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63830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概念阐述】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1.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寓国家本质与形式于一体,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包括国家组织形式、政治关系、政治体制、政治组织形式及人们的政治参与等内容。

它是国体与政体的总和。

其核心问题是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结构形式和治理形式问题。

  2.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从社会形态来说,可以划分为奴隶社会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从政治体制来说,可以划分为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从权力系统来说,可以划分为血缘集权统治和政治集权统治。

就其产生与演变而言,有三次大的创新:

(1)禹传位于启,开始“家天下”的国家制度。

(2)西周确立起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使中国历史由“方国联盟”走向“天下共主”,走向血缘集权统治时期。

(3)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历史从此摆脱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单纯政治集权统治时期。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所谓“早期”,是指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前的夏、商、西周政治时期,即先秦时期。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

其基本特点是:

(1)王权与神权结合:

早期王权是通过神权来表现的,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西周时期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行权力的高度集中:

在分封制下受封者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很大的独立性,同时,早期王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他力量的制约,要受习惯法和传统礼制的约束,这与后来的皇权是有差异的。

  二、王位世袭制

1.含义:

王位世袭制是夏、商、周三代的基本政治制度。

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以最高统治者“王”为核心的维护王、诸侯继统的王权专制制度。

2.王位世袭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

在夏朝时,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商朝时,有时兄终弟及,有时父子相传;到西周时,形成了嫡长子继承制度。

总体上看,它有三个基本特点,即专制独裁、世袭和终身制。

3.王位世袭制形成于夏启统治时期,发展于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剧烈变革,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度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所取代。

这些变化赋予了王位世袭制以新的内涵,而最终随着秦的统一和秦朝的建立,王位世袭制演变为君主专制制度。

  三、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

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

由嫡长子继承的王位可以确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内又为大宗,其继承者也必须是嫡长子。

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四、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含义。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

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为帝;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2)形成原因:

①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

②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③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3)建立的前提:

秦王嬴政发动战争,灭掉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

  (4)确立的标志:

秦始皇统一后,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完备的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

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这套金字塔形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5)特点:

①皇权至上原则。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

⑤宣扬“君权神授”。

⑥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突出特征:

皇权至高无上,主要表现在皇位世袭和皇帝总揽国家的政治、经济、司法和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官员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

(6)作用和影响:

①使秦朝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

②促进了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主要表现在秦始皇颁布了通行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文字;修驰道;开灵渠;筑长城;大规模移民等。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不断加强。

④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实行暴政,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导致了它短命而亡。

五、郡县制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

国推行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

县隶属于郡。

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2.特点:

(1)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

(2)郡县长官,皆由天子任免调动,

不得世袭。

3.作用: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

制在我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六、三公九卿

  秦王朝在皇帝之下设立的中央执政机构。

最高长官有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有人称之为“三公”。

丞相有左右二员,职责是协助皇帝,总管一切行政事务。

太尉主管军事。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三公”各有分工,互相钳制。

“三公”之下有所谓“九卿”,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

地位与之相当的还有中尉、将作少府等。

所有这些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和调动,概不世袭。

国家有军政要务,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参与讨论,供皇帝用作裁决的依据。

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以后一直为历代王朝所仿效,比如西汉就基本上照搬秦制。

  七、皇帝制度

  1.概念: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便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中国皇帝制度维持了两千一百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才废除。

  2.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政体特点

(1)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2)君主专制政体下,皇帝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理念,深深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3)秦朝以后,历代官僚体制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群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公”与“奴才”的关系。

  八、三省六部制

  1.概念:

三省六部制是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而创立的一种新的中央行政制度,唐时得以完善。

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是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重要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即吏、户、礼、兵、形、工六部,是尚书省的下设机构。

三省六部有分工,也有合作;它们互相牵制、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体系。

  2.特点:

三省六部制是对中央行政机构的一个完善,各部分工明确,有力地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相权的一分为三,造成了彼此相互监督和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九、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

它把人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

中正:

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

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

九品中正立制之初有选贤的用意,但是不久就被门阀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以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

刘毅传》)的现象。

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

  十、军机处

  

(1)最初设置的目的:

起初是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始设军机房,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来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

  

(2)职能和特点:

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

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

又因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但政治决策封闭的特征更为明显。

  (3)实质:

军机处的设立,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十一、改土归流

  

(1)概念:

清朝雍正年间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实行流官制的政治改革。

  

(2)原因:

元朝开始实行的土司制度,弊病很多,土司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央叛服不常,骚扰与之接壤的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

为了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据的积弊,明清两朝的统治者大多主张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3)措施:

即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4)意义:

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制度,减少了叛乱因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史料解读】

  1.西周的宗法制及其影响

  材料一宗法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时代,经过夏、商的演化,到西周时最后形成严密的政治制度,即宗法制度……周王自称天子,是同姓(姬)贵族的大宗和天下共主,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宗地位,周王嫡长子的兄弟被封为诸侯,诸侯对于周天子是小宗,而诸侯在自己的国内又是同姓的大宗,其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嫡长子的兄弟被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相对于诸侯是小宗,在本宗族的各分支中又是大宗……依此类推,按血亲关系不断分封下去……由于周朝规定同姓百年不婚,所以诸侯国之间同姓多是兄弟,异姓多是甥舅。

这样,整个西周国家就由宗法关系联结起来。

  材料二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

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

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了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历史纵与横》

  【解读】两则材料介绍了西周宗法制的起源、特点及其影响。

材料一说明宗法制的实质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按照亲疏关系实行分封,以王族为主体,联结许多旁系、支系贵族形成的政治制度。

材料二说明了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即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等。

  2.《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关“皇权”的几则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

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

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并说:

“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

‘朕’”的建议。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

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

吏的印章均可称玺。

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解读】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确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材料一说明了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制”“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玺”是皇权的集中表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

材料二反映出皇权至上,皇帝独裁;大臣受皇命办事,没有决策权。

材料三说明皇位世袭。

  3.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秦国的郡县制

?

材料一武公……十年(前688年),伐、冀戎,初县之。

十一年,初县杜、郑……(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惠文君十年,前328年)魏纳上郡十五县。

十一年,县义渠……(惠文王十三年,前312年)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

材料二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

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五年(前242年)……初置东郡……十七年(前230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

——(西汉)司马迁: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

【解读】两则材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秦设郡、县最早。

秦孝公以后(亦即商鞅变法以后),聚乡为县,更成为定制。

新征服的领土,基本上都是设郡县。

秦始皇即位以前,郡县制在秦国的地方行政制度中已占据主导地位。

?

4.郡县制与秦朝的灭亡

  材料一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二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

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

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

《封建论》

材料三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

然哉?

……郡县之法,已在秦先。

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

《读通鉴论》

  【解读】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在历史上有不同的看法。

材料一认为,秦朝灭亡是由于采用了郡县制;材料二认为,秦亡是由于秦朝的暴政激起人民反抗,而不是郡县制的过失;材料三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事实上,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秦王朝的衰亡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采用何种制度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

  5.关于古代选官制的几则材料: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

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二者苟

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沉)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唐人沈既济说:

“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

身之美者也。

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

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

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

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解读】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则材料反映了不同时期的选官标准。

材料一体现了世官制下根据血缘、门第、等级来选拔官吏;材料二反映了汉朝的察举制,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选官制;材料三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材料四反映的是唐代的科举制及其影响。

6.汉、唐、明、清皇帝对丞相的态度变化

  材料一汉哀帝曾经说: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下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

  材料二唐太宗曾说: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明太祖曾说: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

《南雍志》

  材料四清高宗(乾隆帝)曾说:

“昔程子云:

天下之治乱系宰相,此止可就彼时朝政闒冗者而言。

若以国家治乱专倚宰相,则为之君者,不几如木偶旒缀乎?

且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谁为乎?

使为人君者,深居高处,以天下之治乱,付之宰相,大不可也。

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

                            ──《十二朝东华录》

【解读】古代帝王对宰相有不同的认识。

材料一、材料二反映出汉唐皇帝重视并重用宰相。

汉哀帝把宰相视为股肱,放在很高的地位;唐太宗认为国家大事与宰相等大臣商量,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克服个人决策的局限性。

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明清时期的皇帝贬低并取消宰相。

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权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但是大多数君主并没有总结这一教训;清高宗认为以宰相治天下之乱,自己便成了傀儡,这是要不得的,而宰相以天下之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是更要不得的。

  7.关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材料一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明确指出:

……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为了防止专制的出现,孟德斯鸠主张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分立。

他指出: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高翔:

《近代的初曙──18世纪中国观念变迁与社会发展》

  材料二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

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

他的原则是恐怖。

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解读】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它一方面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提供政治保障;另一方面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上述两则材料指出君主专制之下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特点,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难点辨析】

  1.全面认识西周分封制

  

(1)目的:

巩固周王室的统治,拱卫王室。

  

(2)主要特点:

一是分封对象多。

主要是同姓王室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先代帝王后裔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等。

二是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

三是周天子与诸侯之间存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具体说,就是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有条件的封于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尽义务。

四是层层受封。

诸侯可以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又可以对土地进行再分封。

  (3)破坏及其原因:

①破坏:

到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发展,王权衰落,分封制受到破坏。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不断,周天子基本失去分封大权。

②原因:

在于制度本身的局限性。

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诸侯掌握了封疆内的用人、行政、军事、财政大权,势力日益壮大。

随着诸侯与周王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2.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①目的不同:

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统治辽阔的疆域;宗法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权力继承的规范有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②内容不同:

分封制下,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重要的诸侯国有燕、鲁、宋等;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为大宗,庶子进行分封,为小宗。

  ③作用不同:

分封制通过分封诸侯以加强中央和地方的政治联系,进而强化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宗法制形成了森严的宗法等级,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强化了王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④结果不同:

分封制下,由于诸侯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边疆的开发,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而宗法制在以后的封建社会仍是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在封建社会继续传承,到今天在民间还有影响。

  

(2)联系

  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周天子世代以嫡长子世袭相传,其他诸子由周天子分封到各地,成为一方的诸侯。

在各诸侯领地内,除诸侯由嫡长子继承外,还再分封其余各子为卿大夫,卿大夫再依次分封。

如此层层分封,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可见,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和纽带。

3.大宗与小宗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为大宗。

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

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他次子、庶子的后裔又是小宗。

  

(2)联系:

大小宗的划分以血缘关系的亲疏划定,宗法等级严格。

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4.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连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传承制度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官吏权力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的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责范围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历史作用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5.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秦始皇所创建的中央官僚机构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1)这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

最高官职,如“三公”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九卿”中的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

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3)中央官僚机构比较完备。

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地位、权力的规定;丞相之下设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6.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

不同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盛行时代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封建社会地方行政制度,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确立于元朝

和中央的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

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作用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结果在一定时期内部产生了积极作用

  7.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