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重点 辅导讲义笔记资料.docx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重点 辅导讲义笔记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重点 辅导讲义笔记资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重点辅导讲义笔记资料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重点
第1章中学信息技术教育
第一节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进程
一、从重点试验到逐步发展阶段(1982——1991)
1、1982年,原国家教委根据参加了在瑞士洛桑召开的“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会议”的专家的建议,做出了要求,从此揭开了我国在中学有计划地展开计算机学科教学试验的序幕。
2、1984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的号召。
3、计算机教育的工作方针是:
积极稳妥地从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注重实效,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
4、计算机发展的其他重要途径:
(1)加强计算机教育的研究工作
(2)研制中华学习机(3)组织教学软件的开发和评审(4)注重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5)对非计算机课程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的培训
5、前10年:
在1982——1991年近十年的时间内,计算机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从无到有,从重点试验到全国逐步发展,这在我国普及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进程中可以称之为前10年。
6、前10年的主要特征是:
用于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主要机型为苹果机和中华学习机。
7、计算机教育的指导思想表现为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文化论起步,向80年代后期的工作论转化。
8、计算机教材的编写采用“一纲多本”的原则
二、积极创造条件,加速发展阶段(1992——2000)
1、1991年,原国家教委在山东济南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指出: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将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第四次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和其后所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意见》从思想和原则上解决了当时发展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所遇到的基本问题。
文件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对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3、后10年:
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20世纪末,是我国普及中小学计算机技术教育进程中加速发展的10年,可称之为后10年。
4、后10年的主要特征:
教学用计算机在机型上淘汰了苹果机和中华学习机,改为PC机,并逐步转为多媒体计算机,即与社会上的通用机型一样。
三、在中小学完成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阶段(2001——2010)
2000年10月25——27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长陈至立做了题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心技术教育”的重要报告,报告指出:
(1)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
(2)进一步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任务(3)要重视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结合(4)要高度重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5)要把信息化建设与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危房改造、薄弱学校改造等共作统筹安排,加快实施(6)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全面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第二节信息技术教育的性质与理念
1992年原国家教委发布的22号文件规定: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主要包括:
计算机学科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管理等内容。
以信息技术教育取代计算机教育和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取代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念叩开了21世纪的大门。
1、信息技术教育是基础文化教育
国家教育部在2000年11月发布的《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两个文件中,用信息技术课程取代了计算机课程。
2、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是信息素养
一般地讲,信息素养包括四个方面:
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
学生在这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品质是信息素养的标志。
信息素养的特征:
(1)时代特征
(2)与其他基础文化素养和谐发展的一致性特征(3)形成受制于信息环境的差异性特征(4)实践性标志特征(5)个性发展特征
3、信息技术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素质教育追求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提倡研究性、探究式与合作型的学习方式。
第3节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与改革
1、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
(一)校园网的建设和运用
(二)教育局域网的建设
(三)哀资源库的建设
1、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来建设资源库
2、资源库建设的原则:
(1)低成本
(2)高效益(3)可持续性
二、普及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一)课程的新目标和新理念
1、《课程标准》将信息素养的培养确定为课程目标
2、《课程标准》在确立信息素养为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的理念。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反思
1、走出“工具论”,以信息素养为核心,构建信息文化2、走出“零起点”,建立起小学、初中、高中相衔接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3、走出“单一化”,创造多元化4、走出“课程整合”,发挥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主渠道的作用5、走出困惑,需要领导的重视,教师的努力,政策的支持
三、信息技术课程教师
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作为一名业务上合格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达到的标准:
(1)具有大学本科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的学历
(2)具有在学校信息化教育中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3)具有在本学科教学过程中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能力(4)有帮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5)有帮助其他学科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
4、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概况
1、整合概念的提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是由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而来的。
1998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有关研究人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提法,第一次提出了“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
2、理论与实验研究的历史沿革
1996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推广“几何画板软件”。
1997年,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发表《从课件到机件:
我国学校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一文,提出了“积件”的概念;同年,何克抗教授发表《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2、课程整合教学的推广与所存在的问题
1、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广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各个教育机构都在呼唤和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2、目前许多整合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种种尴尬的现象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出现了“泛华”与“虚化”倾向
第2章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与教法
第1节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1、确定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依据
(1)对学生的研究
(2)对社会的研究
1、一般把社会生活划分为两个维度,即实践维度和空间维度。
2、在研究社会生活的需求而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时,要坚持贯彻统一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和超前性原则。
3、所谓民主性原则是指体现社会民主与设计公平。
超前性原则表现出教育的先行性。
(三)对学科的研究
学科是知识的做主要支柱。
1、所谓学科知识,即学科的基本概念、逻辑结构、探究方式、发展趋势以及该学科的一般功能及其相关的学科之间的联系。
2、信息技术课程从计算机教育走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不断扩展的过程。
3、既同初中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存在共性,又有它本身的个性,其个性在于:
(1)信息技术应用的广泛性,使它渗透到各个领域之中,成为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2)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引发的社会信息化异常迅猛,必然导致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与变化(3)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性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学离不开上机实验与操作实践(4)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决定了我国要在初中阶段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1、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
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以及良好的信息意识,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人才培养的三个维度,这同样是指导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三个维度。
3、三个维度的目标:
(1)使学生确实学好一定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
初中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是指基本学会使用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以及信息采集、加工、发布等信息处理的实践技能。
所谓基本学会是指不仅会操作,还能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培养并发展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培养和提高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角度来说,可分为:
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
信息系统的各种软件的使用能力
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
信息资源的开发能力
信息系统的开发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四个方面入手可分为: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促进个性发展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性、技能性和工具性的特征决定了学习过程的灵活性和开发性,技能的掌握依靠联系和应用,能力的形成依靠感悟和内化。
(3)培养学生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1>对待信息的态度
信息意识
信息情感
信息责任
信息道德
<2>对待信息社会的态度
积极地参与信息社会
正确对待、处理信息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提高参与信息社会的能力
第2节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原则
1、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原则
(1)符合教学目标
(2)符合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的原则
(3)符合基础性原则
基础性原则是指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信息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适应日常社会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最基本的知识。
(4)符合可接受性原则
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难易适中,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水平和认识能力。
(5)符合衔接性原则
(6)符合适应性原则
(7)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主题,实现信息化技术学习与信息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
(8)已活动为主线,突出实践性
(9)要渗透人文精神,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2、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1)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1、了解信息社会的含义以及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表现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2、研究和理解计算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利用因特网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4、能够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
5、学会制作动画作品表达想法、创意和研究结果
6、通过网站设计与制作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健康的设计交往
7、初步学会通过程序设计解决问题
(2)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范围分析
1、知识技能方面:
(1)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
(2)信息技术的技能
2、过程方法方面:
(1)信息活动的全过程
(2)信息获取过程与方法:
第一,如何了解有关信息资源的位置和性质;第二,如何判断信息资源的可靠程度;第三,指导各种必要的信息获取方法,并且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合理的方案;第四,能够对不同信息获取方法进行比较
(3)信息加工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3、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原则的依据
1、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2、教学过程的规律3、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2)初中信息技术具体层次的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原则是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全体学生应全身心、全过程地参与教学活动,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为了贯彻这一原则,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过程性原则
过程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把知识、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为了贯彻过程性原则,基本要求是:
(1)强化过程意识
(2)变重“面向结果”的教学方式为重“面向过程”的教学方式(3)提供学习材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3、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是指教学在面向全班学生、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的同时,要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一原则首先是教育目标的要求
为了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
(1)注重对学生间所存在的差异的了解和分析
(2)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3)确定弹性教学内容(4)设计差异性练习和作业
4、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原则
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原则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的教学目标,合理地组织和安排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理性建构”活动,使教学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这一原则也是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体现。
要贯彻此原则,应注意:
(1)为学生创造亲身体验的环境
(2)引导学生实现理性建构
5、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必须创设一个开放性的环境,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开放,使学生在思想和行为方面享有比较充分的自由,有较大的活动空间、较灵活的时间安排。
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2)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3)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应是动态的、可随机改变的,是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相适应的
6、兴趣性原则
兴趣性原则是指教学应注重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适度兴趣和良好态度,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为了贯彻这一原则要求做到:
(1)要了解学生各自的学习兴趣状况
(2)要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不良的兴趣转化到正确恰当的兴趣上(3)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作用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
7、综合性原则
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目标的确立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学习任务
(2)教学内容应与其他学科相结合(3)考察和评价时要体现综合性
4、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的特点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各种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理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所进行的的规划、安排与决策。
特点:
(1)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是系统方法
(2)教学设计不是一种直觉的冲动,而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3)教学设计师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
2、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1、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尺度。
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和学的方式起着决定性和制约性的作用。
2、教育起点设计
3、教学内容设计
4、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设计
5、教学评价设计
6、教学结构设计
第3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与选用
1、教学方法概述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2、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常用教学方法
(1)讲授法
是使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
在授课时,教师讲解一定要具科学性,其科学性体现在:
(1)目的性
(2)严谨性(3)启发性(4)适应性(5)灵活性(6)整体性
(2)演示法
使用演示法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2)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和过程(3)讲究演示的方法
(3)操作练习法
操作练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有意识地多次重复练习,多方面、创造性的应用已学知识,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掌握技能与技巧的方法。
操作实践方法的运用形式:
(1)课堂练习
(2)上机实践(3)学生独立练习
(4)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意见,相互交流个人的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1、讨论法的种类很多,划分的标准不同,其分类也不同
2、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讨论法,有四项基本要求
3、科学地实施讨论法具有一定的条件和要求:
(1)问题的开放性
(2)所提问题在教材上最好没有现成的答案(3)采用讨论法时,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准备时间
4、信息技术课程中使用讨论方式的基本步骤
(5)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书,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好方法。
1、读书指导方式:
(1)指导学生预习、复习
(2)指导学生自学教材(3)指导学生阅读课外参考书
2、读书指导法实施的步骤:
(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2)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3)加强辅导(4)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信息技术书籍的基本要求:
(1)然学生认识读书的重要性,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
(2)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3)帮助学生选取合适的参考书
(6)问题解答法
问题解答法试图给学生呈现一个或几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加以解决。
(7)自学指导法
自学指导法是指教师指导下使学生通过自学而掌握知识技能的方法。
3、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探索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活动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潜力、形成研究意识和探索精神的方法。
探索研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发现法,是一种属于认知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方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
4、课堂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
(1)选择与运用教学模式的基本依据
1、依据学生与班级特点
教学模式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
2、依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3、依据教学目标4、依据教学特长
(2)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模式的综合处理
1、正确理解和把握教学模式2、教师教学创造性的发挥3、在教学实践中完善和发展教学模式4、扬长避短,综合创新
5、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究型教学模式及实例
(1)探究型教学模式的特征
1、探究式学习是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对对所有学科教学模式改革所提出的基本思路之一,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科学、人文等多方面知识及能力的学习方式。
2、特征:
(1)学生的探究是在具体活动中展开的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新知识并培养能力(3)探究型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4)重视协作学习(5)探究型教学模式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二)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三)运用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步骤
(1)课前教师首先要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
(2)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活动内容要求(3)课堂引导学生围绕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探索,以获得更深的领悟(4)教师编制一些反馈练习,然后师生互评
(四)探究式学习的教师指导策略
1、转换自身的角色2、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探究计划3、选择和组织恰当的教学材料4、做好课前准备和教学组织安排5、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
(1)教师的指导首先表现为激发、鼓励
(2)教师的指导不能“越俎代庖”(3)教师的指导要适时、有效(4)教师的指导是过程调控和组织参与(5)教师的指导要有弹性和坡度
第四节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施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在结构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
“基本模块”的内容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必要基础,是必修内容;“拓展模块”内容是针对信息技术条件好的地区以及在信息技术方面有余力的学生所设置的选择性学习内容。
2、教学实施
(1)教学实施的关键是教师
教师是导致课程实施成功的决定性力量,特别是在课堂教学层面,教师成为课程实施的核心。
1、对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施的建议:
(1)重视结合学生经验,突出实践性
(2)技术活动与认知活动相互支持,积累操作经验,探索科技奥秘(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培养交流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意识(4)活动要兼顾趣味性和挑战性,提高信息加工深度,促进高水平思维(5)创设多样化、分层次的学习机会,鼓励个性发展和技术创新(6)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与教学模式
(二)教学实施中关于其他问题处理的建议
1、知识序列确认中的概念回避问题2、教学中软件选择的问题3、信息技术发展不平衡状况的问题
(三)实施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片面理解信息素养的含义2、教学方法简单模式化3、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论释过于肤浅4、对学生主体的误解5、协作学习流于形式6、以任务完成代替任务驱动7、课堂拓展的迷失
三、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活动评价建议
1、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查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操作能力
2、实时观察,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3、避免只考查机械记忆的机考和考查死记硬背的纸笔测试
四、信息技术教育设备和资源建设建议
1、基础设施与设备的建设和使用建议2、信息技术活动材料和学习资源的选择及使用建议
第三章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与教法
第一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教育方针
《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了我国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2、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普通高中教育具有基础性、大众性、独特性、准定向性的特点,普通高中教育以育人为基本职能。
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1)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1、飞速发展2、广泛应用3、高度结合4、应用与理论几乎同步
(2)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相似的特点:
(1)基础性
(2)发展性(3)工具性(4)文化性(5)综合性
2、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相比的不同点:
(1)应用性更强
(2)模块化更明确(3)人文性更突出
4、学生的年龄特点
1、动机兴趣的特点2、情感、意志的特点3、注意力、记忆力的特点4、思维的特点
2、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1)高中信息课程的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信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落实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目标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情感意识,促使学生主动了解、应用信息技术
2、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促使学生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
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包括:
(1)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2)培养分析信息的能力(3)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4)培养利用信息进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促使学生自觉依法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4、重视学生对信息、信息处理相关知识及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学习,促使学生把握信息技术的根本
5、重视问题解决和学科整合,促使学生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等信息技术过程
6、重视环境设计,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创新
7、重视技术思想与文化思想的挖掘,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重要作用的认识
第2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
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概念
《课程标准》指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五点基本理念:
(1)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3)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4)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5)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
2、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确定的原则
1、教学目标原则2、基础性原则3、综合性原则4、人文性原则5、可接受性原则6、发展性原则
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各部分,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