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67949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docx

《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docx

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

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

小铁

[摘要]近年来,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但由于在理论上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关于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致使不少地方在具体实践中产生了一些盲目行为,制约着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

该文根据产业集群发展和演进的一般规律,认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分为萌芽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并从集群规模、集群结构、集群效应和集群网络四个方面构建了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

[关键词]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小铁(1966——),男,财经大学产业集群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企业管理。

(330013)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评价及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

12BJY045)的阶段性成果。

大量的实践表明,构建产业集群是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模式。

近年来,我国是政府、产业和学术界都越来越重视产业集群的发展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主要表现为:

在实践中,各级各地政府及产业界,通过产业园区开发及产业链的构建,培育了一大批特色产业集聚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理论上,许多专家学者从产业集群的基本涵、发展机理、发展条件、发展模式、演进规律及支持政策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出版了大量的专著、论文或研究报告。

然而,从现有的成果来看,关于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研究鲜有涉及。

本文试图通过对此课题的探讨,力争使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同时,为具体实践提供一个可操作性较强的分析框架,以避免或减少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

一、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国外关于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研究,已有一些成果问世,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关于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判定

根据现有文献,关于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判定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是从产业集群的演进过程划分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可用产业集群的成长阶段来衡量,

因此,他们从不同角度对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

主要观点有:

意大利学者布诺梭(Bruso,1990)将集群的成长阶段分为自发成长阶段和干预成长阶段。

[1]国学者于(2006)从创业机制的角度将集群成长分为初期阶段和成熟阶段。

[2]

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E.Porter,1985)从竞争优势角度将集群分为诞生、发展和衰亡三个阶段。

[3]阿霍坎加斯(AhoKangas)等人(1999)将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分为起源和出现、增长和趋同、成熟和调整三个阶段。

[4]国学者王辑慈等(1998)依据集群网络成长发育程度,将集群划分为网络形成阶段、网络成长与巩固阶段、网络逐渐根植的高级阶段。

[5]守华(2002)根据主导动力的不同将集群的动态阶段划分为发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

[6]

Tichy.G(1982)运用弗农(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分为诞生、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

[7]友全(2005)指产业集群分为萌芽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层级化阶段。

[8]池仁勇等(2005)将产业集群发展阶段划分为孕育阶段、快速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等。

[9]兰天(2009)将产业集群分为初创、成长、成熟、更替四个阶段。

[10]

荷兰学者迪克(M.P.vanDijk.1997)基于进化理论提出了产业集群的五阶段成长模型,即地理区位型集群、贸易集群散地型集群、劳动分工型集群、创新型集群、功能齐全的功能区。

[11]Krugman(1991)将集群演化分为:

集群形成、持续增长、饱和与转型、衰退、死亡或复兴成长五个阶段。

[12]

二是从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划分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

、吴晓军(2006)依据集群的动力机制的差异和演进,将产业集群分为企业集聚阶段、产业集聚阶段、结网阶段、植根阶段和发展极阶段。

[13]

(二)关于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维度及指标

对于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维度及指标,国外学者和一些政府机构已做初步探讨,但尚未形成共识。

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一是“三因素”论。

剑、龚自立(2010)认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可用产业集群的成熟度来衡量,评价维度为产业结构成熟度、产业规模成熟度和集群网络成熟度三个方面,具体包括七个二级指标,即:

产业特色、产业关联、企业集聚规模、经济产出规模、交易网络、创新网络和社会资本网络,并据此设计了18个三级具体指标。

[14]

二是“四因素”论。

法国学者Laine用给定产业区具有相似活动的企业层面的数据来辩识地方生产系统,制定了四个标准。

即:

企业数目(至少5家企业有同样活动)、就业数目(至少有100个雇员与同一活动有关)、密度指标(每公里厂商的密度至少两倍于法国的平均水平)、专业化标准(LQ系数必须大于1)。

[15]兴旺、会军(2011)把产业集群的识别概括为对其四种能力的识别,即:

集群能力、开放能力、竞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16]

三是“五因素”论。

1993年,意大利工业部对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划分标准做了具体规定,其标准为五个方面:

(1)制造业企业密度(当地人均拥有制造企业数)>国家平均水平。

(2)制造业的工业化程度(制造业员工在全体员工中的比例)>国家和大区级同类数据的30%。

(3)专业性生产(从事某一专业生产活动的员工在所有制造业员工中所占比重)>国家级同类数据30%。

(4)专业行业比重(专业行业人员在全体制造业员工中所占比重)>30%。

(5)行业专业生产中的中小企业比重(中小企业员工在专业生产行业员工中所占比例)>50%。

[17]

莉(2008)把软件产业集聚度分解为市场集聚度、生产要素集聚度、发展与竞争集聚度、相关机构支持程度、政府支持程度五项指标。

分别对应波特“钻石模型”的需求条件、生产要素、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对手、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政府这五个要素,以此来评价软件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

[18]

四是“六因素”论。

向军(2010)将轻工产业集群的评价要素概括为六个方面:

产业规模、产业环境、市场表现、产业配套功能、创新能力、产业文化,并设计了25个二级指标和55个三级指标。

[19]

(三)基本评价

1.关于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或阶段的划分。

从现有成果来看,国外学者对产业集群演进过程及发展阶段的划分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大多数倾向于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出发,将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分为产生、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

虽然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和发展周期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但二者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前者更强调产业集群的集聚程度和能力,即产业链的完善程度,属于“质”的概念;后者则是对产业集群的演进过程进行一般性描述,属于“总”的概念。

然而,究竟应如何判定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

本文认为,要评价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应当侧重于“质”的方面,突出产业集群的集聚程度和能力。

如果仅从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来判定其发展水平,则显得过于笼统,不利于指导具体实践。

2.关于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及指标。

相对而言,学术界对于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或曰评价维度、评价要素)及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比较少,已有的成果也未能形成较一致的看法。

因此,在具体实践中,还没有一个能够被广泛接受并应用的评价方法。

近年来,在我国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产业集群(产业园区、产业基地等)发展迅速,迫切需要相关理论加以指导,否则很容易导致一些盲行为。

因此,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从现实需求来看,都有必要尽快建立个较为科学合理的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

二、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阶段性特征及评价模型

要建立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应当首先分析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阶段性特征。

(一)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阶段性特征

尽管学术界关于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判定存在多种说法,但最基本、最实用的还是将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分为萌芽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

为便于进一步建立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有必要将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1.萌芽期的主要特征

严格地说,处于萌芽期的产业群还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但又具有产业集群早期形态的一些特征。

主要表现为:

有部分同类企业在同一地理空间集中,但数量不多;产业特色开始显现,但规模较小;产业链尚未形成,企业之间缺乏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配套产业较少,专业化生产不明显;公共服务设施较少;区域共同品牌尚未形成;集群的社会网络未建立等。

2.成长期的主要特征

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集群的同类企业不断增多,开始产生集聚效应,此时产业集群进入成长期。

其主要特征有:

在同一地理空间入驻的同类企业或相关机构较多;主导产业开始形成,产业特色渐趋明显,产业规模较大;集群的产业链初步形成,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越来越多;配套产业较多,专业化生产初见雏形;公共服务设施逐渐完善;区域共同品牌开始形成;集群的社会网络开始建立等。

3.成熟期的主要特征

随着同类企业或机构的进一步增加,集群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集聚效应得到充分发挥,此时产业集群已进入到成熟期。

其主要特征有:

在同一地理空间中入驻的同类企业或相关机构非常多,有的达到数百家甚至数千家;主导产业已正式确立,产业特色非常明显,产业规模较大,市场占有率较高;集群的产业链日趋完整,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日益紧密;配套产业十分完善,专业化生产普遍;公共服务设施健全;区域共同品牌影响力较大;集群的社会网络得到充分建立等。

(二)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评价模型的构建

对于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究竟应当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

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有的过于简单,有的过于繁杂,所以很难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

本文认为,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实用可行的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必须首先弄清楚产业集群生成和发展的在本质。

其实,到目前为止,在国外学者关于产业集群的种种定义中,强调的几乎都是地理空间的集聚性,即使最为权威的迈克尔·波特的定义亦是如此。

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相互相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

[20]很显然,波特教授也是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定义产业集群的,而对产业集群生成和发展的在本质没有作明确而深刻的阐述。

根据笔者多年的思考,同类企业或机构在同一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只是产业集群的一般性表面特征,其本质特征是产业链的发育和完善。

为此,本文将产业集群定义为:

产业集群是相同企业或机构在地理空间上集中,通过产业链的发育和完善,形成一个高度分工合作的产业集聚区。

可见,要评价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应当把产业链的发育和完善程度作为核心因素,同时考虑产业集群的发展规模、集群效应、集群网络等其他主要因素。

按照上述分析,本文将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维度确立为集群规模、集群结构、集群效应和集群网络四个方面,从而构建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

 

构建四维度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评价模型的基本依据是:

1.发展规模是衡量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基本前提。

产业集群之所以称之为“群”,是因为它是由一定数量的同类企业或相关服务机构组成的,廖廖无几的企业不可能形成簇群。

因此,集群同类企业或机构的数量是衡量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一个基本条件。

同时,产业集群总的产出规模也是衡量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总的产出规模过小,势必影响集群在该行业中的地位和市场份额,进而说明其对各种要素的集聚能力较弱,发展水平不高。

2.集群结构是衡量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

正如前文所述,产业集群生成和发展的在本质是促进产业链的发育和完善,也就是说,产业链的完善程度是决定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关键。

然而,考察产业链的完善程度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产业特色是否明显。

如果集群主导产业过多,特色不明显,说明集群的产业定位不清晰,发展重点不突出,导致各种资源和要素不可能向某一产业链集中。

二是产业配套是否全面。

一个发展水平较高的产业集群,必须拥有较全面、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亦即是,产业链的上游、中游、下游和其他公共服务环节均须有大量的相关企业或机构进行配套作业,形成一个较紧密的生产协作体系。

三是专业分工是否精细。

精细的专业分工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形成的必要条件。

集群的每一个企业或机构都是产业链上某个环节的专业化生产或服务体,单个企业或机构只是从事着产品某个零部件的生产或供应,一般不提供完整的产品。

分工越细,则专业化程度就越高,集群的生产效率也就越高,进而决定着该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也就越高。

四是创新能力是否较强。

创新能力是促进产业集群演化升级的主要动力。

可以说,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与创新能力强弱具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衡量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应当把创新能力置于突出位置。

五是中介组织是否发达。

中介组织是产业集群企业实现专业化分工协作、进行合作创新、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对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3.集群效应是衡量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高低最后表现为产业集群效应。

因此,衡量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应当把集群效应作为一项重要标准。

一般而言,产业集群效应可从交易成本、产出效率、市场效率和品牌影响四个方面进行衡量。

交易成本是指集群企业的总体经营成本,成本越低则集群效应越显著。

产出效率是指集群企业和机构的总体生产效率,效率越高则集群效应越强。

市场效率是指产业集群的总销售额占全国该行业销售总额的比重,也即市场占有率,集群在全国该行业的市场占有率越高,则集群效应越大。

品牌影响是指产业集群的品牌影响力,产业集群的品牌影响力越大,则集群效应越大。

4.集群网络是衡量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具体条件。

实践证明,在产业集群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集群部的各种网络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些网络由于具有很强的根植性和地域性,一旦形成,将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提高。

本文认为,集群网络主要由服务网络、交易网络、资本网络和社会网络组成,通过对这些网络发展程度的考察,不仅有利于认识产业集群生成和发展的成因,也有利于分析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

其中,服务网络包括公共设施网络、公共服务网络、社会服务网络等;交易网络包括产品交易网络、原材料交易网络、生产要素交易网络、物流配套网络等;资本网络包括民间资本融通网络、企业互助担保网络等;社会网络包括人际关系网络、企业交流网络、文化氛围等。

三、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设计

要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必须建立一套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

为使评价指标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是科学性。

评价指标要能较充分的反映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在本质,尤其是对产业链的完善度和集群效应等因素应当给予重点关注,否则评价结果会偏离主题。

二是全面性。

影响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因素较多,要尽量将这些因素攘括进来,这样才有利于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进行客观评价。

当然,坚持全面性原则并不是面面俱到,对那些关系不甚紧密的因素应当剔除。

三是简便性。

指标体系不能过于繁杂,要尽量简化,否则不利于实际操作。

四是可行性。

指标设计要充分考虑数据来源的可得性,尽可能避免使用难以获得的数据指标。

根据以上原则,本文将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为三级指标。

其中,一级指标为:

集群规模、集群结构、集群效应、集群网络;二级指标为:

企业数量、企业密度、集群总产出;产业特色、配套产业、专业分工、创新能力、中介组织;交易成本、产出效率、市场效率、品牌影响;服务网络、交易网络、资本网络、社会网络;三级指标为30个具体评价指标。

详细指标体系如表1。

表1:

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集群规模

企业数量

同类企业或机构数量

企业密度

企业数量与集群总面积之比

集群总产出

年总产值或增加值

集群结构

产业特色

主导产业数量;主导产业产值或增加值占集群总量的比重

配套产业

主导产业产值与配套产业产值之比;主导产业企业数量与配套产业企业数量之比

专业分工

产品数量与企业数量之比;主导产品的集群的外包比重(外包产值/集群总产值)

创新能力

专利数;R&D总额;新产品数占产品总数之比

中介组织

中介组织数量与企业总数之比

集群效应

交易成本

企业营销成本占总销售额的比例

产出效率

集群投入产出比除以全国该行业投入产出比的平均值

市场效率

集群主导产品销售总额占全国该产品市场总额的比重

品牌影响

集群的知名度;著名商标或品牌数

集群网络

服务网络

基础设施完善程度;行政机构和金融机构数;生活服务机构数

交易网络

产品交易市场数;原材料市场数;人才市场数;物流配送机构数

资本网络

民间借贷总额占全部借贷总额之比;企业相互担保贷款的笔数

社会网络

企业家之间的熟悉度;人际交流场所数;价值观念趋同性

 

四、结语

根据以上分析,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

萌芽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各个阶段都具有较明显的特征,这也是构建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评价模型的基本依据。

本文通过对产业集群概念的重新定义,以及对产业集群发展和演进规律的全面考察,认为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应当从集群规模、集群结构、集群效应和集群网络四个维度进行,亦即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四因素”评价模型。

为便于实际应用,按照科学性、全面性、简便性和可行性原则设计了16个二级指标、30个三级指标,从而构成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BrusoS.TheIdeaofIndustrialDistricts:

ItsGenesis,InPykeF.andSengerbergerw.(ed),IndustrialDistrictsandCooperationILO,Geneve,1990.

[2]于.《创业机制与企业集群成长互动机制分析》[J].《经济问题》,2006.2.

[3]M.E.Porter.Conpetitiveadvantage[M].NewYork:

TheFreeDress,1985.

[4]Ahokangas,P.Hyry,M.,P.Rsnen.Smalltechnology-basedfirmsinfast-growingregionalcluster[J].NewEnglandJouralofEnterpreneurship,1992,2.

[5]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

大学,2001.

[6]守华.《产业群的动态研究以及实证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2.3.

[7]TichyG.Clusterlessdispensableandmoreriskythanever[Z].ClusterandRegionalSpeciliation,1982.

[8]友金、罗发友.《基于焦点企业成长的集群演进机理研究——以工程机械集群为例》[J].《管理世界》,2005.10.

[9]池仁勇等:

《英国企业集群的演进及分布特征》[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6.

[10]兰天:

《产业集群化研究》,[D].东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7.

[11]M.P.vanDijk,SmallenterpriseclusterinIndiaandIndonesia,anevolutionaryPerspective[M].EuropeanInstituteforcomparativeUrbanResearch,ErasmusUniversityRotterdan,1997.

[12]KrugmanP.Increasingreturnsandeconomicgeography[J].JouralofpoliticalEconomy,1991.99

(1).

[13]、吴晓军.《产业集群的阶段性演进》,[J].《理论界》,2006.6.

[14]剑、龚自立.《产业集群成熟度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6.

[15]建华、淑静.《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3.

[16]兴旺、会军.《我国“雏形期”产业集群的识别指标体系及判定方法》,[J].《财经问题研究》,2011.4.

[17]中国驻意大利经商参处.《借鉴意大利产业集群模式促进中国中小企业发展》,[J].《中国经贸》,2008.13.

[18]莉.《外国软件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师》,2008.6.

[19]向军.《加强产业集群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全面提升轻工产业集群发展水平》,[J].《轻工标准与质量》,2010.5.

[20]MichaelE.Porter.LocationCompetitionandEconomicDevelopment.LocalClustersinaGlobalEcnomy[J].EcnomicDevelopmentQuarterly,2000,14

(1).

作者联系方式:

地址:

经济技术开发区双港东大街,财经大学产业集群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工商管理学院

,E-mail:

1657035436qq.邮编:

3300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