环流?

 

组导学内容

 

1全球近地面共分为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

 

2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

思考、讨论,从而找出分布规律:

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过渡:

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

让我们把假设情境进一步接近实际情况设定。

 

假设:

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

思考假设的含义:

考虑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

 

D组导学内容

 

总结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规律。

 

板书:

二、形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总结:

这节我们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质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要复杂的多,下节我们再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24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定义:

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二、形成

 

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附:

对高中地理观摩《大气环流》的--的分析:

 

《大气环流》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重点合难点,它是气候类型的原因与分布、洋流的成因与分布等地理现象的主要原因。

 

对大气环流的学习和掌握关键是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动态、立体的空气运动图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气运动和高空空气运动,又能很好地有机结合。

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准确地记忆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更好地加以运用。

 

学生主体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

周老师的这节有两个突破点:

 

1运用素材库进行探究式堂教学。

 

周老师使用素材库中的《大气环流》,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运用动画的形式把教学中单纯用语言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内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现了出,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学生主体参与,突出了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式。

 

周老师根据教材,挖掘内涵,提出了导学内容,再结合演示内容,让学生观察、动脑、思考、研究、讨论,由学生总结、表达得出结论,再由师生共同总结,这种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法,效果优于其他形式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特点,是当前堂教学改革中值得提倡的。

 

周老师的这节有以下几个优点:

 

1语言流畅、教态自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由简入繁、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步骤。

 

2前的复习提问设计巧妙。

 

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用绘制热力环流的方式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内容,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的下笔顺序反映了他对热力环流的认识是否了然于胸,下面的学生是否能立即指出错误同样反映了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

通过大气环流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引入大气环流,由简入繁,过渡自然,不留痕迹。

 

3不直接将大气环流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在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理解清楚之后再由学生总结大气环流的概念。

这种方式使学生接受新知识更自然、更积极。

 

案例评析:

海南华侨中学康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