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精编含口语交际习作例文语文园地快乐读书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67837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新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精编含口语交际习作例文语文园地快乐读书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部编新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精编含口语交际习作例文语文园地快乐读书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部编新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精编含口语交际习作例文语文园地快乐读书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部编新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精编含口语交际习作例文语文园地快乐读书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部编新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精编含口语交际习作例文语文园地快乐读书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新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精编含口语交际习作例文语文园地快乐读书等.docx

《部编新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精编含口语交际习作例文语文园地快乐读书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新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精编含口语交际习作例文语文园地快乐读书等.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新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精编含口语交际习作例文语文园地快乐读书等.docx

部编新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精编含口语交际习作例文语文园地快乐读书等

【新教材】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1.《草原》教案及反思

2.《丁香结》教案及反思

3.1《宿建德江》教案及反思

3.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及反思

3.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及反思

4.《花之歌》教案及反思

《习作:

变形记》

语文园地一

1.《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从具体句子中体会到语言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从具体句子中体会到语言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草原的美丽辽阔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怀古,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迷人的张家界》,领略了祖国南方的奇山秀水,真是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

今天老师想把大家没见过的北国美景介绍给大家,你们看(师出示草原牧羊图片,课件一)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什么地方?

下面就让我们随语言大师老舍到内蒙古自治区的一片净土去游览一番吧!

二、初读感知美

1.请同学们打开书。

边读边思考:

老舍生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什么?

读完后,你对草原的感受如何?

2.汇报交流:

学生在班上交流,可能说出的答案有:

(1)老舍先生给我们介绍了草原上的景色美。

(2)还给我们介绍了草原上的人很美。

(3)我感到草原大。

(4)草原美

学生默读课文,并在书上不停地批注。

三、再读寻找美

1.同学们,如果你细细地品味课文,你会发现文中的美无处不在。

关键是你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爱美的心灵。

下面就让我们骑上奔驰的骏马,快快去寻找美吧!

出示课件二(阅读要求)

2.师引语:

把你们找到的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互相启发,你会发现更多的美。

小组同学交流、补充

学生自由汇报:

生可能说出的答案有:

(1)我认为“四面都有小丘,……绿的。

”这段文字写的美,让我感到这是一个碧绿的草原……

四、评读欣赏美

1.师引语:

同学们真会读书,找到了那么多美,把你们找到的美拿出来,共同欣赏,

看看他们怎样美,

美在那儿,好吗?

哪组先发言?

师:

比他们的都美呀,和他感受一样的同学有吗?

学生自由汇报:

生可能说出的答案有:

(1)我认为“四面都有小丘,……绿的。

”这段文字写的美,让我感到这是一个碧绿的草原……

(2)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又下来,……白色的大花。

作者把羊群比作大花,把草原比作绿毯,……

(3)“在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这句话写得美……

(4)生:

我认为我的句子比他们的都好“那里的天……”

(5)“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6)“在这境界里,……无限乐趣。

”我觉得这是个令人惊叹的草原。

作者运用拟人的写法,写出了骏马和大牛也被陶醉了……

生:

我觉得小牛和骏马在回味小时玩水的乐趣。

生:

在回味着草原美丽的景色。

(7)“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飞过来。

”我认为这段文字写得美,他们的衣服也很美……

学生练读。

生可以从写法方面来总结:

如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

师小结:

蓝天共碧草一色,这哪里是绿色在流动,这分明是生命的泉水在流淌难怪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

谁还有?

师:

无边的美景给老舍先生留下了深刻和印象,甚至联想到大牛和骏马在回味草原的乐趣,你能想象一下大牛和骏马回味什么乐趣?

师:

谁还有美的句子没有说出来?

师:

能不能读出飞的心情?

师:

除了句子美以外,还有什么美?

五、练写创造美

同学们,天空为草原涂抹了明朗的色彩,小丘渲染了草原柔美的线条,牛羊更赋予草原生命的活力,这正是“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之中,你想说点什么呢?

你又会做些什么?

把你最深的感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一吐为快吧!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短短40分钟竟有这么大的收获,发现了一幅绝妙的草原风景画。

当你走进蒙古包的时候,你们会觉得,这里不但景美,人们的心灵更美,下节课我们再睁大爱美的眼睛,寻找文中的美吧!

学生自由结组,个性表达,学生可能:

(1)写几句话

(2)写小诗

(3)高歌一曲……

六、作业设计

把你创造的美抄写在作文纸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课文第二部分的自读自悟,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意。

(重点)

2.感悟老舍先生这位文学大师的语言魅力,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

(难点)

3.展开想象,能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

(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重温“风光美”

1.播放《天堂》,师生对话:

你知道这首歌是谁唱的?

歌名是什么“天堂”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会起这样一个歌名?

2.复习背诵课文第一小节

二、自读自悟,感受“人情美”

1.揭示本课学习目标:

老舍先生的这篇《草原》除了让我们领略了神奇秀美的草原风光,还写了什么?

为什么这样写呢?

这就是本课我们的学习任务。

2.出示自学要求:

①默读课文2—5小节,想想主要写什么?

②把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划出来,多读几遍,写上批注。

③遇到读不懂的地方也做上记号。

3.组织交流自学心得、质疑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此时此刻你会想到哪些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2—5小节,联系上文体会诗句情感。

③展开想象,能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

题目字拟。

④写前辅导:

我们可以写些什么?

(时间、地点、人物、景色、话别、引用诗句)

⑤练笔

⑥用老舍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修改小练笔。

三、总结课文,整体把握

板书设计:

风光美

草原

人情美

教学反思:

踏上草原一直是我和孩子们的梦想,遗憾的是久未成行;这堂《草原》,经过课前的精心准备,深入挖掘教材,与学生融洽配合,终于实现了一场心灵的旅行。

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在识字写字中渗透语文味

结合课标中提出的“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这一目标要求,在教学生字环节,我重点抓住了“貌”字的字源进行呈现和讲解,通过汉字的演变,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了主动识字的习惯。

学习渲染和勾勒,除了认读准确,更要理解词语的含义。

我通过图片的方式给学生呈现,用与之前学过的《鱼游到了纸上》中出现的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进行对照,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同时又引出之后要学到的“白描”“细描”写作手法,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二、在阅读中挖掘语文味

首先,课堂的开始用儿童诗导入,既轻松自然,又充满诗情画意,给学生提供了从另一种角度欣赏草原的视角。

其次,在文本的解读时,侧重了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比如通过浏览课文,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景和人的特点;突出了阅读批注能力的训练,比如,让学生画出感觉优美的句子,并想一想为什么觉得美;侧重了文本写作思路和技巧的挖掘,最用心设计的就是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分析,从比喻、拟人、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中体会细描手法的精妙,通过二至五段“握手再握手”这样白描语句的朗读和体会,发现另外一种文字的魅力,体会不同写作目标可以选择不同写作手法的道理。

同时,将第一自然段转换成小诗的形式,师生共同朗读演绎,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让学生欣赏文字的美。

另外,课堂最后依然采用以往推荐阅读的方式,既有同一作者文章的推荐,也有同类作品的推荐,为学生关联阅读打开一扇大门。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够成熟之处,一是教师自身的教态不够热情大方,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有待加强;二是课堂后半部分处理有些仓促,白描手法的引导和挖掘不够深入,学生掌握起来还有一定难度;最后,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仍存在参与不够积极,部分学生不主动的问题,这些都应该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提高。

2.《丁香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2、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情感。

3、品味、积累文章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训练朗读,品味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同学搜集宗璞的简历和她的作品。

2.搜集有关文学作品中赋予花草树木某种品格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2、理清写作思路,品味、积累文章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一、导入

让学生举出在文学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花草树木。

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对丁香花的形象有所了解,为理解“丁香结”的内涵做铺垫。

二、人文初探“丁香”。

1、先从题目入手,关注“丁香结”。

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有些陌生,不易读懂。

可以在要求学生初数课文时,一方面读准字音,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次:

方面引导学生提取“丁香结”相关句子,看看文中哪些地方提到了“丁香结”,把相关句子用模线画出来。

启发学生关注丁香结”出现的位置一多集中在文中后三段,由此引出对文章结构内容的关注。

2、理清写作思路。

提出问题:

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什么?

从而引导学生划分课文结构。

课文的前3段写的是丁香花,后3段写的是丁香结。

前3段写“赏花”,后3段导“悟花”。

水到渠成地理清课文脉络。

三、研读“丁香花”的描写

1、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四幅丁香图:

①城里丁香花②城外丁香花③斗室外三颗白丁香④雨中丁香图

2、描写角度有哪几个①颜色②形貌③气味④姿态(视觉、嗅觉)

3、写出了丁香什么特点①繁密耀目②幽雅的甜香③娇俏灵动④鲜润妩媚

可结合练习“思考探究一”文章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丁香的,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4、赏析描写优美语句。

参考“问题探究”的具体分析,让学生深人文本,品味语句,理解文章意殖。

可以穿插“思考探究”第二题,让学生边赏析,一边深人思考。

带领学生准确解读,帮助学生突破阅读障碍。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赏析一句佳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一、回顾前课丁香的描写

二、感悟丁香结

1、结合文章,说说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

可围绕“丁香结”意象展开梳理:

(1)出示丁香花蕾图和中式衣襟盘结图。

丁香花蕾之所以称为“丁香结”,从外形上看,也许是因为它跟衣襟上的盘花扣很相似。

(2)理解古人何以发明“丁香结”:

结合“积累拓展”第四题,也可以再补充其他诗句,让学生了解“丁香结”常出现在表达问怨、愁思的诗境中。

文章引用的作用?

(3)理解作者流露的情感:

结合文段的理解,此处的“丁香结”指的是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

应对态度,丁香一般开在容春时节,诗人们面对美丽易谢的丁香,便易伤春,说丁香是愁品,而丁香城结未开的花管便成为愁绪最好的诠释。

以“丁香结”喻愁恩固结不解是一种惯常用法,而本文作者反其道而行之,认为: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向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

”这体现她的超然物外、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结合自身经历,赏析文中哲理性的语句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向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

”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四、学案巩固

五、作业:

体会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150字。

板书设计:

丁香——丁香结

(小小的鼓鼓的恰如)

丁香图角度(视觉、嗅觉)特点

①城里丁香花①颜色①繁密耀目象征烦恼、愁怨

②城外丁香花②形貌②幽雅的甜香解不完

③斗室外三颗白丁香③气味③娇俏灵动从容豁达

④雨中丁香④姿态④鲜润妩媚无惧无畏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1.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生字词,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能正确书写字词;第三步是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有了这三步,基本就扫清了文字障碍,为学生学习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内容;分段并概括段意,促使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层次。

通过这几个环节,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3.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其中,本环节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然后再着重引导学生抓关键的句段揣摩体会句子的含义,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3.1《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的导学,学生的自学,互相交流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借景抒发忧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明确内容。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充满忧愁的情感。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课前搜集材料,学生交流,教师辅导。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题。

1.启发学生说一说对诗人孟浩然的了解。

简介孟浩然以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解题。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在读之前,出示导学方法

导学方法

反复朗读全诗,至少读四遍。

要求:

*前两遍要把生字的字音读准,把古诗读通顺。

*后两遍要在诗句中画出停顿符号,读出节奏。

可以同桌互读一次。

2.学生自由练读。

3.检查朗读情况。

三、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导学方法

导学方法

1.联系上下文边读边理解诗句的意思,可以参考书下的注释,或者查阅工具书。

2.和同桌交流一下你对每句诗的理解。

遇到困难还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

2.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到各小组中相机指导。

3.汇报交流,质疑问难。

4.再读古诗,领悟诗情

四、个性朗读,传情达意。

你觉得这首诗还可以怎样读?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有创意地读。

五、随堂练习,背诵古诗。

1.随堂练习。

(分层练习)

2.背诵古诗。

六、课外拓展。

其他诗人用月寄托情感的诗句。

李白《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杜甫《月夜忆舍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王安石《泊船瓜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七、总结收获。

八、课外作业。

(分层作业)

课后作业(选择其中一种作业完成)

一、命题作业

①默写古诗《宿建德江》。

②积累古诗:

《天净沙·秋思》和《枫桥夜泊》。

③小练笔:

把《宿建德江》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二、自主作业:

自己设计一份作业。

教学反思:

我在讲授此诗时从写作背景出发,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愁绪,通过反复诵读梳理古诗的大意,让学生找到本诗的诗眼——愁。

“日暮客愁新”,面对茫茫暮色,明月大江,诗人到底在愁什么?

(或者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愁)。

大部分同学都能紧跟老师的节奏,但是仍然有部分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我便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组长的组织带动学生参与的积极度,效果甚好,很多学生都能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愁,我倍感欣慰。

3.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4、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古诗的理解,表达出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1、生收集西湖的资料,预习古诗;

2、师准备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

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

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让学生从风、云、雨等方面来说)

2、引入诗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板书并领读课题,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师: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

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

地点在望湖楼。

4、介绍作者。

苏轼,宋代人。

他不仅文章写得好,诗词书画也都很有名。

二、自由阅读,释疑解惑

1、投影揭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2、各自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3、解惑、教学生字词:

翻墨(像黑墨一样翻滚)、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4、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

天空中的乌云,像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白雨跳珠乱入船:

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卷地风来忽吹散:

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得无影无踪。

望湖楼下水如天:

望湖楼下水的颜色和蓝天的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细读古诗,处理好停顿。

2、思考并讨论:

(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望湖楼的夏日天气变化很快。

(2)我们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云未遮山,雨已入船。

风吹云散,水天一色。

(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黑云翻墨、白雨如珠、水如天)

3、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这快。

(语速较快,重音落在“未、乱、忽、水如天”等词语上)

4、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仔细看插图,思考:

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六月二十七日,“我”正在望湖楼小憩。

突然,从北方刮来的黑云,就像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排空而至。

一座山还没全部遮住,雨就哗哗地下起来了。

那白色的雨点就像跳动着的珠子往船里直打。

不料这时又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的黑云吹得一干二净,望湖楼下的湖面上映出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反思:

一节精彩的课,一节好课,需要教师精心的引导,学生充分的学习。

两个月来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怎样做才是最好的,怎样的教学才是师生们都喜欢的?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初读此诗,觉得它不过是写雨的一首诗。

后来我翻阅资料,看百家讲坛,品读苏轼的诗后。

一遍又一遍的读诗,发现每一次感悟都是不同的。

起初被美景疾风骤雨所吸引,再后来,便感动于苏轼的人生经历。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历经坎坷,他有过青年得志的骄傲,有着红粉佳人的诗意人生,有着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自信。

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本该享受时刻却因为政见不合而不容于朝廷,满腔的爱国情意得不到抒发,他便自请外调,来到杭州做一个小小的通判。

此诗就写于此。

古诗语句精炼,意境丰富,内涵深远。

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

独立读诗,小组读诗,男女读诗,集体读诗。

读中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另外,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品读文字之美。

品味的过程中创设情境,以情导读。

最后,在拓展古诗,进行语文积累。

总之,古诗教学不仅要读懂诗意,读懂文字之美,而且要探究文字背后深刻的内涵。

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让学生在今后继续沐浴书声,传承经典。

3.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语,能用自己的说吃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揭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交代:

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1)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

(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2)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

(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3、简介作者。

4、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

他曾造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杀岭较熟悉。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默读课文,想一性每句话的意思,可借助字典理解新词,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惊鹊:

鹊儿被惊醒。

鸣蝉:

蝉儿鸣叫。

社:

社庙。

溪桥:

溪上的小桥。

(2)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七八个星外天,两三点雨山前:

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过去熟悉的在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才忽然见到。

4、稻花香里书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

谁“听取蛙声一片”?

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2)讨论:

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四、齐读课文。

五、作业

用钢笔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解释带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二、精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指导朗读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2)词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指明说。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夏季:

鸣蝉、稻花香、蛙声。

(2)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

3、指导朗读。

(1)轻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作者感情,用“/”标出停顿处,用“.”标出重音。

(2)指名标出停顿及重音处,在不断的朗读、体会中,不断地修改。

(3)按照停顿与重音的提示,练读课文,指名读,师生评议。

4、练背、指名背、齐背。

三、观察图画,想像情景

1、看图,指名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2、回想课文,把作者听到的、想到的、感觉到的补充进去。

师生评议。

3、用一段话写成短文。

四、总结课文

1、课文描写的是什么?

表达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五、作业

1、默写这首词。

2、修改小短文。

教学反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野山水名作。

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